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1
活動設計背景
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讓幼兒認識水果蔬菜的基礎上認識一些農作物,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農作物,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體驗秋天豐收的快樂。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教育幼兒愛惜農作物,愛惜糧食。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鼓勵幼兒圍繞話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農民伯伯田間勞作場景錄像
2.每位幼兒帶1-2個水果或蔬菜
活動過程
一.提問激發幼兒談話興趣
小朋友你們喜歡秋天嗎?
那你最喜歡秋天的什么?
二. 引導發現
1.觀看錄像
提問:小朋友你們看農民伯伯在干什么?(收割玉米.摘棉花等)
農民伯伯是怎樣勞動的,我們來學學好不好。(幼兒分組進行表演)
小朋友你們看農民伯伯在勞動的時候累不累呢?(累)
那我們要怎樣做呢?(愛惜糧食)
2. 小朋友秋天還有許多的水果和蔬菜,你們最喜歡吃什么?為什么?
三. 交流討論(給水果.蔬菜找家)
1.幼兒向小伙伴介紹自己帶來的是什么?
2.把帶來的水果或蔬菜放到水果區或蔬菜區。
3.幼兒自由交談,學會向同伴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蔬菜名稱
外形.味道.及用途,然后進行分類。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2
設計背景
秋天是一個五彩繽紛、果實豐收的季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許多的變化,葉子變黃了,果子熟了……。而這些自然界的變化也正是教育引導孩子的良好時機。利用這個時機我組織孩子進行了一次野外活動——秋游,我園是一所縣幼兒園,地處縣鎮、農村交界處,有許多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幼兒更進一步的走近大自然,親身體驗一次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忙碌,體會一下農民伯伯豐收的喜悅,感受農田里面真“熱鬧”。同時這次秋游幼兒還收集了秋天的各種種子,體驗了集體活動的快樂。
活動目標
1、感受詩歌充滿情趣、形象化的語言,理解詩歌內容并樂意學講詩歌中優美的詞句。
2、樂意傾聽并學習詞語。發音較準確。
3、能夠安靜入神地傾聽,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4、知道秋天是豐收季節,增進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會讀說詞語“小麥、玉米、棉花、石榴”,并發音正確。
教學難點
朗誦詩歌并理解其內容。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已實地感受過秋天農民豐收的情景,并討論過。
2、資料準備:
(1)幼兒用書《語言》,兒歌掛圖一張。
(2)兒歌錄音帶,錄音機,VCD及相關碟片。
(3)農作物“小麥、玉米、棉花、石榴”等詞語卡片以及實物。
活動過程
一、 激發興趣,回憶秋游活動的情景。
教師一邊指著桌面上孩子們秋游時收集的種子,一邊說:
1、 “你們看桌子上都有什么呀?”幼兒——小麥、玉米、黃豆、水稻等。
2、 “這些都是哪里來的?”幼兒——是上次秋游時收集的。
3、 “原來,它們都是秋天的果實呀,那你們知道秋天除了我們采集到的果實,還有那些果實啊?”幼兒——各種水果(石榴)和種子。
二、 欣賞掛圖,初步識兒歌。
1、 教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兒歌中都有哪些果實?”
教師朗誦一遍兒歌,幼兒傾聽,回答老師的提問。
2、教師:“剛才你們都聽到兒歌中有哪些果實?”(小麥、玉米、棉花、石榴)
3、教師出示兒歌掛圖。
教師邊指著掛圖,邊朗誦兒歌,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
教師:
(1)“請小朋友說說秋天到了哪些地方?”(麥田、棉花地、玉米地,果園)
(2)“請小朋友一起來玩接字成句游戲(教師讀出前四個字,幼兒接著讀出剩下的字 )。“秋天到,秋天到,小麥弟弟笑彎了(腰),玉米爺爺(點點頭);石榴姐姐漲紅了(臉),棉花奶奶(哈哈笑)。”
三、師生共同小結
1、師幼一起朗誦兒歌,感受豐收的忙碌與喜悅。(農田里面真熱鬧)
2、表演豐收的秋天
教師:“小朋友朗誦的這么好聽,現在讓我們放松一下,把詩歌表演出來。”(幼兒分角色表演)
四、擴展延伸
1、給家長一封信,讓家長配合,提供各種渠道,讓幼兒收集更多的果實,進一步理解主題“豐收的秋天”。
2、經常進行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3、仿編兒歌。
教學反思
大班語言活動《豐收的秋天》,重點是學會朗誦兒歌,難點是嘗試根據兒歌的句式結構,用繪畫以及講述的方式仿編兒歌,并樂意在集體面前有表情地朗誦兒歌。我設計了一套圖文并茂的教具,并為這首兒歌配了優美的音樂。
活動開始我提問導入,我問小朋友:上次秋游我們一起體驗了豐收的喜悅,收集了許多果實。我又問,那秋天除了我們收集到的這些果實還有那些果實?這個問題是發散小朋友的思維。等小朋友說出了更多的果實,我再把小朋友的回答編成了一首兒歌《豐收的的秋天》。我請孩子們說說你聽到兒歌里是怎么說的,當孩子們回答出兒歌中的話時,我出示相應的圖片,孩子們邊看掛圖邊朗誦兒歌,一會兒就學會了,掌握的很好,重點得到了突破。
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是請小朋友根據兒歌的句式結構仿編兒歌了,我提問:“玉米爺爺點點頭,棉花奶奶哈哈笑,那位小朋友能同樣仿編一句”。可是小朋友的回答都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根本就不象兒歌,朗誦的時候也沒有原來的兒歌優美。我想:可能這樣空手仿編兒歌對大班的小朋友有一定的難度。
于是,我重新調整了設計的方案,在最后的仿編兒歌處改成先觀察再仿編,我決定先給每個幼兒看一些秋天各種果實的圖畫,根據兒歌句式結構分成四段,要求幼兒在空的地方添上物體和稱謂及形容詞,然后再用四句好聽的話說出來,這樣就是一首完整的兒歌。我試用我修改的方式進行教學,結果效果很好,難點處也突破了。
通過此課的教學,我覺得有時候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自己想想真的挺簡單的,但孩子做起來就比較難,我想在以后設計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更加慎重,不單要備教案,還要備幼兒,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3
活動設計背景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秋天更是一片優美的景色:菊花開放、樹葉滿天飛。所以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幼兒感受秋天的優美風景。
活動目標
1、能安靜地傾聽散文并理解散文內容。
2、創編散文內容并加上相對應的動作。
3、發展幼兒的想象創造思維。
4、理解散文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散文。
5、引導幼兒在散文中學習,感悟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安靜地傾聽散文并理解散文內容。
活動難點:創編散文內容并加上相對應的動作。
活動準備
秋天風景圖一張、小魚、小螞蟻、蛐蛐動物圖片各一只、樹葉三片
活動過程
一、 教師出示秋天風景圖,引出下文
1)、秋天到了,樹上的樹葉怎么樣了?(掉下來了)
2)、樹葉寶寶從樹上掉下來會遇到誰呢?
二、教師示范講述散文一遍,邊出示想對應的小動物圖片,幼兒安靜地傾聽。
三、提問散文中的問題,以便幼兒更進一步的理解散文內容。
1)、秋天到了,天氣怎么樣了?樹葉有怎么了?
2)、飄到草地上,小螞蟻把它當成了什么?
3)、飄到河里,小魚把它當成了什么?
4)、飄到了花叢中,蛐蛐怎么說?
四、幼兒理解散文后,與教師一起講述散文一遍并加上動作。
五、請幼兒大膽聯想并創編散文的內容:
如:樹葉飄到山坡上,毛毛蟲爬過來把它當作了小床。
六、可請幼兒把創編好的內容與原文一起講述,并加上相對應的動作。
七、活動延伸
游戲:兒歌復習
目標:復述已學過的兒歌,鞏固知識內容。
教學反思
秋天到了,天氣涼了。秋天更是一片優美的景色:菊花開放、樹葉滿天飛。所以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幼兒感受秋天的優美風景。
在活動中,我先出示一張秋天的風景圖而引出下文,讓幼兒帶著疑問(樹葉寶寶從樹上掉下來會遇到誰呢?)來聽散文。幼兒認真傾聽并積極大膽回答老師的問題。師父認為在表演過程中,幼兒只模仿教師的動作及兒歌,教師并沒有讓幼兒進行獨立創編,我想也許是自己匡死了幼兒的思路。所以在創編活動中,我讓幼兒大膽聯想并創編,陽陽說:樹葉飄到了馬路上,汽車把她當成了帽子,還有幼兒說樹葉飄到了山坡上,蝸牛把它當成了房子等。這些足已說明幼兒的想象里很豐富。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4
活動設計背景
在“秋天到”主題活動中,首先我帶領幼兒外出散步,然后跟小朋友門一起討論秋天到了以后發生了什么事?秋天好還是冬天好?你們感覺到了什么?小朋友們說自己了解到有關秋天的特點 。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思考問題,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交流去解決問題,小朋友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講解
活動目標
1、認識身邊不同的農作物體驗秋天豐收帶來的喜悅心情。能根據農作物的特點進行替換,并用兒歌的方式進行表述。
2、學習新的詞語。比如:“石榴”,“小麥”,“玉米”……
3、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4、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身邊不同的農作物,知道把兒歌進行表述。
2、知道發音準確。
活動準備
1、 幼兒用書,兒歌掛圖。
2、兒歌錄音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可以先讓幼兒想一想,在農田里見到了什么。復習漢語詞語的發音。
2.教師出示兒歌掛圖。
(1)老師邊說兒歌,邊用手指指圖中的每一個畫面。
(2)教師:“我指掛圖,請小朋友聽錄音”。
(3)教師:“請一名小朋友將詞語卡片貼在掛圖相對應的位置上。”教師可請多名幼兒上前面來貼詞語卡片。
3.借助動作及情景圖(實物)學習兒歌。
(1)教師:“請聽磁帶,我們一起來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2)請幼兒上前面來點指掛圖,再請幾名幼兒上前面來跟說兒歌,邊表演。
4.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語言”同桌相互指圖說一說兒歌。
教學反思
首先,情境導入新課。小朋友們說自己了解到有關秋天的特點,再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讓插圖充分起到服務學習的作用。小朋友們仿佛去了一個新的世界,學習興趣特別濃厚,課堂氣氛自然很活躍。并且學習自己喜歡的部分。沒有想到的是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非常有價值:“老師,為什么田野翻金浪?”……我正好順著問題講下去,我也把一些問題拋給學生,讓小朋友們自已解決,讓許多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思考問題,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交流去解決問題,小朋友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講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最后,教學是一門留下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不足體現在:課堂時間的把握上,前一部分講的時間太久,占去了一大半的時間,以至于后面二,三節時間顯得不夠用,并且使這節課設計好的許多環節沒有時間去完成。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的揣摩學習,才會有進步。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 對果實的分類及特點了解甚少,希望通過學習讓其了解認知相關知識。
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交流有關果實的經驗。
2、觀察了解秋天的果實,能運用多種方法對果實進行分類。
3、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能清楚明白不同種類果實的特征及其分類
活動準備
1、各種果實實物或自制的果實圖片。
2、自制果實頭飾。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教師分發給幼兒各種果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分發了很多果實,那么大家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二)基本部分
1、感知水果和堅果的不同
請幼兒品嘗水果和堅果,引導幼兒通過看、摸、品嘗等感知它們在形狀、顏色、吃法和味道等方面的不同。
① 師:首先請小朋友們先觀察一下水果和堅果,它們的形狀和顏色是什么?
② 師:其次請小朋友們摸一摸水果和堅果,兩種果實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③ 師:最后請小朋友們品嘗一下水果和堅果,它們的味道怎么樣?有什么不同?
2、講述故事《果果開會》了解水果和堅果的特征
教師一邊講述,一邊出示核桃、栗子等堅果及蘋果、梨等水果的圖片,引導幼兒知道什么是堅果,什么是水果,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師:聽完了這個故事,請小朋友們相互討論一下你所知道的水果或堅果有哪些特點?你知道怎樣區分水果和堅果嗎?有幾種方法?
小結:師:水果和堅果都是果實,但是水果皮薄,水分多,味道酸甜,容易食用。而堅果皮厚,基本沒有水分,而且食用起來比水果麻煩。其實要區分水果和堅果非常簡單,只要通過看、摸及品嘗就可以判斷出來了。
3、玩游戲《尋找果實媽媽》,對果實進行分類
教師在黑板上分別貼出寫有水果、堅果的大卡片,幼兒戴上各種水果和堅果的頭飾,尋找自己的果實媽媽。
(三)結束部分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如何區分水果和堅果,請小朋友們回去自己動手找一找其它的果實,運用今天學過的區別方法幫它們找找果實媽媽吧。
教學反思
1、幼兒的獨立思考和 討論的空間太少了,今后應給予幼兒適度的自由空間。
2、上課活動太過于機械化,有些死板,缺少新意,沒有創新。
3、進行的游戲太少了,“玩中學”的教學思想貫徹的太少了。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6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詩歌所蘊涵的色彩美,激發幼兒喜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情感。
2、引導幼兒在學習詩歌基礎上學會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3、擴展幼兒的想象,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仿編關于秋天的顏色的詩歌。
二、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參觀秋天的景色
2、錄音機、配樂磁帶
3、掛圖
三、活動過程:
1、觀看掛圖,引題,引導幼兒說出是秋天。
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欣賞一幅圖片,認真看,里面都有什么?是什么季節?
2、用富有韻律和激情的語調朗誦一遍,激發幼兒學習的愿望。(音樂起)
師:秋天真的是一個多彩的季節。
讓幼兒在觀看掛圖在幼兒視覺形象后再朗誦一遍,以加深幼兒對詩歌的印象。 可以讓幼兒講講幼兒在詩歌里說了些什么 ,引導幼兒用詩歌里的語言回答。 (音樂停)
3、幫助幼兒理解作品,讓幼兒展開討論,詩歌里都有誰說到了哪些顏色?
引導幼兒說出菊花說秋天是黃色的,楓樹說秋天是紅色的,松樹說秋天是綠色的,大地說是秋天是彩色的。
4、讓幼兒完整朗讀詩歌。
5、發散思維引導幼兒思考:秋天還有什么顏色?
師:剛才菊花、楓樹、松樹都說了秋天的顏色,還有許多東西也想來說一說,它們會怎么說呢?
引導幼兒學說“__ 說秋天是__”的句式。
6、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想象力轉化為一片新的詩歌。根據原文的思路進行仿編。“__說秋天是__的,__說秋天是__的,__說秋天是__的,”。詩的長短可因人而異,允許幼兒有更豐富的想象,不嚴格按照教師規定的結構仿編。
7、請個別幼兒示范仿編,教師引導其他幼兒進行評價。
8、鼓勵幼兒將自己編的詩歌講給同伴和老師聽,教師選擇1~2篇,帶領幼兒一起配樂朗誦。
四、活動延伸
1、教師帶領幼兒外出觀察,觀察后談話“你看到的秋天都是什么顏色的?”
2、在觀察和談話的基礎上,提出用掛圖和材料一起裝扮秋天的要求,請幼兒將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粘在掛圖上。
師:瞧,老師準備了 一幅掛圖和許多材料,我們一起來裝扮美麗的秋天好嗎?你們可以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粘在背景圖上。(音樂起)
中班教案秋天的水果篇7
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并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制作秋景圖的圖片或課件。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2、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①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②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顯示)
二、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朗讀之后,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討論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2、圖畫描繪:出示學生繪制的圖畫或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
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3、研讀賞析
a.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b.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并說說你的感受。
例:優美語句賞析,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嗎?
比喻青鳊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4、互動釋疑:學生提問,小組全班相互解決
三、聯系生活,體驗延伸
以海鹽的秋天為生活舞臺,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四、教師小結,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①寫海鹽的秋天。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為內容的詩文,并做點評。
③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