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x市篇一
“良辰吉時已到,婚禮開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2012年6月6日中午,在江南某村,一對“85后”新人的傳統結婚儀式正在舉行。
“這對小夫妻年紀不大,倒愿意舉辦農村的傳統婚禮,真稀奇。”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據了解,這是當地幾名大學生村官策劃的第一場農村傳統婚禮。
看慣了西式婚禮的走紅毯、切蛋糕、倒香檳等流程,這場農村傳統婚禮,讓年輕的新郎新娘感到別有一番韻味。
新郎東平懷著欣喜而忐忑的心情望著新娘麗麗。在婚車上,新娘喝完糖茶洗好臉后,就蓋上大紅蓋頭,小鳥依人般挽著新郎的手走下婚車,鞭炮聲中,新郎新娘踩著印有“喜”字的麻袋走進堂屋,麻袋又稱“代代子孫”,寓意新人早生貴子。這時,空中下起了一場“花瓣雨”,惹得圍觀的孩子歡呼雀躍。
“接下來是‘過火盆’,紅紅火火。”在婚慶策劃人員的提示下,新郎新娘繞著院中的三堆火走三圈后。正式進入堂屋,婚慶策劃人員告訴記者,新人跨過門檻時要先抬右腳,這是 “順腳”,寓意婚后的日子順順利利。
堂屋主桌上擺放著成雙的龍鳳花燭、果品和用于挑起紅蓋頭的喜稱“稱心如意”,“新郎官,你不看看新娘長啥樣嗎?”人群中有人喊道,新郎笑著拿起“稱心如意”。小心翼翼地挑起紅蓋頭一角,露出新娘的嘴角。“雖然他們并不像古時候那樣等到拜堂時才頭一次見面,但挑紅蓋頭是傳統婚禮儀式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寫進了策劃書。”婚慶策劃人員說。
大學生村官w是婚慶策劃主力之一,她與同為村官的z和l策劃了這場農村傳統婚禮。w表示,他們十分看好傳統婚慶儀式的前景,也希望能借此施展自己的策劃能力。
記者在婚禮結束后向婚慶策劃人表達了自己觀摩婚禮的感動心情。當被問到為什么要策劃一場傳統婚禮的時候,w說:“與新式婚禮比較,傳統婚禮更注重過程和儀式,半年前這對新人就按嚴格的傳統習俗精心策劃和準備,這種漫長的籌備過程讓新郎新娘都顯得格外鄭重,他們也非常接受這種傳統婚禮,我相信對這一對新人來說,這也是一次心理和精神的升華過程,這種傳統婚禮儀式會影響他們一輩子。”z則補充說:“傳統婚禮慶儀式不僅僅是一種世代沿襲的鄉村習俗,也承載著傳統精神的內涵,甚至是傳統文化的某種載體和形式。傳統文化與習俗在某種意義上觀望著農村青年的文化和精神的歸屬感,甚至傳承著某種民族精神。”
材料2:
某網站發表了如下一篇文章:
幾十年間,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好幾番,中國的面貌幾乎每天都在刷新,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因為這種速度自豪。然而,我們是否意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巨大文化財富,或許正在我們手中悄無聲息地流失。
祖宗流傳下來的國寶,有許多在海外才能看到,有人統計,世界上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有不下百萬件的中國文物。這意味著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人,要想一賭那些先人留下來的珍寶。不得不遠涉重洋。
在某國倒賣中國文物販子的住宅里,掛著一張中國地圖,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地點被標注出來,形同“作戰地圖”。一些文物大省,集團性的盜墓以及販賣文物已經形成了行業。近幾年全國盜挖古墓案有10多萬起,被毀古墓20多萬座。即使是一些有人管理的地上文物也沒能幸免,外國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卻不斷得以充實。
據我國長城學專家董先生介紹。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萬里長城。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基本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殘破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復存在。北京市郊一段在考古學上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明長城被人挖去磚石,做了植樹用的“魚磷坑”。山西某村想把兩個磚廠合二為一,中間卻有一段長城礙事,村長一聲令下,這段歷史遺產傾刻間湮滅。
與有形文物的流失比起來,那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毀滅更加觸目驚心,譬如魯迅筆下的“杜戲”“五猖會”,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皮影戲,農村過去家家過年帖的剪紙和年畫……也許有人會說,這也是“文化遺產”?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有什么價值?這些問號,正好反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故宮還要重要的財富。長城、故宮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軀殼。和博物館中的恐龍標本一樣,失去了實用性,是死的東西。而那些無形文化遺產,大多是活著的。活生生的文化遺產的流失,就更令人感到心痛。中國的無形文化遺產之豐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伴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民國文化形態迅速消亡。村村寨寨的節慶活動沒人張羅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戲,動畫片擠走了民間故事和皮影戲。過去的農村姑娘個個會繡嫁妝,現在結婚時則到集市上去買廉價而缺少靈氣的印花紡織品。而戲曲、秧歌、剪紙、刺繡這些活著的文化,集中體現著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優美與神秘,表明著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
民間文化的消失,其速度遠快于生物物種的滅亡速度,而后果卻和生物物種的滅亡同樣嚴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的民間文化和歷經數千年的鄉土藝術、民俗器物,大部分在還沒有得到完整的記錄和保存前,就已經消失。它們一旦毀滅,就無法再生。這樣下去,中國數千年的民族民間文化將面臨斷裂的危險。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則是某些政府官員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誤區。不少地方斥億萬巨資生造“文化”和虛假民俗,拆掉古城而改建的粗制濫造的“仿古街”比比皆是,有些地方還把一些歷史傳說和文學故事中有道德污點的人物也尊為“名我”供奉。以上種種均反映了對文化的曲解,這種曲解不僅沒有增加文化內涵,反而是對文化的一種傷害。
?材料3:
時間到這里仿佛變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兒胡同剛睡醒,一進一進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樹仍在,院子中央整齊地碼了幾十盆花草。有人趿拉著拖鞋走出屋,揉著眼睛背著手澆花。兩位老人坐在墻根下曬太陽。站在胡同里,市聲渺遠,只覺幾千年幾百年的日子就這么悠悠地過了下來,這里依然是風雨不動的世上人家。
這就是詩意棲居的代表作——“菊兒胡同”,是吳良鏞在北京四合院基礎上設計出的現代民居。1987年,菊兒胡同還是積水、漏雨、雜亂無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舊擁擠的大雜院,吳良鏞受邀設計改造。他的“有機更新”理論認為,住房是城市的細胞。新建房應自覺地順應城市的傳統肌理,于是有了“類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樹,又能容納更多住戶。房屋為白墻黛瓦,錯落別致。吳良鏞非常留意娛目之景:在坡頂修建樓閣和平臺,可遠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態的樹種,使院落小景豐富有變;甚至樓閣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輪廓線的變化,屋頂亦因此有了韻律美。如今住在高層小區里的北京人,是無法享受到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了。菊兒胡同里的人卻仍可坐擁舊時的景色:“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蓋成菊兒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條傳統建筑改造的路子。”201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2012年中國建筑學會年會”的開幕式上,這位中國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做了題為《人居環境與審美文化》的主題報告,討論如何將“藝文”融入人居環境。
游客張女士說,來豫園本來只是隨便逛逛,聽導游講解之后才發現好些建筑都有故事有門道。站在豫園九曲橋上,還可以看到遠處的東方明珠、環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景觀確實不錯。
豫園旅游區是上海老城廂的發源地,近年來逐步形成了以豫園、城隍廟、上海老街等為中心的旅游風景區,九曲橋、湖心亭尤其享有盛名。民俗工藝小商品、上海及全國特色小吃、上海本土文化及民間文化在此得到重生與發展,成為市民節慶廟會地。豫園作為留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園林,被譽為“東南名園冠”。豫園商城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經過大規模擴建,成為規模宏偉的仿明清商業建筑群,既有歷史淵源,又有民族風格,豫園被塑造成一個文化綜合體。為了再現民俗風情,豫園商城推出了“豫園中國節”的概念。正月有新春民俗藝術燈會,三月有中華美食節,四五月是春季廟會和茶文化節,夏季有少數民族風情節,秋季有廟會和賞菊啖蟹節,冬季有冬至膏方節等。尤其是元宵燈會在春節期間的上海最有人氣,充分顯示了民俗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并因此成為上海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楓涇鎮,素有“芙蓉鎮”的美譽。這里文化資源豐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古老質樸的藍印花布、色彩鮮艷的刺繡;有式樣各異的花燈、編織、剪紙、泥塑;有粗獷灑脫的灶壁畫,特別是享譽國內外的金山農民畫:有久負盛名的楓涇四寶:丁蹄、狀元糕、五香豆腐千、楓涇黃酒;還有許多蘊藏在民間的傳奇故事,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所有這些家鄉民間文化原有的特色,為楓涇古鎮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人們用“楓涇尋畫”畫個字概括古鎮的魅力,可謂一語雙關,既有詩情畫意,又留有懸念,充分表達了楓涇古鎮美麗如畫的景色,又告訴人們楓涇擁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沉淀。楓涇留下的是歷史的原貌,是原來真實的景,不增加什么新東西,在保護過程中原樣原修,保留原材料、原工藝、原樣式、幫來的風貌,從而保留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原真性。
同時楓涇不是保留一座橋、一塊碑、一個房子、一座店鋪,而是一條街、一道河、一個古鎮的整體堡留。這里的水墻門,如同周莊的前街后河、烏鎮的水格房,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它與楓涇古鎮引人入勝的橋、房、街、廊,相得益彰,構成的是渾然的一個整體。
材料4: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航海者就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媽祖就是這樣一位天神。中國沿海的地方或內陸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華僑聚集的大小埠頭,幾乎都有她的宮廟。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媽祖廟以及2億多崇信者。她的影響力從南方沿海輻射開去,遍及港澳臺以及亞洲、北莢等20多個國家地區。
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戶普通的林姓人家,因為不愛啼哭,起名林默。因她識些天文,懂點醫理,又急公好義,助人為樂,所以為鄉人所信賴。附近漁民也漸漸相信她可以“預知吉兇”,從而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將她神化成可以“逢兇化吉”的保護神。她過世不久,當地鄉民便在莆田湄洲島為她建廟祭祀,這座“落落數橡”的簡陋祠廟,也是最早的媽祖廟,當時已經香火非常旺盛。
在民間有著廣泛影響力的佛教也將媽祖演繹進自己的神話世界,稱林默是東海龍王的女兒,有一次游玩遇險,被觀音菩薩挽救,從而成為觀音的侍女,并漸漸幻化為可與觀音菩薩平起平坐的主神。儒家也對這一優質的“文化”載體予以高度重視,對媽袒神話進行了儒家式的“改造”,增添了懲惡揚善故事,力圖去除媽祖濃厚的巫女色彩,將其塑造成為儒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
歷代統治者也不斷對媽祖進行加封行賞。公元1281年,忽必烈便詔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雖然媽祖是漢族人,可加上一個“天”字,成為天神,那就沒有種族劃分的界線了。元朝統治者對這位深得民心的海神推崇備至,源于對海運的重視和依賴:一方面是元時海外貿易的持續繁榮,另一方面則是供應京師的海上運輸線。公元1329年,元朝的皇帝曾派遣“天使”進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進香之旅,耗時半年,行程萬里,沿途拜謁淮安、蘇州、杭州、紹興、溫州、福州、湄州、泉州等重要港口的十五座媽祖廟,并代表皇帝呈獻祭文。至此,媽祖已升為國家級的航海保護神。而清代的媽祖信仰進入發展的全盛期,從康熙到同治,有六位皇帝十余次加封,媽祖的稱號也由明代的天妃升至天后,封號長達64個字,在同時代女神中名號最長,地位尊貴,無以復加。
信仰媽祖的范圍在明清時代不斷擴大,很大程度上和當時的移民潮有關。譬如四川,明清時代的客家移民由廣東福建等地遷入,媽祖作為老家的神明也就在巴蜀扎根落戶。清代中后期,巴蜀地區的媽祖廟已超過兩百座。
當貧瘠的土地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時,明清時代大量廣東福建的民眾不斷流動,每到一處,都要興修媽祖廟。譬如澳門媽閣廟,起初便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三地商人修建,稱為三州會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便是澳門(macau)的名字,也與媽閣廟有關。臺灣的媽祖信仰也十分普遍,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媽祖的信仰,也隨著先民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
面朝大海,高度42.3米,全球最高媽祖圣像于2012年9月28日落成,作為第六屆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的重要活動,2500余名游客和表演家以鼓樂、舞蹈等傳統民俗方式,向這位和諧女神致敬。一條從水中央建起的6.5公里長的通道將來自港澳臺的游客帶到了媽祖圣像面前。他們虔誠地站立在圣像下,見證著這座媽祖圣像的落成。
從臺灣趕來的某女士說,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坐落在海上的媽祖圣像。媽祖圣像的落成將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媽祖信仰的盛行,還在于她是集無私、善良、親切、慈愛、英勇等傳統美德于一體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她的親和力更是別的神靈無法比擬。如今,海外還有游子沒有歸家,他們還需要神靈護佑,還需要媽祖守望。那么,就讓我們借媽祖之名,以親情的名義祈禱四海歸一,天下一家吧。
材料5:
平陽鶴溪百年缸窯不僅有著厚重的歷史,而且還曾在中國外交史上留下一段佳話。去年,平陽縣公布了第一批縣級歷史文化村鎮,鶴溪因缸窯而榜上有名。
早在商周時期,浙南先民就已經掌握了最原始的制陶技術。這一點可以從平陽龍山頭石相國墓中出土的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得到證明。瑞安陶山瓷窯、泰順大安陶窯等。均凸顯了溫州地區生產陶瓷歷史的悠久,分布的廣泛,平陽則以鶴溪缸窯的創建時間為最早,歷史也最富傳奇色彩。
據《平陽縣志》記載,明萬歷47年(1619年),魯通、魯明等人利用騰蛟鳳巢的優質陶土,在后莊村建窯燒制陶器。后逐漸興盛,發展到18座窯,后莊村亦改名為缸窯村。1940年,當地人謝伯和出資創辦缸窯陶瓷廠。次年,群眾集資4300銀元,創辦缸窯陶器運銷合作社,共有社員72人,年產陶器5萬只。1946年,在化學專家蘇步皋先生的幫助下,開始生產化學工業用的耐酸壇,產品遠銷南京、上海等地,深受用戶歡迎。
新中國成立后,制陶工藝得到迅猛發展。1954年,由蘇增財、謝如觀等人帶頭成立了鳳巢陶器生產合作小組;1957年擴大為生產合作社;1959年升格為平陽耐酸器材廠,屬地方國營性質,職工增到300多人,并新建倒焰窯1座。開始采用機械化生產,這是缸窯燒陶工業的全盛時期,其產品暢銷南京、上海、杭州等地;1964年,我國為支援阿爾巴尼亞修建煉焦爐,需要一批質量上乘的缸磚,而在國內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貨源。后來,經有關部門推薦,他們找到了缸窯。于是,生產缸磚的重任就由缸窯耐酸器材廠承擔。在上海援外部門的指導下,工人日夜奮戰,缸磚試產成功。后送上海鑒定,質量完全合格。缸磚的試產成功,不僅解決了我國的援外任務,而且也同時解決了上海焦化廠無缸磚的后顧之憂。這一輝煌時刻永久載入史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缸窯燒陶在浙南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瑞安等地紛紛派人前往學習,同時缸窯也有不少燒陶師傅到周邊地區傳授技藝、幫他們建廠燒窯。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需求旺盛,缸窯曾一度空前繁榮,除滿足溫州各地日常生活所需外,產品還銷往臺州、麗水和福建等地。此后,由于缸窯生產設備簡陋,技術落后,又恢復了私人作坊方式,并逐步走向衰落,但至今仍頑強地生存著。
鶴溪鎮缸窯村位于平陽縣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屬半山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境內有大溪流經。缸窯就坐落于缸窯山西麓,這里背山面水,風光秀麗、陶土資源豐富。燒陶必備的水、柴、土三個條件在這一應俱全,難怪缸窯村的先祖不遠千里從閩遷徒于此建窯燒缸。缸窯整個布局錯落有致、依山就勢。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共有三進單層簡易磚木結構陶瓷作坊,每進作坊大概有17間房子。解放初期,缸窯共有4條完整的窯床,現尚保留2座。每座窯床長約30米,最多一個窯一次可燒500個左右器物。據缸窯傳承人之一的謝孝夏先生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間,缸窯手工藝人達百余人,然后逐年減少,現今只剩8人。這些還在以傳統工藝制陶的工人,或許是這座百年缸窯的最后守護人了。
鶴溪缸窯作為溫州地區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原始活陶瓷作坊,是浙南山區傳統民間手工藝的縮影。它的保留為研究浙南地區陶瓷發展史提供了鮮活的史料。
材料6: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赴寧夏考察團的成員之一,作家f來到了寧夏。在雄渾的賀蘭山前,一幅幅原始古樸的巖畫激蕩著他的情緒。f看完賀蘭山巖畫,內心頗有感觸,他特意為此題字:“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逝去的無形無跡的光陰正鐫刻在一幅幅粗樸的巖畫中,f說:“原古先民以默默地文化符號表現出他們對生活的勇氣和情感,對觀者內心形成強烈的沖擊。”
賀蘭縣的皮影戲也令他感慨。他認為,賀蘭皮影戲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古跡”要素保持得非常好,表演皮影的民間藝人張進緒有優秀的秉賦,聲情并茂,其家族式的傳承則保證了皮影戲架構完整。道具樂器等“老家快”也仍保存著,很難得,政府應把賀蘭縣的皮影戲當寶貝保護。
談到寧夏的文化發展和保護,f認為,經過深厚積淀的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都是本地獨有的文化優勢。從這點來說,保護文化是第一位,不要子孫后代還沒有了解。獨有的文化已經消失了,保護文化必須投入資金,寧夏文化首先考慮的是做精做細,只有文化做精,才有強大的可能。
作家f被人譽為“民間文化的搶救人”,對此,f說:“這源于知識分子的文化責任感。”f認為,物欲橫流更容易導致精神被輕視。我們的民族精神在經受著精神價值的淡漠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堅守民族的特性,延續民族文化的血脈顯得尤為重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保護其本身蘊含的精神:“我們現在所要保護、搶救的也是中華文化的神。如果我們不搶救自己文化的神,那么我們玩來玩去還是玩洋人的神,就沒自己的神了。”
f認為,在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一直存在困難,但每個階段的情況不同。初期的困難是你的聲音沒有反響,像在空氣里吶喊,沒人回應,現在好了,上上下下都有了反響。但這項工作在很多地方又被政績化,表現出來往往是在“申遺”之前很下功夫,“申遺”一旦成功反而不用勁了。因為不少地方喜歡做面上的,能夠很快出效果的事情,而“申遺”以后日常的保護期與政績“解構”。實際上文化遺產更需要“申遺”之后的保護,f提出了兩個觀念,第一是不應該只是政府保護或專家保護,因為文化是屬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動才能保護好,全民保護是個關鍵。還有一點就是科學保護,無論“申遺”前后的保護,還是后來的資源開發,只有從學課上和科學性上使出一整套的方案,遺產保護才能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多方面的,比如博物館保護、傳承人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等,但科學保護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當國人開始普遍關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介和保護的同時,也存在一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去粗取精、批判繼承的問題,其間或許昭示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性文化遺產之間的差異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公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指出,所謂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學、美學、人類學、藝術或科學觀點看來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群和名勝地。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多樣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長期交融和碰撞過程中產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今天的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興趣、規模和方式,積極開展各種旅游和探險活動,了解和接觸世界文化遺產,從內心深處表現出對文化多樣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正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人類是有記憶的,并需要不斷地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懷舊”手段,來撫慰心靈和抒發情性,歷史文化遺產保留著現代都市人的歷史記憶。“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往哪里去?”要把握現在,走向未來,必須先理解過去。文化遺產為人類連接過去和現在建設了橋梁。也為從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 三 作答要求 (一)“給定材料2”中的文章作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長城,故宮還要重要的財富。”請結合“綜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一說法的見解。(15分) 要求:全面、簡明。不超過250字。 (二)我國有不少地區在保護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如果你是某市負責地方文化保護工作的人員,請認真閱讀“給定材料3”,概括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10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三)有關部門擬在全球最高的媽祖圣像落成周年紀念日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活動,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講解媽祖文化。請你根據“綜合材料4”,為志愿者寫一份示范性的講解稿。(20分) 要求: (1)內容具體,切合主題; (2)準確全面,邏輯清楚; (3)表述生動,對象明確; (4)總字數400~500字。 ?(四)假如你是平陽縣的大學生村官,請根據“給定材料5”,為政府網站寫一篇短文,向社會介紹鶴溪缸窯,以期促進缸窯的恢復與發展。(20分) 要求: (1)內容具體,符合實際; (2)通俗易懂,表達簡明; (3)不超過400字。 (五)“給定材料6”中的題字“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能觸發人們許多思考和感情,請參考“給定材料”,以“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為題,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 自選角度,立意明確,有思想性; (2) 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材料”; (3) 內容充實,語言暢達; (4) 800~1000字。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x市篇三 1.本題本由給定材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材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應試者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應試者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 給定材料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x市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