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題目篇一
今年做“七一”報道采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么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痹癥,他拖著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為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著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著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么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于為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里閃著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游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說話有些口吃,可一說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為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戶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為種牛進行繁育,于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戶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于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后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后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里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采訪她時,她正從牛棚里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干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里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為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戶貧困戶已有190戶脫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說:“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里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題目篇二
我是一名普通的記者,能夠作為代表做這個發言,感到莫大榮幸。
今天是新聞工作者的第8個節日。對于我們新聞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沒有休假卻倍感榮耀的節日。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則短信,我讀給大家聽一下,“驢拉車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乃臥地!學者路見此,附驢耳道:再不好好拉車,就送你去當記者。驢即起,狂奔。祝記者節快樂!”雖然這是一則惡搞的信息,不過,我想從側面也折射出社會對我們這一職業的認知與認同。
記者職業充滿光榮與夢想,充滿艱辛與危險。有資料統計,在非軍事職業中,礦工是最危險的,其次就是記者。選擇了記者,就選擇了一種使命。哪里有重大事件,哪里就有記者;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記者。不管嚴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奔波在現場,奮筆于案頭。
“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記者手中的筆,重有千鈞,不僅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還給我們注入無窮的原動力。
我相信不僅是我,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對記者職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體驗。大家在這條路上勤勤墾墾、兢兢業業,默默前行著。用一種專業的精神和態度對待我們每一次采訪任務,用多一份的理性與沉思做好每一篇新聞報道。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了,一個充滿希望和期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時代已經拉開了帷幕。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藍圖激蕩人心。
作為廣播電視的新聞記者,在新形勢下,在社會大變革的熱潮中,如何用我們的鏡頭、用我們手中的筆發揮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作用,把體現黨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統一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要牢記黨的宗旨,堅持正確導向,堅持“三貼近”,這是立身之本、立業之本。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有根底,才有群眾基礎,才有時代意義。只有這樣,才能采寫出生動篇章。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一定一如既往,保持熱情、激情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我相信,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獲。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題目篇三
我是來自大洼廣播電視臺的記者胡,1997年參加工作,到現在從事新聞工作已經有17個年頭了,我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并時刻告戒自己: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工作中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這種為新聞工作奉獻一生的堅定意志從未動搖過,并將一直指引我前進的方向。
記得剛到廣播電臺工作的時候,新鮮、好奇的心理占了上風,跟著老記者去采訪,看什么都好玩兒,覺得做記者沒什么難的,直到有了這樣一次采訪經歷,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什么人家都說記者是無冕之王!
那是20xx年的八月份,我正在辦公室里整理文稿,忽然,部主任匆匆忙忙的來找我,說遼河出現了洪峰險情,已經轉移了很多農民到趙圈河學校進行避險,臺里安排我們去進行現場采訪,并直接連線直播間,第一時間對抗洪前線情況進行現場報道,我一聽,好啊,這還是我第一次參加抗洪直播呢!我貪玩的想法又來了,我可得好好開開眼界!可是在去往防護堤的途中,臺長的一席話卻讓我聽的膽戰心驚。他說:我們要做好與大堤共存亡的心理準備,這就是我們的戰場,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我們新聞記者報道的最前沿,洪水來了,我們也許就是最后一個離開堤壩的人。這一席話說完,我不覺得第一次產生了畏懼的心理。頓時,我對記者這個行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抗擊洪峰、防汛抗戰的采訪報道過程中,我們密切關注每一次洪峰的到來,我們深入安置點兒,對人們的生活及心理狀態進行采訪;我們在指揮中心,對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變化情況進行現場連線、解說報道;我們站在橋面上進行采訪報道,上面是狂風暴雨,下面是湍急的洪流。可是,不知怎么的,那時那地,我的心里卻沒有一點兒恐懼,有的是我骨子里潛藏以久的戰勝困難,勇于挑戰自我的決心,有的是我青春勃發,為新聞事業奉獻一切的信念,有的是我高高樹立起來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那一次,經過黨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奮戰與努力,終于戰勝了可怕的洪峰,取得了抗洪搶險的最后勝利!我們也成功完成了連續十幾天的現場報道工作!
一次,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新聞記者是十大危險行業之一。我不以為然,但是這個在另外一個故事里卻真的得到了印證:他,是電視臺的一名記者,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一次,他跟隨市縣領導去基層進行走訪調研,因為攝像記者要后退著錄像,經過的又是一個養魚池,當他正認真錄像的時候,有一個工作人員突然大聲喊起來:別動,錄像的記者別動!看你的腳下!這個記者這才注意到自己的腳下,原來,他的腳只有前腳掌踏在冰面上,后腳掌已經搭在了冰窟窿的邊緣,只差半個鞋位他就掉進冰冷的水里了,這個情況讓在場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這件事,讓我認識到,記者這個職業,也確實充滿了危險,充滿了挑戰!這個人,其實不是別人,他,就是我的丈夫,電視臺的一名普通記者。我們因新聞采訪事業而相識、相知、相愛、相守。我們有對新聞事業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向往、共同的執著。雖然,他因為工作需要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新聞采訪崗位,但是,每每提到那些為新聞及時播出而編輯片子到深夜的日子,那些挑燈夜戰爬格子,餓了,啃口方便面的日子,他還是會心潮澎湃,激動萬分的跟我講上許久,許久、畢竟,我們逝去的青春、我們的陽剛熱血,我們的日子,已經跟新聞事業緊緊環繞,無法分開。
如今,我們的女兒也已經14歲了,可能是遺傳吧:女兒從小就熱愛朗誦、主持、采訪,并在全國比賽中屢屢獲獎!她對我說:媽媽,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等我長大了,當第二個李思思!誰都知道,李思思是中央電視臺著名的節目主持人!雖然說童言無忌!不過聽到這,我還是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我覺得我能用我對工作的執著與熱愛,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繼續為新聞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幸福和成功嗎?
其實,作為一名記者,采訪可以隨時隨地發生: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是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必不可少的!一個星期天,我回農村的娘家,正趕上村里按路燈,我靈機一動,新聞來了,于是,我跟村里的負責人聊村屯規劃建設情況,跟左鄰右舍的大叔大媽聊按上路燈的感受,并錄了音,上班后,我制作了一條‘路燈亮了,鄉親們笑了’的錄音新聞,對‘美麗大洼、環境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像這樣的隨機采訪舉不勝舉!
在臺里,除了采訪,我還擔任著播音的工作,臺長經常開玩笑的對我說,我是集‘采、編、播’于一身的全能型戰士!我也樂此不疲。
如果有人問我:讓你重新選擇,你還會選擇新聞工作者這個行業嗎?我會豪不猶豫的大聲告訴他:我會!因為,我熱愛著這份充滿了挑戰,充滿了期待,充滿了責任感的職業,因為,我熱愛著這份讓我磨掉了青春,任皺紋爬上額頭卻從未后悔的職業,因為,我一直并將繼續愛上這份讓我收獲了人生幸福的職業。
忘不了,天寒地凍,我們來到疙瘩樓冰雪歡樂湖,用同期聲翻譯的方式對芬蘭友人進行的采訪; 忘不了,我們踐行走轉改,冒著大霧,來到沈陽丁香湖畔進行采訪;忘不了,為了每年元宵節一個多小時的大型直播節目的現場報道,有多少個元宵節沒有和家人一同度過了;忘不了和朝鮮族同胞共度三八婦女節一起跳過的舞蹈;忘不了在鄉鎮村屯的房前屋后,享受花香果熟的動人故事,感受村容村貌的變化、
忘不了,有多少個忘不了,讓我們牢牢的記住。
如今,在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中,在‘美麗大洼、大美盤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環境下,在自覺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社會責任感下,我作為一個老新聞工作者,我要拿出年輕人的工作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無限的我一生都會熱愛的新聞工作中去,為新聞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做新聞事業的忠誠戰士!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題目篇四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指針。對于如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我們這些常年奮斗在基層一線的記者也許說得不太準確全面,但是我們卻一直滿懷激情,擔當使命,用行動在努力回答這個問題。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著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后,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2019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干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群眾傳遞了出行信息。在采制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采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后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為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著痛苦,做到了及時發稿。2019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鉆井平臺升起五星紅旗》獲得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里,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鉆井平臺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后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采訪任務后,頂著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臺上,帶著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著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鉆井平臺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軟的感覺。2019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采制了機關干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為了采制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采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臺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境中采訪時,不覺得有什么痛苦,因為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著;而現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后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采訪拍攝基層群眾。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里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群眾為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因為我知道,作為電視臺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團結穩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群眾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19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干部到基層去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著《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為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梁;xx鎮居民于一家五口終于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伙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稅,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戶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采制新聞時,身上擔負著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眾的地方,所以如坐針氈;在新聞播出后,如果沒有什么負面聲音,也沒有什么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干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為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于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執著。
作為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于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于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為工作關系,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為工作關系,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周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著我的手對我說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為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可是2019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集體采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說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后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溫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眾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嘗過,悲歡離合經歷過,但是對于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后悔過,更不曾放棄過。因為我最引以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