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一
貝多芬是一個耳聾里的音樂家,他沒有知音,甚至沒有朋友。他在肉體和心靈雙重的痛苦下保持著不屈不撓、高昂的斗爭精神,任何時候都不向命運低頭。
米開朗琪羅在行動和思想上,他優柔寡斷,生性膽怯、謹小慎微,所以使他一生飽受折磨,但他的創造藝術卻是無與倫比的。他的憂郁是高尚的。
托爾斯泰是一個具有博愛精神的英雄,他很早就擁有了財富、榮譽和地位,而他卻離家出走,飽受折磨,最后客死荒郊。
讀了這篇的文章后,我的感受是: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我們不得不反省,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經歷那么多的風吹雨打。可他們面對生活的困難,他們不屈服,卻是用自己那頑強的毅力戰勝一切。他們好不容易迎來了一點陽光,可暴風雨隨后也跟來了。而我們有時候總是抱怨學習苦、學習累。一點事不如意,就不高興。有什么困難就找別人幫忙。相比他們,我們要幸福得多,不用擔心沒錢用,不用擔心吃穿住。還享受著優越的生活。
在《名人傳》中,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是三位人物的人生總結吧。作者用三個故事給我們描述了人類生命里的各種洗禮和超越常人的磨難。我感受到了他們那種崇高的精神。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那種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勇往直前的精神。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二
閱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羅曼羅蘭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傳記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是人們的精神支柱。
《名人傳》全書分為《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分,描述了這些名人為追求辛福生活、追求理想和困難作斗爭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磨難,卻不向命運屈服,爭分奪秒的與困難作斗爭,最終成為一代偉人。這告訴我們:
艱難和困苦是人生最美好的饋贈。
這三位偉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天才貝多芬。他的作品輝煌壯觀且極富內涵,充滿靈力。他的童年就是一個悲劇。在他小的時候,父親絲毫不顧及他的感受,逼著他學音樂,把他和小提琴一起關在屋子里,一關就是一整天;在他16歲那年,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他的父親也變成了酒鬼。這深深的打擊了貝多芬的內心,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反而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音樂創作之中,驚人的創作力使他很快成名。正當他享受著音樂帶給他的快樂時,災難再一次降臨——他失聰了。這意味著,他再也不能進行創作了!多么大的打擊!但他卻頑強抗爭,在后期寫出了許多不朽的作品。這種對命運不妥協的精神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這種不屈服的靈魂正是黑暗世界中的光芒。
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也很不幸,兒時一場大病,使她變成了又盲又啞的小姑娘,沒有色彩也沒有聲音,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她并沒有因此失去希望,她有很強的求知欲,于是她付出高于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著名的大思想家。
貝多芬和海倫凱勒這種永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讓我敬佩,同時也引發了我的深思。作為一名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的功課越來越多,學習也越來越困難,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遇到難題時,在成績下降時,在面對諸多的不如意時,讓我們借用這份光芒,點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用堅強的信念去面對,用頑強的毅力去挑戰。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三
古人云: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名人傳》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難,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他們靠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以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在對抗磨難中爆發了自己的“小宇宙”,登上了藝術創作的最高峰:貝多芬用“痛苦”換來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用一生的心血獻出了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在“痛苦”和“哭泣”中追求真理,并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名人傳》猶如像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使我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對;與其羨慕那些偉人,不如腳踏實地來點實在的,學習他們的偉大品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與其靠急功近利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于不朽者之列。
我們渴望成功,有時候卻不想奮斗,終日幻想著一夜成名,面對小小的挫折,就喪志了前進的動力。《名人傳》就像一面鏡子,把我們的懦弱卑劣都顯現出來。我們都清楚:只靠幻想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真正的認識自己,真正有敢與挫折對抗的決心,真正要腳踏實地的去做,真正向他們一樣去“戰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是我們的心態,我們持之以恒的精神。讓我們一起聆聽這首“英雄交響曲”,享受英雄們的呼吸吧!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四
《名人傳》是由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這其中記載著三位在不同領域有著重大成就的藝術家坎坷的一生,他們在家庭生活不幸和社會生活排斥的雙重壓力下,還能夠直面現實,與命運作斗爭,在人類文化、藝術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書中被作者羅曼·羅蘭尊稱為英雄的三位分別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杰之一――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思想家、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爾斯泰。這三位雖在各自領域中堪稱“巨人”的存在,但卻被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現實的深淵。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飽經磨難的歷程,全靠他們巨人般的堅強性格。
讀完整本書后,我為三位天才悲痛的一生感到惋惜,更被他們身上的英雄氣質折服,在殘酷現實的壓迫下,在疾病纏身的軀體中,他們以自己卓越的天賦、獨特的思想、堅韌的意志于黑暗中大放光彩。
再反觀現在的自己,既沒有遭受貝多芬那樣的不幸,也沒有像米開朗琪羅一樣孤單、貧病,更沒有托爾斯泰的臨戰經歷。我的人生比起他們來簡直是一帆風順,可我現在卻碌碌無為整天無所事事。渴望著成功又不愿為之奮斗妄想著一夜成名,急于求成,不愿腳踏實地。對名校的向往不比任何人要少,付諸的努力又是那么不足。
我現在明白,一個人的成功并非偶然,不是光憑天賦能夠一步登天。就算有再高的天賦,如果不能夠經受住磨難的洗禮也無法取得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先要有忍受痛苦的精神,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然后努力獲得走向成功的能力。
我想,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會成天幻想,不會再嫌苦怕累。我會與深遠的苦難對抗,從現在開始,努力朝著自己的信仰出發,自覺承擔屬于自己的命運,保持初心,勇往直前!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五
假期里,我懷著敬佩的心情,閱讀了羅曼·羅蘭所著的《名人傳》,《名人傳》讀后感初二(1)劉暢。這本書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那些偉人身上巨人般的毅力與堅韌。
《名人傳》一共由《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組成。每一篇傳記都記錄了相應的坎坷的一生。其中,樂圣貝多芬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了解的一位人物。
貝多芬小時候,他的父親為了讓能他成為搖錢樹,逼迫他日日夜夜不停地練習彈琴,并且時常將其打罵。在這慘白的童年中,疼痛與折磨時時刻刻伴隨著他。幾年后,他終于成為了一位響當當的音樂家,但好景不長,雙耳失聰這一毀滅性的災難又降臨在他頭上--他也許再也無法創作樂曲了!
這一事實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一位音樂家失去了聽力,正好比品嘗師感受不到味道,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強忍著痛苦,用血與汗書寫了他余下的生活。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倔強的人,他不愿被命運所屈服,他要用頑強的生命去改變它!貝多芬的一生是崎嶇的,也是輝煌的。他曾說過:"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沒錯,他的百折不撓改變了命運,他用自己的力量,證明了命運是可以顛覆的。
貝多芬他得毅力與堅韌深深感染了我,讀后感《《名人傳》讀后感初二(1)劉暢》。劉偉10歲時因一次觸電事故失去了雙臂,從此以后,他便用雙腳來吃飯、洗漱、看書…雖然命運奪去了他的雙手,但是他仍然樂觀地活著。傷愈后,他加入了北京市殘疾人游泳隊,多次獲得全國冠軍。19歲時,他又開始了鋼琴生涯,彈得比一般人要好得多。"我覺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的活著。"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他的堅忍定能戰勝命運,引導他走向成功。
貝多芬雖然雙耳失聰,但是仍然不肯放棄創作;劉偉雖然失去雙臂,但是依然滿懷信心。我也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精神是個指路人,引導我走向未來…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六
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寒假中,我看了許多有意義的書籍,如:《簡愛》,《名人傳》,《環球發明》……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名人傳》。
《名人傳》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對世界有貢獻的名人。看了這本書,我體味出一個道理:有些事如果認真去做,可能難事就會變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變成難事。縱觀歷史上的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這一問題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天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為他從小一定是聰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并不聰明,智力遲鈍,呆頭呆腦的,曾經還留過級,被老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并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于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練畫是分不開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李時珍,居里夫人……他們都是如此,可見與其不做,還不如認真地做好啊!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才的條件總比別人好,雖然他們也想到過事業,但往往缺乏認真做的行為而功虧一簣。反道有些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卻能夠持之以恒的去作,終于在逆境中發奮成材。我覺得像他們這種人,長大才有出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在我們的學習中,應該大力提倡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切從我做器,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
讀《名人傳》有感500字篇七
黃昏即將到來,雷雨也隨之醞釀,烏云蔽日,飽蓄著雷電,夾帶著大風雨,突然,當暴風驟雨之際,黑暗裂了條縫,夜晚被趕走了,由于堅毅的意志力,白日又重新歸還給了我們。
這就是貝多芬的人生,他將所有的一些化為美妙的音符,汩汩的從指尖流出。
貝多芬有著艱辛的童年時代,他有著一個喜歡酗酒的男高音父親和一個做女仆的母親。父親用暴力威脅他整日練琴,把他當做炫耀的工具,這種嚴苛的訓練方式讓貝多芬喘不過氣來,與莫扎特不同,貝多芬從未感受過家庭的溫情。在后來,貝多芬失去了最親的母親。內心的憂郁越來越深。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后來,貝多芬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到了都城維也納,一生幾乎都在那兒度過。他的一生一貧如洗,雖然名聲大噪,卻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痛苦在一次悄然而至,30幾歲的他遭受了耳聾的折磨內臟也遭受著令人難以忍受的痛楚,他的生命里難到永遠失去樂聲了嗎?不,貝多芬,他能用心靈去感受最純真的音樂。
很多人都認為是這會使貝多芬厭世,可是令人驚訝的是,貝多芬的許多作品,都帶上了一種青年人的純真,他是頑強的天使,無論暴風雨如何猛烈,貝多芬都能撕破烏云,尋找到光明。他一生沉浸在音樂中,如癡如醉,完成著自己心無旁騖的追求,他是不朽的靈魂!
他用自己一生的悲哀與歡樂凝成了一部著作——《第九交響曲》,這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聆聽他的人,仿佛就可以看見,貝多芬悲慘而有激情的,宛如一個雷雨天的一生。他掌握了大自然的精神。他是自然界的一股力量,原始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其余部分交戰之下,便產生了荷馬史詩一般的壯觀。
外人也許認為貝多芬是個憤世嫉俗,瘋狂的人,但是,在貝多芬隱秘的外表之下有著一顆想去完成偉大事業的慈悲的心。
一個不幸的人、一個被孤獨、貧窮和殘疾所折磨的人、一個被痛苦籠罩的人,世界不曾給予他歡樂,他卻自己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這就是貝多芬,一個不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