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一
今天我執(zhí)教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五冊《噸的認識》一課時,出現了如下精彩的場面。
師: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
生:老師這根指示牌寫著“限重一噸”是什么意思?
師:是呀,要探討他們四位能否一起過橋,首先得搞清指示牌上寫的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知道其中的秘密?
生:老師限重1噸就是不能超過1噸也就是不要超過1000千克,否則橋就會斷裂的。1噸=1000千克。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寫的唄。
(師生一起學習1噸和1000千克的關系)
生:老師我現在明白了,四只動物不能一起過橋。因為它們共有1300千克,超過了1噸。
師:你說的真棒,那么怎樣過橋比較合理呢?
(學生展開熱烈地討論,探究過河方案。)
生:老師我有幾種方案,第一種是1個1個過河最安全,第二種方案是兩個兩個一起過河,因為任何兩只動物的體重總和沒有超過1000千克(1噸)。
生:老師我還有想法:我認為小熊、小牛和小鹿可以一起過,因為它們三個的和剛好等于1000千克(1噸),也符合要求。
生:老師我也有不同的想法……
師:剛才同學們想法都很不錯,我建議為我們自己精采的表現鼓掌。
(我話音剛落,有位學生把手舉得很高。)
生:老師,我對同學們的想法表示不同看法,我認為只有一種方案是最合理的。
(此時,同學們立刻安靜下來,用驚訝的眼光注視著這位同學,他們急著想知道所以然。)
師:你有什么想法,你說,我們一起來探討好嗎?
生:老師我的理由是:1.你們看,這座橋是用木頭做的,中間還可能有裂縫,時間長了橋板也許已不太結實了呢,所以我認為一個人行走可能非常危險。2.又萬一其中一個人年紀比較大,行走不方便怎么辦,你只考慮他們的重量嗎?那是人重要還是橋重要?你能讓它單獨一個人行走嗎,這也太不講人情味了吧。所以我認為兩個兩個過橋是最合適的,萬一行走時有危險,他們之間也有一個照應,那該多好啊!
(我們被這位同學那別出心裁的想法所震撼了,如此幼小的心靈卻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友誼。我也被他精采的講解所征服了。我不斷地思索著。)
1.我們的教育不單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知識和技能,更應關注學生的心靈。從小在各學科教學中應及時注入“人文教育”這一新鮮血液。
2.我們知道教材中主題圖的設置,不但是為了給新知教學作好情境鋪墊,引出教學內容。其實它里面還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有實用價值的教學素材。它需要我們教師去不斷地挖掘、創(chuàng)新和利用。
3.我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簡單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借助現實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處理和解決問題。如何打破教學常規(guī)讓學生用無墻的思想去思考每一個現實問題,為實現“學有價值的數學”做一些實事。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二
教學片段:
感受一噸的重量。
師:我班大胖子小明體重50千克,請幾個同學上來包一下小明。你認為重嗎?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師:計算一下,20個像小明重的同學共幾千克?
生:1000千克。
板書:1噸=1000千克。
師:我們三年級按平均每人28千克計算,你估計一下多少個三年級的同學約一噸?
1、??有算出全班總重量再加上幾個人的重量來估算的。
2、??有按本組平均體重,再除1000,得出人數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組的體重得出了36人。
師:大家估算:“像老師這樣的大人,幾個大人約重1噸?(學生非常機智,教師話音剛落,馬上問?)
生:老師,你告訴我們,你的體重有多重?
師:我的體重63千克。
生:計算后答:“16人1噸。”
師:25個像老師這樣的人體重共有幾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師:合幾噸幾千克?
生:1575千克=1噸575千克。
教學反思: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學生剛開始體驗50千克體重有幾種態(tài)度,很重,不重,抱不起。為了使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繼續(xù)讓他們充分體驗,最后達到共識,50千克夠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課堂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學生展示的平臺,在教學中,學生將課堂變成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不足之處篇三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對象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思考的問題,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新課標下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除法,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從這一要求出發(fā),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圍繞能否同時過橋順利引出課題—噸的認識。在學生掌握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去解決如何過橋的問題,鼓勵同學們盡量把方法都想出來,滲透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讓同學們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學,這一實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下面建立1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讓同學們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后,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多少個25千克重的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在這學生對于40個25千克是1噸的推導困難比較大,因此在講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帶而過,盡量一步步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沒有預想到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障礙,在講解過程中跳步了,導致有部分同學似懂非懂,這是教學中的一個不足,以后要加強,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并用學生的思維去想問題,也就是要備學生。
為了加強學生對1噸的概念的認識,接下來設計了兩個練習題。緊接著就是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用到噸作質量單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噸的事物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讓學生形象觀察了圖片之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以噸為單位的物體的特點,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黃老師的指導下,我在運用新知的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小明的數學日記改錯,讓學生在快樂中運用新知,也滲透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布置同學們回去調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學生要節(jié)約用水。
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效地組織了教學,并合理分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體驗,并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下獲取新知識。在教學中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效率更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育人的意識,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在背同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很多學生想體驗,但是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讓所有同學都體驗,因此只能讓同學們下課在自己體驗,但強調一定要征得同學的同意才行)。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整節(jié)課的語言太平淡了,沒有抑揚頓挫,講故事講得不夠生動;講解重點的時候沒有放慢速度并把重點工整板書出來,有些地方講得太快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板書設計不夠規(guī)范;作業(yè)沒有分層布置,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等等。既然發(fā)現了自己的不足,以后就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不斷地學習,我會做的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