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全冊篇一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1)復述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主題。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品味文章清新樸實的語言。
3、情感價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師深沉博大的愛心及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學會關注、關心弱勢群體,讓心靈接受一次愛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解決辦法:扣住文本,設身體驗。)
(2)品味文章細膩優美的語言。(解決辦法:多讀。)
(3)如何更好地對殘疾人表現出我們的關愛,進行一次愛的教育。(解決辦法:直觀事例,震憾心靈,發散思維,奉獻愛心。)
2、教學難點:
(1)莎莉文老師如何教“我”感受“愛”。(解決辦法:設置活動,親自體驗,根據文本,重點理解。)
(2)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解決辦法:深入淺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處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五課課文,第一單元課文以人物故事為主,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因此重點可放在學習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奮斗歷程和愛的傳遞,滲透人文教育。此文與這一單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當事人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學習中要注意從這個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描寫細膩,形象鮮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來學習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四)資源分析。
1、學生對殘疾人生活、心理的了解。很多人沒有親自接觸過殘疾人,但通過各種媒介對殘疾人有一定的了解。
2、學生課外收集搜集海倫及殘疾人奮斗成才的資料。學生易把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別人的幫助這個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學生參與幫助殘疾人的經歷。
4、學生自已在成長過程中受他人重大影響的經歷。
5、教師收集《千手觀音》的資料,《千手觀音》演出的成功因素與海倫成才的原因有異曲同工之處,它需要四個手語老師的幫助。
6、教師已有的電影《漂亮媽媽》的材料,設置情境,引出問題。
7、愛心歌曲《愛的希望》及手語操。所任兩個班的學生均已學過,能引起共鳴。
(一)教法設計:
1、根據教材特點、初中學生思維行為特點,設計以下教學法,力求做到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法。
(1)探索教學法:歸納為“五步教學法”,思路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觀察分析——>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本方法是一種較好的結合學生實際,符合認識規律的方法。能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2)直觀教學法:展示有關畫面、電影片斷、激發學生的感性認識。
(3)模擬實踐法:學生親身體驗,深入體會。
(4)競賽法。小組間競賽,激發學生發散其思維。
(5)感知、模仿、遷移、運用。符合人的認識規律。
2、對不同學生的啟發、誘導方式:
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尤其是中差生。本課主題學生雖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過搞小活動及放映電影,深入淺出,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分析問題時難度較大,老師適當點撥,這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法設計:
初二年的學生既保持了初一年時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躍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學會思考社會問題,學習重在學會主動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學習。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一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方面善于與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2、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3、發散思維,自主探索。符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
4、模擬實踐,親身體驗。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通過這幾種學習方法,當家作了課堂的主人,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有能力參與進來,課堂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選用。
1、教學媒體設計:
(1)有關畫面展示:海倫生活照、《千手觀音》照、邰麗華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情境。
(2)所剪輯的電影片段:《漂亮媽媽》的兩個片段,觸動學生心靈。
(3)音樂播放:《愛的希望》,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做手語操,以烘托課堂“愛”的氛圍,結束教學。
(4)有關文字:展示初讀課文和重點研討階段的學習任務,以節省板書時間,
2、學生活動設計:
兩個小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活動一是盲人認識具體事物,活動二是教聾啞人認識抽象事物。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愛心歌曲的感受。
總需時間:45分鐘。
附:教學過程流程圖
活動導入——速讀課文,理解內容——重點研討,賞析語言——電影片段欣賞,討論探究——師生總結,布置作業——播放愛心歌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全冊篇二
你們好!下面我開始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三峽》。首先分析教材。
1、選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4、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依據
《初中語文大綱》在古文閱讀上要求誦讀詩詞,積累、感悟和運用。我把課文結合單元來分析,甚至置于整個初中古文學習的階段來分析。宏觀看,本單元都是古代歌詠山水的優秀篇章。本文更是開啟山水游記的先河,借山水抒性靈,對后一代的柳宗元影響頗深。由此可知酷愛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為以后學習山水游記打下基礎,具連貫性。微觀看,本文不單寫景優美,且語言明易,抒發對祖國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養學生鑒賞力。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依據:新課改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在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綱要》指出:“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重點字詞,背默課文。(注重知識與能力的聯系,落實雙基目標。)
能力目標:
1、重視朗讀訓練,能借助工具書翻譯;(葉圣陶語“非讀無義訓練語感,非讀無義激發美感”)
2、學習寫景方法,體會語言精妙之處;
3、結合作者情況,體會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鑒賞力。(教學過程中“授之以漁”如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況,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給學生寫景方法,抓事物特點進行刻畫。)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選文的思想性審美情趣文化內涵”是調整后教材的突出特點。據這一依據我定以下重、難點,但初中生鑒賞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漸進。
重點:抓精彩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特點。
難點:在教師的指導下摘抄,感悟語言的精妙之處。
《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要背誦百篇名篇,《三峽》寫景精煉優美,與學生熱愛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鳴。本班學生愛讀古典文學,引導其背誦可逐步提高鑒賞能力。但初二學生閱歷淺,少有真切體會,或許在感悟語言優美上有一定難度。
(一)、總體設計及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重視學生思維力,重視知識之間、能力之間、情意之間的聯系”因此,我的教法總體設計:導讀—感悟—設疑—解疑。
(二)、教學方法及培養的能力
1、導讀,用朗讀法(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指導學生每次讀書的側重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引導學生感悟課文。)
2、感悟,指用圈點批注法體會語言內涵。(現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對身邊事物缺乏敏感,學生則表現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進;因此,我著重培養學生感悟,發掘思考的創造力和深度,將課本知識內化為能力。)
3、討論法,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集中熱點問題,并解疑。培養學生懷疑精神。
(三)、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利利用各種傳媒手段收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學生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能發展思維力,加深了對課文理解。
四、說學法
新課改中,教師應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學生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己翻譯。經討論,在合作探究學習中感悟語言,并摘抄優美語言,我適當點撥,并鼓勵學生質疑。
1、誦讀訓練法:落實雙基目標
2、合作探究法:落實重點
3、設疑法:突破難點
4、創設情景法提高寫作能力
5、練習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法上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結合。例如:我創設情景提問學
教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說課稿二》,來自網!
生對秋景一段怎樣讀?依據是什么?學生討論后紛紛發言,有的說“帶冷清蕭殺的哀婉,”依據是“哀轉久絕。”有的說“帶天高云淡的舒暢”依據是“晴初”和“林寒澗肅”等等,雖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卻頗能顯示學生的思考力和個性。
(一)、課堂結構:導入、討論,教師點撥,課堂練習布置作文。
(二)、簡要過程
當今語文教改氣氛活躍,新觀念、新教法層出不窮,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讀”這個本。本節課據此設計如下:
1、初讀感知課文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讓學生自由朗讀,畫出疑難的地方,為下面設疑作準備。
2、通讀全文,教師解疑
學生互評朗讀并翻譯,要求讀準字音、句讀,重點句段能意譯,理清作者思路,為下面環節掃清障礙。
3、研讀重點段落,體會語言精妙
學生在上面的各環節提出問題,教師分問題討論,為下面的寫作練習做準備。
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鑒賞的潛能,新課改更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請舉具體例子說明(考查學生感悟、鑒賞的能力)
本文讀來音韻和諧,你能發現作者怎樣營造這種效果?指出對偶、韻腳(培養學生語感)
想像文章描繪的畫意,把握各段寫景重點及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思路。(培養學生想像力)
4、析讀課文,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指導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方法,自己探求真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學生當一會老師給別的同學出題,學生的學習熱情頓時高漲,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如“沿溯阻絕”指陸路還是水路被隔絕,既被隔絕為何“王命急宣”時能急傳王命?
如作者如何安排寫景順序,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順序?
5、練習延伸,學本文寫作方法
(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學習本文寫景方法。)
6、歸納總結
板書
兩岸連山—山多峽窄
山壯正側結合
隱天蔽日—山高峽陡
《三峽》襄陵阻絕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發暮至
素湍綠潭
春冬清悠美
清榮峻茂
霜旦寒肅
秋凄婉美
猿嘯悲歌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全冊篇三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
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一)課前熱身:學生交流1)通訊的相關知識;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