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左右篇一
說起來,這本《昆蟲記》還是在我上三年級時媽媽買給我的。一開始我并不喜歡這本書,買回來后我碰都沒碰,任它在角落里“生悶氣”。原因是:我討厭蟲子!雖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可我還是不忍去看書里那栩栩如生的蟲子畫像。
在我眼中,蟲子都是那種,那種長長的,軟軟的,慢慢蠕動的家伙,還時不時打個卷兒,圈個圈兒……咦——太惡心。還有那蜘蛛,那么多。只要看到它,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它們一個接著一個爬到我身上的樣子……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雖然我很欣賞它們那契而不舍的精神,但是我想在那時候,我就不會這么樂觀了。這種一見到蟲子就想跑的沖動一直到了五年級才有所好轉。現在我已經完全不怕蟲子了,還能拿起來逗它玩。
就在六年級的一個暑假,我才記起來我還有一本書沒看。于是,我翻開了《昆蟲記》。我完全被里面的昆蟲世界吸引住了,讓我完全對昆蟲產生了極大的改觀。法布爾先生讓我知道蟬的真實面貌。在《伊索寓言》上,蟬都是懶惰的,整個夏天除了唱歌什么也不干。愛勞動的螞蟻在儲備過冬的糧食,勸蟬也開始準備,可是蟬不聽。到了冬天蟬沒有東西吃,餓死了。可實際上,蟬是活不過秋天的,而且蟬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才唱歌。當他在一個無比黑暗的環境下生活了四年,終于破土而出,這難道不令它感到高興嗎?
在現實生活中,螞蟻才是最不講理的那一個。由于其他昆蟲都沒有蟬這種在樹上打洞的能力,但又沉醉于樹汁的美味,于是開始搶奪蟬好不容易打出來的“樹井”。其中螞蟻是最不知羞的家伙,它們有的咬它的翅膀,有的則拉扯它在樹干里的嘴。蟬被弄得實在煩了,就飛走了,而那甜美的“樹井”就這么被螞蟻們占領了。
有的昆蟲看上去游手好閑的,可是讀了以后才發現原來它們為了生存在進行著無比激烈的競爭啊。是法布爾先生令我領悟到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昆蟲其實是非常神秘偉大的存在。只有我們用無限的愛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獲得自然界寶貴的真理。
這里充滿著最真實,最自然的世界。雖然殘酷,但卻神秘,雖然危險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進一步探索這奇妙的昆蟲世界。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左右篇二
我也有一片小小的園子,就像法布爾的荒石園一樣。我的那個院子里瓜果飄香,但是我最痛恨的就是那與我瓜分我勞動果實的蟲子們。
在我讀完昆蟲記后,法布爾理所應當地成為了我的偶像。法布爾早年與自己貧苦的命運搏斗,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通過讀書成為了中學教師,但最終未能實現當上大學教師的心愿。年老后,他在一個偏僻的小村子里找了一個荒草萋萋的園子。他在那里與他一生所愛的各種各樣的昆蟲一起度過了晚年,并寫成了一本現在還耳熟能詳的《昆蟲學回憶錄》(昆蟲記)。他詩人般的語言讓讀書的人耳目一新;對昆蟲的熱愛讓他還原到書本上的昆蟲世界更加真實。
法布爾在他的那個“伊甸園”里觀察各種各樣的昆蟲。有時,在野外觀察不方便,他便把小蟲子抓起來養在鐘形罩中觀察。烈日下,貼在被太陽烤的滾燙的地面上觀察蟬幼蟲在地底的洞穴。洞穴太“龐大”了,填平洞穴至少要一立方米的土。他怎么也想不通這一立方米的浮土去了哪里。可是他并沒有放棄,通過對蟬幼蟲身體結構的研究,他發現了蟬把干燥洞穴里的浮土變得潮濕,使土的體積縮小,也更易于出入。
法布爾這樣認真的觀察不正是因為熱愛嗎?他對一件事物的熱愛給了我很好的啟示:平常的工作生活無趣乏味,那是因為我們沒有一件可以讓我們廢寢忘食的熱愛的事。我想,一個人要是沒有了一件熱愛的,只是每天重復著為了生計的工作,那他與那些為大自然“打工”的低等動物們有什么區別呢?我們中學生不也應該找到一件熱愛的事情嗎?
一早上起床,在睡眼朦朧中勉強吃下早飯,有時還要更早起來補作業。一吃完飯就立刻趕著去學校,到學校立刻又要上令人壓抑的早自習,早自習與第一節課連著上,下課還要問老師題,一直問到上課。太陽終于升到了天空正中,吃完飯的時間也還是在提心吊膽中度過的。日落西山,大家各回各家。一到家就要寫作業寫到睡覺(說不定老師還會說是速度問題)。等再到天亮,又是一模一樣的一天。
我們與那些低等動物有什們區別?老虎(老師)來了就跑(安安靜靜),一沒有危險(老師走了)就要撒一下歡(班里鬧起來),但仍提心吊膽(老師的眼隨時在門口出現)。如果中學生注定要被扼殺所有熱愛的(除了學習),那每天所做的簡單反射會一點一點的失去高等的智慧,失去人的靈性,變成隨遇而安的行尸走肉。
然而學習還是陶冶心靈的方法,雖然現在的教學模式實在是有待改善,但作為中學生理應適應環境。我們應該有我們所愛的,做手工、美術、讀書、音樂和在科學與真理的海洋里遨游,就像法布爾一樣,都可以讓我們擺脫一潭死水的心情,讓情緒之海再起波瀾。這樣既擺脫了無味的平靜如死水的學習生活,又可以把知識學的真起來,而不僅為了考試。
熱愛可以在一成不變中改變,可以讓死水重冒清泉。熱愛是這乏味的制度下的調節劑,讓學生可以專心求知。但熱愛更是讓每一個人擺脫庸俗的必經之路。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左右篇三
在這個極為特別寒假時,我又看了一本名家名著《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亨利·法布爾花了三十一年寫成的,他直到最后連字都看不清了,還要堅持寫第十一章。
這本名家名篇內容多姿多彩令人心曠神怡。
整本書主要寫了,亨利·法布爾在昆蟲世界里發現了一些有趣又奇怪的現象,比如:橫著走的蟹蛛、會裝死的甲蟲、不會迷路的蜜蜂······
朗格多克蝎子最為奇妙,意象自然深:蝎子的毒液對一些幼蟲沒有傷害、一些有。但對每一只成蟲都有致命的危機。金匠花金龜、天牛、豹蠹蛾、蠶、大孔雀蛾的等等等等的幼蟲和成蟲做了實驗,但是結果相同:都是成蟲死了,幼蟲還是原來一樣活蹦亂跳、精神飽滿!后來,作者又做了一個實驗:把幼蟲的血轉到成蟲中,看看成蟲有能不能抵抗朗格多克蝎子的毒素。
結局和沒有轉換一模一樣······最后,作者得出了一個道理:昆蟲不是用調制化學劑的方法配出來的。
看完這本書,我得到了一個道理:結果不是光想出來的,要經過實驗做出來的!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左右篇四
打開書本的扉頁,活蹦亂跳的昆蟲伴隨著大自然撲面而來的縷縷清香,向我展開懷抱,合上書本的末頁,對美麗而神奇的昆蟲世界的依依不舍繞于我的心上,久久不能解開。
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細致入微地刻畫每一個微小不過的生靈,他細心觀察生活,萬分熱愛大自然,提起滿是未干墨水的筆,一揮而就,昆蟲的世界頓時被人給讀懂。
熱愛大自然,是《昆蟲記》給予我的最深啟示。法布爾,他為何能寫成這本自然大書?是熱愛啊!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神往。正因心中那割不斷的熱愛,才出現了那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才得出了這些小而奧不可測的生命特性,才將31年的寶貴年華,傾送給了這昆蟲世界!
小時候語文課本中,就出現了法布爾那鼓鼓的袋子,他把石子、泥土、昆蟲以及花草硬塞進去,褲子臟了,不問;袋子破了,不管,心中是那揮之不去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啊!
繆勒,一位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獎,小時候,他多大自然熱愛不過,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總能拽住他的好奇心,把他那雙亮眼緊緊吸引,目不轉睛地研究上一陣兒。有一次,他因觀察昆蟲而斷了腳踝,不得不吊在病床上,遠離他那魂牽夢繞的大自然。可他,毫不心灰意冷,日日幻想著大自然中的一切,熱愛不減,以至于稱他的父親為“螳螂爸爸”,只因他的手腳出格之長,稱自己為“小虎崽子”,以用來自嘲其那貪玩的個性。不出眾人所料,繆勒長大后果然奔向了他所熱愛的大自然,于生物學的大書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文獻。
由此可知,熱愛大自然的重要性啊!熱愛大自然,也許我不會如法布爾般寫成巨著,也許我也不會像繆勒那樣名揚萬里,但關愛那奇特的個小生靈,品味造物主的魔力一筆,發現出生活之樂之美,可謂意義非凡!
《昆蟲記》告訴我,告訴大家,熱愛大自然吧!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左右篇五
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書,它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美好。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沙漠里的一株小苗,夜空的一顆星星……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只要細細去觀察,我們就會獲得意外的驚喜與快樂。
這個暑假里,我捧起了法國著名作家法布爾編寫的《昆蟲記》。當我翻開它的扉頁時,就被它精美的畫面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繼續往下讀,里面有充滿活力的“音樂家”蟋蟀,勤勞的“清潔工”蜣螂,天才的“建筑師”蜘蛛……我被這些小家伙的堅韌所震撼,也為他們的團結互助所感動,更為他們的不凡絕技而喝彩。
在作家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小昆蟲的世界生動有趣。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蠶寶寶也是一種非常招人喜愛的小昆蟲,它是同學們的“小寵物”,它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啊!
蠶寶寶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它一共要經歷六次蛻皮。春天,科學老師給每個同學發了五顆蠶卵,我帶回家后,按照要求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在新鮮桑葉上。過了幾天,隨著氣溫的升高,卵由飽滿的黑色變得空空的了,原來一條條蟻蠶孵化出來了,它們比芝麻還小,看上去只是一個個小黑點,仔細看它們吃過的桑葉,全是零零星星的小孔,一片小小的桑葉放下去,一天都吃不完。
過了些日子,蟻蠶在經過蛻皮后,頭部和身體逐漸變成白色,它們的食量也越來越大。晚上,四處安靜了下來,我還聽見了蠶吃桑葉的“沙沙”聲呢。
又過了兩個星期,我發現蠶不怎么吃桑葉了,身體變得晶瑩剔透,有時揚起頭左右晃著,原來它們準備吐絲結繭啦!結繭可是個大工程:蠶先用開頭一些絲試探性定點,這樣便于固定蠶繭,待整體穩定后,蠶開始努力吐絲,逐漸把自己包裹起來,一層、兩層……經過一天一夜的不辭辛勞,終于,形成了硬硬的蠶繭,就像是蠶的盔甲一般,后來,里面的蠶慢慢變成蛹,然后變成蛾,破繭而出。
小小的昆蟲具有無窮的力量,它們靠著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創造了自己的美妙世界。小小的昆蟲,裝點了我們多彩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