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石榴教案反思 好吃的石榴教案反思篇一
在反復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2、品讀詞句,感悟鄭振鐸先生熱愛生活、充滿情趣、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真誠、質樸、平易、童真的人品。
3、認識作者通過細節刻畫,把人物描寫得鮮活飽滿的表現手法。
情感真摯濃郁,感人至深是本文的突出特點,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力求抓住文章的情感這條線,以情導讀,在讀中體會,感悟,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相融,從而使學生受到熏染.為此在教學中我較好的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找準切入點,并以之作為教學主線貫穿教學始終。文中“啊,充滿著生活的溫馨和詩一般情韻的往事啊!”是作者在回憶往事時發自內心的感嘆,飽含了作者對美好往事的無限眷戀,對父親深摯的思念,有幸福有傷感,快樂、惆悵、懷念交織其中,可以說是作者全部情感的凝集,是貫穿本文的情感主線。所以我把這個句子作為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切入點。第二課時新授伊始就把這個句子從文中摘出來,指導學生讀句,理解“溫馨”“情韻”二詞的意思,意在讓學生帶著:那是些怎樣充滿生活的溫馨和詩一般情韻的往事的思考,進入文本的學習。起到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的作用。然后,在學完關于石榴節的回憶、父親去世兩個內容之后再分別呈現此句,以層層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感悟,同時也是教學過程如一首詩歌,而這個句子就是這首詩歌中反復詠嘆的中心句。
二、展開空白點,引領學生走入文本,走進人物的生活。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用簡練的筆墨寫了故居一年四季的景色 “舊居的院子不算大,卻栽滿了桃、李、杏、梅、……可說是三季有花,四時常青”如一幅寫意畫,極其概括,給人留下了自由而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一段是鄭振鐸先生生活環境的描寫,對于展示人物的精神風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這一段作者雖是略寫,但在教學中卻不可做簡略的處理。所以在這一段的教學設計上我做了充分的鋪展,抓住“栽滿”“三季有花”“四時常青”,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略小院一年四季的美景,把學生帶入一個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從而感悟主人悠然自得,豐富多彩的生活,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樣就把學生帶進了小院主人的生活之中。
三、扣住細節刻畫,貼近人物,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三、四自然段用細膩的筆墨描繪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正如一幅工筆細描的人物畫。語言樸實,生動,具有形象性,展示了人物平易、慈愛、童真的心靈,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上我采用讓學生找句子,抓刻畫人物的重點詞語,尤其是描寫人動作的詞語,通過讀,把語句化為形象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可親、可愛、可敬,激發學生對人物的熱愛之情。從而使下一教學環節—寫出孩子們心里想說的話成為水到渠成,收到言由情發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在較好的體現了我的教學設計意圖的前提之下,也存在許多不足:
一、對學生情緒把握不到位,致使不能根據學生的情緒即使調整教學節奏,師生配合不默契。
二、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很欠缺,學生讀得不充分,不能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三、某些教學環節中的細節把握不準,不能捕捉教學中的積極因素,給予學生及時有效地反饋。
這些教學中的不足暴露了我平時教學中的弱點,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等措施,在實踐中有意識的自我改進,以爭取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水平在現有基礎之上有較大提高。
認識石榴教案反思 好吃的石榴教案反思篇二
師:你們怎么知道石榴成熟了呢?
生:石榴先是青綠色的,然后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這樣石榴就成熟了。
師:是嗎?請你們讀讀課文里的這句話,想想跟你們表達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嗎?(生自由讀句子)
生:課文里不是用“然后”而是用“逐漸”這個詞。
師:你們覺得那個詞用得比較精確?
生:用“然后”這個詞,好像是石榴一下子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的,而“逐漸”就寫出了它的漸變過程。
師:你真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孩子!
師:那能否把文中表示顏色的詞進行交換位置呢?
生:不行。因為石榴先是青綠色的,長呀長呀,就變成青中帶黃。過了一段時間,又變成黃中帶紅。
生:青綠色的石榴不會先變成黃中帶紅,再變成青中帶黃的。它要由青漸漸變成黃,再由黃漸漸變成紅,所以不能把這兩個詞語調換。
師:是啊,你說的對極了。作者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推敲,才把文章寫得如此生動,用詞如此準確,這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再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生齊讀句子)
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細讀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了學生學習,更讓學生從中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文章的條理,教師運用了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去思考,其實,也教會了孩子觀察要仔細,寫文章要有條理的重要性。
認識石榴教案反思 好吃的石榴教案反思篇三
《石榴》這篇文章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和習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課時教學反思。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過程和它的味道特點,并引導學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寫法介紹一種水果。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亮點:
用課件來輔助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我精心制作了幾張幻燈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艷麗、果大肉厚的石榴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到這些成熟的石榴樣子,激發他們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形象地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時,我也特意向學生展示了一張有各種新鮮水果的幻燈片,使學生一看到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經品嘗過的感覺,利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要讓學生能比較快地記住生字的音形義,最好的識字方法就是運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動的圖片更易于學生記憶。因此,在學習“甚”字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與布匹有關,古時候的人覺得有好東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覺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學到“至”字時,我又展示一幅字畫,告訴學生,它就像一只鳥從空中飛到了地面,表示來到、到達的意思。這樣的識字方法,學生通俗易懂,記憶長久。
在這一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的環節是比較緊湊的,重難點突出,尤其是體現了中年段的“抓住讀寫結合、突出段的訓練”的閱讀教學總目標,比如說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來引導學生體會石榴的成熟過程并引導學生從擬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愛,尤其是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圖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樣子,然后對照課文的寫法,指導學生仿寫,激發他對水果的喜愛之情,教學反思《石榴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這節課中,為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受對石榴的喜愛之情,我采用了默讀、朗讀,個人讀,集體讀等方式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會,從而達到審美的樂趣。
俗話說: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在這節課中,我也有許多的不足。比如:
新課標指出,要構建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這節課中,我雖然運用了生動美麗的課件輔助教學,學生也能從我的課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愛誘人,但對于仿照課文來介紹一種水果時,我本應該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自己的喜愛吃的一種水果并拿來現場品嘗的,但考慮到由于學生多,到時場面(擔心學生只顧吃而不說)難控制而不得不取消這一計劃。所以,在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時,學生在描述水果的樣子及味道特點時就顯得不夠到位。
新課標倡導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的閱讀體現個性。而在學習課文時,雖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但對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還不夠體現,比如在學習擬人句時,我沒有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覺去讀一讀,從中體會石榴的可愛。
由于班級中的學生多(55個),在教學時,我總是請那些能說會道的學生回答問題,有時又擔心自己的時間不夠,所以就忽略了對學困生的提問。
在這節課中,學生表現好的時候,我只是采用簡單的掌聲表揚,或是只是“你真棒!”“你真聰明!”等一些較為普遍的話來表揚學生,這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也沒有,這樣,就缺少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機會。
除了準備好必要的課件、精心設計好各個教學環節以外,還要事先讓學生對我們自己家鄉在秋天成熟的水果做一些了解,并且自己先品嘗一種水果,親自體驗這種水果的味道。還要大膽地讓學生把自己喜愛的水果帶到課堂上來,老師做現場的指導,這樣效果可能好些。
要給學生展示自己閱讀的機會,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同時還要盡量照顧到學困生,給他們提供回答的機會,比如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使他們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對表現好的學生加以鼓勵,比如說“通過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石榴的可愛!”“可愛的你讀出了石榴的可愛!”“你的介紹很獨特!老師真喜歡!”……對一些回答不出或答不好的學生就可以這樣說“老師為你堅起大拇指,因為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暫時想不起來不要緊,只要你認真聽用心想,下次一定會說得更好!”……
在反思中進步,在進步中成長。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精心備好每一節課,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教學,為不斷提高課堂效率而努力。
認識石榴教案反思 好吃的石榴教案反思篇四
《石榴笑了》一文是語文s版教材,第五單元的一片文章,主要講了王力力盼著石榴快點笑,為此他做了很多事來逗石榴,可是石榴都沒笑,到了秋天石榴成熟了,自然咧開嘴笑了。這樣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秋天是石榴成熟的季節,也是許多植物收獲的季節,同時讓我們看到了王力力這樣天真可愛的孩子。
根據課文內容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一是認識12個生字,會寫四個字;二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三是明白石榴到秋天才能成熟,所有的植物生長都有一定的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進行了識字教學。先讓孩子們了解會認字,知道會認字的記憶方法,指導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記憶生字,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數一數等方式,讓孩子通過多種方式記憶生字。除此之外還注重強調字音,采用多種方式記憶,開火車讀,學生互相配合讀,組詞,說話等,讓孩子對生字有更深的印象,同時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抓住課堂時間多方位練習。
在指導會寫字時,我特別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寫得一首好字著實令人羨慕,另一方面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學習寫字時,我先讓他們仔細觀察田字格里的范字,了解這些字的間架結構,看清它們的擺放位置,以利于學生把字寫得端正、美觀。然后再讓學生描紅,最后仿寫。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以讀品結合的方式,先從題目上入手,石榴笑了,讓學生發出疑問,學生們有的會說石榴為什么笑?石榴是怎樣笑的?石榴什么時候笑?等等有價值的問題,我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
對于課題還要強調一點,笑是一種擬人的修辭方法,雖然孩子不一定了解和及懂得,但是要適當的滲透,讓層次和基礎好的同學先有一個了解。這也是為以后的學習積累知識。課文第一段媽媽說: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對于這個“笑”字,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初步感知,然后聯系學生實際,讓他們同桌互相笑一笑,把笑字的表面意思呈現在學生面前,然后我語鋒一轉:媽媽說的石榴一笑中的笑,和我們小朋友的笑一樣嗎?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都知道不一樣,媽媽說的笑是指石榴成熟的意思,這樣通過讀讀想想比比,石榴一笑的笑就在學生頭腦中生根了,為后文的笑做好了堅實的鋪墊。課文第三段“石榴慢慢地裂開嘴,露出牙齒,笑了。”我讓學生在句子中找一找從哪兒可以看出石榴笑了?再結合學生的回答緊扣“慢慢地裂開嘴,露出牙齒”這些關鍵詞語
來讀讀、悟悟、品品,感受石榴’笑”的具體過程,讓石榴的笑在學生頭腦中發芽。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變得更開闊了。然后讓孩子想一想,為什么秋風一吹,石榴就笑了。體會石榴笑的原因,實現教學目標。
認識石榴教案反思 好吃的石榴教案反思篇五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杯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于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獲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嘗。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嘗,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于是讓他們說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學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后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嘗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于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松愉快。
1、上課之前,鉆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復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于 這一課的名師教案,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文章先教學課文的最后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嘗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導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這樣導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學生的心。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于,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蘊涵著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后,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說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于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最后,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嘗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