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治在人才,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能用人者,無敵于天下”。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我們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要大力重視人才的培養,重視發揮人才的作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心得體會【最新】,供大家參考。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心得體會: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這一精辟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環境之于人才的重要性。一個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人才生態,能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最終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造好人才成長的“大熔爐”。安居保障多優惠,落戶手續少跑腿,在日趨白熱化的“人才大戰”中,我們用各種政策紅包引才引智,并在更高的戰略層面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進計劃,力圖吸引更多優秀海內外高端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難。不僅要讓人才“有位”,還必須使人才“有為”,這意味著我們要為人才打造成長的平臺和施展能力的舞臺。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導向,讓人才參與經濟建設、科技創新的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在一線實踐中,開闊人才的眼界、鍛煉人才的品格、激發人才的潛能。同時,我們還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平臺作用,加強各類人才的教育培訓,不斷增強人才干事創業的本領,讓人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取得成就、收獲價值。
用好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人才管理和使用的基本前提,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強國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問題,共同構成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存在的弊端。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基本原則,用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此外,還要創新多元評價方式,科學設置評價周期,創新評價渠道,實現人才評價與項目評審、機構評估有機銜接。針對科技、文化、教育、衛生、技術技能、基層一線等重點領域的人才,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評價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建好人才激勵的“加油站”。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正向激勵與反向激勵、嚴管與厚愛,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多元配套、競爭有力的激勵格局。以北戴河休假為例,作為一項極高的政治禮遇,參加休假活動的各位專家,為祖國的科技創新、社會進步、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都是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優秀專家人才代表,他們是新時代的見證者,更是建設者,這是我們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要體現,也集中反映了人才激勵對人才發展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還要在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熱情。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建功立業的核心與關鍵,人才政策容易被模仿,而人才生態則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只有營造讓人才“如魚得水”的良好生態,才能充分發揮他們投身經濟發展、致力社會進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才“活水”才能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