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霧都孤兒讀后感400字 霧都孤兒讀后感1000字篇一
本文的主人公是濟貧院的一個孤兒奧利費,我們跟著他的足跡行走,可以看到在當時的英國存在種種不堪的社會問題:首先是救濟院非人性的貧困扶持,接著是教區執事的殘忍虐待,再者是童工雇主的不堪欺凌,緊接著又受騙誤入了賊窩的圈套。如此諸多對下層人們無可奈何的生活描寫,讀來實在是令人心寒不止,幸而狄更斯提倡的是“仁愛”思想,小說中還設立了布朗洛老紳士和露絲小姐這樣的善良化身,希望能借助他們的力量解救一部分的勞苦大眾。
其實,讀這本小說會讓我產生一種太機緣巧合的奇幻感覺,因為文中的奧利費無疑是萬分幸運的。第一次上街當小偷剛好碰到的是自己亡父的好友,而且這個老人是如此那般的疼愛于他;而第二次入室行竊時又剛好來到了自己的姨媽家,而這位露絲小姐更是十分的喜愛于他;最后當費金這伙賊寇精心計劃要置他于死地時,善良的南希姑娘又再次不顧生命危險解救了他。所以結合種種情景,奧利弗無論身處何種水深火熱之中,似乎總有人能夠拉他一把,可惜他的好友迪克卻逃不過魔鬼的手掌,在這樣的對比下作者又不免撕開了現實的殘酷。
看多了巴爾扎克對上流社會奢靡生活的描繪,再轉換到一個充滿罪惡與骯臟的賊窩環境,可能心理上多少會讓我有點難以接受,因為美好的事實總是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而雜亂不堪的生活卻是被很多人所鄙夷的。但在這兩種不同的作者筆鋒下相比較,似乎更能點醒我社會是以對立面而存在的,不管你處在何種環境下都會有美好與邪惡相伴為伍。甚至于平時的我們可能很少去關注底層貧困人們的生活需求,在這一點上是狄更斯在奮力吶喊: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愛的關注。
像文中南希姑娘這一人設的命運無疑是最悲慘可憐的,因為她雖然身陷賊窩卻有一顆純潔的心,如果從一出生就有人對她投以關愛的話,那她最后也不至于落得這樣一個結局。可能有的讀者難以理解南希為何不接受露絲小姐的解救,在這一點上我是這樣分析的:首先她久經身處的環境已經讓其產生了依賴感,一旦脫離這個賊幫會讓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安全感”,以至于無論逃往何處都會無所適從;其次,作為女性的她對賽克斯是有愛存在的,感情對一個女人來說可以犧牲所有的一切,甚至這也剛好是一個機會來證明他們之間的感情;最后,她內心仍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一直以來都是跟這幫賊寇相依為命,所以她也會有所不忍就此背離了他們。其實,南希這個人物的刻畫是很實在的,因為她身上有人性的善跟現實的惡之間最真實的矛盾掙扎,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活久居卻還能保持清水般得品質,確實值得我們敬畏和學習。
我看其他人的評價說,費金是最值得玩味的一個角色,無論從他的外貌特征、居住環境和營生方式來說,都十足的是一個齷齪的惡人形象,而狄更斯一直以“猶太人”的稱謂來記述這個人物,從中也隱含著他對整個猶太民族的鄙視。這一點是我讀不通的地方,也算是居于對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刻,不過費金在文中教唆手下小孩的一些手段確實挺辛辣的,尤其是他用幽閉的方式讓孤獨憂郁去熏陶奧利費那幼小的心靈時,會讓人覺得他簡直就是魔鬼的化身。但不容否認的是,賊窩里也時常有充滿歡聲笑語的時候,尤其是查理·貝茨少爺那種忘我的開懷大笑讓我記憶深刻,所以有時不免幻想于費金要是一個溫情的老翁形象那該多好啊,也算給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有了一個容身之所。
一般而言,令人動情的小說多是悲劇式的結尾,但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片美好。《霧都孤兒》的結局由悲到喜、善惡有報,對于文中的惡人們,作者不厭其煩的一一給其安排了悲慘的下場,而對那些善良的救苦救難人物做了最為怡人天樂的幸福生活。可能這樣的結尾有點偏向于童話式的美好,但不管怎么說,這部小說都寄托了狄更斯的美好愿望,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抑惡揚善的維護好共同生活的環境。
霧都孤兒讀后感400字 霧都孤兒讀后感1000字篇二
你如何去理解那個時代的歐洲?
是奢華的舞會?身著晚禮服的貴婦人?還是白馬上的princecharming?上流社會的貴族臉上堆著的高傲,虛偽的表情?
是冒著滾滾濃煙的大型工廠?嘈雜的機械聲?貧民饑餓而貪婪的眼神,還是骯臟混亂的貧民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奢華與貧困尖銳對立在每一個專制的社會。剝削,壓迫與嘲弄,在有錢的人眼中,窮人只是愚蠢的禽獸,沒有感情,沒有能力,沒有思想,更沒有尊嚴。
換個角度,你會發現更多。
主人公能在那個污濁不堪的社會里,卻始終保持自己靈魂的高尚與純潔,那種對真善美的執著,讓人感動。
另外,狄更斯的語言是我非常欣賞的。他用愉快的語言描述那個不幸的社會,帶有明顯的反諷意味,語言是一種發自狄更斯內心深處的樂觀的態度的反映。不是面對不幸時,都要用苦大仇深的語言的。
試著微笑著去讀不幸的故事,狄更斯幽默的語句反而能帶給人更深層次的心靈震撼。
霧都孤兒讀后感400字 霧都孤兒讀后感1000字篇三
披星戴月的看完了《霧都孤兒》。
奧利佛退斯特出生時候,他的母親就死了。
他的父親是誰,不知道,母親死的時候,又窮又未婚,名聲大抵不怎么樣。
小奧利佛退斯特被濟貧院養大了。是在一種幸存的狀態下。
9歲的奧利佛從寄養的老太婆家,回到了濟貧院,被繼續苛待。反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更不要提溫飽,善待和其他正常孩子需要的一切一切。
可是他還是成長為一個懷著高尚的情感的人:不允許棺材店的學徒污蔑他的母親;
一個勇于斗爭的人:為了集體孤兒的稀粥,挺身而出;
一個不偷盜搶劫的人:第一次和他的小偷兒小伙伴出門練習就被嚇暈了過去;
一個敢于承認錯誤的人:被賽克斯半挾持的去偷盜,被槍擊中,醒來后回到被偷的人家,向他們和盤托出實情;
一個愿意相信善良和仁慈的人:和他的伯父以及姨媽相處的時候,被他們的善良和仁慈打動,不勝感恩;
一個懷舊念恩的人:為了一個小男孩的祈禱而想真心的回報他,在老賽金臨終時去探望他;
……
在貧民窟的濟貧院里,成長出一個這樣的靈魂。
所以,小奧利弗也是特別幸運的。
他大難不死,多少磨難都沒有奪走他的性命。
他出門逢貴人,很快就遇見了他的至親,他父親、母親的親朋舊友。他們愛他,相信他,僅憑相貌就斷定他是個好孩子。
最終,小奧利佛獲得了身份、地位、財富、親人……
徹底變成了上等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霧都孤兒》的故事。
無巧不成書。
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它是生活的影子,又是理想的幻境。
生活中,貧窮的階級就處在作者描寫的那些東西中間。混亂、破敗、饑餓、無品德、一切都為利益至上……而這種環境下的人,就成長為低級、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
生活中,很多人打著做慈善、為社會幫貧扶弱的旗號,為自己斂財,盤剝窮人,欺負老弱幼小……現如今也難以避免這樣的人。
生活中,生活富足的人,階級高貴,讀書識字,有著堅毅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他們善良仁慈,有好名聲,有好職位,有好教養……連流落在外的種子都有著正統的根。
人世間的事兒,似乎古往今來都沒有什么變化。
除了社會變革動蕩的那些年以外。
我們不是有一個時期,窮是無上的光榮,富是可恥。
可那是短暫的。
更多更長的歷史時期里,窮都是可恥的,萬惡之源,不應該存在的存在,讓人想竭力避免又無法避免的社會毒瘤。
窮的人更是有問題的,沒血統,沒能力,更容易和罪惡掛鉤,更容易釀成慘劇。
像小奧利佛一樣成長為一個高貴靈魂的孤兒院的孩子,是一個特例,窮人中的特例。
雖然金錢不等于品質,但絕對會污染品質。
曾經有一個實驗。
將一個小姑娘放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尋求陌生人的救助。
第一次衣著邋遢,化妝窘迫,結果理的人寥寥。
第二次衣著考究,化妝富貴,結果無數人伸出了援手。
這就是現實。人們從你的經濟地位來判斷你的品質,從你的衣著品相看你屬于哪個階級,進而做出自己的決定。
在地鐵里如果遇見一個乞丐,大家都避之不及。
在菜市場遇見一個窮酸相的人,大都猜他會偷搶。
金錢幾乎等同于你的品質。
至少別人是這么劃等號的。
1838年,查爾斯狄更斯寫出了這部世界名著,在那時探討貧窮與品行的關系,在那時拷問社會的制度和公平,并讓這些問題,隱藏在一個緊張好看的故事里呈現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