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字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800字篇一
可能分屬不同的國家與階層,我對書上的很多人和事都感覺到非常無聊,但是因為使用快速讀書法,我仍舊能夠看出不少東西。
1、19世紀前后的英國,階層的界限非常的鮮明。高層的看不起比他階級低下的人,中層的一心想要攀附高層的人,但是同時又看不起地位比他們低下的人。其中,達西的姨媽凱瑟琳。德。波爾夫人就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貝內特的表侄柯林斯,對上就一副諂媚的樣子,對下就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種人既高傲自大又趨炎附勢,既自命不凡又謙卑低微,對他的恩主凱瑟琳。德。波爾夫人不是一味的恭維,對伊麗莎白參觀他的莊園,就一味的夸夸其談,一味的吹噓。
2、那個時代的女人地位非常的低下,貝內特一家就是因為沒有兒子,連財產女兒都不能繼承,只能夠給到遠方的侄子。而且女人沒有工作的機會,不能夠靠經濟收入養活自己,這個時候找到一個好的丈夫就非常的重要了。女人也不能隨意的出行,伊麗莎白就是因為步行去看姐姐,裙子上沾了點泥巴,就被眾人諷刺野性十足。這也導致了貝內特太太一心想把五個女兒都嫁出去。當賓利好像看上簡的時候,她非常的欣喜若狂,甚至想方設法,讓簡在賓利的別墅多住一段時間,但是當賓利一家離開的時候,貝內特太太就非常沮喪了。由于感覺達西不可能成為他的女婿,貝內特太太對達西一直都是非常冷淡的態度,這種冷淡絕不僅僅是因為達西原本給人感覺的那種傲慢的性格。但是聽說他西向伊麗莎白求婚的時候,她對達西就熱情起來了,并且一個勁的后悔以前對他太冷淡。最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女兒麗迪亞的婚事,女兒16歲就結婚,還覺得是莫大的榮耀,還一個勁的去炫耀。卻絲毫不去考慮男方威克漢的為人。
3、那個時候的英國其實挺無聊的,總是一個接一個的舞會,這倒不打緊,打緊的是:這個時代對男人的要求也是挺高的,高在于要紳士。達西的性格就顯得非常的不討喜了。伊利莎白就曾經對達西一個晚上只跟四個女性跳過舞而耿耿于懷,當達西解釋自己不善于跟生人打交道的時候,伊麗莎白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一個受過教養的活生生的人,竟然不擅長與生人交往?再加上原本對達西的第一印象不好,導致伊麗莎白一直以非常不理性的眼光看待達西。
4、書中所刻畫的女性大多都非常虛榮。最典型的就是麗迪亞,一個勁的往民兵團跑,有軍官向她獻殷勤就很虛榮,只要有人勾引她,她就會上鉤。當她跟威克漢私奔回來準備結婚的時候,居然還一副洋洋得意并且炫耀的樣子,認為自己已經取代了簡的地位,成為已婚女人了。貝內特太太同樣也是虛榮的代表,女兒一嫁人就到處炫耀。其中連伊麗莎白也不能免俗,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解也同樣源自于此,達西就是因為一開始對伊麗莎白的成見,沒有對她獻殷勤,導致兩人的情路如此的坎坷。
這本書比較稱道的地方就是對人物的性格描寫得非常的生動細膩。很多人都喜歡伊麗莎白,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簡,簡這個人性格非常好,溫和穩重,對人性也看得非常的美好,很少看到別人的缺點,事情總是會留有余地,認為什么事情都可能會陰差陽錯。簡跟賓利是相互吸引,相互愛慕,他們的婚姻也會非常的幸福,因為他們兩個都比較隨和,懂得包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他們也很難吵得起來。
一開始我對伊麗莎白是不喜歡的,達西一直覺得她聰明智慧,但是前期的伊麗莎白還是非常不理智的,在對待達西方面有點神經質了。如果說達西待人傲慢,那么伊麗莎白在對待達西也相當的傲慢,至少不是那么理智。在虛榮方面,伊麗莎白同樣也不能免俗,就是因為達西對她不是那么紳士,就一直用一種有色眼光看待別人。后來,誤會慢慢解除的時候,伊麗莎白才猛然醒悟,自己太盲從,太片面,成見太深,做事太荒唐,一直以為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實在這件事情上還是非常的不理智。不過最終兩人的婚姻還是非常幸福的,達西雖然有時說話不是那么好聽,但是待人真誠,對身邊的人都很好,對伊麗莎白也是真心的愛慕,伊麗莎白除了前期帶有成見,總體來說性格還是非常不錯的,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性格,做一個豪門媳婦也是帶得出門的,更何況還有達西喜歡的聰明、活潑、幽默、對家人的關愛。兩人婚后也確實非常幸福,甚至伊麗莎白還能盡情的跟巴西撒嬌,這在那個時代的英國是非常難得的。
出現篇幅不少的柯林斯,性格刻畫也是非常生動,由于家境一般,對待上層自然也就謙卑低微,對他的恩主凱瑟琳。德。波爾夫人,就非常的恭維,非常趨炎附勢,但是對不如自己的人,又很高傲自大,自命不凡。比如說對伊麗莎白,就一個勁的炫耀吹噓。當時在追求伊麗莎白的時候,聽她母親說她脾氣倔,就立馬否定麗莎白,認為別人頭腦笨,還不知道能不能成為一個理想的妻子。如果伊莉莎白真的存在這樣的性格缺點,就很難說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什么幸福,在三天之內立馬去追求另外一個女人。這種男人嫁了也是毫無幸福可言的,只能夠說物質生活還能過得去。
威克漢就是最令人討厭的那種了,這種人非常的虛偽,劣質斑斑,惡習累累,但是在你面前會表現非常好。說不準,一不小心就會被咬一口。麗迪亞固然輕佻放浪,要是攤上這種虛偽的人也是很不幸的。在勾引別人私奔之后,還不想娶別人,這在那個時候的英國,女人的一輩子都毀了,家族名譽也不能幸免。對待達西,更是厚顏無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這個小說我覺得我應該跟簡學習她的溫和穩重,遇事總留有余地,跟伊麗莎白學習她的落落大方,不做作。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字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800字篇二
《傲慢與偏見》讀完了,伊麗莎白與達西完美結合了,這是一種完美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反映了作者簡奧斯丁的婚姻觀,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夏洛特本是個聰明的女子,只因家里沒有財產,人長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姑娘”。她之所以答應嫁給愚笨的柯林斯,只是為了自己能有個“歸宿”,有個確保她不挨餓受凍的“保險箱”,婚后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礎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莉迪亞是個輕狂的女子,因為貪婪美貌和感情沖動的緣故,跟著威克姆私奔,后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茍合成親,但婚后不久即“清淡愛弛”,男的去城里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尋求慰藉。只有綜合考慮經濟、相貌、愛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滿、和諧的婚姻。就像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一樣,他們注重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后,盡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卻能情誼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后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為,戀愛婚姻既然是關系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蒙住眼睛。伊麗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萌發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她對達西的偏見的憎惡。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莉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為大家明白,這件丑事假若釀成丑聞,不但會害的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而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后來,多虧達西搭救,莉迪亞才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反,伊麗莎白和簡圓滿出嫁之后,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我們: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作者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現代人的婚姻觀點,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同時,婚姻又要兼顧考慮相貌、愛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愛情。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并非一帆風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與他長期成長的環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關,他覺得他向伊麗莎白求婚是屈身,卻不知道,這大大貶低了愛情,在愛情中,兩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伊麗莎白徑直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道出了對他的各種不滿。因為她的坦率,因為她的無所顧忌,這讓達西認識到了自己形態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數人,它使別人對你沒有一種客觀的評價,反而會貶低你的形象。因此,達西改變了,他變的彬彬有禮。他的改變,贏得了伊麗莎白的認可。
伊麗莎白是個獨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少女引以為榮、期待的愛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對威克姆萌發了好感,但是并沒有像莉迪亞那樣趕鴨子上架,她始終都表現的從容,直至那個人是在忍受不住,“紅杏出墻”。她猜想因為自己家里的事,因為家人的粗俗,達西對她的心意會改變,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舍棄我,只是對我感到惋惜,那我馬上連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沒有像簡那樣整天處于悲傷,她在什么時候都是這樣瀟灑自如。她始終獨立自主,這樣的她不會依附于別人,不會因為別人的想法而痛苦,不會因為……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見……她始終活的瀟灑自如,不拘泥于任何東西。因為不強求,她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諷刺。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能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絕不嫁給達西,可最后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為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為兩個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收到現實嘲笑的同時,書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后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盡管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制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300字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800字篇三
“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以這樣一句話作為本書的開頭,讓人不由想到這會是一部清喜劇,來講一個皆大歡喜的感情故事。可是如若只為了消遣而讀,那么這部《傲慢與偏見》就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往往,偉大出自于平凡,奧斯丁就是將她的哲理經過感情這一人人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表達的。乍一看,她講的是伊麗莎白。班納特與達西的感情,但尋遍全書,確絲毫不見熱情澎湃的只言詞組。難怪《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說奧斯丁不知活力為何物,的確,奧斯丁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詮釋感情,雖然沒有《呼嘯山莊》的`生離死別,沒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隨,沒有《紅與黑》的浪漫熱烈,但其所反應的社會現實確是如此一針見血,她講的是婚姻,卻與感情無關。
在奧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紀末期大英帝國正處于顛峰時期,而奧斯丁卻把視線關注在英國鄉間。當時英國鄉間的生活在作者看來是愜意悠閑的,純樸中包含平凡自然,可是整個英國社會的影響力始終波及著鄉村,如勢利、炫耀、虛榮和對婚姻的看法。當時的婚姻締結的充要條件是男方有可觀的家產,女方有豐厚的嫁妝。于是他們的結合便是幸福,便會為世人所承認接收。誠然,這樣的婚姻類似于一種資產合并,以錢作為婚姻的基礎,這明智嗎?在當時的達官貴人看來這無可非議。于是一切的婚姻要門當戶對,此處的門當戶對確切地說應是資產相當。于是,一個已婚紳士有一兩個情婦,或是貴婦人們有幾個消遣的情人也被當時社會所默認。可婚姻仍被冠以“神圣”這一詞來修飾。注重實際的人們始終以金錢作為信條,金錢至上方為他們的圣經,為之不惜賭上一生的幸福。這樣的做法才算理智、清醒。可悲的是錢成了地位的標志、有錢=有教養=有地位=有高尚品格=具備做丈夫的一切條件。當貴婦人或是待嫁的小姐標榜自我的地位、修養、才華、嫻靜、優雅等等的諸多美德時,她們決不會想到這一切的美德得以構成的資本是錢,她們談及金錢時,顯現出蔑視和鄙夷,卻不知自我的婚姻得以締結不是因為美德,美德只是一件附屬品,作為她們豐厚嫁妝的最
讓人信服的掩飾物。人們以敷衍、奉承、阿諛來祝賀新人,祝他們有錢人終成眷屬。
在本書中有兩個人物是此種婚姻的忠實奴隸。一個是夏綠蒂,一個是韋翰。
夏綠蒂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門第、講究地位。她的父親威廉。盧卡斯爵士自稱與詹姆士宮有莫大聯系,這樣的吹噓在鄉間鄰居間引起的轟動與崇敬已使他的虛榮心十分滿足。在這樣的熏陶下她與班納特家的財產繼承人柯林斯結了婚。柯林斯不僅僅為人做作、舉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須拍馬之功。但他能夠繼承班納特家的財產,且自我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師的俸祿。僅僅為了這些,當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失敗后的三天中,夏綠蒂一向借看望好友伊麗莎白為由,與柯林斯朝夕相對,最終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卻不惜失掉伊麗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實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沒有豐厚的嫁妝意味著沒有幸福的婚姻,年齡頗大的夏綠蒂僅有把握住這次對她而言難得的機會。起碼,她將來的生活有了著落,能夠成為班家大宅未來的女主人。于是,她與認識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結了婚。婚后,她不斷忍受著丈夫令人生厭的怪異行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條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構建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殘酷的,擁有金錢的代價是失去跟多更為寶貴的東西,比如青春、感情、幸福、歡樂……
韋翰是個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軼麗,一心想經過婚姻來發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錢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個一窮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會光顧。但最終他還是經過不與麗迪亞結婚為要挾,向達西敲詐到了一筆可觀的收益。于是又一個婚姻,又一個為了金錢的婚姻鑄就了,這次不單出賣了幸福,還有靈魂,韋翰的靈魂被他自我徹底出賣了!婚姻既已變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本書中伊麗莎白一向是以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她理智、活潑、愛打趣,善于對人冷眼旁觀并直看穿其心思。書中常有她發表的見解和看法,作者經過她來表達自我的意圖和觀點,但表面上看來她是感情的忠實追隨者,直到最終獲得真愛。但仔細想想也不難發現伊麗莎白或許說作者本身都難以逃出金錢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主角上讓達西擁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無論他與伊麗莎白的情節發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點是事實,他是一位年薪一萬英鎊的紳士,與皇家有密切聯系,有自我的莊園、家產、田地,總而言之,達西十分十分富有。所以,伊麗莎白當初拒絕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簡單——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時,伊麗莎白之所以對達西改變態度的轉折點是在她看見了達西碩大的莊園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稱號無可避免的是一種誘惑。正如伊麗莎白所說,她是紳士的女兒,達西是紳士,他們是處在同一階層的。地位相差并非十分懸殊,更何況,她出自鄉紳之家,也算是半個富家小姐,小型的資產合并在所難免。她和達西的婚姻不被達西親友所理解,只因為達西原能夠找一個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罷了。
這樣的婚姻是一種杯具,婚后所要應對的殘酷現實是免不了的。夏綠蒂在盡力扮演好一位主婦的同時卻一向懷念著深愛的昔日情人,她后悔當初因為那人的貧窮而未與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說:“沒有感情的婚姻,不管因為受到尊重或者擁有殷實的家產而顯得多么榮耀,都比不幸強不了多少。”韋翰與麗迪亞的夫妻關系名存實亡,伊麗莎白與達西相處和睦,但不斷來自鄰居、親友和珈苔琳。德。包爾夫人的冷言冷語,讓她心煩意亂。
如此的婚姻杯具在那一時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簡單——婦女地位低下。婦女沒有工作、沒有得以維持生計的本事,僅有依靠婚姻這條路來為將來的生活來源做打算。這是解決將來生計的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主角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主角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如班納特家中有6個小姐,可是沒有男嗣,因而,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僅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經過婚姻來為自我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為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述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的資產庇護下得以生存。因而難怪郡里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為自我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能夠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是一種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經過婚姻來衣食無憂,此刻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沒有經濟本事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向認為是自我出身貧寒。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著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感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時代的婚姻典型,享受感情是一種奢侈,“現實、生存、理智……”這些詞匯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如電影般不斷地重復放映,每時每刻提醒你:錢、錢、錢……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后,堆砌著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