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代楷模張連印將軍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時代楷模張連印將軍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沒有鄉親們,我就活不到成年;沒有黨的培養,我也走不到今天。 ”一想到這些,58歲的張連印眼淚簌簌地掉了下來,他摩挲著一張張已經發黃的老照片,一個隱隱約約的想法,在心頭愈發變得清晰起來……
張連印的老家山西左云縣地處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村里有一句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視野里罕見綠色,大風一刮,飛沙走石。
張連印心里的想法愈發堅定:“我是退休了,沒職務了,可我的黨員身份還在,對老家最大的回報,就是叫后人免受風沙之苦。”沒有絲毫的遲疑,張連印和妻子帶著全部的30萬積蓄,回到了老家。 但將軍上山種樹這件事還是在小小的張家場村掀起了軒然大波。
老家的親戚們說,你一個退休司令員,國家給你這么好待遇非回來遭罪折騰。以前的村支書也有意見,我當幾十年支書都種不活,你一個部隊當官的就能栽得活?村民們更私底下議論紛紛,張連印是不是想借家鄉土地資源發財?
為了打消村民疑慮,張連印給村里立下了軍令狀: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植樹造林的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
張連印的軍令狀震撼到了所有人!之后,他更拿出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修路、通電、打井、修渠、整地、育苗,還沒見到苗木成活,自己攢了一輩子的30萬積蓄已經花光,巨大的開銷讓這位一輩子不低頭的將軍不得不開始四處求人借錢。
時代楷模張連印將軍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2004年春天,張連印再次穿上了作訓服,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抱著樹苗和植樹工人一起在一座座荒山禿嶺上摸爬滾打,餓了就泡碗方便面,中午顧不上休息又接著干。鄉親們被張連印夫婦感動了,在家的剩余勞力都扛著鐵鍬跟著他們夫婦一起上山栽樹。
這一年的“五一”假期,張連印的女兒張曉梅第一次回村看望父母。本想著勸勸父親的她,一下車就被眼前的一幕驚住了。
迎面兩個身著迷彩服、拎著水桶的人老遠就朝她招手,走近了,她才認出來是父親母親。兩人臉上被曬得又黑又紅,身上、頭發上全都是土。看著母親嘴上起滿了水泡,父親手上一道道裂開的皴紋和指甲縫都塞滿了泥土,她心疼得直掉眼淚。
走進父親蓋的幾間“指揮所”,住的是陰暗潮濕的屋子,睡像地板一樣硬的床,可父親似乎毫不在乎,而是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異常興奮地拉著她說:曉梅,你看看這個樹苗,等過幾年再回來肯定就長老高了。那一刻,女兒一下子明白了,父親,他一定會干到底!
很快,第一批10000棵樹苗全部被種到了山上。然而,正當所有人都信心滿滿、滿懷期待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半個月之后,10000多棵樹苗沒吐出新芽,而是整片整片都黃了。看著漫山遍野打蔫兒的樹苗張連印心如刀剜,平時很少落淚的他老淚縱橫。所有人都勸他、安慰他,咱這里的地就是種不了樹,放棄吧。張連印偏是不信這個邪,乘汽車從左云縣來到太原,幾經輾轉找到了知名治沙專家桑金海。
看到眼前背著半麻袋土壤、一臉灰頭土面的老將軍,桑金海被深深震撼了,當即就答應實地考察。專家的到來讓張連印抓住了機會,從選擇樹苗到如何栽種,從春季怎么抗病蟲害到冬季如何抗寒,張連印刨根問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技術得當、把關嚴格,張連印種植的第二批樹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可還容不得他松口氣,這年冬天,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 樹苗被羊拱得東倒西歪,啃得殘缺不全。看到自己的“戰士”受了傷,張連印的心一陣陣地痛。他親自登門到牛羊倌家串門嘮家常,中秋給他們送月餅,下雨了給他們送雨衣、送膠鞋……張連印細心的關懷感動了村里的牛羊倌們,之后,啃苗事件再也沒有發生過。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片飽含著希望的土地在默默地生根發芽。張連印至今仍然記得,半年之后再一次站上山頭,昔日的荒山禿嶺上有了成片的綠色。“那個樹長得綠油油、胖嘟嘟,成就感一下子油然而生,我特別驕傲地跟我老伴說,你看,這都是咱們栽活的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