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一
1、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獲得正確面對困難的有益啟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的多音字或難讀字的字音;學習運用下列常用詞語。
字音 悶熱(mēn) 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詞語 訓誡 迂回 凝視 啜泣 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讓學生嘗試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自己小時候爬懸崖歷險一事的敘述,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設計試圖從以下兩點著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這篇文章適合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只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悟得更深刻些。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學習活動分三個環節。
(一)學生自讀課文,交流閱讀感想,提出疑難問題。
自讀目標呈現:①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②初步體驗“我”小時候歷險經過,感受對待困難的態度與方法。回答: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最大的啟發或感想是什么?③發現問題,回答:你覺得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決?
學習障礙預測:①朗讀過程中對多音字字音準確性的忽略;②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的主動性的喪失。
教師幫助對策:①自讀前呈現本課難讀的多音字;②對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安排課前預習,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③必要的鼓勵。
(二)整合師生問題,教師必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悟。
學習效果期待: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寫“我”在懸崖上的恐懼心理和絕望處境,是為了說明“我”當時面臨的困難的巨大程度;而這么巨大的困難最后在父親的指點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終于被戰勝,化險為夷。“我”經歷了極度的恐懼后又體驗了成功的極大快樂與激動,這種大悲大喜的心理變化過程才使這件事成為“我”終身難忘的記憶,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顧中悟出了終身受用的“人生經驗”。學生只有進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終于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才能深刻體會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險脫險的經歷能成為學生難忘的記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對人生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
學習障礙預測:由于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可能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伙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可能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么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重點問題和引導方式、引導內容先擬:
1、對“我”為什么被困在懸崖的巖石架上及當時心理的關注與體會
引導方式:讓學生細讀課文,就引導問題,篩選重點語句讀讀議議,調動學生的生活前經驗去體會想像“我”的處境和心理;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我”是怎樣一個孩子,與別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健康強壯);二是“我”當時的處境,有沒有人幫助“我”,鼓勵“我”?這對“我”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無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丟下“我”走了,還嘲笑“我”;這無疑增加了困難對“我”的心理壓力,“我”會很難過,很傷心,也會更加害怕);三是關注“我”被困時的心理,找找描寫“我”爬懸崖時心理感受的詞句(“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說說對“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兩句話的理解(極度緊張恐懼,以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認為“絕對”不可能爬下懸崖,因為“會摔死”,近乎絕望)
2、對父親的態度、做法及意義的關注和探究
引導方式:用假設情境激活思維,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聽母親告誡,在外冒險,陷入困境,你父親會……”或“假如你是那個父親,將怎么辦?”等,在學生的討論中不知不覺地關注文中父親的態度、做法,探究其意義。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父親的態度(安慰與鼓勵,如父親找到“我”時的第一句話);二是關注父親的指點“我”下懸崖的方法(將困難分解,“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關注“我”下懸崖時的心理變化過程及脫險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親這樣做的意義)
(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自由言說,內化所得經驗。
1、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你認為無法克服的困難?你認為你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現在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你有沒有需要大家幫你想辦法解決的困難?
2、假如你是杰利,將怎么辦?
師:
在自讀提問時,有同學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他父親不上去把他抱下來,而是讓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假設你是那個父親,你將怎么辦?
生1: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看到我兒子臥在懸崖上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我會害怕得不知所措,連忙打電話給警察,讓警察來救我的兒子,然后對兒子說:“不要怕,警察叔叔一會兒就來,你再堅持一下!”(眾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不會像文中的父親那么偉大,教他走下來:萬一他一害怕,摔下來怎么辦?我只會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來。
生3: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也很可能會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來。但我知道那是不對的,這樣對孩子是不會有好處的。所以我只能選擇讓孩子自己勇敢地從懸崖上慢慢走下來,不斷的給他鼓勵,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地下來。
生4: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不會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勵他自己去戰勝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個個難關,最后到達勝利的彼岸。當然我也會為他照那束光,讓他明白,前方總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難時,他的父親總會支持他的。
師:
雖然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但都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我比較贊同后兩位同學的意見。你們不但知道文中的父親怎樣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親上去把他抱下來,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難時會怎樣?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和指點,“我”能不能獲得讓我一輩子受用的“人生經驗”?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會拋下朋友不管,我會盡力幫助他從崖壁上爬下來;即使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會馬上跑去叫大人來幫忙。
生2:
杰利沒有“拋下朋友不管”,雖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對“我”不放心,心里還一直牽掛著“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帶來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們去爬懸崖,因為知道他身體不太好,所以我會跟在他后頭,幫助他爬上懸崖,讓他對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時候,我非但不準許別的同伴嘲笑他,還會讓這些朋友一起鼓勵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會在大家決定把他丟棄在一邊時,勸大家想辦法營救他,一邊營救,一邊讓一兩個人去通知他的父親。
師:
同學們說得很好,從中能看到同學們身上有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對同學、對朋友有一顆愛心。不知誰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些事情并不是因為困難,我們才失去信心,難以辦到;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顯得困難,難以辦到。”當我們身邊的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多鼓勵他,幫他樹立信心,勇于面對困難。
1、關于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確立。以認知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把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標當作一種附屬目標。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語文教育則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應根據文本的特點確定以人的生存發展為出發點的教學重點。《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點(文字淺顯,哲理性強)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為主題的第一單元),決定了它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對學生人生態度的影響、思想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學習并內化對待困難、克服困難的經驗,而不是某一具體知識和能力。
2、關于本課的教學形式的選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學目標決定了應該選擇學生自主閱讀這種方式進行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的閱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么。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體驗才能有效實現。
3、關于本案例的具體編寫問題。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設計,必定帶來教師思考重點和備課方式的改變。過去的備課,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考慮的是怎么導入,設計哪些討論問題,怎么結尾。這樣的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的教為核心的線性流程。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思維不會依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思維流程運轉,只要斷開其中任何一環,教學流程就不再順暢。本案例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具體寫法上試圖進行突破,但很不成熟,還有許多矛盾和遺憾。
(一)練習題設計
1、變換角度復述故事。要求:盡量運用文中形象生動的語言;隨著敘述人的變換,敘述的內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創造。
①從內德的角度(以內德為第一人稱)來敘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從杰利的角度(以杰利為第一人稱)來敘述莫頓爬懸崖陷入困境的經過(7-15自然段)
③從父親的角度(以父親為第一人稱)來敘述莫頓爬下懸崖,擺脫困境的經過(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錄三、五條對待困難的名言佳句,在班級交流。
3、進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設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個小伙伴,以《當同伴陷入困境后》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二)相關資料
1、 學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這篇作文是廈門一中初一年級學生學完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進入情境“親臨親歷”的優秀習作。作者將自己假設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內德他們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著回家的方向走,而心總想回到小懸崖上的亨特身邊。我不停地回頭,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懸崖,向這里跑來。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還在想亨特嗎?跟他呆久了,你也會成為膽小鬼的!哈哈!”內德說著,其他人也笑了起來。我會變成膽小鬼嗎?還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會回來的。
正在吃晚飯時,莫頓叔叔急沖沖的進來:“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兒嗎?”“亨……亨特,他還沒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頓叔叔。”我結結巴巴地答道。“哦,是嗎?”莫頓叔叔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我頓時慌了。
莫頓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電筒,向森林里小懸崖的方向沖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現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兒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聲音帶著恐懼,帶著哭腔,在顫抖著。他哭過了。他餓極了。他累壞了。瘦弱的身影蜷縮在石架上。這都怪我。
“亨特,呆著別動,我上去!”
“……”
這懸崖就像隨意堆疊的一堵堵石墻,我爬起來并不吃力。不多時,我就來到了亨特的身邊。
“杰利!”亨特十分激動,聲音古怪地結巴著,就像我們已有幾十年未見一樣。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別著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點,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嗎?”
“嗯。”
現在你把左腳踩在我踩的這塊巖石上,再將右腳移到左腳邊”,“很好,很好,再跟我將左腳踩在左下方的大巖石上,勇敢點,再勇敢點!”
一切很順利,沒多久,我們就在懸崖下了。亨特抱著我,將身子全掛在我身上。
這時,邊上的樹旁邊出現了一道人影,是莫頓叔叔!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燦爛,笑眼里閃著淚光。
2、同題詩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強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了下一步,
于是就沒了路……
(四)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二
現在的學生,都擁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此時,該如何面對呢?是積極進取,還是踟躇不前?為此,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成功的信念,學會找尋解決困難的方法;引導他們在感知和體驗文本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并從中受益,以便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七年級,正是學生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重要時期。本文的相關內容與學生固有的信息儲備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刺激和豐富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針對以上的分析,教學中擬采用以下方法:
1、 首先布置預習。
從兩個大的方面引導學生預習:
①請同學們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問題。
②用筆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或詞語,并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準備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①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③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段落,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
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體驗反思: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吸納和構建的平臺。
3、拓展延伸。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驗”。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式去戰勝困難。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難點: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課時
一。 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有過緊張害怕的經歷嗎?如果有,請你談一談令你緊張害怕的往事。(用提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好,讓我們一起走進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八歲時經歷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樣戰勝緊張與害怕的。
二。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1、 小懸崖壁上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從這件事上學到了什么經驗?
(先讀最后一段,進一步設疑激趣,讓學生抓住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來領略全文)
三。 速讀課文,了解內容:
1、 請學生簡要復述故事。
2、 將敘事部分分成兩個層次。
(這一環節要培養學生靜心研讀文本的習慣,訓練學生掌握記敘文的要素,歸納、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四。 請一生讀課文第一層次,其他學生聽讀思考:
1、 為什么小朋友的提議我一時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著他們跑呢?
3、 爬懸崖時其他孩子的動作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找出動詞,進行對比。
4、 找出我爬懸崖時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這一環節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互動,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讀父親和亨特的對話。思考:
1、“我”最初是怎樣的心理,隨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為什么“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來之后,我會對爸爸說些什么?會對杰利說什么?
4、我究竟在“戰勝困難,戰勝自我”時學到了哪些經驗?
(這一環節通過品讀父親和“我”的對話,讓學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無形之中解決難點)
六。 再次齊讀最后一段,理解這一段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一句中“巖石”的象征含義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義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遙遠”一句中“路”的象征含義是什么?
七。寫作訓練
將自己生活經歷中所遇到的一事寫成小文章。注意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七。 作業布置。
八。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三
1、知識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過程和方法:
⑴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⑵ 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一、導入
讀課文導語:
導語中說這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樣脫險的?為什么隔了57年,65歲的作者還要記述這段經歷呢?其中蘊涵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體感知
1、默讀:
要求默讀的速度為每分鐘300字,慢慢加快為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讀好,行嗎?
默讀后請同學們復述課文。復述的難點往往是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默讀時要注意看清楚。
2、搶答: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⑵ 發生在什么時候?
⑶ 爬懸崖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幾個?
⑷ 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3、把課文分成冒險、脫險兩部分,四人小組組內試講,全班推薦2~3人上臺復述,并即使點評。
明確:復述要求響亮流利、條理清楚、詳略得當。
明確:同學用這樣的句式復述我講述的部分是我的講述完了,謝謝大家、我的點評完了,謝謝。
三、研讀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這次歷險,獲得了什么啟示?
(讀最后一節)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提示:龜兔賽跑、夸父逐日
2、總結歸納:
居里夫人說: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學了《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獲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呼喚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7~22小節,背誦最后一節。
1、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閱讀理解。
2、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3、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一、復習導入
1、作者是誰?
2、作者是什么身份?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多角度探究性閱讀
1、指導多角度地閱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說足、說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討論課后練習二
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于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后;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據
三、總結全文
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四、作業
模仿吳強《走一步,再走一步》寫一段小詩。
【相關鏈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吳 強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于是就沒了下一步,
于是就沒了路
(四)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四
【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內容。
③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聯想和想像,體會詩人的感情,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學習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導入新課】
用歌曲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唱歌嗎?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懷著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潛行( ) 蔥蘢(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
③稱贊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 ⑥奇異而虛幻。 ( )
3、基本了解這篇課文的體載是什么?(現代詩歌)
【自主學習】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后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于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范讀。要求同學們聽清節奏,重音和語調。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課題是什么意思?詩中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詩歌運用什么手法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詩的第二節和最后一節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2、學生大聲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復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發言可以暢所欲言。)
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除課文所講之外,還能想像些什么?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了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的世界。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吧!
【練習反饋】
(一)基礎部分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軀殼( ) 悄然( ) 潛行( )
卓越( ) 猛犸( ) 長吼( ) 長眠( )
2、解釋下列詞語。
嘆服:
海枯石爛:
烏有:
日轉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
(4)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5)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d.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五
1、整體設計思路
學生課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傳奇故事作為導入,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并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能有重點地復述故事;在學生學法上力求做到討論-合作-探究模式,盡量將課堂交給學生,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動學習,重視通過相關詞語表現作者心理活動,問題設計盡量做到由淺入深;多次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以自由發言、小組討論、全班總結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梳理,對人物進行多角度的探討,教師盡量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去思考。作業設計有梯度,有深淺,既夯實了基礎,也又鍛煉寫作能力,寫真情實感的作文,還把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視困難-分解苦難-逐一解決-克服苦難”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很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這一單元在語文知識及能力方面,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來。在學習方法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抓住關鍵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從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情感方面,要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看起來表面淺顯,實則意義深遠,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寫出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事,易于引發學生的心靈體驗,引起共鳴。這對于一個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同學來說,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上,還是在人生目標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導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閱讀這篇課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借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另外,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嬌慣的比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顧及父母、親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創設貼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鍛煉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形成換位思考的品質。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與文本對話,較完整地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訓練學生品析文章精美詞句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
2、與文中人物對話,換位思考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與作者對話,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面對困難;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探討文章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將“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5、教學過程設計
(含: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和教學媒體應用等)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 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 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 成任務:他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 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 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 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 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 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并不難。然后,是飛臨德國,根本不 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后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 程,這位上尉終于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 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故事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復述情節,整體感知
1、復述導航
根據記敘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伙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 --父親鼓勵--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脫險。
一句話歸納主要內容:我和小伙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內心恐懼萬分,后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脫困境的故事。
2、指名學生面對全班復述,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
三、研讀文本,感悟主旨
1、閱讀文本,思考并研討以下問題:
①課文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②“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么?
③為什么“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④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⑤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2、歸納小結: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問題的設置,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把握教學重點。
四、多角度閱讀,評價文中人物
1、“我”的角度。
①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于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③“我”脫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④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2、“父親”的角度。
①父親怎樣教“我”脫險?
②為什么父親不上去抱“我”下來?不怕“我”失足摔下來嗎?
③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怎樣評價父親?
3、“四個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①你贊成四個小伙伴的做法嗎?
②杰利是我真正的朋友嗎?
4、寫法探究的角度。
①文中寫其他小伙伴的表現有什么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說說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有利于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
五、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伙伴,將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啟示呢?
設計意圖: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將課文的精神實質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突破本文教學難點。
六、結束語
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么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師送學生一首詩──《旅程》: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里
我們認識了自己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設計意圖:這首詩緊扣課題,富有哲理性。全班學生齊讀這首小詩結束本節課,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另一方面希望達到情感熏陶的作用。
七、布置作業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的終點是寫作,這樣的一個作業正是為了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同時也是對鏈接生活,直面困難的一個延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
“我”:化解困難,認真對待,贏得勝利
父母親:不能溺愛,科學訓導,使之成長
杰利:要患難與共,不離不棄
四個孩子:要滿懷愛心,關心同伴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6、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定、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機智、學生課堂行為、師生情感及問題互動、教學成效等方面。
評價方法:量表評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優質課教案篇六
1、掌握本課字詞。
2、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
1、本課字詞和注釋。2、整體感知文意,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1、字詞和注釋:
a、給加點字注音。 啜()泣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b、結合語境解釋詞義。①línxún():
②chuòqì():
③nàhǎn():
④sǒnglì():高起,直立
⑤níngshì():聚精會神地看
2、整體感知:
(1)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
(2)再讀課文,考慮以下問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小組合作研討,多角度探究文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個落腳點。”
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后,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1、請你用10個字左右說出這段選文敘述的事件。
2、當“我”邁第一步時,那種恐懼心理克服了沒有?請你仔細閱讀第七段,從文中找幾個關鍵詞語來證明白己的看法。
3、從最后兩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狀態變化的語句。導致“我”心理狀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這位父親是值得贊賞的。你認為他哪一點最值得贊賞?請說明理由。
5,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識字、寫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誦文章,你有沒有背不過、寫不完的感覺?讀完這篇文章之后,你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8、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么不同?
9、課文中的“屢次”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10、文中劃線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4、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于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說明
5、拓展與延伸
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并且成為醫學博士,作家,成為當代青年學習楷模,以此談談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這一題是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1、把本課的字詞掌握熟練。
2、認真復習本導學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