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二下除法豎式計算教學反思 二下數學除法教學反思篇一
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并把余數寫下來呢?其實,除法豎式形成現在簡潔的書寫格式,人們經歷了一個漫長改進逐步完善的過程。我覺得采用拿來主義,遺棄了寶貴的完善過程,直接將智慧的結果——“除法豎式”作為一種“書寫格式”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顯然是不利的。
算理講解,也許對于教師和優等生是可行的,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只能是不懂裝懂。即使那些優等生,明算理之后,諸多疑問還是無法消除,而除法豎式的價值在有余數除法中容易凸顯,為此我大膽將二下簡單的有余數除法滲透到本節課中,課堂上我創設了一個情景,學生學習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我先拿了6個磁鐵,讓學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著要求學生用語言把分磁鐵的動作表示出來,
學生說得很好:把老師手里的6個磁鐵平均分成了2份。
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學生說6除以2等于3。寫出的豎式是形如加法的豎式,這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且對于沒有余數的表內除法,豎式寫成此種形式學生沒有覺得不妥。
接著出示7個磁鐵,要求學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問:剛才分掉幾個磁鐵,現在手里還有幾個磁鐵?怎樣用算式表示?
學生答:分掉幾個磁鐵,用2*3=6表示,現在手里還有1個磁鐵,用7-6=1表示。
誰能試著用豎式計算?絕大多數學生寫的豎式仍然形如加法豎式,但余數1不知寫在什么地方合適了。
針對學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結:除法豎式非常神奇,能將分東西的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接著邊分磁鐵邊板書除法豎式。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時我及時介紹豎式中像“廠”的符號表示除號,被除數和除數和商的位置。接下來我又問:下面的6是哪里來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學生受了分磁鐵這一情景的影響,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個磁鐵,是2×3的積,1是原來的7個磁鐵減掉分掉的6個磁鐵,最后剩一個磁鐵,也就是1)
引導比較兩種豎式,學生體會到了除法豎式有別于其他運算豎式的價值,正確解釋6除以2等于3豎式中每一個數的含義,學生能夠通過情景理解到這一層。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覺得直觀地利用有余數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教材進行調整后,學生對本知識的學習比我預想的要好。
1、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預見性,對于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學生以學定教,要對課題的進行認真思考,發現學生欠缺的知識點在哪里,知道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研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這是學習能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下除法豎式計算教學反思 二下數學除法教學反思篇二
這節課主要學習例3,即除法的豎式計算,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知道除法有兩種:
例3的第(1)題講的是沒有余數的除法,在學生讀題后首先判斷這題是不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如果是,又是什么樣的平均分,由題目的第2條信息"每4個放一盤",明確這一題的確是解決平均分,說詳細點就是知道總數和每份數,要求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確定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學生列出的橫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豎式計算,介紹豎式的知識,首先,豎式的運算步驟,第二,確認被除數、除數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豎式中第2個12是怎么來的,具體表示的是怎樣的數量。第四,0是怎樣得來的?它有表示什么?結合題意,豎式中第2個12不是總數,而是在每盤放4個蘋果的情況下得出3(商)盤可以放12個。0則是總共的12個蘋果與分掉的12個蘋果的差,表示12個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余
有了第(1)題做鋪墊,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求的豎式,再想一想豎式中每個數的意思。學生匯報后,比較(1)(2)兩題的豎式,看看沒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題小蘿卜的話給出了一種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個5,所以商2。這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算式中商和余數的單位不一樣,具體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做練習時,學生剛學習除法的豎式,還不太熟練,尤其在做完第1題,緊接著做第2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4÷2的豎式怎么算,是因為過于死板的記憶知識,將沒有余數的豎式當做有余數的豎式計算。通過第2題可以知道在有余數的除法豎式中求商的第二個方法——看除數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數最接近的積,再和總數相減求余數。第4、5兩題先明確題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能列出算式和豎式,知道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是怎么得來的,根據情境說一說數量關系式。
這堂課豎式對于學生比較復雜,一堂課過后發現很多同學仍不能明確豎式的寫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二下除法豎式計算教學反思 二下數學除法教學反思篇三
除法豎式課上完了,而應該反思的東西卻很多。
在小組交流上,教師沒能提出針對這節課內容而獨特的交流要求,而只是讓學生別忘記了說想法,對每一節課都亂適用的要求,其實,課后反思,在小組交流上,應該有兩點應該指出的,一是交流時,要說清除法豎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也就是怎樣寫除法豎式,只有會說才能會寫。二是交流時,課前小研究的四道題,只要關注1、2題就可,第3、4題不在全班展示交流,只在小組對答案就可以了,這樣既有效節省了有限的教學時間,又能把重點突出,難點緊抓,我想,這樣的課堂就不會出現,直到下課時,孩子們有一部分同學仍然是一種茫然的表情,一種不感興趣的狀態了,我們的課堂時間就那么一點點,而只有抓住學生的課堂才能真正地發揮其效用。
造成以上狀況的原來在于教師認識不到位,安排就不可能到位。我們在備課時,常常考慮的東西不夠多,沒能充分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在課前我只是估計到了對于除法豎式的寫法是一個難點,然而,卻沒能更細節化的研究會出現的狀況和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們的生本課堂的關鍵在于小研究,而在生本課堂上的運籌帷幄也是一個極端重要的環節,其實,認真思考好我們每一次課前小研究的小組交流環節的具體要求才是我們成功的第二步。
在田字格中如何寫除法豎式應該作為一個重點和難點,而我卻作為一個輔助環節,內心里明知是難點,可卻在行動上采取的是一種被動應對的態度,是一種遇到情況再解決的想法,而不是預先就考慮到,不是進行提前預設,這樣的結果是孩子們總是因為教師的反應遲鈍,行為滯后而帶來不應有的不知所措,課堂中的主人是學生,而要想使課堂擁有靈魂,需要的卻是一個智者般的教師,我們是參與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決定課堂是否真正地有效,決定課堂是否充滿生命力的關鍵,不能因為生本就忽視了教師的作用,更不能因為生本我們就成為了思維的矮子和行動上的懶惰鬼。沒有了教師也就沒有了課堂,什么生本課堂、高效課堂就都成了一句空話而已。
小研究的設計上不同內容區別對待。除法豎式給出了現成的格子,乘法豎式時不應該給出現成的格子,不同內容不同的要求,把重點放在關注學生怎么書寫除法豎式上,無疑是讓學生學會除法豎式的關鍵。記得在設計乘法豎式小研究時,我畫出了現成的格子,致使學生展示時,無話可說,根源在于,乘法豎式除了在符號上與加減法不同外,寫法是可以仿效的,所以現成的格子無異于多此一舉,限制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手腳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除法豎式的寫法完全與前面不同,如果也采取那種讓學生隨意寫的方法,必然讓孩子們無從下手,我們的小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實際的作用,因此,在此次小研究的設計上,我畫出了格子,并且指出了被除數、除數、商、以及6乘4書寫的位置,這樣有效地讓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學生必然會想,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呢?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學生展示時出現的情況,這個小組在展示上出現了有一個問題沒有承擔的情況,分明就是在小組交流時沒做到充分而考慮周全,我和同學們一起指出它們的不足,也讓同學們警醒,要想展示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小組交流時做到語言周到準備充分,才能讓全班展示有條不紊,一節成功的生本課其實真的很難,它需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
二下除法豎式計算教學反思 二下數學除法教學反思篇四
先談一個糾結的事情:在備“除法豎式的認識”這個內容時,我首先請教了一些老師。他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要先寫被除數,再寫除號,最后寫除數;有的認為,他們說教學這么多年來一直都是先把那個符號寫出來,然后在分別把被除數、除數和商寫進去的。(這樣有固定書寫格式的作用),再寫被除數和除數等等,為此,我查閱了一些書籍和音像資料。主要了解:寫法到底是怎樣的?怎么讀?怎樣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閱了一些知名網站制作的課件,發現這些課件在出示除法豎式時,形式不一樣。于是我沒有糾結這個事情。一會兒還得請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
除法豎式與原來學的加、減、乘法豎式完全不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怎樣讓學生自然地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并把余數寫下來呢?是我課前不斷思考的問題。上課時我曾經想創設了學生最喜歡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滿意,于是我還是采用書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橫式的道理我們懂了,除法豎式會寫嗎?學生有的預習了,會寫;有的“自以為是”的認為除法豎式與加法、減法等的豎式相同。于是我先讓孩子自己試著讓學生自己編寫除法豎式,發現全班寫的亂。即使有的學生知道除法豎式和別的不一樣,也沒能完整的寫出。這時我故意用一位學生寫的錯的展示說:“韓銳凝同學敢于利用學過的知識大膽嘗試,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我們學過的幾種豎式寫法都不一樣,想學法嗎?”此時學生充滿了疑問,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個除法的豎式格式寫得正確的,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除法豎式與橫式的`聯系,以及這些數是怎么來的,這樣我覺得要比單純的“告訴”效果要好的多。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反思了幾大問題:
通過本次公開課,讓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謙虛多學習,向身邊的優秀同事學習,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對于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