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一種重要資源。戰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平時,“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精選7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范文一
天地“糧”心 珍食莫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整治浪費之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地方餐飲浪費現象仍比較嚴重。習近平總書記再作重要指示,必將對治理餐飲浪費風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餐飲浪費是在浪費勞動。回溯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農耕文明出現得很早。然而,早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農耕飽經艱辛。憂苦憂難的詩人們紛紛提筆,從“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到“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從“一朝哭都市,淚盡歸田畝”到“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無不表達了他們深切的憫農情懷。今天,雖然農業生產力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了,在一些先進地區機械代替了大部分人力,但勞動密集這一點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尤其是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復雜,許多山區、丘陵地帶仍然靠天吃飯,仍然以人力、畜力為主,臉朝黃土背朝天,水一腳泥一腳。誠如俗語所言,“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前,農業仍然是三大產業中最為基礎的,而且在我國廣大農村三農問題依然突出,鄉村振興任重道遠。
“倉中有糧,心里不慌”,餐飲浪費是在浪費資源。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一種重要資源。戰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平時,“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古往今來,吃飯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對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講更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對春耕生產、農資運輸、糧食加工等造成一系列影響;入夏以來,多地洪汛頻發,長江流域的湖南、江西等產糧地區更是特別嚴重;近期,國際糧食市場也呈現出暗潮涌動的跡象。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還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對如此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們的方針是節儉為先、有備無患,正所謂“有荒節約度荒,天荒節約備荒”。
“君子以儉德辟難”,餐飲浪費是在浪費文明。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之,鋪張浪費則是一種壞習慣、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無一不來自大自然。而大自然的資源卻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這點,因此,很早就把敬畏、感恩、愛護大自然作為基本道德要求,也把順時、有度地使用物資作為原則。許多古話都在闡述這個道理,比如,“夫君子之行,儉以養德”“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惟儉可以助廉”等。當下,有些年輕人認為,以前提倡節儉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不夠人們消費,而現在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已經過剩了,因此沒有必要再講節儉了。也有一些人說,我浪費的是我的錢,與你何干?如前所述,一切物質資源歸根結底都來自大自然,而許多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分則少一分。就算是可再生的,也要保護好可再生的生態環境。所以,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福祉,必須節儉。另外,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唯一家園,自然資源也是我們共有的有限財富。因此,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也不是浪費誰的錢的問題,任誰多有錢也不能暴殄天物。
當前,我國的餐飲浪費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公款吃喝和大辦宴席上。公款吃喝的確得到有效遏制,但仍不能掉以輕心,一要防止其變形隱身,二要防止其死灰復燃。大辦宴席主要是封建主義的面子思想作祟,想擺擺闊氣。分餐制、公筷公勺的推行舉步維艱,怕打包也是一個問題。這些都是沉疴頑疾,不好治,但必須治。誠如總書記所言,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怎么治理呢?一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吹進千家萬戶。二要加強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比如,實行宴席申報制、舉辦者責任制和管理責任制。天地“糧”心,珍食莫蝕!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范文二
“1314”解碼總書記心中的“永恒課題”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吉林考察,首站關注的就是糧食生產和安全。總書記曾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員干部應當認真領會,讀懂總書記心中的“1314”密碼,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1”,一顆初心永遠不變,質樸心愿矢志奮斗。
曾當過七年農民,對農業、農民、農村有著天然感情,對饑餓記憶尤深,從插隊時就有了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的質樸心愿和堅定志向。從梁家河到黨中央,斗轉星移,初心不變,心愿與當年一脈相承,看似平凡的一把麥子、一顆馬鈴薯、一個玉米穗,在他心里始終有著特殊的分量。一次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用堅實的腳步激勵各級黨員干部:只有筑牢糧食安全防線,不斷補足“三農”短板,耕好一方“責任田”,守好百姓“米袋子”,才能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3”,三大體系精準發力,鍛造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總書記講到,當年,農民們談起在吃飽吃好的基礎上,境界更高的愿望就是上山干活挑著金扁擔。習近平總書記說:“這個‘金扁擔’,我就理解為農業現代化。”時間回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強調,要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牢記總書記對三農的殷殷牽掛,不斷在農業現代化“三大體系”精準發力,我們就一定能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讓億萬農民人人挑起“金扁擔”,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支撐。
“14”,十四億人口拳拳在念,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古往今來,糧食安全都是治國安邦的首要之務,總書記深諳此理。今年以來,從陜西之行為柞水木耳傾情“代言”,到山西之行點贊大同黃花,從寧夏之行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到吉林之行首站考察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總書記的每次考察最關心的還是“三農”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總書記的“自端飯碗”之深意提醒我們,一碗米連著天下蒼生,糧食安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在有著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只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才能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主題心得體會范文三
糧食安全的“一根弦”“雙防線”“三思維”
所貴惟賢,所寶惟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重要指示中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壓艙石”,要端好端牢“中國飯碗”,就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走好“一根弦”“雙防線”“三思維”程序框圖,輸出糧食安全的大文章。
要有“慎防”的糧食安全防范意識,繃緊糧食安全發展“一根弦”。古語云:“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充分體現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慎防方可無患,有備方能無憂,面對未知的自然災害和嚴峻的風險挑戰,要時刻繃緊糧食安全發展“一根弦”,增強糧食安全防范意識,將糧食安全風險防范的經驗置換為防范糧食安全風險的本領,不斷提高“深挖洞,廣儲糧”的儲量治理能力,實現社會化的儲備“大容量”,藏糧于倉、藏糧于民、藏糧于市、藏糧于企,在國家需要時有備無患,讓“米兵糧將”調得動、用得上,確保手里有糧、心中有底。
要有“穩定”的糧食安全供產常態,筑牢糧食安全發展“雙防線”。今年以來,我國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米袋子”“菜籃子”供給保障有力,供產的“雙實心”扛起了糧食安全的“硬杠杠”,實現了糧食安全的可持續性。切實抓好糧食的“出入端口”,筑牢糧食產量和供量的“雙防線”,才能確保穩定有序的糧食安全供產常態。“產”是源頭、是根本,要夯實設備設施的“墻基”,立住三農政策的“墻面”,搭好法治保障的“墻檐”,確保糧食生產多產、高產、精產;“供”是終端,是糧食是否順暢流通的“反射弧”,要保證市場糧食供量充足、價格穩定,嚴懲違法經營和哄抬糧價者,確保終端輸出有序有力。嚴把“出入端口”,為糧食安全的生產常態上好“雙防護”,穩定糧食“供應鏈”。
要有“科學”的糧食安全發展模式,導出糧食安全發展“三思維”。樹立科學的糧食安全觀,要導出三種思維,即積極主動的戰略思維,分層推進的結構思維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靠別人解決吃飯是靠不住的”,糧食的安全發展要從“我”出發、立足實情,不等不靠不依賴,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糧食的安全發展戰略要分層推進,要著力生產、加工、儲備、運輸等環節的分層落實,也要注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因地制宜;糧食安全發展要注重創新,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向集約的發展路徑轉向,讓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并行,產品安全與資源節約并重。
倉廩實,天下安。要把糧食安全的“一根弦”“雙防線”“三思維”落到實處,全力守護好“中國飯碗”,讓老百姓的“米袋子”更充足,不斷開創糧食安全發展新局面,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四
給糧食安全再加把“鎖”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考察,這是他到中央工作后第八次上東北。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吉林省又是重要的玉米主產區,總書記到這里考察糧食生產情況,體現了“大國糧倉”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戰略考量意味深長。
糧食安全是確保裝滿“大國糧倉”的重要保障。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在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大饑荒,教訓極其深刻,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字字千鈞地指出:“這些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汛期洪災的雙重影響下,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牽動著億萬民眾的神經。只有糧食安全,才有國家安全。我國現在糧食雖然總體上能滿足自給,但只是停留在夠吃的階段,抵御重大風險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在糧食這個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問題上,決不能存一絲僥幸。中央在5月份提出的“六保”任務中,把保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使“大國糧倉”固若金湯。
糧食安全是大力保障“百姓米袋”的永恒課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于普通人來說,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吃飯是第一位的。百姓的“米袋子”裝得夠不夠、好不好、價格穩不穩,始終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今年以來,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影響局部較大,個別嚴重地區甚至會出現絕收現象,但從全國這盤大棋來看,只要我們抓住糧食生產這個龍頭,就不會影響到糧食安全問題。同時,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對糧食問題,要從戰略上看,看得深一點、遠一點。”要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國總體上糧食安全沒有大問題,但也不能忽視糧食生產中的一些挑戰。我們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糧食生產集約化、高效性、機械化水平還不高,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還不強,糧食生產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升,只有及早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確保“百姓米袋”保障有力。
糧食安全是穩穩端好“中國飯碗”的重大戰略。糧食是民生產品,更是戰備物資。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更好地端牢中國飯碗是一個國家戰略問題。今年上半年,我國春耕生產遭遇堵點,農民難下田、農資運輸難,糧食流通和加工等環節也受到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數增至1.32億,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人們擔憂,非洲沙漠蝗肆虐更為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危害。面對復雜形勢,熟悉農業生產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得遠、抓得早,他的“不誤農時”一語中的,各地各部門全力落實。我們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方面發力,努力讓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我們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努力讓飯碗里裝好糧;我們用農業科技的“金扁擔”挑起了農業現代化,讓“中國飯碗”穩穩端在了自己手中。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五
“光盤”不止于“舌尖”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充分體現了未雨綢繆的底線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光盤行動”的開展有效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費”“酒桌上的應酬”等餐飲浪費行為。2020年新冠肺炎來襲,全球糧食產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各國針對糧食進出口采取了相應措施,而糧食安全事關民生保障、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從“保糧食安全”進入“六保之列”,到東北之行考察“黑土地”調研糧食生產,值此特殊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點名遏制“舌尖上的浪費”,黨員干部要保持頭腦清醒,認清局勢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黨的優良作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增強防范化解糧食領域重大風險的意識,從思想上改變,在實際中踐行,“光盤”不應止于“舌尖”。
錘煉鑄就過硬作風,“光盤”是思想“盛宴”。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建立源頭上杜絕公務接待、公款消費中奢侈浪費的黨內法規,各地各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文件,規范公務接待、公款消費問題。于一般人而言,鋪張浪費是個人修養德行問題,而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則是思想信念缺失、作風敗壞問題,會嚴重破壞黨的純潔性、先進性。當此實現“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時期,黨員干部更應深刻認識“光盤”的深刻含義,將“光盤”的本質內涵延伸到自身的精神世界,補足精神之“鈣”,筑牢思想之“基”,進行思想信念上的“光盤行動”,不斷加強黨性修養,錘煉鑄就過硬作風。
傳承發揚傳統美德,“光盤”是杜絕“剩宴”。“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背后的深意,以身作則發揮黨員“領頭羊”“排頭兵”的旗幟引領作用,帶頭節約做好表率,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同時還應看到,“光盤”是勤儉節約的意識、艱苦奮斗的美德,黨員干部還應將“光盤”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體現在隨手關燈節約一度電、保護森林資源節約每一張紙、綠色出行充分利用公共資源等日常生活工作的細枝末節中,傳承傳統美德,發揚優良作風,在生活中杜絕“剩宴”,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攻堅克難迎難而上,“光盤”要融進黨和國家的事業。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復雜的環境中,以抓鐵留痕、踏石留印的真抓實干精神完成每一項艱巨的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而“光盤”正是這種真抓實干精神的衍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員干部要把握機遇、搶抓機遇,將“光盤”精神融入到攻堅克難中,每一項任務都做到時時清、事事明、事事清,有效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今年我國將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當此緊要關頭,黨員干部更要將“光盤”思想融進脫貧“戰役”中,補齊短板,不留漏洞,不遺死角,全力打通“中梗阻”,高質量跑完“最后一公里”,迎難而上為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懈努力。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六
為什么說群眾可以對“米袋子”安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世界上一些糧食出口大國先后限制出口,由此導致連鎖反應,糧價囿于供求關系有所波動。國際糧價會不會傳導給國內,成了不少群眾擔心的話題。甚至部分群眾對“米袋子”安全存在質疑,出現囤購米糧的現象。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頭等大事,是民生的重中之重。“米袋子”安全事關國家運轉基石的穩定和諧。“倉廩足而知禮儀”,特殊時刻,群眾對“米袋子”安全有所不放心,勢必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疫情防控嚴峻時期,出現個別搶購生活物品和日常物資的現象,也從側面說明“米袋子”的關鍵之處。不過,群眾有沒有必要對“米袋子”費神恐慌?筆者認為大可不必。
立于國內基本政策來看,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國策一直牢不可破,確保中國糧食自給自足、人人吃飽飯的原則沒有變。退一步來說,境外糧食短缺欠收、價格波動、供求不平衡等,這些因素早已考慮在內,也是“18億畝耕地紅線”存在的價值意義。隨著各地政府和農業相關部門發展農田水利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糧食產能和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對抗天災能力、穩定產量更是具備先進優勢。
盡管防疫工作是當前重點,然各地農業復工復產同樣在有序火熱推進中。如筆者所在的鄉鎮和村委會每天都在調度早稻播耕面積,同時配合縣直涉農單位和專家團隊加快政策指導農民出村下田、農資進村入田等工作。可以說,自上而下、層層級級,每一名涉農工作者都在同時間賽跑。時間不會虧待有心人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豐產景象一定如期而來。
此外據相關部門統計,近五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19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72公斤,遠高于國際糧食人均400公斤標準線。此外,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消費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存糧足、田豐產,足以夯實群眾端穩“飯碗”的信心。何況,我國谷物進口量僅占進口消費量的2%,其中進口泰國大米等只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滿足群眾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換而言之,國際糧食情況變化對國內糧食價格、供求關系影響極其小。
更為重要一點,為確保糧食順利流通、端上百姓“飯桌”,各地政府加快與各大農業綜合企業及市場合作,保障糧食供應鏈的穩固;同時加大對囤貨居奇、投機倒把、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行為打擊力度,極力維護糧價市場生態環境。所以說,從生產源頭、到流通渠道、再到銷售市場,“一條龍”的服務,清清爽爽、干干凈凈,何須擔心“米袋子”呢?
話說回來,每逢特殊時刻,少數群眾極容易觸發搶囤的“心弦”,如日本核泄漏搶購食鹽、“非典”時期哄搶綠豆等,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會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感受。所以說,熟稔實際生活中“米袋子”安全的事實還不夠,讓心安分不重復“囤糧的故事”,還得擦亮眼睛、篤定意志、保持清醒,不要被少數謠言、傳聞所蒙蔽,被夾帶私貨、別有用心之徒“牽著鼻子走”。對此,政府相關部門還得加強對散布“馬路消息”、營造“缺糧假象”現象的打擊力度,確保群眾安心、放心、省心。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七
田埂上的自信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日前,農業農村部宣布,今年我國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可謂是在特殊的年份完成了特殊的壯舉,為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了來自于田埂上的信心和底氣。
田埂上的自信,來自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農,天下之大業也。”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率先在農業領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小崗村“大包干”打響改革第一槍,再到農村集體經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率先突圍,創下了連續16個夏糧豐收季,養育了世界近1/5人口,等等,這一個個豐功偉績,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廣大農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今年春耕與疫情“撞期”,再加上倒春寒的不利因素,夏糧仍交上了一份優秀答卷,是廣大農民和農業戰線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果。他們用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繼續書寫著“中國奇跡”,彰顯“中國自信”。
田埂上的自信,來自“金扁擔”的“科技范”。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金扁擔”持續發力,農業生產從“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大馬力收割機、無人植保機、智能插秧機、智能化灌溉等“硬核”農業科技“裝備”飛入尋常百姓家,“揚鞭催馬送糧忙”的“三夏”大忙時節變成了“只見農機不見人”收獲之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也變成了“腳不沾泥、手不碰水,開著機器種田”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效益。疫情期間,“金扁擔”更是發揮重要作用,北斗衛星導航、人工智能遙控、機械化自動收割等新農機、新技術把糧食生產基礎夯得又牢又實。
田埂上的自信,來自國家的支持。“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我國始終堅持把農業作為做好全局工作的“壓艙石”“基本盤”,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央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務,而保糧食能源安全處于“六保”中基礎性、前提性的地位,同時出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硬”舉措,有發放稻谷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直接領取的政策“紅包”,還有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優惠券”,這些“拆到手軟”的政策“福利”為應對風險和挑戰爭取了主動,調動并保護農民和地方的積極性,讓農民種糧不虧、地方抓糧不難,托舉起億萬農民對“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的信心。
誰的“豐收”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猶如風雨同舟共同努力后而收獲的信心,璀璨奪目、光輝燦爛。
【觀看端牢中國飯碗紀錄片心得體會精選7篇】相關推薦文章:
觀看航拍中國心得體會 紀錄片航拍中國心得體會
觀看輝煌中國紀錄片心得體會優秀5篇
大國糧倉中國飯碗觀后感 觀看大國糧倉心得體會(精選3篇)
輝煌中國記錄片觀后感 觀看輝煌中國紀錄片心得體會
2021大國糧倉中國飯碗觀后感 觀看大國糧倉心得體會(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