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優質的演講稿該怎么樣去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護士道德講堂演講稿 護士職業道德演講稿篇一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五四精神,做一名守紀律講道德的中學生》。
剛過完五一小假,我們又迎來了五四這個特殊的節日。這是我們青年人的節日。
有人說,青春是一首歌,回蕩著歡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說青春是一幅畫,鐫刻著瑰麗、浪漫的色彩。
1920xx年的 5月4日,為了驅逐黑暗、爭取光明,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繪就了一幅最宏偉的青春圖畫。如今,“五四”運動已作為光輝的一頁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然而,“五四運動”絕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偉大的“五四運動”的精神。在這種精神里,有著青年人關注國家命運的責任和使命,有著青年人振興民族大業的赤膽與忠心。
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的責任,已落在我們青年人的肩上,“五四”的火炬,已傳到了我們青年人的手中。“五四”的精神,需要我們青年人發揚光大。可是要弘揚“五四”精神,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青春?怎樣的人生?
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還是在拼搏中進步? 在學校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有的同學經常遲到、甚至曠課;有的同學穿拖鞋,有的同學偷偷地躲在學校的某一個角落吸煙,有的同學帶起了耳環染起了發;還有的同學一到上課就睡覺……
這些不良的行為不僅嚴重地危害到同學們的身心健康,更為重要的是,這也影響到學校的形象,是一種嚴重破壞校風校紀的行為。
這些不良習慣為什么會產生呢?有的是因為有的同學在生活方面完全沒有自覺性,不能約束和控制自己,隨心所欲;也有的是因為有的同學認為學校的紀律太嚴,完全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也有同學認為那是酷的表現……
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這些不良習慣都是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表現。
我們在學校里,只有在校風校紀的約束下,才能正常地完成學業,如果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惡習,今后走向社會,是很難立足的。如果這些不良習慣不及時改正,就會誤入歧途,小錯就會釀成大錯。
我們每個人在這里求學,都有一個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個志向,如果說學校是一片沃土的話,我們要在這里把我們的耕作變成果實,實現我們的追求;如果說學校是一支拐杖的話,我們要拄著這支拐杖攀登高峰,實現我們的志向;如果說學校是一只展翅飛翔巨鳥的話,那她會承載著我們的希望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我們要學做一個文明的人,一個誠實的人,一個勤學的人,一個守紀的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一個高尚的人”。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那就讓我們現在作一名守紀律講道德的中學生,將來作一名有素質的好公民!
護士道德講堂演講稿 護士職業道德演講稿篇二
職業道德,是每個從事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與其職業活動業緊密聯系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學習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也是規范我們從事銀行這一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和提高從事銀行業人員素質。因此,就必須以銀行業的職業道德作為銀行工作人員提高職業素質的內在要求。要從內心地自覺地樹立銀行從業職業道德觀念和規范自身的職業道德行為。
我們既然選擇了從事銀行業臨柜這個崗位,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熱愛銀行工作事業。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通過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能做出成績,取得成功,只有熱愛本身的工作,尊重自己的職業,才能獻身于銀行業的建設發展,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當中去,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進步做出自己應有貢獻,從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通過學習,下面有幾點收獲:
一、通過學習,了解社會主義事業道德的基本規范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的內容,深刻理解在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實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信念,自覺進行職業道德修養,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具良好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人。
二、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增強了搞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從而樹立為他人服務的思想。自己的遵紀守法意識得到強化,政治思想覺悟進一步提高,組織紀律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而使我深刻領會學習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難得的學習機會。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熱愛本職工作,樹立搞好本職工作的信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銀行業的建設發展,對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從事銀行從業工作人員要想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學習,使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同時要遵守銀行業的職業道德行為,要不斷學習提高銀行職業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自覺樹立行業的良好形象,做到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
總之,通過學習,要在今后工作當中,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牢固樹立起來、自覺踐行開來,一定要模范帶頭把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自己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貫穿于實踐工作生活中去,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當作社會風尚的一面旗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身作則,努力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模范實踐者和積極推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以一流的標準創一流的業績,為事業奮斗終身。
? ? ? ?干部講道德有品行主題發言稿篇2
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中明確指出:做合格黨員,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堅持以知促行,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比較完善、比較成體系的道德要求,集中體現在儒家學說中。比如,《中庸》中強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里的道,不僅僅是道德的意思,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天下的運行之道,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國家治理的道,這個“道”不是 “道德修養”的“道”;二是儒家君子個人應該恪守的道,主要是指道德修養。因此,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君子的身體,不是今天在這里遵守這個行為準則,明天在那里就能不遵守這個行為準則;人多的時候做一套,沒有人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套。這樣是不行的,這樣就不可能有你自己的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因為“道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君子特別害怕在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一言一行不符合道的要求。那么,要體現道,關鍵是要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樣細小的、看不見的地方體現。
從這點上我們能看出,中國儒家傳統非常強調個人內心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外界的約束。《大學》中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也就是說,一個人關鍵是要堅守本心,不能自欺欺人。有些東西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關鍵自己要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確,要做對的事情。比如,每個人都不喜歡難聞的氣味,而喜歡漂亮的東西,這是人的天性。但是對于道來說,如果我們像追求天性一樣去對待它,而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外在負擔的任務,就是不對的。不能像“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君子要求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一樣,而小人則不同,小人在一個人時喜歡干點壞事,但當他見了君子,他就怕別人看到他壞的地方,于是把壞的地方掩蓋住,突出他自己的優點,而這優點可能是偽裝的優點。《大學》中指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也就是說,做壞事,外人不一定能夠看出來,可是歸根結底自己做了壞事是騙不了自己的。所以,最根本的不在于外在如何,而在于要誠于中,內心要有道,這樣才能形于外。
中國儒家傳統對道德的修養有一個特點與西方是不一樣的。西方強調法治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制度,個人只要不干壞事就可以,而在法律所禁止的壞事之外干什么都可以;中國不一樣,中國強調個人的行為規范不是依靠外在的東西去約束,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強調個人的內在,強調如何形成一套自己認同的價值理念,強調自我約束。但同時,也不要把中國和西方對立起來,好像西方強調用制度來管人,中國只強調用道德來管人;西方強調不要讓人干壞事,中國強調讓大家都成為圣人,這樣對立是不正確的。西方雖然更多地強調法治,但同樣也有道德。比如,西方有基督教文化,有各種各樣的道德要求等;而中國雖然更加重視道德,但同樣也有法律文化的存在,也有很多制度來約束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的每一個人。中西方的區別主要在于量上的不同:中國更強調個人的道德,西方更強調外在的制度約束。因此,不要總是把中國和西方割裂起來去看。這是儒家道德修養的一個特點。
儒家的很多理論家也就這一問題進行過闡述。孟子曾說過:“養心莫善于寡欲。”任何時候自己的內心是最重要的。曾國藩在總結一生的處世經驗時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慎獨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曾國藩遺囑》有句話是“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可以看出,用一個詞來歸納儒家道德修養的核心要求就是慎獨,慎獨是一個人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有一套完善的價值體系,有一個牢固的信念,同時要自我約束,時時刻刻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楊震卻金的故事就能很好地展現這種儒家傳統。楊震是東漢時期的官員,字伯起,東漢弘農郡人,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他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楊震看到黃金很生氣,他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把你舉薦給朝廷,讓你為官,是因為我知道你的品行,認為你可以擔當重任,所以是“故人知君”,故人就是指楊震自己,但王密卻是“君不知故人”。隨后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意思是晚上也沒有人知道,就收下黃金吧。楊震又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非常羞愧地走了。楊震是在強調,你送我十斤黃金,兩個人都是在做壞事,既然兩人都知道這是在做壞事,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這就體現了真正的儒家君子對自身道德的要求,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也要始終按照自己的道德操守來做事,要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
護士道德講堂演講稿 護士職業道德演講稿篇三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比較完善、比較成體系的道德要求,集中體現在儒家學說中。比如,《中庸》中強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里的道,不僅僅是道德的意思,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天下的運行之道,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國家治理的道,這個“道”不是 “道德修養”的“道”;二是儒家君子個人應該恪守的道,主要是指道德修養。因此,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君子的身體,不是今天在這里遵守這個行為準則,明天在那里就能不遵守這個行為準則;人多的時候做一套,沒有人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套。這樣是不行的,這樣就不可能有你自己的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因為“道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君子特別害怕在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一言一行不符合道的要求。那么,要體現道,關鍵是要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樣細小的、看不見的地方體現。
從這點上我們能看出,中國儒家傳統非常強調個人內心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外界的約束。《大學》中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也就是說,一個人關鍵是要堅守本心,不能自欺欺人。有些東西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關鍵自己要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確,要做對的事情。比如,每個人都不喜歡難聞的氣味,而喜歡漂亮的東西,這是人的天性。但是對于道來說,如果我們像追求天性一樣去對待它,而不是把它當作一種外在負擔的任務,就是不對的。不能像“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君子要求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一樣,而小人則不同,小人在一個人時喜歡干點壞事,但當他見了君子,他就怕別人看到他壞的地方,于是把壞的地方掩蓋住,突出他自己的優點,而這優點可能是偽裝的優點。《大學》中指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也就是說,做壞事,外人不一定能夠看出來,可是歸根結底自己做了壞事是騙不了自己的。所以,最根本的不在于外在如何,而在于要誠于中,內心要有道,這樣才能形于外。
中國儒家傳統對道德的修養有一個特點與西方是不一樣的。西方強調法治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制度,個人只要不干壞事就可以,而在法律所禁止的壞事之外干什么都可以;中國不一樣,中國強調個人的行為規范不是依靠外在的東西去約束,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強調個人的內在,強調如何形成一套自己認同的價值理念,強調自我約束。但同時,也不要把中國和西方對立起來,好像西方強調用制度來管人,中國只強調用道德來管人;西方強調不要讓人干壞事,中國強調讓大家都成為圣人,這樣對立是不正確的。西方雖然更多地強調法治,但同樣也有道德。比如,西方有基督教文化,有各種各樣的道德要求等;而中國雖然更加重視道德,但同樣也有法律文化的存在,也有很多制度來約束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的每一個人。中西方的區別主要在于量上的不同:中國更強調個人的道德,西方更強調外在的制度約束。因此,不要總是把中國和西方割裂起來去看。這是儒家道德修養的一個特點。
儒家的很多理論家也就這一問題進行過闡述。孟子曾說過:“養心莫善于寡欲。”任何時候自己的內心是最重要的。曾國藩在總結一生的處世經驗時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慎獨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曾國藩遺囑》有句話是“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可以看出,用一個詞來歸納儒家道德修養的核心要求就是慎獨,慎獨是一個人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有一套完善的價值體系,有一個牢固的信念,同時要自我約束,時時刻刻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楊震卻金的故事就能很好地展現這種儒家傳統。楊震是東漢時期的官員,字伯起,東漢弘農郡人,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他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楊震看到黃金很生氣,他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把你舉薦給朝廷,讓你為官,是因為我知道你的品行,認為你可以擔當重任,所以是“故人知君”,故人就是指楊震自己,但王密卻是“君不知故人”。隨后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意思是晚上也沒有人知道,就收下黃金吧。楊震又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非常羞愧地走了。楊震是在強調,你送我十斤黃金,兩個人都是在做壞事,既然兩人都知道這是在做壞事,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這就體現了真正的儒家君子對自身道德的要求,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也要始終按照自己的道德操守來做事,要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
護士道德講堂演講稿 護士職業道德演講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道德,生命中最絢麗的色彩》。
在生活中這樣的鏡頭你一定不會陌生:公園里,給小朋友系鞋帶;在家里,我們把自己煮好的飯菜端到晚歸的媽媽手中;校園里,我們把一張廢紙悄悄地塞進自己的口袋……
這就是道德的舉動。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是獲得別人尊敬和信任的一個標準。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難,其實你用心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因為道德有時是一種愛心。
20__年5月12日,四川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在廢墟下呻吟,撕肝裂肺的呼救聲,揪動著共和國的每一根神經!“災難無情人有情”,解放軍向四川挺進,醫療隊向四川挺進,志愿者向四川挺進!支撐他們冒險挺進的就是那一顆顆滾燙的愛心。全國人民都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的手。我們也紛紛捐款,獻出了自己的一片愛心。我校的張其浩同學過十歲生日,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捐出了所有的生日賀禮,9200元,我也毫不猶豫地砸碎了自己的儲蓄罐,將平時積攢下來的80元零花錢全部捐了出去。這不正是“愛心流淌的高尚道德”嗎?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有時是一種感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這樣的小故事:某學校舉辦了一個親子游戲活動。活動中,先給媽媽們蒙上雙眼,看他們能不能在一排孩子中摸到自己孩子的手,結果所有的媽媽全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游戲進行到下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蒙上自己的眼睛去摸尋媽媽的手時,卻沒有一個孩子能摸到媽媽的手。所有的媽媽都哭了,像孩子一樣哭得那樣傷心、委屈。因為她們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卻得不到愛的共鳴。
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現在的孩子怎么啦?學會感恩以成為培養道德之心之首要。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我們要學會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溫馨的避風港;我們要學會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教育我們用知識和修養去書寫青春的篇章;我們要學會感恩社會,因為社會讓我們發揮所長、神采飛揚!
道德,有時是一種習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每天都要問一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壞了,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只要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
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熱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生活是一面鏡子,學會道德,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 道德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的心靈高貴;道德沒有體積,卻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道德是做人的準則!讓我們追隨道德之光,讓道德在生命中綻放最絢麗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