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空山鳥語》教案篇一
1、通過對演唱版《二泉映月》與二胡曲《二泉映月》進行聆聽、對比,感受二胡的表現力及樂曲的情緒和藝術情境。
2、聆聽、欣賞二胡曲《空山鳥語》,能從音樂聲中感受“空山”與“鳥語”的意境,找出相應演奏段落。
3、增進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培養學生學習民族樂器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樂曲表現的內涵。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 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欣賞一種樂器。那么有誰知道樂器的分類?(西洋與民族)來,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的圖片,簡單介紹。 師:好,那么我們接下來欣賞一首樂曲,大家來聽聽樂曲是用哪種樂器來演奏的,欣賞完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的圖片,它是屬于什么種類的樂器?當然,樂曲名知道的同學就更厲害了。(二胡、民族樂器、老師引導學生說出《二泉映月》)
師: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欣賞一下二胡名曲,感受二胡韻味。
二、聆聽與鑒賞
聆聽、欣賞二胡曲《空山鳥語》從音樂聲中感受“空山”與“鳥語”的意境,找出相應演奏段落。
師:同學們還記得名叫《鹿柴》的古詩嗎?是由我國古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詩人以一種特有的感覺,描繪了靜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那么,接下來我們聆聽一首有關空山景色的二胡曲,同學們從音樂中感受一下“空山”和“鳥語”的意境。
師:我們再次聆聽,同學們找出“空山、鳥語”的相應演奏段落。找到后舉手回答,我們稍后在大屏幕上出示答案。 師:出示大屏幕總結
二胡曲《空山鳥語》樂曲除引子和尾聲外,可分五段,屬多段體結構。引子猶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寥寥幾筆就描繪出幽靜、深邃、沉遠的意境,令人神往。
接著,作為“人”的形象出現,旋律起伏跌宕,節奏疏密相間,顯得生氣勃勃。這個形象貫串于全曲,時而單獨出現,時而與鳥鳴結合,宛如“人”在美麗清新的自然中怡然自得地觀賞、逗引著鳥兒,人聲、鳥語交融在一起。樂曲通過擬聲的手法模仿百鳥啁啾聲,使鳥語音樂化。但這不是單純的自然描寫,而是深深地滲透了“人”的感情,使樂曲的造型性與抒情性有機地結合而顯得富有情趣。)
2、簡介二胡的構造
師:同學們見過二胡嗎?有誰會拉二胡?對二胡了解的同學可以和我們分享下二胡相關知識。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上出示的這張二胡構造圖片,我們一起來研究下二胡是怎么構成的。
三、鞏固練習。
欣賞二胡曲《戰馬奔騰》,感受情緒風格變化,引導學生思考與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不同之處,要求: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各小組派一位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小組給出評論。
四、總結評價
演唱版的《二泉映月》,加入了歌詞成分,歌曲如歌詞一樣故事化,一曲經瞎子阿炳之手留傳近百年的凄慘精典的樂曲,由李玉生的清喉傳出 ,有如阿炳現身之疑;而此詞與之相配,真是達到音與境的和諧之極,聽與悟的絕妙融合。
二胡版《二泉映月》,只有音樂沒有詞的二胡名曲,讓人聽后總讓人產生對人生的種種無盡聯想,聯想空間豐富,韻味十足。在一遍遍的傾聽后,總感到這曲子只可意會,無法具體描繪。整首曲子通過二胡低沉的聲響,奏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空山鳥語
1、掌握兩個詞匯“空山”、“鳥語”。
2、古詩《鹿柴》
3、二胡構造
4、二胡作品不同風格特點
5、簡介劉天華
《空山鳥語》教案篇二
1.掌握描摹具體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去追求自由、快樂的幸福生活。
4.認識4個字。
1.掌握描摹具體事物的方法。
2.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卡片
習《空山鳥語》,板書課題。
學生自己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勾畫出自己不懂的詞語。
溫馨提示:
1、作者描寫了山上哪些風景,這些風景是怎樣寫出來的?
2、模仿課文中描寫山上風景的句子,自己創造幾個句子,說給同桌聽。
3、作者喜歡到山上來,尤其是喜歡到山上來聽鳥叫,且在課文第一段就熱情的宣告,思考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請學生讀出這段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為什么這句話讓大家印象深刻?
5、學生自己朗讀并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說出你為什么喜歡它,它好在哪里?
6、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1、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教講解。
2、學生自己記憶字:崛、颯、悉、嬉。
3、組詞、造句
空山鳥語
鳥兒的鳴叫是世間最美的語言
《空山鳥語》教案篇三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認識到6個生字,讀記本課的一些詞語。
3、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4、摘抄優美詞語,豐富語言積累
朗讀課文,想象美好境界,從字里行間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情趣導入
播放課件,深山鳥鳴
二、初讀感知
1、讀 讀通順流利
2、讀 理清條理
3、讀 感悟仙境
4、讀 你對哪段最感興趣,為什么?有感受情的讀一讀
三、理解升華
小組交流
讀出你最感興趣的場面,說說你為什么感興趣,在故事情節和寫作手法兩方面加以說明。然后有感情的進行朗讀。
全班討論:為什么會有空山鳥語這樣的勝景?人與自然有著怎樣的關系?
四、教學字詞
1、小組內自學本課詞語
2、小組自學本課生字。
積累內化:摘抄課文中出現的詞語
五、拓展升華。
感情朗誦你最喜歡的段落
背誦你最喜歡的段落。
寫一篇保護動物的倡議書。
《空山鳥語》教案篇四
一個用唐吉柯德似的熱情擁抱文學,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對人生的詩人,他會用怎樣的一雙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又會怎樣去諦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個有著一雙充滿愛的眼眸,一生都在緬懷故鄉的詩人,他會用怎樣的一支筆去書寫心中的愛戀,又會怎樣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懷鄉賦?
《空山鳥語》是一篇雋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在詩化的語言的外表下的,是作者對古樸、淡泊、寧靜、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開篇,就滿腔熱情地向世人宣告到山上來,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聽鳥叫,鳥兒的鳴聲是世間最美的語言。請注意,這里的鳥語,不是公園鳥語林里向游客乞討食物的鳥鳴聲,也不是住在鳥籠里過著養尊處優生活的貴族鳥的鳴叫聲,而是有著嬌艷的花、婆娑的樹,奇崛的巖石、爽颯的風、飄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鳥語。它們在遠離塵囂的空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歡的歌,敘述動人的愛情故事。難怪作者一到山上來,就會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靜靜地聽這些鳥兒唱歌。在這兒,作者的這種情感不僅僅只是對空山鳥鳴的鐘愛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它還源于對自私、冷酷、暴力、唯利是圖等社會現象的憎惡。山林中的鳥兒自由自在,沒有世事的羈絆,沒有世俗的媚骨,它們不求好聽的名字。由此可見,作者喜歡空山鳥語,是在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遠離物欲橫流的塵世,鄙棄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悅權貴,不迎合他人,說自己想說的話,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個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文中有一段內容寫到作者因為聽到鷓鴣的叫聲,勾起了對故鄉的回憶。鷓鴣的鳴叫聲將作者帶回了故鄉那古老的江南小鎮,帶回到古樸、恬靜、淡雅的生活之中。又因對孤島上燈紅酒綠生活的厭倦,更加思念懷念江南小鎮那淡泊寧靜的生活。雖然他知道這只是在海角孤島上奇幻的夢境,但仍然喜歡重溫。這里重溫的不僅僅只是故鄉,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種追求:古樸、淡泊、寧靜、清雅。正是帶著這份追求,作者以我想做一只鳥,在山中的奇思妙想結束了全文。
這篇文章的風格靈秀而飄逸,語言樸素、自然、清新、流暢,有詩的意境和詩的韻味。在詩化的語言下,卻又有著深刻的哲理。作者觀察力犀利,解析透徹,而且精確地掌握文字運用的技巧,能夠剖析自我,刻畫人性,描繪平凡的現實和瑰麗的自然。由于他在淡淡的抒寫中投入了赤子之心,所以表現出來的是能夠牽引人們哲思的玄思。正像他自己所說的,要耕耘一片寧靜和平的文學凈土。
這篇文章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學生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更側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文章,通過一遍遍的朗讀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的經歷中找尋作者的思想根源,從而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
2、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態度。
3、理解文中運用的意象,學習作者詩化的語言。
體會文章中詩化的語言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1、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筆下的空山鳥語。
2、用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法研讀課文。
3、自主品讀詩化的語言,體會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4、朗讀加點評品味課文,積累妙詞佳句。
一、 導入新課
學生看課題,展開想象,描繪由空山鳥語所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注意空字,體會空山與俗世鳥語的區別。
面對如此靜謐絕美的景象,你是否也會如陶淵明一般,產生要遁入山林做一個隱士的想法?置身這樣的境地修生養性,你是否才會真正明白什么是超然物外,超塵脫俗?
(讓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再用優美的導語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語文學習需要學生的感性參與,而想象力的喚起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積極地調動了起來。富于詩意的導語,又為這篇用詩化語言寫成的文章的學習營造了一個絕佳的氛圍。)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關上課本,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并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喜歡的原因。
(讓學生在初讀中就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不必追求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只要有感受即可給予肯定,讓學生在初讀中就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新課標一再強調,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中就更應重視這一點,要對學生的富于個性的觀點與見解,作出及時的適當的肯定。)
3、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筆下的空山鳥語,可借用課文中的詞語,但一定要符合文中描繪的空山鳥語的特點。
(這一處的處理既完成了對課文中內容的熟悉,又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對文中的景物描寫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感受。語文課應該有語文課的特點,要有朗朗的讀書聲,要有優美語言的品味,更要有學生對優美語言地使用。文章中的優美語言,使學生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那么,教師就應該抓住有利時機,引導學生運用這些優美的語言。)
三、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出疑問:在課文的最后,作者發出了我想做只鳥,在山中。的感嘆,你是怎么看待作者的這一感嘆的?要求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探討這一問題。這一步只要求學生能談出自己的觀點,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也可結合課文中的內容談。
(這一步設計主要是想通過學生自讀,來完成學生對文本的初步解讀,在解讀中要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觀點。特別強調學生在解讀中要有自己的觀點)
2、分組研讀課文,讓學生結合郭楓的生活經歷以及其他作品,對作品中的一些內容進行研讀,體會作者的情感。明確:想做一只山林中的鳥,其實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追求。
此處可著手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作者為什么說鳥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② 作者想做一只鳥,在山中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鳥語好聽嗎?
③ 你不是從這美妙的清音中,已經聽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滄桑了么?這句話應怎樣理解?
并在此時引入作者的生平簡介和他的`作品風格介紹,并可適當選擇他的作品《草蟲的村落》,讓學生在作者生平和其他作品中尋找作者的思想根源。
(此處的研讀,主要是想讓學生學會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相關作品來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
3、自主研讀課文,選擇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進行品評,體味其中的深刻哲理,并可適當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自己的認識。
(這篇文章篇幅不長卻含蓄雋永,富有深刻的哲理,體會這篇文章中的哲理應該成為文章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
四、美讀課文,積累佳詞美句。
1、朗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進行朗讀訓練,要求讀出美感。
(詩化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讀出它的美感,讓學生在美的語言中體會感受文章,會比老師去教要好得多。)
2、對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加以點評。引導學生總結前幾課點評的內容,指導他們抓住文中生動精美的字詞、關鍵的句子、巧妙的構思、精彩的手法等進行點評。
(在這一單元中,學會對文章進行點評是一項重要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可對學生的這一能力進行訓練。同時,品味語言的妙處也應是處在語言積累階段學生的學習重點。)
3、小組交流點評內容,推選好的全班交流。
4、把文中你最喜歡的詞和段積累下來。
課堂上的語文味
《空山鳥語》教學后記
在《空山鳥語》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再次發現語文教學應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那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味。所謂語文味,即是課堂上有朗朗的讀書聲,有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有在具體語境中對語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語文課中,學生要有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
這是一篇雋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對詩化語言下的深刻哲理的體味,應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學安排中,我把體會詩化語言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作為教學重點。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設計第一個環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去體驗文中所描繪的景象,營造一種濃郁的語文學習的氛圍。為了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去描繪由空山鳥語所想到的景象。再用富于詩意的導語引起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樣不僅一種濃郁的語文學習氛圍被營造了出來,而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了起來,這就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空山描繪鳥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來談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僅符合新課標中,學生在閱讀中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的要求,也讓學生在初讀中就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空山與鳥語,這不是對第一個環節中安排的重復,而是在有了對課文熟悉的前提下的對課文內容的再鞏固,是學生在一定語境下對優美語言的運用,也是學生的一次審美體驗。在這個審美環節中,學生對于文章中所營造的優美意境,有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安排學生采用自主研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來研讀課文。要想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刻的認識,就必須對文章作者有更理性的認識。為此,我引入了作者生平簡介,并把他的一篇相關的文章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把前面的情感體驗轉化為理性的思考或感性認識,為全面而深刻的體會作者的情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進行分析,這時的分析中,我們將不僅看到學生對文章中作者情感的感性認識,也將看到他們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的理性的思考。
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應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能體現語文味的地方,它既有對優美語段的朗讀,又有對優美文字的點評。如果說前面的所有安排都是鋪墊的話,那么這個環節應是這次教學活動的主角。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評中去思考。在讀與評中,把前面環節的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都表現出來,從而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緯度有全面收獲。
在這次教學實踐中,語文味使得學生們不僅學得熱情投入,而且學有所思,學有所得。這就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有語文課自己的特色,否則,一味的求新求異,最終會導致畫虎不成反類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