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觀察物體三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三課后反思篇一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這一點在上本節課體現得比較突出。本節課上我把學生進行分組,整節課堂以活動為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并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并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后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于老師只顧到了前面表演的同學忽略了后面同學的聽課情況,造成了幾個同學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于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
觀察物體三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三課后反思篇二
教師將抽獎箱正對著學生放在講臺上。抽獎箱正面標著抽獎箱三個字,右面標著欣欣超市,左面標著活動時間:1月1日~1月7日。
師:(指抽獎箱)瞧,這是什么?
生:(齊)抽獎箱。
師:你們是怎樣知道的?
生:(邊指著正面邊說)這里寫著抽獎箱三個字。
師:這里是抽獎箱的哪一面?
生:抽獎箱的正面。(板書:正面)
師:誰知道這個抽獎箱是哪個超市的?知道的同學舉手!
生(坐在右面的):抽獎箱是欣欣超市的。
師:哎,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抽獎箱右面標著呢!
師:(指坐在中間和左面的學生)你們看到了嗎?
生:沒有。
教師移動抽獎箱,使右面對著學生,之后恢復原來的擺法。(板書:右面)
(用同樣的方法教學認識抽獎箱的左面,略)
師:(指抽獎箱的左面和右面)抽獎箱的左面和右面都是抽獎箱的側面。(板書:側面)
師:誰來指一指抽獎箱的上面?
(一個學生到講臺前指抽獎箱的上面)
師:你們坐著能看到抽獎箱的上面嗎?
生:看不到。
師:怎么會看不到呢?
生:抽獎箱上面太高了,坐著看不到。(板書:上面)
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是觀察物體的前提。在上述片斷的教學中,我以簡單的活動,真實的感受,有效的學習這一想法為指導,引導學生逐步認識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由于學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時看到抽獎箱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這一資源,巧妙設問,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僅認識了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更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觀察的位置決定著觀察的結果,為后面的學習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
師:認識了抽獎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接下來我們就來認真地觀察這些面。誰愿意上來觀察抽獎箱的正面,要求只看到抽獎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
一個學生上來觀察,他實際看到了抽獎箱的正面和上面。
師:他觀察正面,站的位置對嗎?
生:(齊)對。
師:(對著正在觀察的學生)你現在是只看到抽獎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嗎?(學生搖頭)自己調整一下,行嗎?
學生點點頭,兩腿微微下蹲,使視線正好平視抽獎箱的正面。
師:(結合觀察學生觀察的姿態)只看到正面,必須面對正面,眼睛平視正面。你們想試一試嗎?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模擬抽獎箱。請一位同學從抽屜里把抽獎箱拿出來輕輕放在面前,正面朝著自己,抽獎箱擺好后不能移動。活動時每個同學走到合適的位置,一個接著一個輪流觀察。
教師以一個小組為例,具體指導學生如何6個人觀察同一個抽獎箱。
觀察物體重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形成對物體面的形狀的認識。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安排了三次觀察物體的內容,教材的編排是螺旋上升的。本節課的教學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級觀察實物為已有基礎,也是學生進一步觀察多個正方體組成的物體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注意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無論是個別演示還是組內觀察,都注意突出學生對觀察方法的認識,注重學生觀察物體的細節,讓學生真正經歷觀察方法獲取的過程。特別是組內觀察,由于6個人觀察一個抽獎箱,如果要求不明確,小組活動容易混亂,學生的觀察很可能只是走過場,草草了事。因此小組活動前,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強調學生要一個一個認真仔細地輪流觀察。針對三年級學生年齡小,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比較弱的特點,我又以一個小組為例,具體地示范小組活動如何開展,有效地組織了小組觀察活動。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學生觀察得很充分,體會和感受也很深刻。
觀察物體三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三課后反思篇三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前面經歷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實物和單個立體圖形以及幾何組合體的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根據從一個或多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拼搭出相應的幾何組合體。。
1.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例1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根據給出的一個平面圖形擺出給定數量相應的幾何組合體,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正方體比較輕松愉悅地擺出來,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想象出如果不動手擺,這個幾何組合體應是什么形狀的`。這樣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再由三維向二維空間進行轉化,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自主探索學習新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據從三個不同的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進行拼擺,通過不斷的調整和推理得出最終的擺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分別從正面、上面、左面來推導可能擺出的幾何組合體,也就是說從正面可以得出擺幾列幾行幾層,從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終的答案。
1.對于幾何組合體的正面和上面學生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不容易出錯,主要錯在從左面和右面觀察到的圖形。
2.對于不擺幾何組合體學生在頭腦中想象還是比較難的,也就是根據二維空間還原三維空間學生的想象力還有待提高。
1.注重學生觀察幾何組合體從左面和右面觀察的平面圖形,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2.根據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擺出幾何組合體后緊接著就要還原,不斷的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轉換,從三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換。
觀察物體三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三課后反思篇四
《觀察物體》是小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一年級時學過的“從正面、側面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使學生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并能具體說出哪個位置能看到哪個面,能正確辨認長方體的上面、側面、正面,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后面學習打下基礎。
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作以反思: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創設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問題情境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課一開始,通過猜班集體中的小鋼琴家的情境,使學生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潛移默化的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這個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學生。繼而通過福娃這條主線,很好的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特別是“祝福箱”這個情境的創設,更是激發起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學到了知識。在練習時,創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通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這節課中,學生被很多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著,因此學習興趣一直很濃厚。
體驗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并通過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多種形式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在觀察福娃這個環節,我事先準備了四個同學觀察福娃的錄像和四個方向看到的情景讓學生判斷,然后讓親自從四個方向進行觀察,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后,進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像是不一樣的。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在體驗中學生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猜想,已經成為學生當今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在數學學習中,猜想作為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猜想是一種探索性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和方法,在探索中,這些規律和思維方法的實踐與領悟,必然會對學生智能的開發和數學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本節課教學中,我就給學生創造了猜想的過程。首先,在新授課的教學中,設計了猜想環節。當學生明確了長方體的祝福箱有六個面之后,讓學生猜想,你站在一個位置上不動,最多只能看到幾個面得到哪些祝福。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或經驗,對要研究的問題做出逼近結論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練習設計中,設計了猜想過程。教師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燈從上面、側面、正面的觀察效果圖,讓學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在這樣的猜想中,發散了學生思維,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1、在觀察講臺的時候,為了便于所有的同學都能看到某位同學的觀察結果,我采用了用數碼相機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應站在學生位置以學生的高度進行拍攝,今后應注意。
2、在一位同學在桌子一個角的位置觀察講臺時,讓學生說出:這三個面的名字。這里忽略了學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學生無從說起。
3、通過課后測查我發現,學生們能夠正確區分歡歡的不同方向看到圖片的時候,在區分前后兩張圖片時,100%的同學判斷正確,但是在區分左右兩張圖片時,判斷正確的同學占75.7%,也就是說,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同學在區分左右的時候還有困難,在重新備課時,要在這個地方進行調整。
在今后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鉆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
觀察物體三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三課后反思篇五
新課程的教學,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經歷了不同時段的知識積累,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本冊本單元在編排上不僅設計了學生的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學生已從感性的經驗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懂得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及觀察物體時,視線都要垂直于被觀察物體的表面,從而得出了根據擺放物體的位置,當我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都會看到不同的圖形,同時,學生也發現:從正面和從后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從左側面和從右側面看到的物體的平面圖形是一樣的。學生也明白了,這里所說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對的,這就是學生對觀察物體的初步感知,也是針對一個物體的觀察而言。
通過例2的教學,學生獲得了立體組合物體的觀察與單個物體所觀察到的截然不同,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平面圖形是不一樣的,平面圖形的形狀也不相同。例1和例2的教學,是從把一個或一組立體圖形從固定擺放讓學生觀察,讓學生發揮想象,從而決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樣子及形狀。而通過例3的拼搭活動、實踐操作,學生對原來的想想變成了現實,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上的提升。學生也明白了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都不一樣。就學生來講,本單元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互動,教師的教學更覺輕松,教學效果也好,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具體實物的展示,作為學生來講,無論是單個立體物體還是簡單的組合立體物體,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能準確辨認。
總結下來,我覺得自己對單元內容的教學放得開,對知識點的拓展有度。既考慮到了學習好的學生,同時又照顧到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但對整節內容的教學也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更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深思和改進:
1、及個別學生對觀察組合立體圖形還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只會簡單的看問題,特別是對給定的平面圖形不能正確辨認方位。
2、部分學生對觀察物體后畫平面圖形有一定的困難。
3、部分學生對拼搭活動積極性高,但對畫平面圖形較為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