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一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于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正確)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于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計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杰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義氣聞名于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么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注釋】
[1]節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標題是后人加的。陳壽(233—297),字承柞(zuò),晉朝安漢(現在四川南充)人,史學家,所著《三國志》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歷史。隆中,地名,在現在湖北襄樊。對,回答、應對。
[2]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現在山東沂水南)人。曾隱居隆中,后來做蜀國丞相。……
[3]隴畝:田地。
[4]好(hào)為《梁父吟》:喜愛唱《梁父吟》。《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
[5]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
[6]樂(yuè)毅:戰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余城。
[7]莫之許:就是“莫許之”。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這件事。許,承認、同意。
[8]博陵:東漢郡名,現在河北蠡(lǐ)縣一帶。
[9]穎川除庶元直:穎川人徐庶,字元直。穎川,東漢郡名,包括現在河南中部一些地區。
[10]謂為信然:說是確實這樣。謂,說。信然,確實這樣。
[11]先主:指劉備。
[12]新野:現在河南新野。
[13]器:器重,重視。
[14]謂:對……說,告訴。
[15]與俱來:和(他)一起來。“與”后邊省去“之”(他)。
[16]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里去拜訪。就,接近、趨向。
[17]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
[18]宜枉駕顧之:(你)應該親自去拜訪他。枉駕,屈尊。顧,拜訪。
[19]詣(yì):拜訪。
[20]凡:總共。
[21]乃見:才見到。
[22]因屏(bīng)人: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因,于是、就此。屏,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3]漢室傾頹:漢朝(的統治)崩潰。漢室,指漢朝。傾頹,崩潰、衰敗。
[24]奸臣竊命:指董卓、曹操先后專權。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
[25]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遷都到陜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
[26]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27]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
[28]信:通“伸”,伸張。
[29]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用,因此。猖蹶,這里是失敗的意思。
[30]然志猶末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猶,仍、還。已,止。
[31]計將安出:意思是說,該采取怎樣的辦法?計,計策。出,產生。
[32]自董卓已來:指董卓殺死少帝劉辯,獨掌大權以來。已,通“以”。
[33]袁紹:漢末的冀州牧(統治一州的長官),占有冀、青、并、幽四州(現在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帶)。他在公元200年(漢獻帝建安五年)率領幾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只有幾萬兵力,但是用了謀土的計策,打敗了他。
[34]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35]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籌劃(得當)。非惟,不僅。抑,而且。
[36]挾天子而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挾,挾持、控制。
[37]爭鋒:爭強,爭勝。
[38]孫權:他繼承父(孫堅)兄(孫策)之業占據江東(長江下游)一帶地方,所以說他“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39]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
[40]此可以為掇而不可圖也:(孫權)這(方面)可把(他)結為外掇,而不可謀取他。
[41]漢、沔(miǎn):這里指漢水中下游一帶。漢水,古代通稱沔水。
[42]利盡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利,物資。盡,全部取得。南海,這里泛指南方近海地方。
[43]吳會(kuài):吳郡和會稽郡的合稱,現在江蘇長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44]巴、蜀:巴郡、蜀郡,在現在的重慶和四川。
[45]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說,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46]其主:它的主人,指荊州牧劉表。
[47]此殆(dài)天所以資將軍: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殆,大概。資,資助、給予。
[48]益州:漢代州名,在現在四川。
[49]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
[50]高祖:劉邦。
[51]劉璋(zhāng)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52]張魯在北:張魯當時據有漢中,在益州北面。
[53]殷:興旺富裕。
[54]存恤(xù):愛撫,愛惜。
[55]胄(zhòu):后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的后代,所以稱他“帝室之胄”。
[56]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里有“招致”的意思。
[57]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
[58]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族的稱呼。
[59]夷越:這里泛指我國南部各族。
[60]政理:政治。
[61]宛、洛:現在河南南陽和洛陽。這里泛指中原一帶。
[62]身:親自。
[63]秦川:秦國故地,現在陜西、甘肅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川,平野。
[64]簞(dān)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漿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65]日:一天天。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1、朗讀
2、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和程序
第1課時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朗讀,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新課(1分鐘)
由諸葛亮足智多謀導入
二、有關內容介紹(4分鐘)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劉備當年三次到此請諸葛亮出山。
對,回答,應對。
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劉備在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2、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陳壽,史學家《三國志》
4、明確學習任務
三、正音與朗讀(30分鐘)
1、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借助注釋,默讀課文。
隴畝lǒng mǔ 父 fǔ 潁yǐng 庶 shù
屯tún 臥wò 枉wǎng
竊 qiè 度duó 信shēn
勝shēng 抑yì 挾xié 塞sài 沃wò 殷yīn 戎róng 將jiǎng 荊jīng
2、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3、學生個別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要求讀準音,斷準句,明確句讀,不讀破句。
4.學生齊讀全文。
四、重點字詞(10分鐘)
1、見課文注解,補充于下:
將軍豈愿見之乎 豈,可。
然操遂能克紹 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時人莫之許也 賓語前置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判斷句
君與俱來 省略句
3、練習二
度,估計。 遂,于是、就。
挾,挾持、控制。 誠,的確。
就,接近。枉,委屈。顧,看望。
簞,用竹筐裝著。壺,用水壺盛著水酒。 (名詞作動詞)
五、課堂小結
第2課時
教學任務: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
一、導入新課
檢查朗讀
二、理清文章結構
1、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抱負。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2、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3、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
“君謂計將安出?”
答曰:天下形勢:豪杰并起。
曹操,不可與之爭鋒;
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荊(劉表)
益(劉璋),可奪之。
將軍,跨有……西和……南撫……外結……內修……
4、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討論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運用
明確: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
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后“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后,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
四、練習一
1、“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2、內政與外交: 內修政理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
奪取荊益、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必要性→可行性)
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隆 中 對
(一)簡述諸葛亮的抱負。①
(二)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②
(三)寫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③④⑤
(四)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⑥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事)
人教版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三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隴畝( )遂詣亮( )( )
屏人( )度德量力( )
猖蹶( )( )挾天子( )
殆( )存恤( )
帝室之胄( )簞食壺漿( )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隆中對________________(2)莫之許________________
(3)可就見________________(4)枉駕顧之________________
(5)因屏人________________(6)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
(7)挾天子________________(8)利盡南海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欲信大義于天下
c.故不錯意也
d.自董卓已來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b.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c.簞食壺漿
d.山行六七里
5.《隆中對》節選自我國一部紀傳體分國史《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本書記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國的歷史。
6.下列故事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一項是( )
a.三氣周瑜b.三顧茅廬
c.三打白骨精d.桃園三結義
7.寫出三個包含“善”的成語。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二、課內閱讀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8.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弱為強者b.曹操比于袁紹
賢能為之用信義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國d.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此誠不可與爭鋒爭鋒: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資:
(3)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殷:
(4)總攬英雄攬:
10.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
23.隆中對
1.lǒnɡ suì yì bǐnɡ duó chānɡ jué xié dài xù zhòu dān
2.(1)回答、應對(2)承認、同意(3)接近、趨向(4)拜訪
(5)命人退避(6)失敗(7)挾持、控制(8)物資
3.a 4.c其他幾項均為名詞作狀語
5.《三國志》 西晉 史學 陳壽 魏 蜀 吳
6.c 7.多愁善感 獨善其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d
9.(1)爭強、爭勝(2)資助、給予(3)興旺富裕(4)招致、羅致
10.對曹操“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后進取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