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500字篇一
如果一個人住在荒山野嶺那是什么感覺,不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個人先是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溫馨的家沒有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心里會是什么滋味,要是你,你會怎么樣?要么混混沌沌的過日子,要么站在懸崖邊,眼一閉,跳下去,追隨自己的親人而去。
而作者筆下的牧羊人卻不一樣,他是一個靠信念活下去的人。雖然遭受了同樣的挫折,卻沒有選擇放棄希望。雖然生活拋棄了他,他卻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他要用自己的行動改變生活。有了這個信念,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他離開了自己的農場,來到荒山野嶺,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沒有水,廢棄的房屋東倒西歪,狂風夾雜著塵土,熾熱的陽光燒烤著大地。他來這里干什么?他要在這里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個殘酷的世界!
他不覺得孤獨,他放了一群羊,養了一只狗,槍也擦的锃亮。他每天去種100穴橡樹,從不間斷。他相信,山上有了樹,就會有生命。
為實現他的這個信念,他才堅持不懈。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愿望實現了。這里有了森林,有了溪流,有了村子。土地肥沃了,城市里的居民也到這里居住,這里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一個人活著,一定要有一個目標。不能因為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就失去了信心和勇氣。《植樹的牧羊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能光想著自己,還應當應當想到別人。母親給了我生命,社會給了我成長的環境等等,我們從社會上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我們也應該要學會回報這個世界。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500字篇二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樹籽,第二天帶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鐵棒掘洞,種完了一百顆種子。我了解到原來三年前,他就在種樹,雖然已種下十萬顆,但存活下來的只有兩萬棵,其中一半已被動物破壞了,剩下約一萬棵。牧羊人五十五歲,名字叫艾爾哲艾勒.普菲爾,以前是經營一個農場,后來兒子和妻子去世。他就決定一個人在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為朋友,把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別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隨軍戰斗,戰爭結束后,我又來到此地。牧羊人還活著,他只養了4只羊,養了一百個巢的蜜蜂。他一點都不關心戰爭,悠閑的種著樹,1910年種下的橡樹,現在已有10年的樹齡了。整個森林綿延不斷,像海洋一樣,以前干涸的河床,現在流著潺潺的流水。
從1920年開始,我每年都必定會拜訪艾爾哲艾勒.菲普爾一次,他的身體漸漸地變得虛弱,但他從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護員慌慌張張地去找他,規定了絕對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來的森林。1935年,政府派了正式的代表團,來這座森林做調查,他們高談闊論,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燒炭之外,沒有什么特別的事被規定下來,但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被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我的一個朋友成了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跡,友人分別時說:"那個老人已經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因為此處地處深山,砍伐對國家沒有好處,于是采伐計劃就擱淺了。牧羊老人對世間所發生的事一無所聞,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戰爭使我和老人又分離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來到這兒,1913年的廢墟里,現在建起了無數的農家,以前住在這里的人們和新近搬進來的人們,總計大約有一萬人,他們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爾哲艾勒.菲普爾得來的。1947年,在巴朗的養老院里,老人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500字篇三
牧羊人有一顆寧靜安詳的心。他在孤獨中生活。作者描述,由于一個人孤單地生活,他“甚至失去了語言的本能”。他一直堅持種樹,直到生命的最后。
他的寧靜之心不曾被任何外力干擾。惡劣的環境干擾不了他,干土揚塵、風沙漫天,他孤獨的身影用鐵桿剁地,放籽填坑兒;戰爭的恐怖驚擾不了他,一戰時期,天上戰機轟鳴、硝煙彌漫,他的身影和他的森林堅強挺立;外界不知道他,甚至對他很冷漠,這卻孤立不了他,政府為這片神奇的“自然森林”特意派駐的護林員,嚴厲地命令牧羊人不要引火,他不作解釋,安然處之;短片中也曾描述,為戰爭需要,人們大肆砍伐樹木,牧羊人對此熟視無睹、顧自種樹。
他不怕環境惡劣,是因為,他的本心正是為改變環境而努力;他不被戰爭和別人對樹木的破壞行徑干擾,是因為,他是一個建立幸福的人,他堅持走自己的路,面對其他人類的破壞行為,他視為不是同路人,而無暇顧及;他不在乎別人的冷漠,是因為,他追求內心的喜悅、平和,沒有別人的贊賞,他依然可以自信。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經兩次出現“心無旁騖”這個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描寫牧羊人坐在燈下挑選橡樹種子的時候。他每天精心選取最好的種子,他的選擇步驟分明,極其精細,對于有裂縫和個頭小的種子,他都篩除掉。這個詞第二次出現,是作者感嘆,牧羊人的 “創造有如連鎖反應,盡管他心無旁騖地種樹,單純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卻給干涸的河床帶來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堅持最單純的計劃,卻帶來了更多積極的環境變化。
的確,牧羊人執著地堅持種樹,他所有的行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他不僅精挑細選種子,為獲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動都不離開種樹這個目標:他不再放羊,因為羊會啃食樹苗;他改養蜜蜂,因為它們會傳粉;他每天的行動都是那么寧靜和低調,使人們沒有注意他、沒有阻撓他,沒有跟他爭奪土地的所有權。也正由于他這樣的態度,保護著他的計劃順利地實施。
牧羊人自信地做著他力所能及、最本份的事情。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500字篇四
“我”在1913年,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個人種著樹。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兒已有了一片樹林。在1945年,荒原儼然成了生機盎然的熱鬧村莊。
這是一個關于奇跡的故事。讓人讀著讀著,不覺莞爾。但文中一句話,引發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時,“我”正處于一個極端困迫的處境,已走了五個小時卻滴水未沾,牧羊人為“我”帶來了驚喜,“我”內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戰爭期間仍堅持種著樹,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現了泉水——而樹林,分為三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那仿佛是我無法到達的一段路程,而這11公里是樹林!要多少棵樹才能達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卻為一雙手所造就,那么,這雙手一定是毅力、堅持、執著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執著之水。在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萬多口人過著幸福生活。這繪本中的原圖,我也見識過了,從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塊大塊的藍色、綠色,是一種創造的力量!沒有創造,何來幸福?何來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創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執著;有了執著,才能創造;有了創造,才能出現生命。這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感受。其次,這個故事也至關人與自然。這泉水般的牧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將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個住所簡陋的瘦小老頭,帶著一群老漢在晉西北無比惡劣的環境下治理山溝。15年,綠化了八條溝,造了3700畝林網。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輩子種樹,實現自己的價值。他那無私奉獻的精神,使他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環境需要人類去守護,去努力。而這兩位老人以生命化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從人民的勇氣、幸福而出發。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創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適生活;老人攢錢買了電視機給鄉親,也用樹林擋住了狂風,守住了珍貴的黃土。他們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貴啊!他們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