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黃山松教案豐子愷篇一
《黃山松》是教科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以花草樹木為主題,借花草、樹木抒發人物的思想情感。快樂讀書屋中的兩篇課文,介紹幾種植物的特點,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黃山松描寫了黃山風景區里的奇松,它們姿態獨特,造型各異,聞名遐邇,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黃山松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閱讀過多篇描寫祖國秀麗景色的文章,他們領略了祖國的秀麗風光,對祖國的風景名勝充滿了向往。三年級我們曾經學習過《黃山奇石》,對于黃山,他們略有耳聞,但由于學生都沒有去過黃山,對于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神奇秀美,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視野不開闊,缺乏感性認識。而他們對于黃山奇松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多媒體課件能給學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地使用課件,能幫助學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松的奇特的美。
1、教學目標
(1)了解黃山奇松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9個生字。
2、教學重難點
了解黃山名松的特點;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多媒體環境以它獨有的生動畫面、形象的聲音、充足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施展著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采用了自主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主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內容,觀看課件,探究問題。
在整堂課中學生主要以自主探究、思考問題,以閱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資料,積極思考問題,深入了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使多媒體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
《黃山松》是一篇略讀課文,新課標對于略讀課教學的要求指出:理解文意要求略,即: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因此在教學中重點解決黃山松有哪些特點,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根據教材及學生身心特點,創設黃山美景的情境,使學生在良好愉悅的狀態中讀、說、問,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談話導入
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出示課件)奇松是黃山最有特色的一絕,同學們想不想了解一上黃山松,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快樂讀書屋三去領略黃山松的美。
(板書課題:黃山松)
[通過談話,觀看課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揭示課題內容,簡潔明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語句,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學生匯報
三、抓住重點,理解感悟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黃山松有哪些特點?課文介紹了黃山哪些名松?
2、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3、匯報黃山松的特點:
介紹了黃山哪些名松,每一種松樹有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結合學生的匯報,播放課件并進行相應的板書。)
指導學生朗讀。
4、作者為什么說黃山歸來不看松?你是怎樣理解的?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四、檢查識字
課件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擴詞,理解詞義。
五、拓展延伸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師:把課文中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句子寫在積累本上。
收集描寫松樹的優美片段進行閱讀,并與《黃山松》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黃山松
迎客松熱情
探海松執著
美黃山歸來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連理松纏繞
《黃山松》
黃山松教案豐子愷篇二
《黃山松》是一寫景的文章,描寫了黃山風景區里的奇松,它們姿態獨特,造型各異,聞名遐邇。作者采用多種修辭手法,寫出了黃山松的特點。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令讀者心馳神往、浮想聯翩。作者還從黃山松的形態與其生活環境的密切關系中受到了深刻的啟發。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身心特點,創設黃山美景的情境,使學生如置身其中,讓學生在良好、愉悅的狀態中讀、想、說、問、議,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1.了解黃山奇松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
了解黃山名松的特點,理解“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學生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
學生匯報有關黃山的資料。
“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這四絕構成了黃山特有的景觀。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快樂讀書屋三”,去領略黃山松的美。(板書課題:黃山松)
1.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語句,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黃山松有哪些特點,課文都介紹了黃山哪些名松?(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習作者布局謀的方法。)
2.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再讀具體描寫黃山松的段落,并畫出描寫黃山松特點的語句。
(2)選擇最恰當的一個詞,來概括每一種松樹的特點。例如:熱情好客的“迎客松”;執著探尋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唯一,只要合適就可以,啟發學生談出個性化理解。)
(3)作者為什么說“黃山歸來不看松”,你是怎樣理解的?(引導學生從黃山松外在的美與內在的氣節兩方面來談。)
3.播放黃山美景的課件,供學生欣賞。
4.有感情朗讀全文。
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還不認識的字看看書中帶有這個字的句子多讀幾遍,記住讀音。
1.收集描寫松樹的優美片段進行閱讀,同學之間交流,并與《黃山松》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課中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句子寫在積累本上。
板書設計
黃?山?松
迎客松
探海松?美黃山歸來不看松
黑虎松
連理松
黃山松教案豐子愷篇三
1、認識3個生字,自學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黃山松有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特點的。
4、感悟課文的深刻內涵。
1、了解黃山松有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特點的。
2、感悟課文的深刻內涵。
黃山美景及黃山松的圖片。
一、直觀感知,讀題解意。
1、介紹黃山美景,引出“黃山松”。
2、讀課題,看看黃山松的圖片,談談自己對黃山松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默讀全文,了解課文講了什么。
2、說說黃山松有哪三個特點?
特點之一:堅韌頑強
特點之二:一心向著陽光
特點之三: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
3、給課文的第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加上小標題。
三、細讀課文,體會想象。
1、導讀課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讀本段,邊讀邊想:黃山松生長在怎樣的環境里?它生長的得怎樣?
(2)學生自由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歸納。
2、自學課文第2、3、4自然段,體會作者又是怎樣表現黃山松的另外兩個特點的。
3、教師點撥、指導。
4、交流讀后的感受,美讀課文。
四、回顧全文,反思文本。
黃山松不僅有挺拔秀美的姿態,還有一心向陽的枝條,更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然而讀完課文后,你是不是覺得是在寫黃山松,而是還想說點其他的什么?
(松樹是堅韌頑強的,是團結的,人有何嘗不是呢?)
板書設計:
25 * 黃山松
生命力頑強
黃山松 { 一心向陽光
強大的團結力
一、復習
1、請學生自我復習生字詞。
2、學生聽寫生字詞。
3、請學生回答問題
(文中講了黃山松的哪幾個特點?)
二、作業練習
1、寫一首課外描寫(贊美)黃山松的詩歌(可以是古體詩,也可以是近體詩。
2、黃山十大名松是指哪些?
迎客松 望客松 送客松
連理松 豎琴松
3、給加粗字注音
描摹( ) 日暮( )
黃山松教案豐子愷篇四
在當代詩歌中,張萬舒的《黃山松》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讀這首詩,我們首先被它那博大宏偉的場面和磅礴雄渾的氣勢所震撼所激蕩。大自然在這里被充分人格化,詩人賦于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強悍的生命意識和飛動的色彩。
認識黃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養學生對于詩歌的感悟能力。體會詩人昂揚的革命豪情,樂觀自己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熾熱飽滿的情感。
1認識黃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認識黃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1課時
1、黃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勝地,那里的松樹更是一道絕世的風景,誰知道有關黃山松的資料?
2、黃山“七十二峰”高聳入云,在浮動的云海中,一棵棵黃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戰旗”,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黃山松》。
3、板書課題。
1、讀準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徹(chè)骨閃爍(shuò)勁(jìng)枝迸(bèng)
2、作者簡介:張萬舒是我國當代詩壇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山松》一詩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描繪黃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穩,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
2、詩中寫“谷里的陰風,高山雪冷,紫色的巖”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顯示出黃山松英雄般的氣節。)、
黃山松具有怎樣的品格?(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1、你從黃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黃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穩,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的戰士般的精神。
2.這首現代詩與《蒼松怪石圖題詩》各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業設計:
1、查找有關松樹的詩句。
2、把黃山松的精神講給家長聽。
黃山松教案豐子愷篇五
沒有到過黃山之前,常常聽人說黃山松樹有特色。特色是什么呢?聽別人描摹,總不得要領。所謂“黃山松”,一向在我腦際留下一個模糊概念而已。這次我親自上黃山,親眼看到黃山松,這概念方才明確起來。據我所看到,黃山松有三種特色:
第一,黃山松樹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較平地上,然而大多數是長在石山上。我黃山詩中有一句:“蒼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詩中話;散文地說,該是石罅生,或石縫生。石頭如果是囫圇,上面總長不出松樹來;一定有一條縫,松樹才能扎根在石縫里。石縫里有沒有養料呢?我覺得很奇怪。生物學家一定有科學解說;我卻只有臆測:《本草綱目》里有一種藥叫做“石髓”。李時珍說:“《列仙傳》言邛疏煮石髓。”可知石頭也有養分。黃山松樹也許是吃石髓而長大起來吧?長得那么蒼翠,那么堅勁,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議啊!更有不可思議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樹,由于石頭崩裂,松根一大半長在空中,象須蔓一般搖曳著。而這株松樹照樣長得郁郁蒼蒼,娉駘婷婷。這樣看來,黃山松樹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氣,呼吸雨露和陽光,也會長大。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生物啊!
第二個特色,黃山松枝條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極少有向上生。一般樹枝,絕大多數是向上生,除非柳條掛下去。然而柳條是軟弱,地心吸力強迫它掛下去,不是它自己發心向下掛。黃山松枝條挺秀堅勁,然而絕大多數象電線木上橫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手臂一般向下生。黃山松更有一種奇特姿態:如果這株松樹長在懸崖旁邊,一面靠近巖壁,一面向著空中,那么它枝條就全部向空中生長,靠巖壁一面一根枝條也不生。這姿態就很奇特,好象一個很疏木梳,又象學習“習”字。顯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傾向著陽光。
第三個特色,黃山松枝條具有異常強大團結力。獅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樹,叫做“團結松”。五六根枝條從近根地方生出來,密切地偎傍著向上生長,到了高處才向四面分散,長出松針來。因此這一束樹枝就變成了樹干,形似希臘殿堂一種柱子。我諦視這樹干,想象它們初生時狀態:五六根枝條怎么會合伙呢?大概它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風吹、雨打和雪壓,所以生成這個樣子。如今這株團結松已經長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樹干,覺得象鐵鑄一般。即使十二級臺風,漫天大雪,也動彈它不了。更有團結力強得不可思議松樹呢:從文殊院到光明頂途中,有一株松樹,叫做“蒲團松”。
這株松樹長在山間一小塊平坡上,前面砂土上筑著石圍墻,足見這株樹是一向被人重視。樹干不很高,不過一二丈,粗細不過合抱光景。上面枝條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極長,足有樹干高度兩倍。這就是說:全體象個“丁”字,但上面一劃長度大約相當于下面一直長度四倍。這一劃上面長著叢密松針,軟綿綿好象一個大蒲團,上面可以坐四五個人。靠近山一面枝條,梢頭略微向下。下面正好有一個小阜,和枝條梢頭相距不過一二尺。人要坐這蒲團,可以走到這小阜上,攀著枝條,慢慢地爬上去。陪我上山向導告訴我:“上面可以睡覺,同沙發床一樣。”我不愿坐轎,單請一個向導和一個服務員陪伴著,步行上山,兩腿走得相當吃力了,很想爬到這蒲團上去睡一覺。然而我們這一天要上光明頂,赴獅子林,前程遠大,不宜耽擱;只得想象地在這蒲團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勁,向光明頂邁步前進了。
1.知識與技能: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了解黃山松奇特的特點。
⑶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預習交流美――品讀欣賞美――背誦感受美――寫作珍藏美――課后積累美”,來感受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讀書興趣,使學生快樂讀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1.了解黃山松各名松的特點。
2.體會黃山歸來不看松的含義。
一、回憶學習方法――預習交流美。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本單元主體課文的?
生:匯報。
師:讓我們用這種方法,走進今天的快樂讀書屋吧!
師:請把你的預習收獲講給同組聽,小組長提煉出有價值的成果。
生:預習交流。
師:請小組長把本組的預習成果展示給大家吧!
生:預習展示。
師:黃山松是大自然賦予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讓我們搭乘預習這列快車到黃山再次領略那里的奇松吧!
板書:黃山松
二、初步感知――品讀欣賞美
師:請同學們用喜歡方式讀課文。要求:字音要讀準,句子要通順,拿出筆畫一畫,黃山名松各有什么特點?
生:自由讀匯報
師:誰想把課文讀給大家聽。
生:指名分段讀。
生:評,互評。
師:請快速瀏覽課文,從中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匯報收獲和解疑。
師生互動。
三、深入感知――背誦感受美
師:簡短幾句話就道出了黃山松獨特的美,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讀一讀,試著背下來,要說一說喜歡的原因。
生:匯報,原因,展示背。
四、感悟升華,寫作珍藏美
師:黃山歸來不看松,一句詩說出了黃山松的獨特的美,那就拿起手中的筆可以按本單元寫作方法介紹一下你喜歡的植物。也可以把你所學習本課后的收獲如感悟寫下來。
生:練寫:展示。
五、拓展延伸――課外積累美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事物是永恒的,課后用我們本單元學習方法閱讀課外讀物中《林海》一課,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熱情的雙手去描繪,用誠摯的行動去愛護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