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教育的本質的心得體會篇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么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睂嶋H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后,感觸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跡》里讀到一則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20xx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一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20xx年后,根據調查,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p>
讀完這個故事,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如何讓孩子在上面繪出燦爛的彩虹和美麗的圖畫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要考慮的問題,有時間看看這部書吧。
教育的本質的心得體會篇二
《教育的本質》的作者是中國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賈馥茗女士,該書的副標題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質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這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被追問的問題。如果一位教師不在職業生涯中一直追問這個問題,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地從事教學工作,也免不了貽誤學生的知識學習,或者耽擱其生命的發展進程。所以說,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也就是對于生命發展方向的認識。
當下,現代教育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愛的教育、生命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等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不斷地在討論“教什么”和“怎么教”,卻逐漸忽略了“為什么教”,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一開始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這部作為教育類的作品,作者沒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上,而是重點探究為什么而教。全書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從人開始、人性論點、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從書的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試圖將人的發展和傳統國學中的“天道”聯系在一塊。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為人”的學習者,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任務,“成人”即是成為合乎天道,發揚人性的人。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作者在書中廣泛引用中國傳統國學的精神,并從這些精神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質。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闡明《中庸》里面一個觀點:“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即在“成己”之后,還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于是作者接著提到了成己者的條件在于師德師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師的守則,即教學相長,還有確定學習方式,即正業居學,以及了解“學者之失”,做到“長善就失”,確定教學方法,有本有末。在這部分提到了很多《學記》里面的理論。在“人道上承天道”這一章里面,作者講了四個話題:“天道自然”、“天道作用”、“天道精神”、“人道配天道”。作者從《中庸》的探討中,發現天道的精神主要是“誠”字,從各種現象歸納還發現天道精神的另一特征是“仁”字。
其實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無論講課,還是聽課,都是不可能用別的東西來代替的。講課時當然要講到知識,但是知識只是老師與學生交往的一種媒介,而不是一種目的。這種知識的媒介,就如一個情人手捧鮮花親手交給自己心愛的人一樣。如果離開了送鮮花的人與被送的對象,那這個鮮花本身是沒有什么意義的。知識一旦離開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沒有意義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師生互動過程中,不斷地產生的靈動的思想與智慧。不斷地促進學生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能力與創造力。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就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思想靈魂上的碰撞。教育就是要還原人的本來的樣子。比如,人本來的樣子是好奇的,是有強烈的探究欲的,是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那么,教育就是要保護這種可貴的品質。如果這些東西被磨滅了,那么,教育就變成了反教育,就違反了教育最初的目的。
讀完這本書也加深我對教育的理解。我們都說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談論教育,往往說怎么培養人,培養怎么樣的人,但本書提及“人道上承天道”“修己成人”的觀點,一方面為我們解答了為什么要教育人,同時也引起了我們關注方向的轉變,作為教育,不應該只是教育他人,也應該包括自身修養(自我教育),從“修己”開始,然后“成人”,兩者相輔相成。
作者能夠從國學當中找到充分的理論依據,并能透徹的分析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教育演變的原因,實為難能可貴。如果教師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質,那么,我們的孩子就會接受有效的成長指導和教育,就會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壓力,就會體會到學習和求知的快樂,生命也就會享受更充分的自由與美好!
教育的本質的心得體會篇三
《教育的本質》一文,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家程今吾先生撰寫的。作者在文中對教育的本質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透析。他認為教育和其他事物一樣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要研究教育是什么,必須從歷史的、全面的、多種多樣和千變萬化的教育發展形態中,去把握教育的基本形態,概括出教育的本質,即教育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和社會目的而進行文化傳遞與創造的一種手段。這給了我們許多啟迪。
目前,現代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愛的教育,生命教育,賞識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在討論“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卻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師將“為什么教”這個問題視為“理所當然”,忽略了“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來是為了使生命逐漸走向強大,但卻造就了生命的越來越脆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人厭倦學習,逃避學習的情況的發生,造就了大學生沒有能力就業。如果教育者能夠從生命進入教育開始就能引導生命熱愛學習,讓新的生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通過學習感受到自己變得強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會有如今大學生畢業就會失業,高學歷愈冷,或“海歸”變成“海待”了,能這樣就不會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和人群了。這些問題的存在,我以為都是教育出的問題,是教育者對教育的本質認識不夠所導致的。
作者不僅能夠看到這一點,而且能夠從國學當中找到充分的理論依據,并能透徹的分析我們民族自古以來教育演變的原因。實為難能可貴。如果教師和家長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質,那么,我們的孩子就會接受有效的成長指導和教育,就會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壓力,就會體味到學習和求知的快樂與幸福,生命也就會享受更充分的自由。所以,我真誠的推薦各年齡段的學生家長,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學生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它會給我們更有益的啟迪。
教育的本質,也就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它主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教育與人類其他活動有何區別與聯系、怎樣看待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等抽象的教育哲學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學習和研究,將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從而以此為指導去處理各種具體的教育問題。
我國對教育本質問題的認識,年代以前,由于受原蘇聯教育理論的影響,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把教育作為上層建筑來看待和研究的。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人們開始對上述觀點提出挑戰,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
第一,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層建筑。這一觀點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中,生產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關系,它對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意識具有制約作用,教育屬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教育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教育的變化。所以教育是社會上層建筑。
第二,認為教育是生產力或基本上是生產力。這種觀點認為,教育并不等同于上層建筑,教育內容中的自然科學就不屬于上層建筑。教育與社會再生產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客觀的聯系,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因而它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只不過是生產過程分離出去的一個獨立的因素。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會生產力。
第三,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教育的本質應是多質的、多層次的。教育的本質應是社會性、階級性、生產性、科學性、藝術性等多種屬性的統一。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與人的成長與發展有直接聯系,也與生產力、生產關系有直接聯系,還與上層建筑有直接聯系。因此,將教育簡單地歸結為哪一方面是不妥的。
第四,認為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社會的需要所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或者是培養人的過程。人們在標明教育的本質屬性時,基本上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來討論的。一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教育就是培養人、造就人、訓練人的過程;一是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教育就是個體生長與發展的過程,是個體對生活的適應過程,是個體經驗的積累與重新組合的過程,一句話,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傊瑢逃钠毡榈谋举|的概括,都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活動的統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過程。
人們在教育本質問題上的種種分歧并不奇怪。實際上,如何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質,一直是教育史上長期爭論不休、并將繼續持久爭論下去的永恒的教育理論難題。圍繞教育本質的抽象爭論,根源于社會歷史的演進和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地位的變遷,同時這種教育本體論的深層研究,又不斷深化著人們對教育的新認識。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圍繞教育本質的爭論是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隨著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將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