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以創新為起點開啟我國的科技大門,發揚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把科技創新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培育創新型人才,不斷推動我國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科技強國夢。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一
“強國之箭”筑夢太空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
椰風拂碧海,神箭沖九霄。5月5日,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制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起跑、加速跑,再到沖刺跑,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萬鈞之力拔地而起,直指蒼穹。“胖五”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經歷近十年的研制歷程,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無疑讓中國航天有了更加寬廣的表現舞臺,也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這“成功”源于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堅強政治保證。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幾代航天人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在航天載人工程戰線上接續奮斗、奉獻有為,不斷立下新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重挑戰,航天戰線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克服困難再次創造紀錄。實踐證明,只有堅定地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各項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航天事業是黨的事業、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滄桑巨變,取得一項又一項重要科技成果,并為維護國家安全、推動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成功”都源自于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黨的領導是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主心骨,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造輝煌的力量源泉。
這“成功”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優勢。
道路,關乎著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正是新時期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獨特優勢。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天戰線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自力更生。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解決困難和問題的道路,讓航天事業前進有方向、有突破。這是一條航天人不斷創造歷史的實踐道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前赴后繼投身航天事業,用智慧和力量匯聚起推動科學發展的磅礴力量。這是一條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在環境嚴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舉全國之力創歷史豐碑,激勵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新局面。
這“成功”源于中國航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巨大成就,這離不開中國航天隊伍的優良傳統和航天精神的強大支撐,老一輩航天人把青春年華書寫在浩瀚無限的太空,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航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以航天人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讓中國航天人步履矯健而鏗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是中國航天人艱苦奮斗、攻無不克、探索創新、忘我犧牲的真實寫照,他們知難而進,重重困難面前百折不撓,他們滿腔熱血,道道難關面前絕不退縮。中國航天的光榮傳統和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是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根”和“魂”,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建設航天強國之路征途漫漫,攀登科技高峰永無止境,向中國航天致敬,實現航天夢、強軍夢、中國夢需要一代代人為之不懈奮斗!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二
北斗問蒼穹 科技強國夢
近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引得全國人民關注,衛星發射成功進入軌道標志著我國衛星導航系統最終建成。從明初萬戶自制火箭想要踏足太空,到今日組建完備的北斗系統,我們用600余年的時光,完成的不僅是探索太空的心愿,還有我們科技強國的夢想。
北斗問天,是無數科研工作者辛勞汗水的結晶,是近年來我國在高精尖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成果體現,也是邁向科技強國偉大征程的縮影。
北斗問天,需要正確的“風向標”。“風成于上,俗化于下。”此次北斗衛星發射引得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正是我國近年來重視科技創新良好環境營造的成果體現。我們應清楚認識到,科技強國夢不僅靠著無數科學家的辛苦研究,也需要政策和社會環境的共同發力。從政策上,力戒學術不正不端的浮躁之風,提供正向的研究環境,在人才選拔上不拘一格、在考評方式上不斷創新、在科技投入上擴大范圍、在科研機制上讓科學家敢于試錯。從社會環境上,要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讓科技新發明、新創造走入平常百姓生活,發揮科技成果普惠性功能;讓科學家的優秀事跡編入教材,使科學的精神火種得以傳遞。
北斗問天,需要堅實的“發射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次北斗衛星發射中的一些高精尖科技與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分割不開,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基礎科學作為國家科學體系建設和高端技術的源頭活水,在高端軍事科技、外太空科技等關鍵領域發揮著堅實支柱作用。在當前的階段,我們需要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在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創性成果較少、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下實現“破局”,加強基礎科學的體系建設,對一些立足長遠但短期見效慢的基礎科學研究項目要敢于拍板上馬,對一些關系國家長足發展的科學研究項目要加大資金投入,才能讓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走向無人探索的“深空”。
北斗問天,需要強勁的“推進器”。“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無論是氫彈中的“于敏構型”,還是北斗解決通信定位的難題,都需要我們在高端技術中不斷創造新的思路。當前,我國許多高端技術已經走入沒有其他國家參與研究的“深空無人區”,沒有現成的科學研究成果,無法借鑒其他國家的研究經驗,只能靠著我們自己重新從“0”開始摸索。在高端技術中要繼續取得突破,就需要我們打破現有研究成果、研究經驗帶給我們的桎梏,不能落入經驗主義的窠臼。科研工作者在無人探索的“藍海”,大膽打開思路,發揚大國“工匠精神”,耐心雕琢一個個“中國制造”,才能找尋契合自身發展的新方法,趟出一條符合社會主義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的新路子,讓科技強國的夢想早日變成現實。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三
激發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核潛艇“癡翁”黃旭華院士、氣象泰斗曾慶存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備受矚目。各獎項“含金量”十足,彰顯中國科技的強勁動力,將進一步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戰勝各方困難的信心,激發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激發科技報國的力量。當前,舉國上下都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作為中國夢的重要基礎,科技強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這樣的努力,必然離不開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和祖國的熱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波瀾壯闊、成就輝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懷愛國情、秉報國志,艱苦奮斗、潛心探索、無私奉獻,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發現發明創造。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把個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新時代偉大征程之中。
激發無私奉獻的力量。無私奉獻、甘于付出,不計個人得失,是科技工作者的優秀精神特質。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離家研制核潛艇時,剛剛30歲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60多歲的白發老人了。與“風云變幻”打交道,攀登氣象科學高峰的曾慶存院士有一句“名言”: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樹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獻的觀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無旁騖、潛心鉆研,以“一輩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激發創新突破的力量。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科技實力明顯提升,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然而,21世紀的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高質量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守科技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洞察變革于端倪,把握先機于初始,引領方向于“無人區”,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不斷實現重大創新突破。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全國科技工作者要以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及全體獲獎者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創新,勇攀科技高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四
自主創新“走前列” “磁吸”科技強國實力
風起潮動,風帆正舉。圍繞國家目標和戰略重點,中國始終把自主創新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位置,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謀劃推動科技實力跨越提升,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敢為人先、攻堅克難、自力更生,釋放出與時俱進的“強磁場效應”,“磁吸”科技強國實力,推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邁步新臺階。
摸石過河、開路架橋,敢為人先走“前列”。從無到有再到優,從“感光”到“發光”再到“高光”,這條自主創新探索之路,蜿蜒曲折與艱難險阻同在,不懈奮斗與燃情拼搏同在,光榮夢想與燦爛輝煌同在。中國敢于先試先行,秉持“開路架橋”的源頭創新精神,把握時代發展機遇,聚合人才非常之力,以開放的胸襟、大膽的嘗試、積極的作為“走出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創新發展“試驗田”,成為探索實踐的偉大書寫者。走在網絡信息前沿技術的“天河二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讓中國坐標閃耀星空的“北斗二號”……競相涌流的創新科技成果,打造出“中國智造”金名片,為世界提供了“中國創新”好標本。
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攻堅克難走“前列”。雄關漫道真如鐵,攻堅克難成大道。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風險挑戰,成為庚子年中國自主創新的“雙戰場”,一邊是疫情防控藥物疫苗的研發,一邊是經濟風險的防范化解,而自主創新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利武器,可以說,抓住了自主創新就抓住了發展關鍵。面對疫情背景下的雙重考驗,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將系統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將加強基礎研究和培育創新人才相結合,不擺造型不嘩聲勢,以攻堅克難的穩健腳步敲響奮進之聲,努力攻克前沿關鍵技術,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駕護航,彰顯了戰勝風浪的自強力和闊步未來的自信力。跋山涉水、移山填海,是中國的自主創新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干出了一番番新事業,闖出了更廣闊的新天地,催生出自主創新新動能。
危中育機、勇攀高峰,自力更生走“前列”。“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自力更生是中國自主創新“根”的力量。“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唯有扎下更深的根,才能生長出更繁茂的枝葉。風險挑戰如潮漲,國際競爭如浪涌,在危機中育新機、突破發展瓶頸,需要繼續勇攀高峰、力爭超越,在“十四五”時期再書新篇,將自主創新進行到底,讓科創精神更放光彩。聚焦發展方向,要找準技術突破口,掌握發展主動權,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讓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地、科技成果轉化地,打造更加緊密的科技創新體系,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五
@黨員干部 如何get科技創新精神
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隆重召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創新精神是第一指導思想。無論何種領域,都需要科技創新精神這個強大的武器來推陳出新,甚至反敗為勝。身為黨員干部的你,該如何get科技創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養創新“土壤”。展望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導彈研制開發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國自己設計的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到人造衛星技術的發展、導彈和火箭技術的進步、載人航天的成功實現和雜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鐵列車、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經歷著“破土而出”的苦痛,這一切都根植于創新“土壤”,只有將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積薄發,才能實現科技興國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創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從建國初期到現在,每一次的科技創新成就,都凝聚著一代代杰出科學家的責任擔當和嘔心瀝血。傾聽錢學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奮斗宣言,不乏愛國、求實、創新、奉獻、協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質,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宣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只有慧眼識才、誠意愛才、大膽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才能凝聚為圓夢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營造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奮進局面。
再次,要弘揚“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億萬人心,打贏防疫抗疫攻堅戰成為各界最重要的任務,而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在中國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過程中,教育、辦公、醫療、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務等8大領域充分應用科學技術,更是體現了3大標準,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應用盡用。當前,疫情席卷全球,將加速國際格局變革,各種不確定因素與日俱增,需要我們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強我們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以科技興國為首要目標,用制度把科技創新固定下來、用機制把科技創新堅持下去,推動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最有利武器!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科技托起強國夢議論文1000字5篇】相關推薦文章:
科技托起強國夢作文600字 科技托起強國夢征文優質2篇
科技托起強國夢演講稿一等獎 科技托起強國夢演講稿小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