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一
5 歲起,他就幫著家里做家務,干農活。在幫著家里收谷子的時候,常常自己弄得滿身都是灰。但是他的父母也從來不阻止他去做這些事,他自己也是從來都不喊累。
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屬于那種特別頂尖的。他的父母也沒有也不會因此責罵他,只要他真的努力了就行。在他高三快畢業的時候,湯洪波向父親說了自己的理想。
他說,以后想成為一名飛行員。
父親聽到后,十分支持他。理想得到家人的支持,湯洪波在成為飛行員后,十分努力,在 2010 年入選航天員。隨后經過 11 年的學習與堅持,他終于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飛天夢。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二
王亞平,這不僅是她第二次進入太空,也會是她第二次太空授課。
早在2013年6月的“神舟十號”,王亞平就曾在太空給地面上的中小學生進行實驗演示和在線講解,地面在線觀看人數超6000萬。
鏡頭前的她,從容得體、條理清晰,甚至被網友贊嘆為“飛天神女”。時間倒回幾十年前,她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小亞平跟著整日辛勤勞作的父母,在農田里長大,養成了踏實、堅韌的品性,所以,無論后來的航天員訓練多么艱苦,她都咬牙堅持著:
穿戴重達120公斤的裝備,下水訓練四小時,中間不能暫停;
離心機訓練相當于8個自己的重量瞬間壓過來并高速旋轉,胸部受到極度壓抑,呼吸困難,臉也會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噼里啪啦往外流”;
每次訓練結束,體重會少1-2公斤,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住,在體能消耗上相當于跑了場“全馬”。
即便曾以微小的差距落選“神舟九號”飛行乘組,也沒有沮喪、放棄,只是轉身默默加強了訓練力度。
如果說,質樸的父母教會王亞平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那如今已為人母的她,其實也是寶貝女兒的好榜樣。
飛船發射前夕,女兒來到歡送現場,年僅5歲的她用力揮著手臂,在人群里喊道:“媽媽加油!”
以她的年紀,尚且不懂得“航天員”是什么意思,但已經本能地覺得這個職業神圣,會和老師說“我媽媽在艙里”,甚至許下一個可愛的愿望:希望媽媽摘星星回來。
對于太空的探索與向往,或許就在此刻種下。
而王亞平的“媽媽要去太空給你摘星星,不能食言”,也成為“神舟十三號”外最溫柔動人的花絮。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三
三度飛天,榮譽等身。景海鵬收獲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個從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幾年、多飛幾次。”
如今,航天員中有7人已是年過半百的將軍,每次訓練他們仍然帶頭參加,高難科目搶著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備戰“神九”任務的`那年春節,劉洋在模擬器訓練館遇到了正練得熱火朝天的聶海勝,他笑著說:“年紀大了,只有多花點時間才能不落后你們年輕人啊!”
面對黨和人民給予的崇高榮譽,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榮譽屬于祖國,屬于全國人民,屬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做得最多的是回報國家、回報社會。20年來,航天員們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進社會,用上千場報告、數百次公益活動,宣傳航天精神,播撒科學種子,詮釋了肩負的社會責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主講……”完美的太空一課讓“教師”成了航天員王亞平的第二職業;這些年,她到過全國近百所學校,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課,點燃了無數中小學生心中的航天夢想。一個孩子在給她的來信中這樣寫道:“我的夢想也是當一名航天員,請放心把接力棒交給我吧!”王亞平覺得,這是除了作為航天員飛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記憶。
計利只計國家利,留名只留集體名。“歸零,歸零,還是歸零……”發射前的讀秒倒計時沒有“零”,但每次任務結束后,航天員們的心里都會補上這個“零”。“歸零”讓他們一次次放下個人的成績、經歷、得失,輕裝上陣,始終以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挑戰。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四
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1978年出生,是個河南姑娘,從小就在鄭州長大,父親是鄭州食品機械廠的工程師,母親也是一家汽車制造廠的職員。小時候,劉洋的家庭也還不錯,因為父母工作都與機械有關,劉洋受父母影響也愛擺弄男孩子才喜歡的機器玩具。
上學之后,她也比較喜歡跟男同學一起玩耍,還擁有著幾個跟班,絲毫沒有女孩子文靜的一面。她在學校里瘋玩,可學習成績卻并不差,對于這種活潑又成績好的學生,老師也是十分喜歡。
1994年,劉洋考進了鄭州市重點中學第十一中學,一直都擔任著班里團支書的職位。大家都知道高中的學習生活是十分枯燥的,劉洋不再像以前一樣在外面玩耍,她也安靜地坐在教室里學習知識。等到3年之后1997年高考,劉洋以超過重點大學分數線31分的高分報考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她的夢想竟然是成為一名飛行員,對于她的選擇,父母也表示了支持,不過還是擔心她受不了高強度的訓練。劉洋沒有絲毫擔心,既然選擇了當飛行員,就不怕當飛行員要受的苦。
進入軍校之后,劉洋每天都要參加訓練,學校并沒有因為她是女生就為她減少訓練強度。每天訓練過后,一身疲憊的劉洋還要學習各種飛行理論知識。有幾個男同學都受不了這樣的生活,退出了學校,可劉洋卻堅持了下來,而且她的各項成績都非常不錯,她拼命三郎般的精神讓班里的男同學都十分佩服。
2001年,劉洋以優異的成績正式從飛行學院畢業,她被分派到某航空部隊當了一名的飛行員,她完成了她當飛行員的夢想,駕駛戰機翱翔藍天。每次在天空翱翔的時候,她看著頭頂的外太空,心中不由得產生向往的念頭,她想到太空看看,那里是怎樣的風景。可是飛上太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過在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上太空,這個消息讓劉洋十分激動,她看到自己的學長都進入太空了,她也越發向往,她決定要成為航天員飛上太空。她也開始為成為航天員努力,并將航天英雄楊利偉作為自己榜樣。
2004年,劉洋與戰友張華結為夫妻,組建了他們溫馨的家庭。不過,劉洋卻沒有想到要生孩子,因為,她怕生孩子會留下創傷,無法成為航天員了。張華也是一名飛行員,航天員是每個飛行員的夢想,張華也十分支持她的夢想,并一直在身后給予劉洋鼓勵和支持。
2010年,我國也開始了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劉洋在參加選拔的眾多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成為了15名航天員候選人之一。
到了面試的時候,她發現面試官正是她的學長和榜樣楊利偉前來面試她。劉洋按耐住激動的心情,以沉著泠靜的表現完美通過了面試。最終在這15個候選人中,劉洋突出的表現成功讓她成為了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然而成為航天員之后,并不意味著你就能登上太空,還要接受更加嚴格和系統的訓練,這其中最艱難的就是加速度訓練。我們一般人在6個g的加速度下就會昏厥,而飛行員則要達到8個g的狀態,我國的航天員都要承受10g+的訓練。(g是地球重力加速度,幾個g就相當于要承受幾倍的重力。)
要想成為合格的航天員,不是說努力就行的,還要有身體素質和天賦,航天員的訓練對男性來說,都是極限了,可劉洋全部都能達標,她在這些訓練中的成績基本都是最好的,她的努力也沒有被辜負。
2012年3月。劉洋通過了最終的考核,入選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代號03。2012年6月15日,劉洋被確認與景海鵬、劉旺一起成為神舟九號飛行組,飛上太空執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任務。
2012年6月16日,伴隨著轟隆隆的巨響,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深邃的太空,在太空中繞地飛行了13天之后,劉洋搭載神舟九號成功返回地球,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劉洋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航天員,九年之后,她為了夢想一直拼搏,終于是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劉洋返回地球之后,她的.名字傳遍了神州大地,人們都稱贊她是跟花木蘭、穆桂英一樣的女中豪杰。劉洋也曾說:這是她的驕傲,也是中華兒女的驕傲。
神舟九號任務完成之后,劉洋也出了不少風頭,不過在此之后,劉洋就很少再出現,慢慢地退出了大眾視野。原來在執行完神舟九號的任務后,劉洋的身體還是受到了一些小損傷,她也一直在養傷。養好傷之后,劉洋也30多歲了,丈夫張華為了支持劉洋的夢想一直都沒說要孩子。劉洋為了家庭也為了自己的丈夫,決定不再進行航天活動了。
其實劉洋并沒有銷聲匿跡,2013年,她還當選2012年中華兒女年度人物。2014年,她重新回到學校,學習專業文化知識。2015年2月,還出席了中央電視臺的“情系國防好家庭”節目,并且還表示自己已經當媽媽了。
2018年,劉洋獲得了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又當選全國婦聯副主席,為社會、為全國婦女的進步做貢獻。不過劉洋并沒有完全離開航天局,她也經常回到航天局,為選拔和訓練新一代的航天人,將自己這一生的航天經驗傾囊教授給他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追趕再到超越,這是中國無數航天人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中有太多像劉洋這樣的人,一輩子都可能不被人記住,但他們依舊為了祖國的航天奮斗。這些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深深熱愛著祖國,熱愛著航天事業,甘愿為之隱姓埋名。
有著這樣一群人的國家,她的崛起之路是不可阻擋的,在這個世界上,她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中國!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五
景海鵬,山西省運城人,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曾執行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他第三次太空飛行,也是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這一次,他將在太空度過自己50歲生日。
如果我說,從小我就夢想當航天員,那一定是騙你的。那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航天員這種職業。我是在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夢想之后,才有了當航天員的夢想,才有了飛天的夢想。
你或許不相信,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做夢都想成為學校籃球隊的正式隊員。但因為我個子矮,總是上不了場,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給正式隊員拎包。那時候心里委屈極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單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輸就得練。我從鄰居家借來一個癟了的籃球,在自家土墻上用粉筆畫了一個籃筐,然后每天放學就對著那個“籃筐”投球,晚上也接著練。終于,在一次關鍵比賽中的最后時刻,隊里主力受傷下場,輪到我替補上場。我迅速扭轉落后7分的局勢,還在最后時刻投出一記壓哨2分球,為我們隊贏得至關重要的勝利。這之后,我就成為籃球場上永遠的主力。
有一個情景始終銘刻在我的腦海,多少年都揮之不去。那天,我拎著那種帶著橡皮蓋子的鹽水瓶去供銷社打醬油。供銷社有個阿姨邊打醬油邊打量我:你不是那個“海鷗五號”嗎?當時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但很快明白她說的是前幾天公社組織的一場球賽。那天我穿著父親買的運動背心,前面圖像是海鷗,后背印著大大的“5號”。一開始上場沒人注意你一個小個子,但接連幾個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沒想到這個阿姨記住了我這個“海鷗五號”,從此“海鷗五號”就叫開了。打完醬油,我掏錢的時候,阿姨連忙說:球打得好,不要錢了!那一刻,應該是我人生一個巨大轉折。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么好!不是為省一毛錢兩毛錢,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那一刻讓我認識到,為了夢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時候一句話足以點燃一個夢想。一個夢想實現了,必須有下一個夢想,否則人就會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所以“神七”飛天回來,我就有了“神九”飛天的夢想,“神九”回來之后,因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夢想的目標定在“神十一”。始終有夢,讓我腳踏實地。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置換。
我的職業是航天員,航天員的使命是時刻準備執行飛天任務,并不是完成一次壯舉就可以了。國家花了那么高的代價培養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時刻準備祖國挑選,時刻準備去飛,才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我為什么對小時候打籃球的事印象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實在那時候就開始涂了。打籃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身高不占優勢、其他不占優勢,你憑什么?你必須有個絕活。絕活從哪里來?時刻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我這一年時間,幾乎沒有出過航天城,幾乎沒有雙休日,每天晚上12點之前幾乎沒有睡過。
航天人物先進事跡材料篇六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回顧航天路程,從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就驚鴻之筆,到“嫦娥”奔月,“北斗”指路,“玉兔”登月,“祝融”探火……美麗中國的航天傳奇,需要我們發揚其精神,昂首闊步,再續輝煌的未來!
國無精神難富強,意志可助譜新章。中國航天事業起步艱難,但中國航天人堅守載人航天精神,最終換來了遨游九天的累累碩果。雄健的精神意志支撐著偉大的中華民族越過激流險灘,闖關奪隘。國有精神,方能富強!
生逢其時負重任,矢志奮斗奏華章。吾輩應如航天人,立鴻鵠之志,執著奮斗,永不言棄。浩瀚星空是一張不設交卷時間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面向未來,航天事業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以“泰山壓頂不彎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執著精神去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科技創新來助力,載夢火箭夢升空。吾輩應如航天人,篤學敏行,自強不息。空間領域是基本學科知識與綜合能力運用的集中領域,體現航天人知識能力與技術,彰顯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們應當發揚航天人終身學習的精神,不斷沉淀閱歷,提升自己,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當把“自強不息”刻在心上,把“無私奉獻”披在肩上,把“終身學習”裝進行囊,一路高歌奮進!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吾輩應如航天人,守赤子之心,甘于奉獻,報效國家。“時代楷模”鄧清明時刻準備著響應國家的號召,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備份的只是任務,要以主份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航天人當中,有多少默默無聞將青春奉獻給祖國的奮斗者啊!讓我們心懷奉獻精神,將涓滴之力凝聚成磅礴力量,讓世人見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魯迅先生曾言:“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無論在日常生活、工作崗位還是網絡空間,我們都應如航天人一樣,以一往無前之態勢,破萬千磨難,贏輝煌盛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邁向太空的漫漫征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堅信,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必將迎來國之盛世,必將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奮斗吧,青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