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課程設計總結篇一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是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專業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涉及到受彎構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載力的計算理論,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和按彈性理論方法分析內力的計算理論,以及梁的內力組合、內力包絡圖、抵抗彎矩圖和配筋方法等知識。經過這一教學環節的實踐后,學生增強了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會了如何將計算配筋、構造鋼筋在圖紙上的表達,獲得了初步的施工圖繪圖技能,增強了混凝土結構理論教學的效果。
一、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要求
一般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都是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工業廠房樓蓋或民用建筑樓蓋(如商場、圖書館書庫等),給學生的建筑平面圖一般都是內部為混凝土框架,四周為370 mm厚磚墻的內框架結構形式,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要求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了解單向板肋梁樓蓋的荷載傳遞關系及其計算簡圖的確定;
第二,掌握板厚和梁系截面尺寸的確定方法;
第三,通過板和次梁的計算掌握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分析內力的計算方法;
第四,通過主梁的計算,掌握按彈性理論分析內力的計算方法,熟悉內力包絡圖和材料圖的繪制方法;
第五,掌握板、梁的配筋計算;
第六,了解并熟悉現澆梁板結構的有關構造要求;
第七,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的表達方法、制圖規定,進一步提高制圖的基本技能;
第八,學會編制鋼筋材料表。
為了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完成課程設計規定內容,多數高校都通過改變跨度、進身和荷載大小的形式,做到一人一題。
(二)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存在的不足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主要存在3點不足。
1、樓蓋依存的結構體系不合理
內框架結構形式是中國20世紀經濟困難時期的發明,該結構緩解了人口增長、建筑需求和經濟之間的矛盾,但這種結構形式在歷年各種地質災害中,特別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2009年xx玉樹地震,由于整體性較差、剛度變化不均勻、抵抗地震能力較差,該結構形式的建筑物破壞比較嚴重。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飛速增長,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內框架結構已經鮮見,現行《建筑結構抗震規范》(簡稱為抗震規范)中也已經刪去內框架房屋的內容,說明該結構形式不能滿足抗震設防區的要求,內框架結構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因此,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采用內框架結構的樓蓋與現行規范和建筑業的發展明顯不符,必須對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內容進行調整,選擇更符合目前規范和工程實際的結構形式。
2、樓蓋的結構布置不當
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樓蓋結構,一般都是一個方向布置主梁,另外一個方向布置次梁(包括與柱相連的梁),這種結構布置形成樓蓋兩個方向的剛度差別較大,結構整體性差,不利于學生建立整體的結構概念,會使他們形成結構設計只要注意一個方向的錯誤觀點。
3、不能滿足“強柱弱梁”設計原則
在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主梁設計中,要求按照彈性理論計算,并考慮內力的最不利組合。設計時假定主梁與柱線剛度之比大于4,柱子對主梁的約束作用簡化為鉸支,主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這個設計的假定和主梁計算簡圖與實際工程結構的情況明顯不符,嚴重違背了現行抗震規范中要求的“強柱弱梁”設計原則,不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結構概念。同時課程設計的主梁設計方法與后續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講授的框架結構設計方法也不相同,課程前后內容不一致。
以上3點是目前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任務書中與現行規范不相符的原則性硬傷,必須對其進行整體的改革,否則就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4、樓蓋配筋方式落后
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配筋計算時,要求學生在根據計算鋼筋面積選擇鋼筋時,盡量做到梁上下鋼筋直徑一致;在繪制配筋圖時考慮梁中鋼筋的彎起和截斷,抵抗彎矩圖盡可能貼近內力包絡圖,以達到節約鋼材的目的。隨著中國混凝土結構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中國的鋼產量增長和經濟發展,建筑結構設計理念以從“節約用鋼”過渡到“合理用鋼”。筆者對在設計院和施工現場調研發現,設計院的結構設計已不采用彎起鋼筋的配筋形式,且目前新規范也已不考慮彎起鋼筋的作用。因此,課程設計中的配筋要求也必須適應形勢,做必要的修改。
二、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的改革建議
鑒于以上分析,針對目前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教學內容結合實際工程并與現行規范相一致,以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一)結構體系的選擇
鑒于內框架結構形式已從抗震規范中刪去的現實,單向板肋梁樓蓋依存的結構體系不能再用內框架結構,而應選擇新的結構體系。考慮到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在中國量大面廣,是目前最常用的結構形式之一。現澆框架結構具有整體性好、平面布置靈活的特點,當結構布置規則、對稱時,框架結構縱橫向剛度分布均勻,整個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鑒于此,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宜選擇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作為依存的結構體系。學生在混凝土基本結構學習過程中就知道框架結構,學會肋梁樓蓋的結構布置和設計方法,這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和畢業設計以及將來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二)板和次梁的設計
板和次梁的設計,仍然按照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于板,選取1 m作為計算單元,計算簡圖仍為多跨連續梁,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查表計算板的內力;次梁計算單元的寬度取次梁左、右(或上、下)各半個次梁間距,計算簡圖也為多跨連續梁,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查表計算次梁承受的彎矩和剪力。在板和次梁內力計算時,要考慮其端部支座(主梁)對板和次梁的轉動約束,查表時要按端部為梁的情況考慮。
板和次梁的配筋設計,應根據計算結果,選擇板和次梁的上、下部鋼筋。在畫板和次梁配筋圖時,可按教材規定進行。教材中給出分離式配筋和彎起式兩種構造簡圖,分離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為工程中的主要配筋方式。建議板和次梁的上、下部鋼筋不要采用彎起鋼筋的配筋形式,以便和今后的工作實踐更好地吻合。對板還要考慮板中的構造鋼筋,特別是當長短邊長度比在2~3之間時,沿長邊方向按分布鋼筋配筋尚不足以承擔該方向彎矩,應適度增大配筋量。
在建筑結構中,因混凝土樓蓋的造價占土建造價的20%~30%,在高層建筑中這一比例高達50%~60%。盡量降低樓蓋自重,樓板厚度宜小這一觀點是正確且必要的。但在確定樓板厚度時還應考慮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要求,以及其余工種配套管線對結構的影響,特別是過小的板厚對在板中常見的預埋電管并不合適。而在課程設計例題中一般按80 mm考慮,建議適當加大。
(三)主梁的設計
主梁計算單元的寬度取主梁左、右(或上、下)各半個主梁間距,計算簡圖原則上為框架結構,不能將主梁簡化為多跨連續梁。主梁的內力計算按照彈性理論進行,當計算簡圖為框架結構時,主梁的內力設計方法與多跨連續梁就有了本質的不同,建議按照簡化計算方法——分層法計算主梁的內力。計算時要考慮主梁的活荷載最不利布置,分別計算恒載、多種活載單獨作用下的內力。最后根據計算結果,畫出主梁的彎矩、剪力包絡圖,作為配筋計算的依據。
在主梁配筋計算時,建議不要考慮主梁上、下部鋼筋的聯系,不使用彎起鋼筋,主梁斜截面抗剪由箍筋承擔。根據規范的規定:主梁不再單獨配置架立筋,而應沿梁全長頂面布置二根通長筋,跨中受壓區上部鋼筋還應滿足實際計算結果;下部鋼筋同樣設置通長筋,在靠近支座處視具體計算結果考慮是否伸入支座。這樣的配筋方式既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也便于施工。在課程設計中,要求按照主梁的抵抗彎矩圖來完成主梁的配筋圖。這種配筋形式,主梁的抵抗彎矩圖現狀為:主梁下部一般為通長筋,其各個截面抵抗的彎矩不變,主梁下部的抵抗彎矩圖為矩形;主梁上部鋼筋部分通長,部分鋼筋根據主梁的彎矩包絡圖在距離柱一定位置處截斷,主梁上部的抵抗彎矩圖現狀為階梯形。
(四)材料的選用
一般鋼筋混凝土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都是選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c20,箍筋選用hrb235級的熱軋鋼筋,縱向受力鋼筋選用hrb335級熱軋鋼筋。這與現行規范和建筑業的發展明顯不符,建議選用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低于c25,縱向受力鋼筋宜選用不低于hrb400級的熱軋鋼筋,也可采用hrb335級熱軋鋼筋,箍筋宜選用不低于hrb335級的熱軋鋼筋。
另外,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過程中,各高校都要求學生手算并手繪施工圖,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繪圖能力。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能真正掌握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設計理論和構造要求。對學生課程設計完成后的情況的調查表明,經過課程設計的訓練,學生了解了結構布置的基本概念,對受彎構件的彎、剪計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構造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結構設計軟件是設計院設計工作的主要工具,在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教學期間,宜抽出一些時間,向學生講解國內設計院應用較多的繪圖軟件(如探索者等)的應用,對非土建專業的學生還可介紹pkpm軟件等的應用。學生在手算的同時,不僅學會了利用軟件進行設計工作,理解了軟件中各類參數的物理意義,而且還能和大一下學期開設的計算機繪圖課程更好地銜接起來。
大學生課程設計總結篇二
大三開始上鍋爐原理的時候,我們的作業包括部分鍋爐設計計算。老師提到這算是為了大四短學期的課程設計——鍋爐設計做準備。從當時大量的數據計算就可以預見到短學期的工程有多龐大,然而真正接觸到才發現,當初的自己還是太天真了。據華永明老師說,由于我們這次的計算是600mw機組的大鍋爐,所以工作量比往屆的學長學姐少了一半。然而即使這樣,鍋爐設計還是花了我整整兩周的時間。
短學期第二周開始的時候,我們從華老師那里拿到了自己的鍋爐題目。華老師先給我們打了預防針:先給我們放了一首往屆妹子錄的“放棄啦不干啦算個鍋爐累死啦”,后表示每年鍋爐不算崩潰幾個人就太沒有成就感啦。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回去之后就開始了鍋爐的計算。
首先,我要感謝華老師給我們做了完整的excel表,還為我們加上了查錯校核,這省去了很大的工作量。我拿到的煤種是無煙煤,而室友都是聽起來很高端大氣上檔次(不認識)的神華煤。但是正是因為這個煤種,讓我甫一計算就遇到了困難。在最開始計算的煤種判別中,我的高低位發熱量就超限了,并且檢查不出錯誤。幸好有同樣煤種的同學在群里詢問老師,得知這是無煙煤的普遍bug,計算才得以繼續進行下去。同時,這件事也讓我養成了有問題先去瀏覽鍋爐計算群里的聊天記錄的習慣。
說到計算,前面部分進行的當然是相當的順利,大三下學期做過作業,從焓溫表到熱平衡的計算在那時候就已經做過一遍了。然而,做到前屏的時候困難就來了。首先,龐大的計算量和復雜的計算公式就是個大挑戰。其次,前屏中需要假設校核的值有四個,改動其中一個所有的誤差都會發生變化,這讓我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經過艱難的修改,最后還是暫時成功把誤差控制在了范圍內,雖然后來查錯證明其實計算還是有錯誤的,但是在當時成功的那一刻是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的。剛開始我的計劃是一天算一個工作表,但是在前屏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讓我產生了緊迫感,而且算鍋爐很容易讓人忘記時間沉浸進去。做完前屏之后我一鼓作氣把后屏過熱器部分的計算也做完了,可能是因為假設有了經驗的原因,后屏的計算比前屏順利了許多,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就完成了。
接下來的高溫再熱器和第一懸吊管都十分順利,再一次讓我卡住的地方是高溫對流過熱器。由于我前面沒有發現的錯誤,對流傳熱量的誤差和煙氣對受熱面輻射換熱熱流的誤差無法同時控制在范圍內。最后在無法從高溫對流過熱器中找到錯誤的情況下,我修改了輻射熱有效系數的選取值。事實證明像華老師說的那樣,改選取值確實容易掩蓋錯誤的事實。最后算到空氣預熱器,雖然比較麻煩,但是找到方法調整高度比例之后,也順利完成了。但是到了查錯部分,前面的錯誤就暴露出來了,雖然空氣預熱器的誤差在范圍內,但是過熱區和再熱去工質焓的誤差都高達幾百。
一個龐大的工程一開始一定要打好基礎,和同學們多討論討論,否則就會成為“比薩斜塔”,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前面基礎沒有打好的我,這才真正開始了最痛苦的部分,前屏開始一項一項地排查。要在十幾個工作表中找出微小的錯誤部分,無疑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三個表下來眼睛都花了。在這里我特別要感謝我的室友徐屹藍同學,她在我陷入困境的時候,抽出自己考研復習的寶貴時間幫助我一起進行排查,最后發現錯誤竟然在我根本沒有排查的爐膛!我過量空氣系數代錯了,這才導致后面全盤出錯,出口煙溫整體高了幾十。發現錯誤并不代表終結,在每一部分的計算過程中發現我們一直是在假設值與實際計算值之間糾結,努力的將他們之間的誤差最小,而每一部分都是關聯的,經常會出現這一部分已經校核通過了,但是當修改了另一部分的參數時,這一部分的校核反而不通過了,這才是真正讓人崩潰的地方,這意味著每修改一次,就要將這一部分之后的各部分再檢查一次。在反復代入修改并且把輻射熱有效系數改回了案例中的取值,最后的計算終于通過了。
大學生課程設計總結篇三
在前兩周中我們進行的vb課程設計中,我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
這是我第一次系統與完整的接觸軟件設計。我們組的題目是關于“俄羅斯方塊游戲”的設計。我在組內主要負責(1)游戲界面的設計(2)俄羅斯方塊的造型(3)游戲級別的自由選擇(4)游戲速度的自由選擇(5)游戲的背景音樂。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自己也有許多體會。這次的課程設計是自己第一次全面接觸軟件的制作過程。以前僅僅是對軟件的開發有一個大體的印象,通過這次的課程設計,我對軟件的開發有了切身的體會。軟件并不像我原來所想的那樣十分神秘,而是有著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我們只要按照這個模式和流程,就能夠比較規范的完成一個軟件的制作。軟件的制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我覺得自己的知識面依然有所欠缺。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注意,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知識面與知識層次。
我在這次課程設計中主要負責(1)游戲界面的設計(2)俄羅斯方塊的造型(3)游戲級別的自由選擇(4)游戲速度的自由選擇(5)游戲的背景音樂。在這次課程設計之前,我對vb的編程不是特別的熟悉,這次的課程設計,我是一邊學習,一邊總結,一邊進步。在編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其實各種計算機語言是有相通之處的。在以前的 學習中,我只接觸過c語言,這次在vb課程設計中,我發現c語言中的許多知識可以應用到vb中,兩者具有相通的數據結構。所以我認為現在對計算機語言的學習,不要貪多,而應耐心的學好一門主要的計算機語言,在這個基礎上,去學習其他的語言,這樣會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編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編程是十分辛苦的。在課程設計這一段時間里,我每天的生活基本是在不斷的調試程序和修改代碼中完成的。有時,這種生活令人感到乏味和疲倦,但是在這種近似枯燥的生活中,我的編程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是課程設計中我最大的收獲。以前學習計算機語言,總是靜不下心來,不能認真的看書。這次課程設計,為了順利的完成編程工作,我認真的學習了vb語言,并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才會有效果。
這次的課程設計是按小組進行的,我們的小組由兩名同學組成。軟件的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團體的智慧結晶。這次課程設計也給了我們一次體驗團體合作的機會。在課程設計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集體的智慧于力量是個人所無法比擬的。在課程設計中,我們的小組成員互相幫助,有問題兩個人一起討論解決,大大節省了時間。互相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使我們的課程設計得以較好的完成。
課程設計已經結束了,但在課程設計的這些體會要應用到今后的日常學習中去。在新的學期,我覺得自己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的操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目的明確,才能有足夠的學習動力。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要經常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所遇到的問題,并一起解決。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會節約很多時間,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課程設計已經已經完美解暑,這次課程設計給我打來了很多新的體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要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使自己的成績有新的提高。只有不斷努力,才會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