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一
大家好!
去年十一長假,我們一家人回了一趟河北老家。第二天上午,叔叔提議去衡水湖轉一轉,放松一下心境。
由于人多,爸爸,姑姑和媽媽坐別的車先走。我跟奶奶,叔叔坐在同一個車里,因為叔叔和司機是同學,叔叔就跟司機坐在了前面,我跟奶奶坐在汽車的后排。汽車里異常熱,可是叔叔卻讓我把窗戶關了,因為他害怕奶奶著涼。一路上,叔叔不斷的回頭往后看,隔三差五的問奶奶有事沒,奶奶說了聲沒事,他才放心的扭過頭。
窗外的風景真是美極了!雖然是十月初,盛開的荷花早就凋零了,可是接天蓮葉的荷葉綠的還是那么耀眼,那么漂亮。湖水一望無際,那么清澈,像一面鏡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風一吹,湖面上就像泛起了一層金光閃閃東風金子,美麗極了!
猛然間,我才發現奶奶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好像很難受的樣貌。叔叔突然叫司機停車,把窗戶開了一點,還對奶奶說:“媽媽,你坐前面吧!我看得眼花繚亂,頭暈!”
奶奶只好無條件服從和叔叔換了位置,奶娘坐在了前面,臉色也逐漸好轉。其實,我是明白的,叔叔說頭暈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他看到奶奶暈車,明白奶奶不會和他換座位的,所以,他找了個借口,讓奶奶坐在前面,那樣就不會暈車了!
孝敬老人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做到的。有時,一個小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都能體會到對長輩的愛。或許,老人期望的并沒有那么復雜,只期望兒女平平安安。而兒女們應當做到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陪陪長輩,讓他們快歡樂樂!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二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在海內外華人中進行了“你的家訓是什么”的隨機調查采訪。從被采訪者回答的情況看,有的回答是家訓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教的問題,有的回答是家風的問題。家訓、家教、家風三者之間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有區別的。
所謂家訓,是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比較籠統和概括,比如“誠信、孝順、進取、自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所謂家教,是指家長對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進行的教育,比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懶惰”、“待人要有禮貌”等。所謂家風,是指在家訓的規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體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踐行下,形成的一種家庭風尚,比較外在和獨特,比如“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
家訓在中國古代體現得比較明顯,那時社會教育不發達,教育手段也較為缺乏,加之人口流動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個地域居住的往往較多,一個家庭出現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鮮見。為加強對族人或者家人進行有效的行為管理或道德規范,族人(家庭)中年長者就要為本族(家)人制定家訓,寫于家譜中,懸掛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踐行,否則要受到家法的懲罰。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是直接接觸、面對面進行。家訓則可以間接傳承,即創立家訓的人沒有必要和被傳承的子孫面對面教授,可以中間接力傳承。
中國古代出現不少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教在中國古代也相當出彩,因為那時候社會教育不甚發達,基礎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階段,高層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數人的思想還處于蒙昧階段,人們思想的開化大多靠家庭教育來進行。這時的家庭教育局限性很大,即興而起、即事而起,零打碎敲,基本上限于封建禮教的說辭。教育者不一定有文化,講出的道理也不一定多深刻,但它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所以子女們都要聽取并遵照去做。
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好的家教典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發展,加強了封建家庭教育在封建社會教育方面的輔助地位,促進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進步。
不管是家訓、家教還是家風,都需要家里的長輩帶頭身體力行,所以古時多提倡上行下效、身教大于言教。
家訓、家教、家風在任何情況下都與社會大環境分不開,因為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無時無刻不在受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果社會政治清明、教育發達、風氣端正,家訓、家教、家風就好,否則就可能會發生偏逆。
要真正培育好家訓、家教、家風文化,首先要搞好社會政治、社會教育與社會風氣,因為他們對家庭教育和風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如果社會政治、社會教育和社會風氣不好,家庭教育和風氣就很難遂人愿,古今同理,現代尤甚。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三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一個笑語不斷、歡樂幸福的家,在那里面,可有我一份不可缺少的功勞呀,因為呀,我是一個“孝”星。
放學回家,我看家姥姥正在吃力的搬著東西,便跑過幫忙,姥姥向我滿意的笑了一笑,其實啊,老人也需要別人的愛護。
晚上,我看見爸爸正在工作,便給他倒了一杯熱茶,爸爸親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實啊,爸爸也需要別人的關心。
媽媽給我織了一件毛衣,我高興的穿在身上,連連說:“真好看,真好看,媽媽的手藝真棒!”媽媽欣慰的笑了,其實啊,媽媽也需要別人的贊美。
當然,有時候也會發生不愉快的事。記得有一次,我回家晚了,媽媽嚴厲的責怪我說:“回來的這么晚,是不是違反紀律被教師留下了。”
我一聽,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不禁脫口而出:“媽媽,你怎樣不做調查,就隨便批評人呢?”我的態度激怒了媽媽:“你翅膀長硬了敢這樣跟我說話……”此時,我好想哭可當我看到媽媽那有生氣又悲哀的臉龐時,我明白自我做錯了,此刻媽媽正在氣頭上,不能頂嘴,有話要好好說,于是我輕聲的說:“媽媽,這天午時我參加編黑板報,所以晚回家了。
對不起,媽媽,請您原諒。”媽媽聽了之后,愣了一下,說:“孩子,是媽媽錯怪了你,請原諒。”于是,我和媽媽和好后,歡樂的笑聲又重新回蕩在夜空里。
孝敬父母是我國傳統美德,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孝”星吧!讓我們家中永遠笑聲不斷,其樂融融!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四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一艘載有數百人的大船著火沉沒在海上,多人喪生,只有90多人幸存。乘客中,一位游泳專家來回游了十幾圈。在連續救了20個人后,他因過度勞累和腳嚴重抽筋而致殘,不得不終身坐在輪椅上。他一直喊著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幾年后,在他生日那天,有人問他,他生命中最深的記憶是什么。他傷心地說,我記得最多的是,被我救出來的二十個人,沒有一個來感謝我的。
感恩是小德,忘恩負義是大惡。生活中,總有很多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無論是開心還是煩惱。所以,如果選擇一種心態去面對生活,我們就選擇了一種生活。
感恩是我的人生態度。感恩不僅限于記住別人的好處,還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越來越多。在平時,我們會受喜怒哀樂的影響嗎?開心的時候會欣喜若狂嗎?你生氣的時候會大發雷霆嗎?當你哀悼的時候,你會失望和失落嗎?開心的時候會不會跳舞會不會忘乎所以?如何對情緒保持冷靜?如何保持頭腦冷靜?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是的,開心就好,這是對我們善待生命的回報;生氣是培養我們耐心的時候;哀慟就好,它預示著天庭將為自己承擔巨大的責任,所以我們必須先苦了我的心靈;開心就是生活回到我平靜生活的微笑。那么,還有什么會影響你平靜的心情呢?別人對自己不好,因為生活暗示我們有缺陷,所以必須積極改善;別人對自己好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事業的成敗也是如此。
感恩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積極的生活方式!學會感恩,不要對對你不好的人懷恨在心。作家余杰曾說:“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大于對另一個人的傷害。”學會感恩,懂得不忘恩負義的報恩,以泉報恩。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給別人玫瑰留余香,今天幫別人一把,明天別人有困難就幫他一把。生活是一面鏡子,學會感恩,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微笑,生活會用微笑回報你。
那么,讓我再用一個小故事來結束今天的演講:有一個叫佛印的和尚,他和朋友們一起旅行。路過海邊時,他被朋友甩了,佛印在沙灘上憤怒地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我被人打了”。在穿越原始森林時,和尚佛印被他的朋友救了,所以他在石頭上寫道:“在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了”。一個朋友奇怪的問他為什么兩次寫異地。佛印回答:掌摑的痛苦就像海水沖淡了沙灘上的文字,很快就消失了;助人為樂的善心,是刻在石頭上的一句話,永遠流傳,永遠銘記。
學會過感恩的生活,安靜平和。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五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規。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規雖然很簡單普通,但是這其中會讓我受益匪淺。爸爸媽媽告訴我,從小就要做一個不能浪費的人;做人要善良、誠實;做事不能昧良心、傷天害理。
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講,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我們不能隨便浪費每一粒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一直都默默記在心里,我要做一個不浪費糧食、不浪費物資、不浪費任何一個有用有價值的東西的人。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媽媽告訴我的。雖然我小的時候不明白,但是當我慢慢長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講誠信,有誠信即能交到朋友,朋友遍布天下,自己才能做事成功。一個人連誠信都不講,滿嘴是假話怎么能不成任何事情讓人信任呢?
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幸福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中的家規家風來管理的。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規我們的深灰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家風家訓征文2000字
5.觀_的家風家規有感
孝的家風家訓征集篇六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生活中發生過許許多多的事:有令人難忘的、有令人開心的、還有令人悲痛的等等。但我還是忘不了那天一件令人感動的事。
記得一個星期六的午時。爸爸突然接到了一個同事給他打來的電話,那位同事說她的母親找不到了,有老年癡呆,讓爸爸一塊去找。爸爸聽完之后,轉身就飛奔出家門。
我也隨著一同去了。我們開始先在田野里找(老人是去種菜是走丟的)。因為前幾天剛下了雨,地很潮濕,全是泥巴,我怕鞋臟了,便從菜地上踩過去。再看看其他人,都跟我一樣——怕鞋臟了,沾上泥巴。從菜地上踩過。可是爸爸的那位同事卻不顧泥濘,下到橋下的水溝里去找,一次次的失望,只要有人走過,他就會指著尋人啟事上的老人走失前的照片,問有沒有看到過這位老人,這位老人往哪個方向走了,只要有一點線索,他都趕快記在本子上,并按照好心人給出的線索去找。
也許其他人也都意識到了自我不禮貌的行為,也都慢慢地走出菜地,走在泥巴路上,我也跟了過去。并像爸爸的同事那樣——問走過的人,有沒有看見那位老人。并把路人供給的線索都記在本子上。找了一午時,天快黑了。老人還是沒有找到。
爸爸的同事看我們都累了,便讓我們明天再來找。當我們往回走的時候,我看見爸爸的那位同事還在找……我一下子被他的孝心感動了,雖然天已經黑了,雖然他的母親患有老年癡呆癥,可他并沒有放棄找母親。
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個星期了,可爸爸同事的媽媽依然沒有找到。可是我相信憑著他對母親的那片孝心,終有一天,他會找到自我的母親,他的母親會與他重逢的。
這件事我永遠也忘不了,我也要學習爸爸同事的那片孝心。他的孝心讓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