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園故事教案中班篇一
【篇1: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三只小兔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初步知道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 2、通過看看、說說、玩玩,了解小兔巧妙利用四季色彩的變化保護自己,戰勝紅狐貍的辦法。
3、能積極參加講述活動,初步體驗與同伴共同講述、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與故事內容相應顏色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字卡;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圖標。與書中一只小兔的衣服同樣大小的紅衣服卡片一張。
2、紅狐貍頭飾一個,兔子頭飾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3、《三只兔子》的故事圖片;實物投影儀;《小兔捉迷藏》的音樂。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一,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導入課題。
1、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森林里的客人。(放大圖一中的紅狐貍)你認識它嗎?
2、師:對,它就是紅狐貍。仔細看一看,紅狐貍在干什么?它的表情又是怎樣的呢?
3、師:猜猜看,紅狐貍看見了誰?它會怎么說呢?
4、師:它到底看到了誰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講一講。(放大圖一后,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完整講述圖一內容,用等待、暗示的方法提醒幼兒講述對話部分:“我要把你們全都吃掉。”)
二、引導幼兒圍繞話題自由討論、交流。
1、師:狡猾的狐貍想要吃掉小兔,可怎么辦吶?請你們趕快幫它們想個辦法。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巡回傾聽。 3、請個別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
4、師:這三只小兔會想什么辦法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三只小兔》。
三、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并用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1、放大畫面,并有感情地完整講述故事。
2、師:小兔用了什么辦法,使紅狐貍沒有發現它們的? 3、師:①(放大圖二)春天的時候,小兔穿上了什么顏色的衣服?
②它們為什么要穿上綠衣服?
③如果有一只小兔穿上紅衣服,又會發生什么事呢?(為其中一只小兔貼上紅衣服,使幼兒在視覺上有一個顏色對比。)
④(出示字卡“春天”)老師這里有一個字寶寶,它是什么字呢?(幼兒集體認讀。)
⑤有誰愿意來把春天里的故事講一講?(請2-3位幼兒講一講后再集體看圖講述。)
4、師:①(出示圖三)現在山坡上、樹上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樣了呢?②這會是什么季節呢?(根據幼兒回答出示“夏天”字卡。)
③小兔這次又會穿上什么衣服呢?老師這里還有三件衣服,誰來幫它們找一找?
(請一幼兒上前找出夏天穿的衣服。)
④為什么要為它們穿上花衣服呢?
⑤請男女幼兒分別講述夏天的故事。
5、師:(同時出示“秋天”和“冬天”的字卡)我這里還有兩個字寶寶,誰會是秋天,誰又會是冬天呢?(請一幼兒指認)
6、師:(放大圖四)請你們看看,我這又是什么季節呢?你會講一講這幅圖嗎?(請一幼兒講述后再請小組幼兒講一講。)
7、師:(放大圖五)我知道,你們肯定也會講這幅圖上的故事了,對嗎?讓我們一起來講一講吧!(幼兒集體講述。)
四、再次邊看圖邊完整講述故事。
1、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一遍,讓老師聽一聽,誰的聲音最響亮?
2、師:你喜歡這三只小兔嗎?為什么?
3、師:如果讓你來當小兔,你能象它們一樣聰明嗎?
五、布置場景,與幼兒玩《三只小兔》的游戲,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1、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玩《三只小兔》的游戲。我來當紅狐貍,你們都來當小兔,先請你們戴上小兔的頭飾,再到老師這里來,聽一聽我們該怎樣玩這個游戲。(幼兒自選頭飾戴好。)
2、師:當你們聽到“三只小兔穿上了綠衣服”的時候,要趕快躲到什么地方呢?(引導幼兒躲到貼有綠衣服的椅子后面。)
3、師:讓我再來考考你們。“穿上花衣服”、“穿上花衣服”、“穿上花衣服”(幼兒根據老師指令跑到相應的椅子后面躲好。)4、師:再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紅狐貍的耳朵可靈了,誰要是發出一點點聲音,它馬上就會發現你們的!所以等會兒千萬不能發出聲音喔。
5、播放《小兔捉迷藏》音樂,與幼兒共同玩游戲,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并通過游戲使老師了解幼兒對“春、夏、秋、冬”了解的情況。
【篇2:講故事 教案】
講故事
教學目的:
1.了解講故事的一般要求; 2.掌握講故事的“話”和“表”。
教學重點:“話”的技巧。
教學難點:“表”的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會講故事是好口才的重要標志,也是師范類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作為幼兒,是特別喜歡聽故事的一個群體,所以,我們更需要練好這項基本功。講故事誰都會,可是,怎樣講才能更好地吸引小朋友呢?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地學習學習講故事。(板題)
二、新課教學
要學會講故事,我們首先要從理論上了解一下什么是講故事,以及講故事所應達到的要求。
1.含義:講故事是將自己聽到、看到或親身經歷的事說給別人聽,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2.基本要求——“話”、“表”。(板書)
⑴“話”:指有聲語言,即用標準的普通話直接敘述,說明故事的情節和內容。(板:有聲語言)
① 語音標準:必須做到用準確的普通話。(板:語音標準,準確的普通話)(抽生回答為什么要用準確的普通話,師既讓小朋友聽得懂,也給他們一個良好的說普通話的環境。)
② 口語化:通俗易懂,親切而又感染力,生動形象,如開頭用交談方式:“大家喜歡聽故事嗎?”“好,那我今天??,名字叫《??》。如多用短句:“森林里,住著馬媽媽和一匹小馬。有一天,馬媽媽對小馬說??”(通俗,所以易懂)③ 脫稿,爛熟于心,聲情并茂,眉飛色舞。(脫稿更有助于動作、表情的表現,而有了聲情并茂、眉飛色舞的表現,就使故事更生動形象,使小朋友能真正聽懂并感受故事情節甚至明白 其中的道理。)
④ 語氣語調的變化:要脫離學生腔,注重快慢、輕重、緩急、抑揚的起伏變化。如:猴兒終于找到個大西瓜(高興),可是怎么吃呢?(發愁)
⑵“表”:指無聲語言,即“表演”,包括講故事人的語言、手 勢、眼神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板書:無聲語言,語言、手勢、眼神)具體做法如下:
① 人物語言要體現、突出個性:
性別:男—女,年齡:老—少,性格:急躁—溫和等方面進行區 別。例:《小馬過河》(出示故事,聽故事后總結各人物應具有的 語言特點,先師生共同總結老馬、小馬的特點,學生再總結老牛、小松鼠的特點,邊總結邊板書)
老馬:媽媽型、柔和親切,輕、慢、低緩;
小馬:男孩型,粗重、清脆,急、高、偏亮;
老牛:伯伯型、渾厚粗重,輕、慢、低緩;
②模擬人物個性:一方面從聲音上模擬;另一方面可以從表情和動作上來表現人物個性。例如(師出示句子,生揣摩后進行試演)1.老馬對小馬說: “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如:上身略微前傾,用手作愛憐的撫摸。)
2.小馬說:“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幫您做事。”(如:瞪大眼睛,認真、欣喜地頻頻點頭。)
三、訓練:《小馬過河》
1.生自行揣摩、練習,教師相機指導。 2.抽生匯報。
四、總結
五、作業
1.繼續訓練《小馬過河》。
2.自選一個幼兒小故事進行訓練。
板書:
【篇3:中班語言活動講故事教案】
中班語言活動講故事教案——老鼠嫁女兒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逐步了解故事中各形象之間的關系,理解故事內容。
2、嘗試用語言、動作、表情大膽地表現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3、感受故事詼諧、幽默的風格。
【活動準備】:
flash動畫課件《老鼠嫁女兒》、老鼠的圖片、音樂《老鼠愛大米》、各形象頭飾。
【活動過程】:
1、引入活動:給幼兒看各種老鼠的圖片與音樂,引起幼兒興趣。
2、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了解故事中各形象的關系,理解故事內容。
(1)完整欣賞課件,傾聽故事。
(①老鼠爸爸找了誰?它是最神氣的嗎?為什么?<鼓勵幼兒有表情地分角色對話>②最后老鼠爸爸找了誰?)
(2)邊看課件邊重新講述故事。
3、分角色表演,體驗故事的幽默感。
(老師旁白,幼兒分角色表演,引導幼兒注意講述時的語氣、語調和表情。)
【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區給幼兒提供表演故事的機會和物質條件。
【反思活動】
故事《老鼠嫁女兒》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ouse wanted to marry his daughter to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 who was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world?
oh!the sun!he must b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mouse father went to talk to the sun.“hello!.i know you ar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you marry my daughter?”
“what? i’m not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greatest person is the he comes out, i’ll be covered.”
the mouse father went to talk to the cloud.“hello!.i know you ar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you marry my daughter?” “what? i’m not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greatest person is the he comes out, i’ll be blown away.” the mouse father went to talk to the wind.“hello!.i know you ar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you marry my daughter?”
“what? i’m not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greatest person is the he comes out, i’ll be stopped.” the mouse father went to talk to the wall.“hello!.i know you ar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you marry my daughter?”
“what? i’m not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greatest person is you, the mouse.”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world is … mouse?”
“yes,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world is ? if mouse comes out, i’ll be bit!” the mouse father was very finally knew mouse was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would marry his daughter to the handsome mouse next door.
幼兒園故事教案中班篇二
幼兒園故事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目標:
1、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學習詞語:親熱、快活;詞組:又寬又大。
3、懂得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過程:
1、提問題,引起幼兒興趣。“小朋友,你們見過青蛙的寶寶嗎?青蛙的寶寶是小青蛙嗎?”
2、教師生動講述故事。
3、向幼兒提出問題:“小蝌蚪找媽媽時先后遇到了哪些動物?青蛙媽媽總的樣子是怎樣的?”
4、教師再次講述故事。
指導:
1、幼兒可獨立,或與同伴合作操作學具。
2、講述故事時,要求清楚、生動,按角色模仿生動扮演。
3、理解、恰當運用詞語:親熱、快活、又寬又大。
幼兒園故事教案中班篇三
幼兒園小班故事教案:小鴨找朋友
一、設計意圖:
《小鴨找朋友》這一故事內容簡單、情節單一,特別是小鴨與朋友間的對話是簡單的重復,適合小班幼兒的語言特點。故事講述了小鴨覺得自己一個人玩很無聊,于是一次又一次邀請朋友(小鳥、小兔、小烏龜)一起玩,在小鴨與朋友的對話中,讓幼兒明白了小鴨要找的朋友是會游泳的小動物,同時又富有教育意義:只有和朋友一起玩,才是最開心的事,所以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活動目標:
1、知道小鴨要找會游泳的朋友,豐富相應的動詞:游呀游、飛呀飛、跳呀跳、爬呀爬。
2、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學會說“對不起,我不會游泳。”。
3、樂意參與活動,體驗小鴨找到朋友后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重點是讓幼兒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知道小鴨要找會游泳的朋友,同時體驗到小鴨找到朋友后的快樂。但由于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還無法完整講述,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者對于自己心中的想法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基于幼兒語言發展的這一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初步學說:“對不起,我不會游泳。”
活動準備:flash《小鴨找朋友》,小鴨、小兔、小鳥、烏龜等動物掛飾若干,小青蛙、小魚、小螃蟹、小狐貍和小貓等圖片。
三、
活動過程:1、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嘎嘎嘎”誰來了?(出示小鴨)我們來跟小鴨打個招呼。(小鴨你好)
瞧,小鴨在干什么呀?(游泳)小鴨子是怎么游泳的呀?誰會來做一做動作。(和小朋友一起做小鴨游的動作)邊做游泳的動作邊說:“游呀游。”
小鴨一個人游泳真沒勁,他想找一些朋友和它一起玩,小鴨是怎么找朋友的呢,我們一起來看故事《小鴨找朋友》。
(這一環節主要是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以小鴨找朋友的方式自然引入下一環節。)
2、分段欣賞故事。
(1)學習小鳥部分。
觀看小鳥部分故事,提問:誰來了?(小鳥),小鳥飛來了,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鳥飛,邊飛邊練習說“飛呀飛”。小鳥飛到了小鴨的身邊。
小鴨對小鳥說:“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嗎?”小鳥會不會游泳呀?(不會)
小鳥怎么說呀?(對不起,我不會游泳,你找別的朋友吧。)請小朋友練習說“對不起,我不會游泳”。再請男小朋友一起說這句話。
小結:小鳥不會游泳,所以有禮貌的拒絕了小鴨,小鴨繼續找朋友。
(2)學習小兔部分。
觀看小兔部分故事,提問:這次是誰來了?(小兔子)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兔走路,邊學邊講“跳呀跳”。
小鴨對小兔說:“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嗎?”小兔會游泳嗎?(不會)
那么,小兔怎么說呢?(對不起,我不會游泳,你找別的朋友吧。)請小朋友練習說一說“對不起,我不會游泳。”。再請女小朋友一起說這句話。
小結:小兔不會游泳,所以有禮貌的拒絕了小鴨,小鴨繼續找朋友。
(3)學習小烏龜部分。
觀看小烏龜部分故事,提問:誰來了?(小烏龜)小烏龜怎么走路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烏龜走路,邊學邊講“爬呀爬”。
小鴨對小烏龜說:“你能和我一起游泳嗎?”小烏龜會游泳嗎?(會)
所以,小烏龜說?(好啊,我和你一起玩。)請小朋友練習說一說。
小結:小鴨終于找到可以和它一起游泳的朋友了,小鴨心里怎么樣?(很高興)
(通過視聽結合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學
過程中的提問,給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幼兒在問答之中理解故事的內容。)3、完整欣賞故事。
這個故事好看嗎?我們再來看一遍,想想小鴨找了哪幾位朋友?
(1)
完整欣賞故事《小鴨找朋友》。
(2)
提問:小鴨找了哪幾位朋友?(小鳥、小兔、小烏龜)
(3)
最后誰和小鴨一起在河里游泳的?(小烏龜)
(讓幼兒在看看聽聽中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4、分角色表演。
老師扮演小鴨子:瞧,老師現在變成誰啦?(小鴨子)我這只小鴨子要來找朋友了。
要求:請小朋友聽好了,教師說:“小鳥們,你們好。”小朋友們就扮演小鳥了;教師說:“小兔,你們好。”小朋友們就扮演小兔了;以此類推,小朋友們表演不同的小動物,進行對話練習。在對話過程中,請能力強的幼兒再次重復一遍“對不起,我不會游泳。”進行鞏固。
以集體形式進行故事表演。
(角色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一些常見的小動物形象,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通過教師來扮演“小鴨子”這一角色,全體幼兒按小動物的不同出場順序來依次扮演“小鳥、小兔、小烏龜”,以教師問幼兒答的形式來互動,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說話。)
5、知識拓展。
小鴨子找到了小烏龜陪它游泳,心里真高興。那么,除了小烏龜可以陪小鴨子游泳外,還有哪些小動物也可以陪小鴨子游泳的呀?(小青蛙、小魚、小螃蟹等)
(讓幼兒在了解小鴨要找會游泳的朋友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還有哪些小動物會游泳,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6、教師
總結
。和朋友們一起玩最開心,我們一起和小鴨子玩吧。(帶幼兒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如果將知識拓展這一環節和分角色表演這一環節有效結合起來,或許會比單獨的將他們分開要效果更好。在幼兒回答問題時還要進一步強調幼兒說話聲音要響亮,吐字要清楚,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能夠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視聽結合雖然能更好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但在第一遍欣賞故事時,讓幼兒以聽為主,幼兒的注意力就會被故事內容所吸引。再讓幼兒看,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幼兒園故事教案中班篇四
南瓜屋里的秘密
目標:
1、感受故事中神秘的意境與優美的語言,嘗試創造性地猜想故事的情節。
2、能正確對待他人的秘密,學會尊重他人,愿意用適當方式對待我自己,宣泄自己的秘密。 活動設計:
一、引出課題
二、欣賞童話故事
1、教師配合圖片講述故事。
2、提問,幫助了解故事內容。
(1)講述中提問:大南瓜里會有什么秘密?
(2)結束后提問:小精靈把秘密告訴別人后,心里怎么樣?
小精靈這樣做對嗎?知道結果后他心里會怎么樣?
三、討論
1、如何對待別人的秘密?
2、心里有秘密的時候,你會覺得怎么樣?
3、應該怎么做,即不傷害別人,又能讓自己舒服些? (1)記錄。(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幼兒宣泄秘密的方法)
(2)對幼兒想象的各種方法作簡單的討論,排除一些不現實或有危險的方法。
《南瓜屋里的秘密》
小精靈在天上玩膩了,她決定到大地上來看一看。她在天上飛啊飛,晚上小精靈飛累了,正好路過一片蔬菜地,地里種著許許多多蔬菜。小精靈發現地里有一只南瓜長的特別大,正好當床呢!于是小精靈就落在大南瓜上睡起覺來,四周靜悄悄的,只有風兒吹過的聲音和小蟋蟀的叫聲。小精靈正靜靜數著美麗夜空中閃爍的小星星,依稀聽到誰在說話的聲音。小精靈朝四周望望,沒人啊!哪來的聲音呢?小精靈把耳朵大南瓜上仔細地聽,真的!聲音是從大南瓜里傳來的。只聽見有位老奶奶在唱:“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小精靈把魔棒一揮,立刻知道了大南瓜里的秘密。原來這是座南瓜屋,有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小孫子住在里面呢,老奶奶買不起房子,發現了這只大南瓜,就和他的小孫子一起安靜地生活,老奶奶每天用南瓜汁喂養小孫子,生活過的可幸福呢!
第二天,小精靈忍不住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小鳥,小鳥唧唧喳喳的傳著。不久,村子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個秘密。每天都有許許多多人懷著好奇的心情來看這神奇的南瓜屋,有的還想把他占為己有呢!老奶奶再也不能過安靜的生活了。小精靈為自己泄露了大南瓜的秘密而后悔,她正想用魔棒幫助老奶奶,可是老奶奶已經背著小孫子離開了這個南瓜屋,離開了這片蔬菜地,再也找不到了。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活動目標:
1、嘗試與不同的朋友相處,體驗關愛朋友的愉悅之情。
2、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顏色的感受和想象。 活動流程:
學會觀察朋友的特征——情感激發——自由辯論哪種顏色好——變色游戲 活動過程:
一、認識故事人物
1、(出示老鼠、大象圖片)小朋友們他們是誰呢?
2、他們的名字叫娜娜和末末,你看看它們有些什么特別之處?(引導幼兒自己觀察它們的特征)
3、請你猜一猜他們是什么關系呢?
二、看課件,聽故事
1、到底它們是什么關系呢,我們來聽聽它們是怎么說的? 2、(故事聽到“我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白鼠)
1)小白鼠想和誰做好朋友?為什么呢?
2)大象為什么不愿意和小白鼠做朋友呢?
3)為什么大象末末愿意和娜娜做朋友呢? 3、(聽故事最后半段)1)紅色象征了什么? 2)末末為什么喜歡黃色? 3)藍色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4)什么顏色可以變成綠色? 5)白色像什么呢?
6)讓我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黑色,如果你什么都看不見,你會有什么感覺? 7)末末最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 8)你喜歡娜娜還是末末?
師小結:兩個好朋友都喜歡,好朋友之間能互相關心幫助,同樣也能讓自己變的快樂幸福。
三、幼兒開展自由辯論大賽
你最喜歡什么顏色,為什么?(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顏色的感受和想象)
四、變色游戲
小朋友喜歡那么多不同的顏色,那我們一起試試看用我們的本領來變出不同的顏色,看看誰變得顏色最多,最好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娜娜是一只非常特別的小白鼠,因為她不愿意和老鼠做朋友,一心想找一只大象做朋友。
媽媽覺得娜娜太任性了,“你怎么和大家不一樣?為什么想和大象做朋友呢?”
娜娜告訴媽媽:“大象很美麗,很可愛呀,而且他們很善良,不像阿寶一伙兒那樣兇巴巴的。”
阿寶是一群小白鼠的頭兒,他們總喜歡搞惡作劇嚇唬大象,有這樣的同類,娜娜感到很羞愧,她下定決心要找到一只大象做朋友。
媽媽對娜娜說:“你想找大象做朋友當然是好事,不過,你也看見了——大象怕老鼠。”
娜娜心里嘀咕:“都怪阿寶那幫家伙總是干壞事,大象可能覺得所有的老鼠都跟他們一樣壞。”
娜娜試著去接近大象,和他們交朋友,可是,每當她一靠近,大象們就嚇得往后躲。
這天,娜娜又遇到了一只大象,她盯著這只大象看了好半天,可大象站在那里一動不動,好像一點兒都不害怕她。
“太好了!”娜娜高興極了,“終于找到不怕我的大象了!”
“我為什么要怕你呢?”大象問。
“因為別的大象都怕老鼠呀。”
“哦,你是老鼠嗎?”
“對,我是一只小老鼠。你沒看出來嗎?”娜娜覺得很奇怪。
大象扶了扶墨鏡,說:“哦,不是沒看出來,而是我看不見。”
“是因為我太小了嗎?”娜娜問。
“不是,不管大的,小的,我都看不見,看不見顏色,也看不見形狀,我什么都看不見。我是一只盲象,你明白了嗎?”
“沒關系,親愛的大象,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嗎?咱們倆做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好不好?那樣的話,我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白鼠!”
娜娜的新朋友叫末末——為什么呢?因為她看不見,總是走在象群的末尾,而且還得用自己的鼻子拉著前面大象的尾巴尖兒,所以大象都管它叫“末末”。
娜娜和末末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末末看不見,這讓娜娜非常傷心,她決定給末末講講周圍的世界,“末末,世界是五顏六色的,特別美麗。我給你講講各種各樣的顏色,好不好?看看你喜歡什么顏色。”
末末高興得同意了。
“咱們從紅色開始吧,紅色就像你生氣時的怒火......末末打斷了娜娜:“我不喜歡發火兒,所以我不太喜歡紅色。”
“也不完全是這樣呀。紅色還是一種非常溫暖的顏色,就像櫻桃和西紅柿在太陽的照耀下,慢慢熟透了的樣子。”
“那太陽時什么顏色?”末末問。
“太陽石黃色的,陽光照在你的背上,那種暖洋洋的感覺就是黃色的,還有黃色的味道就像檸檬和香蕉混在一起,感覺酸酸的,甜甜的。”
末末立刻說,“我喜歡黃色,喜歡太陽照在背上暖洋洋的感覺,也喜歡香蕉的味道。黃色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娜娜笑了,“別急,我還沒說完,還有好多顏色呢!”
那男接著說,“我們頭上的天空是藍色的,天空很大很大,一望無際,大海也一樣。藍色讓人感覺很清爽,很溫柔,就像海水輕輕拍打我們的皮膚。”
“現在我知道了,我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因為我喜歡弟弟給我背上噴水!”
“末末,等我講完了,你再決定自己最喜歡什么顏色吧。綠色也很美,春天的小草就是綠色的,我想你肯定喜歡他們的香味,尤其是剛割完草的味道。綠色=藍色+黃色,就是說把藍色和黃色混合起來就能得到綠色,所以綠色即有藍色的溫柔,又有黃色的活力。”
“我不知道綠色看上去是什么樣子,但我知道它聞起來很香,現在我更喜歡綠色。”
“末末,你等等,我還沒說完呢!”
“我再給你說說白色吧。雪花就是白色的,很冷。不過,棉花糖也是白色的,很甜。白色像云朵一樣輕柔,又像飄落的 雪花一樣安靜。”
“啊,我喜歡......“還有黑色,黑色就是我們閉上眼睛后,我們能看到很多東西,對不對?夢、仙境、各種顏色......還有滿天星星的夜空......好了,末末,現在說說吧,你最喜歡什么顏色?”
“我最喜歡白色!”末末毫不猶豫地說。
“為什么?”娜娜感到很好奇。
“因為我有一個好朋友,她讓我的生命變的豐富多彩,而她卻是一只小白鼠,所以我喜歡白色。”
他們就像童話里說的一樣,天天幸福又快樂!
聰明的烏龜
一只狐貍,肚子餓得咕咕叫,它東奔西跑地找東西吃,看見一只青蛙正在捉害蟲,心里想,先拿這只青蛙當點心,填填肚子也好。
狐貍一步一步輕輕地跑過去,再跑上兩步就要抓到青蛙了,可是,青蛙正在捉害蟲,一點兒也不知道。
這事兒讓烏龜看見了,他急忙伸長脖子,一口咬住狐貍的尾巴。
“哎喲,哎喲,誰咬我的尾巴?”狐貍叫了起來。
烏龜回答了嗎?沒有。它張嘴說話,不是就放了狐貍嗎?烏龜不說話,一個勁兒地咬住狐貍的尾巴不放。
青蛙聽見背后狐貍在叫,就連蹦帶跳地跑到池塘邊,“撲通”一聲跳到水里去了。
狐貍沒吃到青蛙,氣壞了,回過頭來一看:“啊,原來是一只烏龜,我沒吃到青蛙,就吃烏龜也行。”
烏龜可聰明了,把頭一縮,縮到硬殼里去了。狐貍沒咬著它的頭,就去咬它的腿,烏龜又把四條腿一縮,縮到硬殼里去。狐貍沒咬著它的腿,一看,還有條小尾巴呢,就去咬它的小尾巴,烏龜再把小尾巴一縮,也縮到小硬殼里去了。
狐貍實在餓慌了,就去咬烏龜的硬殼殼,“格崩,格崩”,咬得牙齒都發酸了,還是咬不動。
狐貍說:“烏龜,烏龜,我要把你扔到天上去,`啪嗒`一下摔死你。”
烏龜說:“謝謝你,謝謝你,你扔吧,我正想到天上去玩玩呢!”
狐貍說:“烏龜,烏龜,我要把你扔到火盆里去,`呼啦`一下燒死你。”
烏龜說:“謝謝你,謝謝你,你扔吧,我身上發冷,正想找個火盆來烤烤火呢!”
狐貍說:“烏龜,烏龜,我要把你扔到池塘里去,`撲通`一下淹死你。”
烏龜聽到狐貍這么一說,“哇”地一聲哭了:“狐貍,狐貍,你行行好,千萬別把我扔到池塘里去,我最怕水,掉在水里就沒命了!”
狐貍才不理它呢,抓起它的硬殼殼,走到池塘旁邊,“撲通”一聲,把烏龜扔到水里去了。
烏龜下了水,就伸出四條腿來,劃呀,劃呀,一直劃到青蛙身邊。兩個好朋友,一邊笑,一邊說:“狐貍,狐貍,你還想吃我們嗎?說呀,說呀!” 狐貍氣昏了,身子一縱,向青蛙和烏龜撲去,“撲通”一聲,掉到池塘里去了。青蛙和烏龜看見水面上冒了一陣子氣泡,再沒看見狐貍露出水面來。
夸自己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進一步了解作品中動物的特點。
2、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自己的優點要看到,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不取笑別人。
3、讓幼兒學會夸獎自己和別人。
活動過程:
㈠引導幼兒討論動物的優點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請來了幾個動物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誰?(教師依次出示猴子、狗熊、大象、螞蟻)小朋友最喜歡哪位動物朋友?為什么?(幼兒自由討論,教師請個別幼兒回答)
㈡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說了自己喜歡哪位動物朋友,還夸了他們的許多優點。動物們也知道自己的優點,我們聽一聽它們是怎么夸自己的!
2、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按故事中情節的先后次序,將動物出示在背景圖上,并提問:
①故事里小猴是怎么夸自己的?(請幼兒用動作表演猴子的動作)②那小猴又是怎么取笑狗熊的? ③狗熊聽了,心里會覺得怎么樣?他是怎么夸獎自己的?又是怎么取笑大象的? ④大象聽了高興嗎?他是怎么夸自己的?又是怎么取笑螞蟻的? ⑤小螞蟻是怎么說的呢?
⑥他們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卻沒有看到別人的優點,只會去取笑別人,你們覺得這樣好嗎?為什么?
3、教師小結:對啊,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夸自己的優點是對的,但是夸自己的時候,一定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夸夸別人,可不能取笑別人。 ㈢完整欣賞故事并改編故事 ⒈師:小動物們覺得我們小朋友說得很有道理,他們也知道這樣不對,想改過來。你們幫他們想想該怎么說?我幫小猴想了一句:“我會爬樹,我很能干,狗熊力氣大,會搬木頭,他也很能干!”
⒉幼兒依次改編狗熊、大象、螞蟻的發言。
㈣夸夸自己和別人
⒈先請一位小朋友來夸夸自己會做什么,問在坐的小朋友還有誰也會做同樣的事?再請另一位小朋友來夸自己和前面那位小朋友。
⒉請幼兒夸夸自己能干的地方,再夸夸他認為能干的小朋友。⒊請幼兒夸夸自己和身邊的親人等等。
夸自己
有一天,猴子、狗熊、大象、螞蟻聚在一起,它們都在夸自己。猴子說:“我可棒了,我長得和人很像,和人一樣聰明,還比人多了一條漂亮的長尾巴,我還會爬樹,還會蕩秋千。你們瞧狗熊,他真難看,長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的。”狗熊說:“什么呀,我可一點都不笨,我雖然長大胖,可是我的力氣很大,我能搬運許多許多東西,舉重比賽我總得冠軍。你們瞧瞧大象,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它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象長了一條豬尾巴,大象的耳朵也太大了,鼻子簡直長的不像樣子。” 大象聽了很不高興,他生氣地說:“誰說我的鼻子難看,我的鼻子會噴水,會澆花,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很喜歡我,都請我去當滑滑梯呢!你們瞧瞧小螞蟻吧!小螞蟻長的這么小,什么也不會干!”小螞蟻聽了很不服氣地說:“你說的不對,人人都夸我雖然小,可是很勤勞,最能干了。你們看看,猴子多難看!它說自己長的像人,人的身上可沒有那么長的毛,還有那么難看的紅屁股,人也沒有啊!”小動物們都夸獎了自己,取笑了別人,誰也不服誰,就各自回家了。
幼兒園故事教案中班篇五
幼兒園講故事教案
【篇1:兒童故事教案】
兒童故事
學前教育馬露
教學目標: 1、掌握兒童故事的含義和特征。2、了解兒童故事的類型。
3、通過作品分析,學會分析欣賞兒童故事。
教學重點:兒童故事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會在故事鑒賞中體會兒童故事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故事導入—《聰明的阿凡提》,引入主題。
二、兒童故事的含義和特征
(一)、含義:
兒童故事指內容單純,篇幅短小,情節生動有趣、完整連貫,與兒童的接受和欣賞能力相適合,供兒童閱讀或聆聽的敘事性文學作品。(二)、兒童故事的特征: 1、生動性
曲折而單純的情節是幼兒故事的一個主要特征。
例:《煎餅帽子》簡單分析故事,說明生動性的特征。2、趣味性
趣味是兒童故事吸引小讀者的基礎。
例:《沒頭腦和不高興》 3、口語化
兒童故事著重于人物行動的敘述,完善的交代中心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結局,不強調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畫。敘述是兒童故事的主要表達方式。因而語言要求口語化。
例:安偉邦的《圈兒、圈兒、圈兒》 4、針對性
主題單一鮮明,富有針對性。
例如:《大灰狼和小白兔》、《狐貍和烏鴉》
三、兒童故事的分類:
(一)創作過程分:民間故事、創編故事
(二)表現形式分:圖畫故事、文字故事 (三)題材分:生活故事、歷史故事、動物故事
四、總結本課,布置作業
【篇2:故事教學教案】
沙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藝術組教學講義
授課科目:活動設計 授課教師:王文俠
沙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藝術組教學講義
授課科目:活動設計 授課教師:王文俠
沙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藝術組教學講義
授課科目:活動設計授課教師:王文俠授課班級: 授課周次:第 周【篇3:兒童故事教案】
兒童故事
教學目標: 1掌握兒童故事的藝術特征。2通過作品分析,學習分析欣賞兒童故事
3、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自覺在學前文學教學中加以運用。
教學重點: 1兒童故事的特點
2用理論分析欣賞兒童故事并自覺在學前文學教學中加以運用。教學難點:故事鑒賞
教學課型:理論+實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材處理:補充大量課外資料。
教學方式:講授法、賞析法、小組討論法、案例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圍著成年人懇切地要求:“給我們講個故事吧!”孩子是最喜歡聽故事的,故事幾乎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二 “故事”釋義:
故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故事包括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小說等,凡一切帶故事情節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從狹義的角度,它的寫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以記敘為主,不強調人物性格的刻畫,細節不作過多描寫,只要求將事件的時、地、人、情節的開端、發展、結束交待清楚即可。作品導入:《李子核》 李子核
媽媽買來李子,放在盤子里,打算吃完飯分給孩子們吃。瓦尼亞從來沒有嘗過李子,他不停地圍著李子打轉轉,一會兒去聞聞,一會兒伸出手去摸摸,他很想馬上就拿一個來吃。
瓦尼亞黑溜溜的眼睛往四面轉了一下,看看別人沒注意他,就踮起腳尖,抓起一只李子塞進嘴里。
吃完晚飯,媽媽去拿李子盤,數了一下李子,少了一只,就問孩子們:“你們吃過李子嗎?” 大家說:“沒有。”瓦尼亞臉紅得像蝦一樣,也說:“沒有,我沒有吃。”
媽媽看了看瓦尼亞,說:“誰吃了一只李子,這倒不要緊。可是李子里面有核,誰要是不會吃,把核也吞下去,那么只要過一天就要送命的。”
瓦尼亞聽了媽媽的話,嚇得臉色發自,他搖晃著兩只小手,結結巴巴地說:“沒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一家人都笑了,而瓦尼亞卻哭了。
三、兒童故事的含義和特征
故事是敘述性文學體裁的一種,它側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完整性、連貫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比較適合口頭講述。兒童故事是以敘述事件為主的,適合兒童聽或看的篇幅短小的故事。兒童故事則指內容單純,篇幅短小,情節生動有趣、完整連貫,與兒童的接受和欣賞能力相適合,供兒童閱讀或聆聽的敘事性文學樣式。
特征:
1、故事性:(1)情節具有連續性、完整性
例:《煎餅帽子》簡單分析故事,說明故事性的特征。(完整、連貫、生動)邁克爾在看著媽媽攤煎餅。他頂愛吃煎餅了。只見媽媽用面粉、雞蛋、鹽和水調成面糊糊。然后在平面的銘心鐵鍋里放些豬油,油燒熱了,就往里面均勻地倒些面糊糊。當煎餅的一面燒得金黃時,媽媽就端起鐵鍋,手腕用力一抖,煎餅在空中翻個個兒,落下來時再用鍋接住。過一會,另一面也燒黃了,一張又香又脆的煎餅就做成了。邁克爾覺得攤煎餅又新鮮又好玩,央求媽媽讓自己試一試。媽媽提醒說:“你要小心,可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
邁克爾用雙手抓住鍋把兒,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用力把煎餅拋向空中。咦,怎么沒落下來?他抬頭一看,喲,貼到天花板上了。正這時,煎餅又飛下來,啪的一聲蓋在了他的頭上。“得,你有一頂煎餅帽子了。”媽媽笑著說。邁克爾不甘心,他又試了一次。這一次,拋向空中的煎餅正好落回鍋里。他做出了第一張煎餅。“你成功了!”媽媽高興地為他祝賀。(2)、趣味性:
“趣味”是兒童故事的基礎,“趣味在兒童故事的材料中是最低限度的需要、必要的條件”。趣味性在故事中由三方面因素構成,即心理因素、美學因素、形象體系。如《六個娃娃七個坑》(數數不數自己是每個孩子都可能的經歷,快感由此而生。)、《煎餅帽子》、《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視頻)一個大熱天,七個小男孩由符蘭齊克領頭,來到河邊。他們在沙灘上修道、筑碉堡。玩厭了,就撲嗵撲嗵往河里一跳。
他們在河里游呀,叫呀,白花花的水沫濺成一片。符蘭齊克看了看伙伴,一個個點起數來:“一、二、三......”
他點了幾遍,都只數出六個來。他著慌地叫開了:“喂!有誰淹進水里了?我們來的時候有七個,可現在只有六個了!”
孩子們慌起來,也都點開了數兒。“六個!只有六個!”他們一個跟著一個叫起來。他們有的用樹枝在河里撈;有的扎猛子到河里去摸,大叫大嚷,亂做一團。
符蘭齊克在水里摸到個東西,就哇哇叫開了:“在這兒吶!我抓住他啦!”
“抓牢他,別松手!”大伙兒拼命叫著,向符蘭齊克游去。這時符蘭齊克從水里拖出一只破皮靴。
“唉,這可怎么辦呢?”孩子們急得嗚哇嗚哇哭起來。
河邊有個打魚的老伯,他看見了孩子們的慌亂,聽見了孩子們的驚叫,就對他們說:“你們快上岸來。每個人在沙灘上坐個坑,再點個數兒。”
孩子們聽了打魚老伯的話,都到沙灘上坐了個坑。符蘭齊克點了點坑:“七個!不多不少,七個。”這時孩子們都樂了,歡喜得又蹦又跳。就這樣,六個孩子一屁股坐出了七個坑。
(3)情節緊湊,動作性強。兒童故事是由一系列大小小的事件、情節、場面所組成的,互相之間的銜接都很緊湊。由于兒童年齡特征的原因,故事不允許有太多的議論和心理、環境等方面的靜止的描寫。矛盾是由人物的具體行動構成的,因此,人物的行動性、動作性強不強就影響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如《沒頭腦和不高興》(視頻:理發的故事)就體現了上述特點。2、講述性: 兒童故事可以用來講述,故在語言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口頭性,即通俗、明快,句式較短,簡單句,沒有生僻字,兒童生活氣息濃。具體說來,講述性可以從三方面把握:
①敘述語言與兒童具備的聽取語言能力相適應,表現為詞匯、句法、節奏等方面不同于書面文學語言,是經過提煉的藝術化口頭語。②兒化韻的使用以增強親切感和現場感(具有面對面聆聽故事的效應)③反復手法的運用形成強烈的口語印象。如《誰勇敢》(朗讀,體會講述性語言特征): 棗樹上有個馬蜂窩。
小松指著馬蜂窩說:“誰敢把它捅下來就算誰勇敢。”
他問小勇!“你敢嗎?”
小勇搖搖頭:“別捅,馬蜂蜇人可疼啦。”
小松指著小勇的鼻子說。“得啦,膽小鬼,瞧我的。” 小松找來一根長竹竿,使勁一摘。“啪。”馬蜂窩掉下來,馬蜂一下子炸了窩。
小松丟下竹竿,捂著腦瓜就逃。大家也嚇得跑開了。鋼鋼年紀小,跑得最慢,眼看馬蜂撲過來,他“哇”地一聲嚇哭了。
小勇回頭一看,急忙跑回去,把鋼鋼拉到身后,掄起手中的小褂,拼命抽馬蜂。馬蠅趕跑了。小勇讓馬蜂蜇了一下,半邊臉腫起老高,疼得他直掉眼淚。
小勇哭了,可是,大家都說他勇敢。小松敢捅馬蜂窩,誰也沒說他勇敢。
3現實性:從內容是看,兒童故事多從兒童本身的生活中提煉有趣味的事件,很切近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如《張老師的臉腫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即使是以歷史人物、事件為題材,也是從兒童的現實出發,符合生活的邏輯。張老師的臉腫了
真怪,張老師左邊的臉今天突然腫了起來。是給人打了一巴掌嗎?不會的。是給刺毛蟲刺了一下嗎?那更不會了。小朋友們坐在一起,想呀想,猜壓猜。春春說:“我知道了,一定是達達作天上課拉小娟的辮子,老師生氣了,臉才腫的!”小朋友們都說:“對!對!是達達不聽話,老師的臉才氣腫的!”達達的臉“騰”的一下子就紅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我……我不知道老師的臉會腫起來的呀!”說著,眼淚都快滾下來了。新新連忙說:“達達,別哭,這不要緊的,只要你以后不欺負小娟,張老師不生氣,臉就不腫!”達達使勁點點頭。上課了,張老師走進來,臉還是腫著。達達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課,小娟的小辮子就在前面晃來晃去,達達一動也不去動它。可是,一直到下課鈴響了,張老師的臉還是腫著。達達連忙跑道張老師面前,說:“張老師,我今天沒有拉小娟的辮子!”張老師笑笑,摸摸達達的腦袋,就走了。第二天早上,春春對達達說:“達達,張老師的臉還腫著,他還在生你的氣呢!”達達一聽,可急壞了,他“噔噔噔”跑到小娟面前,把自己最心愛的小象卷筆刀往小娟手里一塞,說:“送給你。”他又跑到老師跟前,對張老師說:“張老師,張老師,我把小象卷筆刀送給小娟了!”張老師又是笑了笑,沒說話。達達急得結結巴巴地說:“張老師,你……你別生我的氣……”張老師愣住了:“我生你什么氣呀?”達達說:“前天,我拉了小娟的辮子,您的臉就氣腫了。”張老師一聽,格格笑了起來:“老師早就不生你的氣啦,老師的臉腫是因為牙齒疼呀,達達對老師這么好,老師的病一定好得更快啦!”達達樂得蹦了起來,大聲嚷著:“張老師的臉不是我氣腫的,不是我氣腫的……”
《張老師的臉腫了》,開篇就設置懸念張老師的臉腫了,為什么腫了?是給人打了一巴掌?不會的。是給刺毛蟲刺了一下?那更不會了。小朋友坐在一起,想呀想,猜呀猜,得出一個結論:是“達達”把張老師的臉氣腫的。接下來故事圍繞著“達達”認錯補過的情節展開。可是張老師的臉為什么還是腫的,最后揭開謎底——原來張老師牙痛導致臉腫了。《張老師的臉腫了》,這里注意兒童故事插入兒童的想象寫法與童話的區別:幻想是童話的靈魂,童話的人物、環境、故事都是幻想的;而兒童故事是寫實的,真實地展現兒童奇妙的幻想、奇妙的思維。
四兒童故事的分類:
按內容分
(一)、民間故事
(二)、改編故事
(三)、生活故事:大多取材于兒童家庭、幼兒園和校內外生活的故事。其中有真人真事,也有經過虛構創作的典型事例。這類故事反映的大都是孩子們身邊發生的事,教育功能極強。如前蘇聯奧謝葉娃的《藍色的樹葉》,《新雨衣》
(四)、歷史故事:這類故事大多寫歷史事件,反映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和斗爭精神,如《岳飛》《魯班的故事》等 (五)、動物故事:通過動物行為、生活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或生動有趣地介紹各種動物習性、特點,如解釋動物形態的故事《跳蚤和虱子》
按形式分:文字故事(以文字為主所創作的故事)圖畫故事(通過連續的畫面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故事)
四、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