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30字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200字篇一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內容是這樣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東京,一位名叫小豆豆的女孩,因為淘氣,讓她全班的同學都受到干擾,而被原校退學。退學后,她溫柔善良、美麗賢惠的媽媽把頑皮天真、活潑可愛的小豆豆帶到了新學校——巴學園。
“一位男子頭發已經有些稀疏,前面的牙齒也有的脫落了,但臉上的氣色非常好。他的個子不算高,不過肩膀和胳膊都很結實。黑色的三件套西裝已經有些舊的走了形,但穿在他身上卻顯得非常整齊。他就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小林宗作校長。
“在小林校長的呵護與教導下,小豆豆學會了許多的知識和道理。一般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
“小豆豆有一只寵物狗,他名叫洛基,它是小豆豆最忠誠的伙伴、最親密的朋友、最愛的家人。當小豆豆傷心哭泣的時候,洛基就會陪她玩,而他的煩惱就會統統拋到九霄云外,讓小豆豆重新露出最美的笑容。”
其實,我也有一只動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賴貓”。這個名字是我的爸爸給他起的,當爸爸說出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都一致贊同,那是因為:一天,它不知不覺的溜到了我家,當我的家人發現它的時候,它瘦的就像被兩扇門夾住了似的,我非常的心疼它,想把它留下來,把它養的白白胖胖的,爸爸媽媽同意了。可是它一到了我家,就把我家鬧得雞犬不寧。三更半夜“賴貓”安心地睡著了,我們也睡著了,誰也不會想到我的爸爸竟會去抓貓。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住了“賴貓”。第二天一大早,就把“賴貓”送了人。
當“賴貓”在家的時候,我非常討厭它;而當“賴貓”不在我身邊的時候,我非常地想念它。我們一定要愛護小動物,不要像某些人去捕捉、傷害它們,因為它們心地是善良的。“保護動物,人人有責”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好想生活在那個年代,想親眼見見小林宗作校長,想去珍惜那一段讓人流連忘返的童年美好時光······我十分羨慕主人公小豆豆,她非常活潑可愛,在加上她那善解人意的品格,很惹人喜愛。
因為真實、美好、感動;因為給我帶來了歡聲笑語,所以我喜歡這本《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30字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200字篇二
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
泰戈爾
作為播種者教師,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我感到汗顏、無奈、憧憬……說實話很難用確切的語言來形容此時的感受。
作為教師的我努力地完成著教學任務,也認真地履行著作為教師的職責。同樣是教一年級,在讀書中第一章的時候,我在那個女教師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孩子出現問題,與家長交流是必然的,可與家長交談時陳述著孩子行為的種種,雖然自己覺得很負責,很客觀,但每次談話時內心深處總有一種無力感和挫敗感,在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我會聽孩子連續說四個小時的話嗎?不會。我會讓孩子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嗎?不會。我會每時每刻考慮到特殊孩子的心里感受嗎?我沒有做到。我會……太多自省的答案讓我明白做教師的我離小林校長的距離有多遠,愛生愛得遠遠不夠,知生知得遠遠不足。
愛是一種由內而發的一種情感,是關注所在,是興趣所在,是快樂所在。與書中的小林校長相比,我只是把教師當作一份工作,而沒有當成一份事業。為工作我們會努力去把他做好做完美,然而孩子不是模具,不是整齊劃一的,當與大多數人有不同時,當自定目標有差距時,挫敗沮喪接踵而至,要么硬來,要么規避,要么聽之任之直至爆發。雖然知道兒童的認知習慣,也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但耐心呢?聽說一種習慣的養成需要27次重復,這種重復是枯燥的,是看似無望的,想想,也許自己總是在黎明最黑暗的時候放棄了,為事業我們會忍受挫折,愛與堅持是我在小林校長身上所看到,他把教育作為自己的事業,所有挫折,但他堅持著,因為他在其中感受著快樂,這給我啟發很大。
知是一種了解,我沒有花過四個小時去聽一個孩子說話,我主導著我和孩子們的談話,我知道他們嗎?我了解他們嗎?看完書后我細細地想了想,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犯了個極大的錯誤,我沒有尊重孩子作為人的權利,每個人都在尋求他人的認同,尤其孩子,認同感支配著他們的行為,感受了他人的認同,會有一種被了解,被尊重的感覺,從而在行為上會不自覺的參與,重復。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收獲一種命運。作為教師的我沒有做到,我汗顏。
今天的自省,是為了明天的修正,你真是個好孩子從心底讓做教師的我對我所有的孩子說出這句話,一如巴學園的小林先生。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30字 窗邊的小豆豆讀后感200字篇三
秋日的午后,空氣中彌漫著甜甜的馨香,陽光灑在書店的玻璃櫥窗上,折射出閃爍的光芒,封面上可愛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和《窗邊的小豆豆》邂逅了。
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刻意的遮掩,作者用樸實的文風講述了自己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讓人無限向往的學校——巴學園,一位讓人無限崇拜的老師——小林宗作校長,還有一個曾讓普通學校的老師無比頭疼的孩子——小豆豆。
傾聽心聲
“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校長,第一次見小豆豆,這位小林校長就微微笑著聽小豆豆不停地說了四個小時的話,這期間校長只是微微笑著問幾句:“后來呢?”或者說:“原來是這樣的啊!”沒有一絲不耐煩,沒有一絲厭倦。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孩子們心中所想,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發掘他們與眾不同的優秀品質,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特質。試想,在我們中國,別說校長,連任課老師都沒有幾個蹲下身子聽聽孩子們的想法,更別說什么面對面交流,心與心溝通了。所以,教師應適時給予孩子溫暖的慰藉,抑或綿綿的祝福,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苦憂。這樣的教育,才是快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回歸自然
小林宗作校長曾說:“過于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所以,在巴學園,孩子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出去散步,一道旅行,一塊扮妖怪試膽量;可以開展夏令營,進行野炊活動;可以飯前唱唱歌,睡前講故事;可以請種莊稼的老農當“旱田教師”,教孩子們認識植物.種植花草……
真誠的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小林宗作校長對孩子們的愛是真誠的,這種愛不是溺愛,不是急切的愛,更不是虛情假意的愛。這種愛體現在“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奇特的午餐表達方式上,流露在關愛鼓勵身體殘疾的孩子身邊。正是因為有這樣具有愛心的老師,才能培養具有愛心的孩子,才能讓教育開出絢麗的花朵,碰撞出閃耀的火花。
巴學園的這種與眾不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讓這些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也許我不能成為像小林校長那樣杰出的教育家,但在我的教育之路上,我也會繼承小林校長那種對孩子無私、真誠的愛,用愛的春雨澆灌每一棵小樹苗,讓我的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