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一
中國哲學起于“農”,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謙遜和低調的美好品質。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無論說天人合一,內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二
該書是由法國歷史學家h丹納所著,作者用清晰﹑詳實的筆墨,講述貼近我們生活的藝術。書中作者主要講了意大利﹑尼德蘭﹑希臘的藝術哲學。
意大利﹑尼德蘭﹑希臘的藝術是世界藝術文明的典范,這三個國家的藝術造詣特點是世界藝術史藝術的縮影。講到意大利的藝術哲學,作者從畫派的特征,藝術產生的各種條件,促進藝術表現人體的原因以及意大利人的生活和趣味介紹。透過作者的文字分析,我們能理解意大利表現的一種文化是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依照古代的風格,同時根據現實的環境,賦予其新的意義。意大利人在聲樂雕刻建筑繪畫中融入自己民族的東西,用一定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意圖。文中提到意大利藝術表現形式有一個突出特點—表現人體。意大利缺乏長久的太平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人們幾乎是處在不安定的狀態中,因此表現人體,一定程度上是追求人性自由的訴求。
作者談論尼德蘭的藝術則從尼德蘭藝術出現的綜合原因以及尼德蘭藝術的歷史分段兩個方面進行描寫。從早期藝術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再到倫勃朗的出現,尼德蘭的藝術在不斷的發展成熟完善,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藝術哲學》中對希臘的藝術哲學進行分析,則從種族﹑時代﹑風俗三個方面進行。希臘人得行為方式,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以及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無限向往與追求,成就了一個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希臘。談到希臘的藝術成就,不得不講它的體育成就。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為奧林匹克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整本書沒有多少難懂的語言,全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藝術哲學呈現在讀者面前,使我們這些門外漢能夠初步地了解什么是藝術哲學。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三
這本《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是由高清海教授所寫。整本書共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傳統現實與哲學,哲學與創新和人與哲學。我一向認為哲學是人類所特有的,而因為人類,哲學才會產生和發展,因此在這篇讀書報告中,我將要就人與哲學關系這個問題對這本書進行一個總結和進一步的探索。
首先,人的本性。書中提到,認識“人”的方法論原則應該是:對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運用“物種”觀點去認識。關于人的本性,自哲學產生以來,一直頗有爭議,歸結起來無外乎“物化”與“神化”,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分別是從人的物質本性和精神本性來看的。但是“物化”把人歸結為一個物體,這樣就忽視了人的主動性以及自我創造性;“神化”則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把人完全歸為“純粹理性”。因此要從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異本性,即為什么人與其他生物與眾不同。的確,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來自于自然,產生于物性,但是人是超然于物性之上。為了理解人的超然物性就需要知道能夠聯結物性與超然性又能區別它們的節點是什么,這個節點就是人的生命,或說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方式與其他生物有相同之處,即受物種規定支配,簡單來講任何其他生物一樣,需要空氣、水、食物等等,但人超于其他生物的點在于,人有主動性,可以改變環境使其有利于自己,例如,誰把,發電站等等,人的“生命”也從單一的本能生命,又添加了自主生命。由此可以看出人有雙重生命。這種兩重性生命表明人要經歷兩次生成。先經歷本能生命,就是為父母所生,遺傳父母的基因,獲得了生命,汲取父母和自然社會所給的養分。接下來就要經歷自主生命,這是需要每個人自己爭取和創造,接受文化,講求“做人之道”。
以上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人的本性的結論。首先人有物性同時還有超物性,其次人性既存在于個體生命之內,又超越與個體生命之外,既屬個體生命的統一性,又表現為多樣化的差別性。最后,人性既屬前定的本質,又永遠在不斷生成之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本性是復雜的,這使得我們不能再以簡單的本性認識我們自己。
接下來,作者從人的本性理解哲學的本性。“哲學”與“人性”是有內在關聯的。如歷史,地理等學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但是只有從哲學思維的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實本性。作者認為“哲學”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覺意識,當人認識到自己人的本性的時候,人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本性,生存意義與其它存在的關系種種問題,換句話說,人們開始思考自己是什么,為什么存在,自己與其他生物、其他人、自然社會是怎樣的一個關系的時候,哲學就產生了。而哲學本性也就是“人”的自我本性的自覺意識。當人類完成了自己物質的基本需要時,人類會思索自己未來的生活和道路,而這種思索往往是自由的和自覺的,因為外界無法控制和強迫,哲學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因為不同的人思索自己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所以哲學沒有統一的對象,固定的性質和終極的結論。哲學也就是多樣性的,多面的以及永遠發展的。
觀念,即人成為人,不是因為非人的力量,即那些自然中的物質或是不同的神和宗教,而是因為人自身的活動和力量。因此,人找到了自我的真實本性,哲學才能找到自己的理論歸宿。人的觀念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哲學觀念的根本變革。
因為哲學與人的這種關系,作者進一步對哲學的理論品格進行闡述,即哲學之秘密在于“人”的秘密。哲學的品格特點與人性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第一,人具有兩重本性而哲學也是這樣。在本篇讀書報告中的第一點中已經闡釋了人性的物性和超物性。同樣的,哲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神學,但是哲學對于各種問題的探討常常是超現實的,而對哲學問題的解答,又往往是科學的,所以哲學與人性是一樣的,都具有物性和超物性。第二,哲學與人的關系有著其他學科與人所不具有的特殊關系。哲學既內在于人的生活,又超脫于人的生活,這是哲學所特有的理論性格。哲學看起來玄妙難懂,不想物理化學,可以直接改變人的生活;或像歷史地理,直接描述和記錄人的生活。但是哲學的問題都直接來源于人的現實生活,例如: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來到世界的意義是什么等等,這是人們對自己生活自覺性的一個體現,因為這種問題常常是我們自發提出來的。哲學并不提供對于具體事物和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它會提供對待根本問題的原則態度、理解方法和認識方法,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意境。這些觀念和方法是我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的一些根本原則,因此當這些觀念和方法改變時,我們基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第三,哲學與人性既具類性,也有個性。這是因為哲學表達的是人性的本性,這種本性本來就是所有人類所共有的東西,因此具有類性;但每個人又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表達的人性和哲學會不同,就出現了個性。因此,若要研究人性,或是哲學,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
作者在書中最后提到的是人是哲學的奧秘。許多人總是認為哲學是神秘的,人是要研究哲學的,但其實哲學表達的是人對自己的觀點,哲學只是人們了解自己的一個媒介。各種哲學的出現,表現的實質是人們對自身不同的看法。而人們看自己不會只從單一的角度或只從小團體來看自己,而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的。所以可以說人是一個微縮的宇宙。而如果要理解人為什么是哲學的奧秘,就要理解人與哲學的“對象世界”。人是以整個世界為對象的,因為人雖然與其他生物一樣都來源于自然,但是人可以通過科學等手段改變自然,不會拘泥于某種特定的自然環境,所以說人是一種世界性的存在。因此我們想要了解人,必須要要回到世界的角度來看人,而要完全了解世界,又必須要理解人的一切。哲學就是不斷在從世界看人和從人的角度看世界中轉換。所以說,哲學看到的“對象世界”,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生活在的這個世界,包括社會等等。但是,人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人開創的,所以,這個世界是具有多重性的,或說是多重世界。“哲學世界”可以說是科學世界和神學世界的結合,因為它既有自然世界對人的“潛能世界”也有人們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自然的和屬人的,潛在的和理想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主觀的和客觀的,必然的和自由的等等具有兩重性質結合的矛盾世界的。正是哲學的這些多重性才得以把握人在生存活動和發展活動中的多重性。因此,哲學,實際上是人以世界為中介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的理論活動和理論表達。
在這一篇中,作者由淺及深,由一面到多面介紹了人與哲學的關系,我不敢說我完全理解并認同作者的每一個觀點,但是,我還是從中有一些新的啟迪和收獲,以及對于人性與哲學有了新的認識。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四
很多人都在質疑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我們每每想到哲學的時候,腦子里出現的都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這種歐洲面孔。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中國哲學博大精深。
在中國古代,研究哲學并不是一個職業,所以我們的哲學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樣成體系化。但當我們打開《老子》,全書只有約五千字,不會長于雜志上一篇文章,可是從中就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也就是說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學、陰陽家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構成了中國復雜的哲學史。
看了這個簡史也對我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有了一定的認識。中國哲學是在辯證中成長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講究“有用”,以積極的態度為人處事,講求升官發財光宗耀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則講究“無用之有用”,講求道是無名的,同時一切有名都是由無名而來。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不能說儒家道家孰對孰錯,只能說是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不同的思維看待這世界。
中國的哲學就在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沖撞中茁壯成長,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觀念是理想主義的,法家的觀念是現實主義的,儒家主張治理百姓應當以禮以徳,不應當以法以刑。他們堅持傳統的治道,卻沒有意識到當初實施此道的環境已經變了。這也是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的原因吧。
墨家也對儒家進行了批評,墨子認為儒家有四個弊端:不相鬼神;堅持厚葬;講究音樂;相信命運。這些批評顯然是由于儒、墨的社會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對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條,儒家認為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外的東西,改變不了又何必強求,而墨家卻認為把自己委之于命運會讓人們懶惰。
儒家和墨家對于“愛”的觀點也不一樣,墨家講究愛無差,儒家則是要求愛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話:“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人之赤子乎。”對于兄之子的愛自然會厚于對鄰人之子的愛。墨家則不然,他講求愛別人和愛父母應當是同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兼愛”。
在人性的向善與向惡中孟子與荀子也產生了分歧,孟子認為人性向善,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有了“仁義禮智”這四德。而荀子卻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就是人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說,人生來毫無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
不能說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誰對誰錯吧,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把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繼承下來。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五
看到《藝術哲學》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這一定是本偏理論化的哲學書,讀過以后,感覺它更像是一本介紹意大利,尼德蘭,希臘歷史,種族,風俗習慣與藝術的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枯燥乏味,反而更加吸引了我去了解這些城市的過去,去感受它們的文化,去品味它們的藝術生活。
《藝術哲學》是法國的伊波利特。丹納所著,我看的是張偉所譯的,據譯者介紹,丹納是深具傳奇性的天才人物,就連他也被丹納廣博的學識、獨特的思路、縝密的分析以及精辟的見解所折服,我就更不用說了。這本書一共有三篇,分別是意大利的藝術哲學、尼德蘭的藝術哲學和希臘的藝術哲學。大致都是圍繞時代,種族和風俗來寫,各有各的特點。作者開篇就提出這樣一條規律“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任何時期的藝術品都是按照這一規律產生的”,然后用意大利的繪畫史來證明和應用這條規律。作品與環境必然完全相等,不論什么時代,藝術品都是按照這條規律產生的,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這條規律同樣適用。藝術確實源于生活,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甚至是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必須投身于它們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就拿意大利和尼德蘭來說,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意大利的目光轉向了健康、有力、活潑的人體,所以意大利繪畫多表現理想的美麗的人體;而尼德蘭多表現現實的甚至是丑陋的人體。
在意大利,色調是固定的,在佛蘭德斯,景物的色調總是隨著日光和周圍水汽的變化而變。說到這,我又想到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環境下,使得文化具有了差異性,也正因為不同的環境,才有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藝術。“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在丹納的條件里,‘種族’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為種族的不同,日耳曼族與拉丁族不僅在藝術上的本性對立在風格與趣味上也形成了類似的對比。“后者與前者相比,雖沒有那種塑像般的美妙形體,情趣粗俗一些,性情比較遲鈍,但精神的安穩,氣質的冷靜,使他們能更堅實地把握住理智”。《藝術哲學》從意大利,尼德蘭,希臘的地理位置,人種,風俗習慣,歷史,政治等因素談起,到其藝術形式的產生于發展,向我們論證了開篇所提出的規律——不同的環境決定不同的藝術風格,也說明藝術來自生活,是生活給了它發展的空間。所以,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不單單要有強烈的自發的,獨特的情感,更需要的是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對風土民情的細微差別有著高度敏感的心。
在歐洲的諸多文明古國中,意大利算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加上本人對這個城市的偏愛,我更喜歡談談我眼中的意大利。關于意大利畫派的特征,其中有一點令我印象深刻:意大利畫派輕視和忽視風景,卻把人物作為主題。書中也提到過“藝術從質樸走向完滿所前進的一大步,便是創造了完美的形體,這是理想的慧眼而非尋常肉眼所能發現的形體”。之所以特別提到這點,是因為想到了顧凱之提到過“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人物畫也是中國畫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占據著重要地位,至于山水畫,直到隋唐才獨立出來。兩者相比,有共性,也有異性,相同的是都重視人物,不同的是對人物的偏重點卻大有不同,前者表達理想的人體,后者以形寫神,更注重人物的傳神。關于他們之間的不同又恰巧說明了之前所提到的規律“藝術作品必然與條件完全符合”。
可想而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怎會與接受了文藝復習洗禮的意大利創造出同等風格的藝術作品呢?對于輕視風景,重人物的思想我也是能接受的,誰讓事物的發展是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呢?書里也解釋了意大利藝術表現人體的原因,我認為那些例子太過于黑暗,免不了背叛,仇恨和殺害,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來說,盡管未曾身臨其境,卻仍不想多提。現在的時代背景也有著與之相對應的產物,要想同樣的藝術在世界的舞臺上再度出現,除非歲月的車輪退回到有那樣一種環境的年代。
此書著實令我受益頗深,只可惜我才疏學淺,無法用自己的拙筆體現丹納藝術的靈魂深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定刻苦鉆研,交上更令人滿意的答案。
藝術哲學讀書心得體會藝術哲學讀后感篇六
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藝術家改變各個部分的關系,一定是像同一方向改變,而且是有意改變的,目的在于使對象的某一個“主要特征”,也就是藝術家對那個對象所抱的主要觀念,顯得特別清楚。這特征便是哲學家所說的事物的“本質”,所以他們說藝術的目的是表現事物的本質。
藝術家必須是生性孤獨、好沉思、愛正義的人,是個慷慨豪放、容易激動的人,流落在萎靡與腐化的群眾之間,周圍盡是欺詐與壓迫,專制與不義,自由與鄉土都受到摧殘,連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脅,覺得活著不過是茍延殘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個兒逃避在藝術中間。
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所謂精神狀態是指一個人的觀念的種類、數量、性質。但人身上還有比觀念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結構,也就是他的性格,換句話說是他天生的本能,基本的嗜好,感覺的幅度,精力的強弱,總之是他內部動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章,丹納談到了很多當時意大利仇殺、下毒、暗殺的資料,這對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背景很有幫助。(十五世紀的意大利)理論家中最深刻的一個是馬基雅維里,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還是正派的愛國的人,有很高的天才,寫了一部書叫做《論霸主》,說明奸詐和兇惡是正當的,至少是許可的。說得更正確些,他既沒有許可,也沒有辯護,他無所謂義憤,把良心問題擱在一邊:他只用學者和洞達人情世故的專家身份來分析,解釋;他提供材料,加上按語;古代生活的所有這些特點,都出于一個原因:就是非常平衡而簡單的心靈。沒有一組才能與傾向是損害了另一些才能與傾向而發展的,心靈沒有居于主要地位,不曾因為發揮了任何特殊的作用而變質。少受過度文明的奴役,因此他更接近于本色的人。
折磨、疲勞,改頭換面的變化,都比較少:這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特點,也就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