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的日記150字左右 小學的日記,簡單,30字的篇一
在指導同學寫日記過程中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方法:
幾年來,我們班的家庭作業盡量摒棄以往“單一機械式”的謄寫,而改之以向多樣新穎、富有發明性、靈活性的日記傾斜。
(1)插圖日記。這是圖文并茂、饒有情趣的一種寫日記的方法。試想,一篇生動流暢的日記,配上色彩鮮艷的一朵花、一片綠葉或是一只小動物,還有靈活多變的字體標題,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們極大的熱情和興趣。
(2)摘抄日記。蘇聯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說:“訓練小朋友們從書本上搜集資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訓練他們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記我都安排摘抄的內容。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檔案”、“生活百科知識”、“奇聞異談”、“時事欄”、“好詞庫”、“佳句庫”,使日記成為同學以后習作取之不盡的寶庫。
(3)想象日記。可以是提供詞、句或情景的想象寫日記,為日記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4)采訪日記。我讓同學采訪媽媽的童年,然后指導同學在日記中寫一寫“媽媽的童年”,不只能激發同學興趣,更是增進同學與家長交流的好機會。
(5)讀寫結合日記。在日記教學中,我經常為同學設計一系列“把書籍作為日記的‘跳板’練習”。如在學習了王安石的《梅花》后,讓同學在日記中與梅花進行直接對話;在學習了《燕子過海》后,讓同學在日記中給經常傷害益鳥的人寫封信。這一讀寫結合日記法的引入,使同學興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自然輕松”。
(6)合作日記。在日記教學中,我經常改變那種總是讓同學回家獨立寫日記的老做法,而不時改之以讓同學集體寫日記的嘗試。同學在良好的環境中,在經常變換的座位模式中,進行著“合作日記”。從而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境和互相學習借鑒、比試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寫日記的興趣,提高了同學寫作的能力。
小學的日記150字左右 小學的日記,簡單,30字的篇二
在祖國媽媽66歲生日那天,我在******觀禮臺觀看升國旗儀式。當看到國旗緩緩升起,我非常激動。我想到,我現在快樂的生活是不怕犧牲的士兵流血奮斗帶來的。我要認真學習,長大以后好好工作,建設祖國。
早上我坐火車去黃山游玩,我坐了6個小時,在車上,我畫畫、讀書、寫作業;打牌、聊天、睡大覺。我一邊吃著美味大餐,一邊欣賞著車窗外迷人的風景,太美了!這6個小時過得真快呀!
凌晨3點半,我在星星和月亮的陪伴下去爬山。在始信峰的山頂上看日出。金黃色的太陽從火紅火紅的云朵里升起,照亮了天空、山峰、奇石……,溫暖了我凍僵的小臉。
看完日出我繼續登山,一路上我看見了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課《黃山奇石》課文中的“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還看見了“夢筆生花”、“仙人曬靴”等怪石。路邊生長了許多植物,有黃山木蘭、黃山松和毛竹等。
我還去了西海大峽谷,這里石林密集、壁峭如劈,人稱“魔鬼世界”,是黃山最美麗的景觀。
傍晚,我在排云亭看夕陽落日,火紅的太陽燒著了西邊的云朵,真美呀!
終于可以下山了!在山腳下,我去泡了著名的飄雪溫泉。泡了“紅酒泉”、“茉莉花泉”、“米湯泉”,最有趣的是“砂礫池”,池中一顆顆紅珍珠般的朱砂石又好看又好玩。泡在暖暖的溫泉中,眺望著高高的黃山和云海,身邊有家人的陪伴,我感到特別開心,特別幸福。
早上我睡到自然醒,在大巴車上睡小覺,在火車上睡大覺,晚上回家繼續睡。睡走了疲勞,睡來了快樂。
我去大興龐各莊盤龍翠谷極地冰雪大世界游玩。我參觀了冰雕,穿越了冰雪迷宮,滑了冰滑梯,照了許多照片。
在采摘園,我采摘了西瓜、冬瓜、茄子、西紅柿,還拔了香菜和油菜。我非常開心!
今天我把整個假期又回憶了一遍,寫了這篇游記。我仿佛又回到了黃山,又看到了升旗。
原來回憶也令人快樂!
小學的日記150字左右 小學的日記,簡單,30字的篇三
“5.12”國際護士節是為了紀念近代護理的創始人—英國護士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而設立的。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生于意大利的歷史名城佛羅倫薩,后來隨家遷居英國,她幼年時就懷有一顆仁慈而美好的心靈,鄙棄養尊處優和無聊的社交生活,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于1850年離家去普魯士學習護理,接受短期的醫護訓練,1853年受聘擔任倫敦患病婦女護理會的監督職。
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聯軍與沙皇俄國在克里米亞交戰,英國戰地醫院管理不善,條件極差,又沒有護士護理傷病員,士兵死亡率高達50%以上,南丁格爾得此消息后,立即率領38名護士抵達前線,在四所戰地醫院里進行服務,當時,前線藥品缺乏,水源不足,衛生極差,但她毫不氣餒,竭力排除種種困難,為傷病員解決必需用品和食品,組織士兵家屬協同工作,增加他們的營養,從而使戰地醫院面貌改觀。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就使傷病員的死亡率下降到2.2%,她的功績頓時傳播四海。
南丁格爾親切慈祥,熱愛傷病員,工作嚴肅認真,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夜以繼日地忙碌。在黑暗的深秋,她手持油燈巡視病房,無微不至照看每一個傷兵,臥床的傷兵感動得躺在床上親吻著落在墻壁上的她的身影,表達對她的敬意和熱愛,并一致稱呼她為“提燈女神”。
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地為傷病員所做的忘我奉獻,激勵了后來不久成立的紅十字會的成員,也正體現了他們的人道宗旨。因此,在她生前、國際紅十字會在1907年的倫敦大會上就設立了南丁格爾獎,作為鼓勵各國護士的國際最高榮譽獎。1912年,即南丁格爾死后第二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九屆紅十字國際大會上正式確定頒發南丁格爾獎章。
1912年,為紀念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發展的業績,國際護士理事會倡議以南丁格爾的生日——5月12日,作為世界各國醫院和護士學校紀念南丁格爾舉行各種活動的日子。最初稱“醫院日”(hospitalday),也稱“南丁格爾日”(florencenightingaleday),在中國稱為“國際護士節”(nationalnurseday)。在這一天大力宣傳護理工作,鼓勵護士學習南丁格爾救死扶傷的獻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