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老師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3000字篇一
但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為了給山里的孩子爭取更多資源。袁輝聯系南京大學紅十字會,給孩子們寄來棉衣。他還聯系深圳市紅樹林外國語小學的教職工,為山區的孩子提供純牛奶。袁輝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后,南京大學、湖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學生都曾組織到姜家灣教學點和白沙坪小學支教。
4月8日,袁輝的朋友圈中還曬出了一疊北京來信,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學生們給望坪初中的同學們寄的信。在信中,人民大學的學生邀請孩子“講講腦洞,我很好奇并樂意傾聽”,也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我感覺上大學之后更忙了,無論是學業還是生活”。
袁輝至今住在學校的宿舍中,當極目新聞記者問及,是否曾經有一刻覺得實現理想之路艱難,轉而選擇另一種人生時。袁輝說:“我沒有覺得太難,我覺得它是我的需要。就像呼吸一樣,呼吸對人而言不是堅持而是需要。”
5月10日,袁輝再次成為湖北省唯一代表入選“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極目新聞記者詢問其對現在的高校畢業生有什么想分享的經驗時。袁輝說,一方面大學生們應該盡早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理想所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也需要找準自己在社會的定位,“廣闊的鄉村、偏遠地區或許更需要人才。更有挑戰的生活和工作是可以提升生命質量的”。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老師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3000字篇二
2012年,江蘇徐州小伙袁輝從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和一般畢業生不一樣,他早就想好了:畢業后就去支教。
袁輝說,這一方面是受家庭影響,兒時父母在村里熱心公共事務對他影響頗深。另一方面,高中時期他已萌生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想將之付諸實踐。
將生活必備品和幾本書裝進一個長行李袋,22歲的袁輝輾轉四川、貴州兩地尋求支教機會。考慮到山區偏遠生活可能不便,袁輝甚至在隨身行李里裝了一個睡袋。
不過,四川、貴州當地的學校都沒有合適的崗位。這時,他回想起以前看新聞節目時,在恩施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有一位失去雙腿后,拄著雙拐也要堅持給孩子上課的支教老師譚定才。他又從貴州到重慶,再從重慶連夜坐火車到達巴東縣來碰碰運氣。
袁輝至今記得9月8日,見到譚定才前他還在鎮上買了一袋大米作為禮物。見到譚定才后,譚定才雖覺驚訝,但表示愿意幫其聯系教育部門幫其申請。當晚,袁輝的睡袋就派上了用場。“當晚我在教室里用8張桌子拼在一起,再把睡袋放桌子上。”袁輝回憶,“8號那天下暴雨,晚上還有點冷。”
在往后關于袁輝的多篇報道中都提及,在當年的巴東縣,吃水都成困難。洗衣服、洗澡更是只能等到下大雨時,用鐵桶在屋檐下接水。“我以為袁輝在這里只能搞一個學期,最多兩個學期。但最后袁輝在巴東縣清太坪鎮工作了8年,相當于我的‘第二幅拐杖’。”10年后,譚定才在接受采訪時說。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老師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事跡材料3000字篇三
5月10日晚,由中宣部、人社部舉辦的2021“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發布會在央視播出。全國共評選了20名“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在建始縣望坪初級中學支教的袁輝,作為湖北唯一代表入選。
袁輝是江蘇徐州人,2012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后,奔赴恩施州巴東縣、建始縣支教至今。5月5日,湖北日報刊發了《“土輝哥哥”十年扎根恩施支教》一文,深度報道了袁輝支教的感人事跡。
十年來,袁輝拒絕了多個山外機構邀請,一心扎根山區,輾轉多所學校,用堅守照亮了孩子的成長之路。他每次穿行8公里山路,堅持給患有成骨不全癥(俗稱“玻璃娃娃”)的學生田艷青免費家教,六年風雨無阻。他把每個孩子當做一塊璞玉,把快樂自信“種”進孩子們的心田,將溫暖和感情傾注到每個孩子身上,孩子們親切稱呼他為“土輝哥哥”。
十年來,他始終不忘初心、無私奉獻,把小我融入大我,充分展現了一位當代青年的擔當與奉獻,曾榮登“中國好人榜”,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湖北省先進工作者、荊楚楷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