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一、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1、根據孩子愛表現、愛張揚的心理和求知欲強的特點,我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把自己的見解和了解的知識與同學交流,互相學習和幫助。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也避免了只鍛煉小部分,忽略大部分的局面。
二、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延伸拓展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并進行遷移。如教學“我的發現”,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每個句子里的加點字的意思不同,接著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一些類似的句子,加深字義的理解。再出示其它意思把學習點拓寬。然后問:“在我們的學習中,肯定遇到很多一字多義的現象,你知道的有哪些?”由于問題所表示的方向不是很明確,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所以,在問題設計上還是要多下點功夫。
“讀讀認認”的內容是一首兒歌,文字淺顯易懂,我讓學生在讀后說發現,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特點?由于問題的切入點不明確,學生一開始有點糊涂,不知怎樣回答。只讀一次就讓學生回答,讀得不夠,雖然問題不難,學生找的答案也不夠正確。在學習生字之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后,讓他們試背,效果不明顯。所以,還是要多讀,并且要設計多種形式讀,加深理解后才容易背誦。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長城和運河
課后反思:
今天上《長城和運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資料,這使我很是欣慰,因為收集資料不僅是孩子們的事,家長也往往需要參與,現在看來不少家長都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了。
今天的教學我以朗讀為媒介,使學生領會文中“我”自豪和驕傲的愛國豪情。開始學生朗讀出現拖音現象,為糾正這個問題,我先作示范,然后通過語言和學生收集的材料,激發學生對長城、運河修建者的敬佩,引發學生自身做為中國人的自豪。這樣學生的情緒上來了,他們激情澎湃地開始朗讀了,拖音現象蕩然無存。
一點愧疚
在指導學生看長城和運河圖片寫話時,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詞語供他們選擇,而沒有做詳細的指導,等學生寫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話較多,沒有通過觀察對長城整體有個映像,然后再分布重點描述長城的一個特點,最后抒發感嘆。本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寫作,我不必要給他們搭建框架。可是我現在意識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細致的指導,現在不是放手的時候。這個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時間補了。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三上教材的試教和習作反饋,我們欣喜地看到,蘇教版國標本緊扣《課程標準》習作教學理念,一洗陳舊思維定勢。以“勇立潮頭敢當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設計匠心,從三年級開始全面推出習作教學科學序列。
習作教材特點分析
上、下冊習作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復,又有質量提升。從下冊看,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三本三從”六個特點上。
1.本位轉向。
即從片面應試為本位轉向以兒童發展為本位。在以應試為本位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哪管兒童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興趣、注意、思維、記憶等規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語言、見解、認識與思想去要求或指導學生習作。兒童不再是習作的主體,卻被異化成作文考試或“奉命”作文的機器。要么猜題押寶,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過觀察抓特點、巧選材,立意要高,描寫要生動形象,不管你習作空話、假話、言不由衷,只要騙過閱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蘇教版習作教材一開始就突出“兒童本位”的理念,關注學生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一反以往偏重于回憶性習作訓練,安排的話題都是寫兒童最感興趣的,且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現在和他(她)生活、學習、游戲在一起的人。從《脫棉衣》到《小草中的發現》,從《我的朋友武建設》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習作不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又樂寫、易寫呢?
2.本體確認。
即對兒童習作本質的認同,還兒童習作的本色。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對事件的認識,。多源于感觀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墩n程標準》有一段針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話,很明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边@就是兒童作文本體觀的內涵所在。習作不是創作,也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一種自由的、真實的、有自己個性的表情達意的練筆或書面交際活動。蘇教版習作教材在創設活動情境和提供同齡人本體、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導兒童習作向本、真發展。
3.本源回歸。
即從立意本源(老師預定中心思想或設定命題)走進生活本源。長期以來,“立意本源”的習作理念一直占統治地位。兒童的構思、選材、謀篇、用詞、造句和老師的批改、評價、反饋等一系列操作環節,都必須遵循“立意本源”這個理念。老師命題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兒童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和認識,都必須寫。寫不出的學生只能靠胡編亂造或抄襲或他人代筆來完成習作任務了。其實,兒童習作本源應來自于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身邊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比昙壪聝缘?篇習作教材,均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兒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前期經驗中找到與之匹配又易于表達的“相似塊”。蘇教版習作教學已回歸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條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康莊大道。
4.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要開闊兒童的習作思路,啟發自由表達,能自主選擇表達材料,關鍵是要開放作文內容,擺脫封閉式思維的束縛。以往以命題作文為主,題目大多封閉在《記一件難忘的事》、《童年趣事》、《記一個助人為樂的人》、《美麗的校園》等等一類圈子之內,為一代又一代小學生所操練。有的老師提供現成的材料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寫“葫蘆文”;有的為學生列好提綱,提供語串語詞,寫“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觀本冊教材,習作內容堪稱“貼得緊、放得開,前有孕伏、后有鋪墊,內容資源有機整合?!彼^貼得緊,是指貼近兒童生活、貼近閱讀教材內容、貼近兒童前期經驗。放得開,是指內容開放、思維發散。例如《習作2》,“畫一張像,寫一寫”,可以畫同學、老師、家長,還可以畫想象中的人。除了寫外貌,還要寫寫性格、愛好。導學既寬松,又富有啟發性層次性。又如《習作1》,通過圖文對照學例文,知道怎樣按內容分段寫。然后在兩組圖畫中,任選一組寫,也可以自找課外的一組連貫的圖寫。例文淺顯、易仿、能創,導學又關注兒童興趣和認知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向選擇,處處體現開放性和人文關懷。關于“孕狀”、“鋪墊”、“資源整合”這一特色,它又像一條暗線貫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級課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給小樹裹上冬衣…”的內容,本冊《習作1》例文就有給小樹“脫棉衣”的句段,前呼后應,長線聯系;二年級有“舐犢之愛、烏鳥私情……”的讀背練習,本冊《習作4》的例文《烏鴉反哺》,學起來也就不陌生;二年級有口語交際課“買文具”,本冊《習作4》,看類似買玩具的圖寫一段人物對話,應該說是用不同語言形式呈現熟悉的“相似塊”;三上《習作2》有《我的自畫像》,重在寫外貌和長相,本冊《習作2》又有寫“畫像”(畫別人),除了寫外貌長相,還要寫寫性格、愛好,似是一種習作反復,實則是螺旋上升。
5.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習作是在單元練習里安排一個題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題(或半命題)+提示+要求”——單一的線性呈現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說教文字。而蘇教版習作教材呈現方式是多元的、立體型的:有的是配圖例文——導學語——遷移性圖畫導寫;有的是激趣導人——配圖例文——討論合作——選圖仿寫;有的則是提供數條素材資料——配圖想象——圍繞話題寫介紹文等等,可以說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簡明生動,促動兒童自主習作、自能作文。
從習作體裁形態上看,有記事、有寫人、有日記、有童話,還有隨筆和說明式介紹,形式上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表達,發展個性。
6.思維從手腦分離走向手腦合一。
多年來,在片面追求應試的扭曲下,我們沒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筆寫人家的話”,習作者的手與自己的大腦思維處于分離狀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一門思維科學。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其大腦思維成果的物化。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運用腦科學,針對蘇教版習作教材的運作機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選材與構思是一個人接受外部信號刺激,調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塊,使用內部言語,根據話題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重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边@段話把手腦合一的重要意義和內隱操作說得很透徹。蘇教版三下習作教材利于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手腦合一,易化兒童習作。例如《習作8》是編寫童話故事。故事怎么編?學生能很快地從上學期“擺玩具編童話故事”找到文體“相似塊”。至于本冊是圍繞“習慣”這個話題編故事,學生除了從話題示圖中得到信號刺激,拓展思路,還能從1—6冊習慣篇教學中選擇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話可寫。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睆恼麅越滩牡脑O計看,每次習作的版面都是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生動,還有同齡人謄寫例文的視覺美。教學中,再適當配以音響、音樂,視聽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動學生樂于用腦、易于動筆、手腦合一的進程。
教學策略與基本步驟
理解編寫意圖和抓住新教材特點,實施新的教學策略與采用求真務實的操作步驟,是有效導學、不斷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
“制度作文”與讀寫遷移式小練筆結合
所謂“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規定的習作。一學期下來單靠8篇習作顯然是不夠的。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這里的“多看”,指閱讀,要大量閱讀。這里的“練習”,指練筆,要多寫。筆者認為,結合閱讀進行嘗試性運用練筆,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張慶先生說到讀寫結合時要求:“長線”孕伏積累,“多布云彩”;“短線”相機滲透,機動練筆,做到“長短結合”、“大小互補”?!伴L線”應該是一種隱陛的言語積淀,有一個先吞噬后反芻——吸收、內化,再到傾吐的過程。而“短線”則是一種顯性的,“趁熱打鐵”式的小練筆。例如,學了《雨點》,讓學生仿照句式續寫不同的句子:雨點落進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學了《拉薩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課文開頭段總寫的句式結構仿寫:??谑莀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學了《飛馳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課文段式層次,用上“這條河好寬哪!——這條河好長啊!——這條河好美啊!”開頭學寫三段話。還有,學了《小露珠》之后導學:假如你是一種小植物(或小動物),會對小露珠說什么呢?先互相說說,然后寫下來?!@些因勢利導式語言實踐,既有句式歷練,也有段式的嘗試運用。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表達的理解,又為習作儲備了怎樣表達的語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語串”讀讀背背的積累和內化,已為兒童自主建構句段、重組相似模塊、習作成篇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四
1、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由于恐龍距離我們年代久遠,誰也沒有見過,學生無法調動生活經驗來感悟。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調動學生對恐龍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恐龍、走近恐龍,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有人說,教是為了不教。故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精讀課文時,首先引導學生集體學習雷龍,用抓重點詞句、了解說明方法、感情朗讀等方法來感受恐龍的特點,總結了學習方法和步驟,為后面的自學作了一個示范。劍龍、三角龍、梁龍等幾種恐龍由學生自主研究,通過表格填空,讓學生明確目的,帶著任務去讀書。在匯報時相機點撥,達成共識。這樣既激發了自主探求的欲望、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讓教學靈活機動,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檢查反饋來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回答都很精彩,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讓課堂呈現很多亮點,顯得精彩紛呈,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正是學生在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主動積極性后產生的良好效果。
3、積累遷移,將文本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
小學語文改革的方向是“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在學習了幾種恐龍的特點后,我給了學生幾個畫面,讓他們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進行描寫。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各種說明方法的認識,也初步學習了運用說明方法將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五
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只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并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后,“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是出示圖片,激情導入。課前我搜集了大量的鴿子圖片和資料,利用多媒體從視覺上吸引學生注意力,鴿子美麗的外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詳細了解鴿子有關知識的欲望。同學們帶著喜悅的心情開始對文本的學習。
二是細讀課文,朗讀感悟。教學中通過師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使其受到感情的熏陶,產生情感共鳴,感悟出“我”對雪兒的關切、憐愛之情,以及為它重返藍天而快樂自豪的心情。
三是總結全文,遷移拓展。這篇課文寫了文中的“我”在與雪兒相識相伴的日子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學文后我進行啟發提問:“你有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嗎?你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把它寫下來好嗎?……”教學時我突出強調信鴿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只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學生學中用,用中學。
教完本課,感覺以下幾方面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1、研讀教材深透。品讀“爸爸說雪兒是一只信鴿……”這段時,我抓住爸爸說的“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飛越千山萬水”“忠實傳遞信息”“藍天信使”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在廣闊的天地里搏擊風浪的信鴿那勇敢、機智、堅毅的品質。通過仔細研讀,學生竟悟出了爸爸話語的內涵,有的同學說:“爸爸贊揚信鴿,實際上也是在鼓勵自己的女兒要像信鴿一樣,不怕任何困難,爭取戰勝困難”;也有同學說:“小女孩也會忘記腳傷疼痛,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多么鮮活的語言!同學們發現了別人讀不到的東西,產生了對信鴿的敬佩之情。悟出小作者從受傷的白鴿重新飛上藍天得到啟示、鼓舞。
2、朗讀體會到位。這篇文章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學生朗讀得非常有感情,不僅深刻體驗到“我”的喜悅心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美妙!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通過引讀“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句中“只剩下”“多么向往”用得貼切傳情, 僅重讀這些詞語,學生就悟出了小作者的孤獨、期待之情?!拔姨焯旌脱﹥阂黄鸬疥柵_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我和學生一起津津有味地朗讀,讀出了人鳥情深,讀出小作者與雪兒形影不離、十分親密的伙伴關系,把小作者心中的憂傷“讀”得蕩然無存。
為點燃起學生情感的火花,我出示“展翅飛翔的雪兒”圖,同時出示文中內容:“啊,我為雪兒歡呼!你看它那翅膀,被春風高高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我啟發提問學生:“看到雪兒痊愈了,你是什么心情,你能以這樣的心情朗讀這段話嗎? ”
---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中的感情。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可以邊讀邊配上動作。學生連聲叫好,模仿雪兒飛翔的樣子,邊讀邊演,很是投入。
3、驚詫于學生的解詞能力。以前我沒有重點單獨訓練學生的解詞能力,只是聯系上下文簡單說一說字詞表面意思,沒想到這次同學們不用查書,竟然把詞解得那樣貼切。如“敷藥”,同學們說就是往傷口上輕輕抹藥、擦藥的意思,不讓傷口發炎。還做抹藥的動作,而且用上“輕輕”體現出對病人的關愛之情。再如,“信使”,學生說,是以前奉命令傳達消息擔任特殊任務、使命的人,就是現在送信的郵遞員。
---說得多好!竟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把詞語概括得生動、準確。
4、結合文本,拓展有效。 讀“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這句,我讓學生體會雪兒不但能飛,而且飛得矯健有力、姿態優美。有的學生提出問題:雪兒真的在畫弧線嗎?于是我讓學生想象鴿子飛翔時有哪些優美姿態。有的同學說它會一個俯沖,掠過河面,又飛上藍天;它會穿過云層,向太陽飛去;它會在藍天上空來回盤旋……
---我趁機總結說出:這么多的花樣,真是一道又一道美麗的弧線!巧妙地突破了難點。
讀到“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睍r,我提出問題:小作者和雪兒相依相伴了這么久,現在要分別了,你聽懂它在叫什么嗎?小作者此時又會說些什么呢?有的同學說,“雪兒望望我,好像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復! ”“謝謝你精心照顧我,我會回來看你的?!边€有的同學說“小作者會說,雪兒,你飛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雪兒,你會飛得更高!再見!”
---這些適時的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間里遨游。也把課堂氣氛推上了又一個高潮。
這堂課師生互動,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不僅體會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還學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小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另外我班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普通話水平不高,在想象說話這一環節有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現象。在今后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簡短篇六
我帶著實實在在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想法完成了《趕?!返亩稀?/p>
在這堂課上,我根據《趕?!氛n文特點,按照“追趕浪花——感受樂趣——欣賞美景”的思路開展教學。一堂課下來,我認為以下幾點達到了我預期的設想。
1、教學的主線明朗。
2、有意識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如教學第3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快速讀第3自然段,把你認為最有趣的地方畫下來。”
3、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帶問讀文,邊讀邊畫,聯系生活體驗,聯系具體的句子學習詞語。
4、如何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對大海和生活的無比熱愛,這是一上中我們遇到的突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又突出我們這次研究的主題“課堂引入的有效性”,我采用了這樣的新課引入: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張開想象的翅膀,思考: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我這樣教學,意在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海邊有海鷗的鳴叫聲、嘩嘩的浪濤聲,人們在海邊的活動,從而激發他們對大海的向往,也為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鋪墊。當然,在這堂課上,我也特別注意到別的環節的引入,自我感覺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堂課下來,我感覺還有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個班來試教,結果花了35分鐘,于是我就想:這個班已上過花35分鐘,那我們班沒上過,花40分鐘上同樣的內容應該合適的。可是真正二上時,單教學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鐘,當時我就著急了,擔心下面重點段第3段時間緊,于是我在第3段的教學中趕時間。這不趕還不要緊,一趕就省去了表演、個性化朗讀,還省出過多的時間了!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學生個性化朗讀未得以體現,趕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