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一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于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仆變為主人,甚至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二
“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句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吧,沒錯,它正是出自范公的《岳陽樓記》。
馮玉祥將軍有書:“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優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這兩句話準確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發憤讀書,早起煮一小碗粥,涼后劃為四塊便是他一天的飯食。之后他科舉得官,授龍圖閣大學士,為政清廉,且力圖革新。后來,西下頻頻入侵,邊境動蕩不安,朝中又無軍事人才,于是他便以文官身份統兵成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名尊稱他為“龍圖老子”。后又被調后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優,退亦優”,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
初讀此文,我完全是以一種兒童稚嫩的眼光來閱讀,只驚嘆文中所描繪的大好風光:八百里太湖,淼淼瀟湘,風物或陰晦蕭索或晴朗明宇,既有“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的化不開的愁思,也有“純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的熏醉人的欣喜。然而,在學習了之后,我才如夢初醒——這些所謂的“領會”多么膚淺。
首先,《岳陽樓記》并不在岳陽樓所作,洞庭湖之大觀當時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范公將他一生經歷的政治波濤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理解,將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萬千氣象傾瀉而出,然而又頓然一收,總結成這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化為不落的絢爛彩虹,橫跨天際,光照千秋。這聲大徹大悟的感嘆如名煞大廟的鐘聲,渾厚沉遠,感悟大千;這一聲大嘆悠悠千年??镎硕嗌偈巳斯倩拢钪嗌賶咽咳稳?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公畢生奉行的價值觀。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救百姓于水火,這就是他永恒的追求。
孟子有云:“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彼苑豆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處,都為“先憂后樂”皆為利國利民為宗旨。古人能以此為目標,我們現代人不是更應該為之努力嗎?
反觀當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每個公民,又有幾個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今社會就沒有那種“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辦不走”的現象了嗎?現在就真的是“天下為公”了嗎?
你看吧,現在也不是《禮記》中的“大同社會”啊,我們有什么理由嘲笑古人呢?我們現代人嘲笑古人“迂腐”、“守舊”“古板”,殊不知對后人而言我們也是古人,一萬年以后的人們也同樣嘲笑今天的我們,既然如此,我們有有什么資格過分自傲呢?
我折服于范公的才華,折服于他筆下如滔如虹的氣場,更折服于他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歷史記載的范公一生堅守著“先憂后樂”的行為準則,我不知道范公是否真的做到了,但我隱隱覺得他做到了,能寫出《岳陽樓記》沒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定吧不會是“摧眉折腰”為求“事權貴”之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個人(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是他的曠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他的遠大政治抱負。他身上有著“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的影子,也有類似“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的心境。試問世間能有幾個范仲淹?
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想我知你,但又好像不知你,范公希文。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左右篇三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后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范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盡管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后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嚴于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鑒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