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地緣大戰略讀書筆記篇一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旗城鎮建設進入大投資、大建設、大發展的一年。
一、城鎮總體建設概況
今年,我旗城鎮建設投資達11億元,建筑工程面積共計68.34萬平方米,從事建筑業相關人員接近1萬人之多。
截止8月底,全旗市政工程建設共24項,投資規模達1.8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已完成投資0.88億元;全旗房屋在建開工面積68.34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開工建筑面積增加近4倍。其中:房地產為42.47萬平方米,25項,投資3.32億元,已完成投資2.49億元;商貿服務業為14.28萬平方米,4項,投資2.14億元,已完成投資1.07億元;公共建筑包括校安工程和保障性住房11.59萬平方米,18項,投資1.25億元,已完成投資1億元。全旗在建開工建筑面積成為我旗歷史之最。從區域視角看,房地產投資價值特點與全市基本一致,從趨勢上看,基本平穩。
二、房地產市場開發情況
截止8月底:我旗建成住宅樓24.95萬平方米,有2546戶;在建工程 17.52萬平方米,有1600戶。其中建成住宅樓售出17.20萬平方米,1755戶;未售出 7.75萬平方米,791戶。住宅樓戶型面積,90平米以下占32%,90平米—
—120平米占66%,120平米以上占2%。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宜居環境顯著提高,進城務工經商人員增多,中低檔房屋或90平米左右房屋受到青睞。從今年售樓來看,購銷旺盛,房地產市場仍具有很好發展潛力。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效應,足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目光,整體發展環境看好。
三、房地產市場價格情況
2011年市場售價平均為2006元/平米—2127元/平米,同比上漲22.3%—29.7%。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是:
1、建筑材料,尤其是紅磚、沙石價格上漲。2010年紅磚350元/千塊,多孔紅磚520元/千塊;而2011年紅磚450元/千塊,多孔紅磚750元/千塊,分別上漲28.6%和44.2%。2010年片石50元/立方米,碎石54元/立方米,中粗砂31元/立方米;而2011年片石68元/立方米,碎石70元/立方米,中粗砂34元/立方米,分別上漲36%、29.6%和9.7%。
2、人工價格大幅上漲。2010年人工價格是110元/工日(綜合),而2011年是198元/工日(綜合),漲幅為80%。
3、其它材料也同比2010年上漲3.2%(建筑安裝材料綜合價)。
4、工程造價同比上漲22.3%。2010年普通磚混結構住宅樓(毛房)工程造價890元/平米,2011年為1088元/平米(不包括地價)。
5、拆遷和土地等其它不確定因素也增加成本。通過成本看房價,投機炒作因素不存在,價格也不虛高。
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舊區改造個別住戶漫天要價,未能予以配合支持,給房屋征收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二是原有住宅“小區”規模小,物業服務公司沒有形成有效管理氛圍,售后服務跟不上,整合社團或小區物業啟動難度大。三是工程建設質量監督站5名工作人員中只有2人為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力量與建設規模不相適應。再加上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從業人員素質低,企業管理制度執行差,安全管理專業人員缺乏。
為了圓滿完成我旗今后的城鎮建設任務,我們會把以上問題作為工作重點,逐步解決。
地緣大戰略讀書筆記篇二
《地緣大戰略》讀后感
很長時間沒有讀過這樣的一本書了,他使我很震撼,讀后意猶未盡、感觸很深。我極其強烈地為大家推薦這樣一部著作——《地緣大戰略》。此書是今年剛剛發行的,作者名叫丁力。其人不過一介布衣而已,但是他花費了6年時間,為當代全中國人獻上了這樣一部巨著。個人嚴重贊同一些人對于此書的評價:這部巨著,對于地緣政治、地緣文化、地緣經濟的描述,不光是填補了我國學術界的一項空白,更對于對這一理論頗感陌生的國人來說,極有啟示價值。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尤其是它打破了一個學術禁區,改變了目前學術理論只能由學術中人書寫的現狀,回歸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它具有讓廣大國人第二次“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意義。
總之,這是一部我和很多人(包括有良心的批評家和有責任心的學者)極力推薦的一部著作。十分值得一提的是,此書的作者名叫丁力,畢業于南京大學,其人沒有正式工作,僅僅是長期一邊打些零工一邊堅持寫作,從2003到2009年,歷經艱辛終于完成了這部巨著。此書作者雖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卻寫出了一部連當今中國學術界都難以完成的巨著。僅此一點,就足以令世人震撼不已。
雖然這部著作探討的核心問題是學術領域的東西,但是由于此書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大多通俗易懂,故絲毫不會妨礙一般的群眾對于其主要內容的理解。可以說,我從此書的自序部分開始就被深深吸引了,以至于廢寢忘食數日便拜讀完畢。此書的章節結構設計十分人性化,絕對適合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最為關鍵的是,此書以其
豐富的內容、開闊的視野、思辨的論述方式、客觀的分析方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展開眼睛看世界”的絕好機會。雖然大家如今各有各的繁忙生活,或多或少都得為了各自的目的不停奔波,少有時間去關注一些比較“學術”的事情。但是,今日的各位只要愿意擠出一定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把這本書全部讀完,我保證你從這本書中所收獲的一切絕對可以在你今后的日常生活之中發揮作用,令你受益匪淺。
我堅信,每一個當代中國人都有必要去好好閱讀這本書,因為它將會帶給你太多太多的好處。我敢這么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曾經長期通過網絡與廣大網友廣泛的交流,因此書中包含了無數無名國人的智慧(作者在序言就已指明了這一點,所以無怪乎作者能夠寫出這樣的一部巨著,當然,此書所包含的廣泛智慧全部是由作者一點一點辛辛苦苦整理出來的。)總之,任何一個當代中國人都應當閱讀此書!其所能夠帶給你的好處絕對遠遠超乎你的想象。最后有必要說一下,本人基本上贊同此書中的所有觀點,此書已經帶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收獲,我在此渴望能夠有更多的國人分享到這筆偉大的智慧財富!
地緣大戰略讀書筆記篇三
《鄉土中國 血緣和地緣》讀后感
互不認識的陌生人依然具備相當程度的地緣乃至血緣關系,這大概是我讀了《鄉土中國》血緣和地緣一篇最為直觀的感受了。
在理解這篇的時候,我們依舊要從歷史的縱向角度來看,在以前缺乏變動相對穩定的社會里,人和人的權利和義務根據親屬關系來決定,由此形成血緣社會。簡單理解就是血緣關系越為親近的,獲得的權利越多,承擔的義務也越多。
血緣社會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陳代謝去維持社會結構的穩定。父死子繼;農人之子恒為農,商人之子恒為商——那是職業的血緣繼替;貴人之子依舊貴——那是身分的血緣繼替;富人之子依舊富——那是財富的血緣繼替。
血緣所決定的社會地位不容個人選擇,人們的許多角色都是由血緣關系決定的,因而是先賦的,如職業角色、階級角色等就屬于先賦角色。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時在生活上又是影響最大的決定,就是誰是你的父母。血緣是穩定的力量,這與鄉土社會的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密不可分。
然而,這種親密的血緣關系限制著若干社會活動,親屬是自己人,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枝條,原則上是應當痛癢相關,有無相通。因此社會關系的負擔也就加重了。
金錢上的往來最好不要牽涉親戚,這句話注解了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故而,商業是在血緣之外發展的。而地緣又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
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于此我們可以洞悉身份社會與契約社會的比較意義。第一,在身份社會,出身是人們獲取特權的主要途徑;而在契約社會,契約是設定人們權利義務的常規手段,契約的本質是當事人自治,在身份社會,只要出身好即使不作任何努力也能獲得種種特權,而契約社會主要依靠的是當事人自身的努力,它能激發和維持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在身份社會,人分三六九等,這其實就是在人與人之間自設藩籬,使社會分崩離析;而契約社會,是一個平等社會,正是因為是一個平等社會,因而又是一個交往的社會,契約社會作為一個平等交往的社會具有封閉的身份社會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第三,身份社會是一個人治社會。身份社會處處講究身份,其目的是拔高少數有身份的人,而貶低絕大多數無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表現,也是維護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契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社會關系契約化是步入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第四,在身份社會,人們奉行的是一種宿命論哲學;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無可改變,只有聽天由命。在契約社會,人們推崇的是一種競爭論哲學。不講身份,人人平等,自由發展,通過自由訂約去設定自己的權利義務,去謀求自己的發展,去主宰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總之,上述身份社會與契約社會的比較意義表明,從社會發展進步的角度看,身份社會是一個落后的社會,契約社會是一個進步的社會,身份社會進化到契約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看過費孝通老人家的這篇文章之后,感覺世界變得很小了,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具有血緣或地緣的關系。正所謂“一切事物都是處在普遍聯系之中的”。
地緣大戰略讀書筆記篇四
地緣戰略學是現代國際關系中最重要的戰略理論,該學說緣于古希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狄米斯托克利,在學科分類上,有過廣泛的討論,甚至認為地緣戰略學僅僅是一個介于地理學與政治學的邊緣理論。事實上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為面進行分析。
地緣戰略理論從來都不是一門價值中立的理論,而是體現出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國家在對外政策問題上特色鮮明的抱負,即地緣戰略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收到所處時代的影響,同時還收到其主要思想家代表的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國家的對外政策關切的影響。這些影響最終導致多種理論的理論依據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
德國地緣政治學
一戰后德國出現了以卡爾·豪斯浩弗為首要代表的“慕尼黑學派”。與那種主要關注在全球封閉體系中反復出現的經典地理政治學不同,地緣政治學首要特征在于明確將現代民族國家看做一種在有限的地理空間中尋求生存的有機體。從根本上說,地緣政治學的形成和發展實際體現了“達爾文主義”對當時社會科學的重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同日耳曼民族的終極使命感結合在一起導致的主要后果就是使地緣政治學帶上了極為明顯的地理決定論的色彩。
地緣政治學確切地說包含了兩大根本主題:一是為身處列強重重包圍中的德國、尤其是一站結束后處于凡爾賽體系重壓下的德國,尋找擺脫各種外在的枷鎖以及適合其最終成長為世界強國的發展道路;二是為德國最終能夠成長為世界強國而教育民眾,從而使他們能夠具有某種足以與世界強國地位相稱的空間意識。地緣政治學對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政策是有一些影響的,畢竟兩者都是達爾文進化論關于社會科學的體現。所以雖然這兩者并不完全一致的,但是地緣政治學固有的那種赤裸裸的地理決定論色彩同樣使其在二戰后遭到了人們的普遍唾棄,而造成地緣政治學帶有強烈決定論色彩的根源,是它與1848年后逐漸形成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尤其與日耳曼民族對現代歐洲負有的終極使命感過于密切的結合,而正是這種結合注定了地緣政治學的生命力無法持久。
海權論和陸權論
美同海軍歷史學家馬漢是海權派地緣戰略理論的創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認為,地緣優勢在海洋方面,海上力量對國家的發展,繁榮和安全至關重要,任何國家或國家聯盟如果能控制公海,就足以控制世界財富, 進而統治全世界;一個國家要成為海洋強國需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較大的領土面積,一定的人口數量,適宜海洋事業的勞動者素質和優良的政府體制;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線是國家海洋政策和海軍戰略的主要目標;與敵海軍艦隊決戰并消滅之是奪取制海權的主要方法,確保制海權必須采取有效的海軍戰略.然而英國地理學家和戰略思想家麥金德則認為,世界可以劃分為幾個大島,歐亞非、南北美、澳洲(大洋洲),其中歐亞非洲是其中一塊最大的陸島,他稱之為“世界島”.他認為,在這塊世界島上居于頂端部分的歐亞大陸, 是決定世界歷史發展的地理中樞,因此他稱之為全球的“心臟地帶”.心臟地帶大體包括東歐平原,東西伯利亞平原,中亞和中國西北.麥金德提出了三句影響深遠的名言:“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 海權論和陸權論的關注焦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由工業革命引發的技術變動趨勢對海權與陸權兩者間力量對比的潛在含義,二是海洋國家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手段來應對大陸國家的有力挑戰。這兩大主題根本上體現的乃是幾個世紀以來英美在對外政策上的傳統恐懼感,即歷史上的主導性海洋強國對某個單一強大強權控制大陸及由此而喪失海洋優勢的恐懼。盡管美國在二戰后取代了英國而成為主導性海洋強國,但美國同樣繼承了英國的傳統恐懼感,正是這種恐懼使二戰后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政策與歷史上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均勢政策并沒有多少本質上的區別。這兩種政策的核心都是防止在亞歐大陸上(尤其是西歐和東亞)出現一個占據絕對優勢的國家,而這點實際上也正是經典地理政治思想界定的主導性海洋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
邊緣地帶論.美國學者斯派克曼根據美國的戰略需要和心臟地帶已被蘇聯控制的現實,對“大陸心臟論”作了修正,提出了地緣戰略學中的“邊緣地帶論”.認為地緣優勢在歐亞大陸和近海之間的邊緣地帶;“誰支配著邊緣地帶,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斯派克曼認為邊緣區,是爭奪世界的鎖鑰.邊緣地帶論對美國政策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其表現在冷戰時期由于蘇聯的勢力影響到“心臟地帶”以及東歐與亞歐大陸的邊緣地帶,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政治體系,其政治力量不可一世。美國仰仗著在二戰中膨脹起來的政治、軍事實力,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為了介入“心臟地帶”干預土耳其、希臘事務。可以說“心臟地帶”學說中所說的內外新月形地區都在其控制之下,使美國主宰世界的機會到來。“邊緣地帶”學說的驅使下,開始拉攏英國等西歐國家,提出對蘇聯實行“遏制”戰略,在歐亞大陸外圍建立政治軍事同盟體系,在西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亞洲與日本的安全條約,與東南亞的集體防務條約,到中東的中央條約組織,對蘇聯形成包圍,阻止蘇聯控制心臟地帶,進而統治歐亞大陸。然而新中國的成立與中蘇建交,使得蘇聯的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擔心中蘇結盟控制亞歐大陸,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并積極加強與日本的戰略伙伴關系。
另一方面,美國還保有馬漢所提的“海權論“,其理論體現在美國的海權思維上。在冷戰時期,美國在馬漢的“海權”戰略思想的影響下建立了強大的艦隊,它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海域取得絕對優勢。美國依靠像巨人一樣強大的海上艦隊建立了龐大的海上霸權。但是冷戰結束后美國原來的海上戰略已經不適宜現在的局勢。為了繼續其海上霸權必須改變策略。加強與別國的合作,是維護美國利益。美國一直以來的作戰方式表明,美國強調在盡可能遠離其本土的地方防止戰爭,打擊恐怖主義,其目的是實現其本土的絕對安全。為了其自身的安全,美國的艦隊就必須前沿部署到別國內。控制海灣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向海灣地區派海軍部署艦隊,以威懾伊朗和中東的宿敵。在太平洋地區增加戰斗力量,遏制俄羅斯和中國以及潛在的敵人。繼續在西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部署戰斗力量。
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地位,極力主張北約東擴,進而加強對歐洲的控制。其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其勢力范圍,加緊建立一個單級世界。因此,美國極力主張北約東擴,盡可能快地把東歐國家列入西方的地緣政治范圍。這樣一來,可以起到牽制歐洲聯盟并向該地區施加影響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削弱俄羅斯的力量并遏制俄羅斯的重新崛起。
冷戰結束后,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美國開始越來越關注亞太地區,其軍事政治活動和手段也隨之展開,如頻頻在亞太地區進行軍事演習,大舉增兵亞太,加強與日韓澳等亞太軍事同盟的關系等。
美國推行的“經濟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場自由化”不但把伊拉克納入了戰略軌道,也經一步加強了其對伊朗的遏制,推進了其向中亞的滲透步伐,實現了對俄羅斯等大國的戰略圍堵。
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美拉之間的冷戰聯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美國開始尋求一種新的戰略,繼續把拉美國家納入以它為首的新體系內,以便適應新時期的美拉合作。美拉之間在經貿合作上取得了巨大進展,在安全領域也加強了合作,如美國在哥倫比亞的安全合作、美國與古巴之間的關系都得到了改善。非洲雖不處于美國對外戰略的中心地位,但出于長遠的戰略考慮和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美國對非洲的關注日益增強。美國重視非洲,也是為了牽制歐洲和中國在非洲影響力。
中國主要的地緣戰略思想
中國地緣戰略思想異彩紛呈,這里只介紹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以服務于當今中國的地緣戰略實踐。中國古代地緣戰略思想中國的地緣戰略思想和實踐,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貫穿于以后的各個封建王朝.在古代,多兼并,統一戰爭和王朝更迭戰爭,孕育了豐富的地緣戰略思想和實踐.1.合縱連橫。合縱和連橫都是產生于戰國時期的地緣戰略思想.合縱連橫使用的手段,是依仗實力,實施又拉又打的利誘與威懾。其實質是根據當時的地緣政治形勢,依據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問的利害關系,在國家之間實力對比基礎上,趨利避害,交替運用利誘和威懾兩種手段,通過不同形式的聯合,爭取同盟,分化敵人,來改變力量對比和地緣政治結構,以改善國家的戰略態勢和安全環境,達到大國稱霸,小國保全的戰略目標。遠交近攻戰略是戰國時期范睢向秦昭王提出的著名的地緣戰略思想。是一種非常有見地的地緣戰略思想,深為后人重視和推崇.其實質是利用矛盾各個擊破之策;是循序漸進,分階段實現戰略目標之策;是善于選擇敵手,一個時期集中力量只打擊一個敵人,避免兩面樹敵和兩線作戰之策。遠交近攻結成臨時聯盟,最是“連橫”的一種表現,一般屬于進攻性謀略,但對于我們今天的國際地緣戰略斗爭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中國近代地緣戰略思想海防,塞防并重。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封閉的大門被列強堅船利炮所攻開,中國國土淪失,山河破碎,邊防洞開,中國邊疆出現了全面危機。陜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海防,塞防”并重.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兩者并重”的戰略方針。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基于中國領土三面接陸一面臨海的特征,確立了陸海空三權并重的地緣戰略,認為中國國防的方針在“陸防”,提出建設強大陸軍的陸權思想;根據中國長期重陸輕海導致海權淪喪的教訓,提出了保衛中國海權的思想;根據航空技術發展,提出建設現代空軍保衛中國空權的思想.為貫徹陸海空權并重戰略,提出了一系列計劃設想。孫中山對空權重要性的認識,在中國實為第一人。
3.建國后地緣戰略思想建國后具有深遠影響的地緣戰略思想,是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根據我國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形勢提出的戰略和國防思想。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一條線”,“一大片”.60年代末,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是當時世界的主要威脅,也是中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同時,中美關系開始走上和解之路。在這一背景下,1973年毛澤東提出了“一條線”的地緣戰略。把處于同一緯度線的國家(美, 日,中,巴,伊朗,土耳其和歐洲)連成一條戰略線。后來,毛澤東在1974年提出“一大片”的思想.即除上述一條線上的國家外,還要把這條線外的亞,非,拉都團結起來,共同對付蘇聯的霸權主義行徑。“一條線”,“一大片”的思想突破了以意識形態區分敵友的思維模式,將國家安全,利益作為制定對外戰略的基點,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判斷敵友。這一思想的轉變,是中國對外戰略走向成熟的標志, 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個世界”毛澤東在1974年指出,現在世界上存在相互聯系又互相矛盾的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國,亞洲除了日本,整個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不以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階級標準來區分敵友并劃分國際斗爭戰線,更多地從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來劃分不同陣線。明確區分了敵,我,友,為我國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和國防戰略提供了指南。“東西南北”和平與發展。“東西南北”是鄧小平用地理概念對當今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高度概括。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南美貴賓時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主張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東西南北”理論用簡單的地理語言精辟地概括和揭示了國際各戰略力量的地緣政治格局,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時代的本質特征,得出了世界大戰可以避免,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結論。這一理論把國家的發展問題置于核心地位,強調為此而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特別是周邊和平,對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國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之,中國地緣戰略繼承了傳統中國地緣戰略思想的合理內核,追求國家的安全和和平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奮斗。
地緣大戰略讀書筆記篇五
地緣政治學方面的書 交通管理方面的書
布萊克威爾政治學百科全書 中心和外圍分析92 歐洲共同體222 功能主義258 地緣政治學268 國內殖民主義316 “我國的地緣政治及其戰略研究”研討會綜述
倪世雄 黃仁偉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趙可金副教授認為,任何政治現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間,地緣政治 是地理空間和政治權力交互運作的產物,地緣政治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在空間如何展開。關于地緣政治結構的力量:批判與建設 陸權海權空權
國際系統的進程主要指國際制度和國家間力量的組合。哈爾福德麥金德的“陸權說”
中國千年外交與地緣政治(袁南生)
中國式古代東亞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國主義列強角逐的戰場,美國在亞洲的駐軍,以及和東南亞、東亞一些國家的同盟關系,體現了美國“全球主義”的地緣政治戰略,美國極力維持各地區的平衡,從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導某一地區的大國的崛起,防止其挑戰美國的單極霸主地位。中國的地緣文化戰略(潘忠岐 黃仁偉)
所謂地緣戰略就是“利用地緣關系及其作用法則謀取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方略”。地緣文化戰略,是指國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從地緣文化空間的角度,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和資源,應對核心挑戰與威脅、維護國家利益的總體構想。冷戰結束不僅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 格局,而且改變了地緣文化格局。亨廷頓根據歷史學家的既有研究,并結合冷戰后的最新發展,確認了6種現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日本文明、東正教文明、中華文明和 西方文明)和2種可能的候選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在
以西方文化為主的南太平洋地區和以東正教文化為主的中亞地區,中國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較弱,它們至多構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次級空間。在周邊層次上,“大中華儒家文化圈”是中國地緣文化發展的首要空間。
新地緣政治結構的功能定位:國際主義的跨國性合作(張微微)
一、建構新模式: 結構功能視角的地緣政治學
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政治分析的一種研究方式,它集中研究政治體系 履行的功能以及實行功能的結構。是20世紀60年代最盛行的政治學理論分析模式之一,這種理論框架提出了政治體系、結構、文化、功能和角色等新的概念術語代替傳統理論中的國家、權力等政治學術語。結構功能主義強調分析每一特定體系中結構和功能的相互關系,并假定,如果一個體系持續存在或得到適當維護的話,那么它就能完成一些必要的功能,在這種意義上,“功能”就能使系統保存或永存下去。“結構”則可能是一些有關角色的組織結構。代表人物阿爾蒙德沿著“政治體系”、“政治結構”、“角色”的順序對政治系統做了從宏觀到微觀的分析,他認為,政治體系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結構組成,結構是政治體系和功能的載體,沒有結構就無所謂功能和體系。
政治結構又由 “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組成”,所以,政治角色是政治結構的基本構成單位。政治結構是整個政治體系的載體和內容,而 “政治功能指的是政治體系發揮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說,功能是體系和結構的屬性,沒有功能的體系和結構都是沒有意義的。阿爾蒙德將政治結構的分化視為政治發展的一種表象,在結構功能主義的范疇中,政治結構 分化是政治體系在受到環境變化的挑戰和壓力時在結構上作出的協調性變化。重建的地緣政治結構應該是以海陸聯合的全球結構和合作性區域結構,以及過渡于二者之間的區域間合作結構為主要內容
geopolitik 《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英國 杰弗里帕克著 劉叢德譯 新華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時代的屬于:政治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
地緣政治學在19世紀引起來大的爭議,因為主張接入國家政策的現實事務。德國納粹利宣傳領土擴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納粹主義意識形態輸入到地緣中,這是地緣政治學被唾棄的直接原因。
20世紀70年代,“新地緣政治學”誕生,基辛格將地緣政治屬于引入到外交政策的論述中。地緣政治學:從語義學上將,表達了政治行為和這種行為產生的地球環境間的某種特殊關系的術語。涉及到政治科學與地理學
拿破侖:國家政策取決于其地理。德溫特惠特爾西任務地緣政治學的教義旨在“使政治地理學服務于這一或那一特定國家的目的”。
新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宗旨是為了增添合法性。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圖,其方法是包含于對其特性的考證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現象和滋生其形態的過程。世界政治舞臺的各組成部分被視為空間客體,其相互作用構成空間現象,其相互作用構成空間現象。根本目標是了解整體地緣空間和任何既定時間里在其中發揮作用的過程。地緣政治學的研究過程包括,首先對基本空間客體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要探視空間客體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間模式,這包括對不同地理空間區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異性的觀察;最后將地緣政治空間做一個整體的分析,從而確立對全部特征的判斷,從實用主義出發的地緣政治學: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和70年代的法國、第二章:地緣政治學的緣起
瑞典政治學家魯道夫契倫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國家作為空間范圍的科學”,即國家作為空間的一個地理有機體或現象的理論。
:國家是領土組織的基本單位,國家是“凌駕于個體之上的人”,正是國家觀念構成了全球戰爭的根源。弗里德里希拉策爾《政治地理學》:國家作為有機現象遵循其領土增長和發展的原則。他考察了國家的特性,認為國家是維持秩序,防止混亂的惟一保障。
政府組織:英國的“全國地形測量局”和法國的“軍事地圖測繪局”。這樣的政府組織的存在證實了官方繪制地圖的軍事目的。
麥金德19世紀末期英國新地理學的開創者,《世界區域》《歷史的地理樞紐》,海權國家處于優勢地位的時代行將結束,路權即將回歸。達爾文主義者關于競爭生存的觀點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第三帝國是要使德國成為歐洲的霸權民族。第三章地緣政治學的衰弱
是“9?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強化軍事同盟,企圖保持絕對軍事優勢,以便實現“單極統治”。在戰略通道上,美國謀求控制世界能源的生產和運輸通道,1986 年,美國宣稱要控制全球 16 個戰略要道,冷戰結束后,美國更加大了對戰略通道的影響和控制力,為此,還專門構筑強大而嚴密的軍事基地體系,形成了足夠的威懾力量。美國出于其全球戰略的需要,防范和遏制中國,正忙于經營一條所謂的“太平洋鎖鏈”,企圖構筑一條東起阿留申群島,西至波斯灣的上萬公里長的超長防線,為此,還加緊拉攏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企圖將它們納入美國的戰略軌道。
亞太通道安全合作、東北亞海事安全合作、亞太軍事安全合作、東盟國家海上安全合作、中美海事安全合作、加強合作維護安全等 6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