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篇一
一、積極貫徹落實常規工作
1、抓好升降旗儀式,利用國旗下講話階段性貫徹思想德育主題。
2、檢查落實團徽佩帶情景、過團日活動。
3、抓好發展新團員工作。三月份發出通知,四月份開培訓班,召開了團章知識講座,“五四”前審批,吸收了一批新團員。并認真做好推優工作,團委向學校黨支部推薦錢貴華、張永陽兩位年青教師申請入黨,上年七一黨支部大會討論經過為入黨積極分子,并于今年6月30日如期轉為預備黨員。
4、及時做好團費收繳工作。及時上交團建統計表及上半年團費。
二、發揮陣地作用,協助學校德育及其他部門開展工作
1、抓好團委廣播站工作,每一天一播,宣傳學校好人好事,抒發學生感想,指出不良現象。
2、積極配合政教處搞好禮貌班評比及日常德育工作,指導學生實施道德體驗,推行學生民主治校。校團委、學生會支部進行各項日常行為規范的檢查評比,努力營造勤奮、嚴謹、禮貌、守紀的學校文化氛圍。
3、定期檢查各支部對綠化帶維護工作。三月份在學校領導親自帶領下,更新了花圃及綠化帶,拓種了足球場文化長廊邊的蔭香、樟樹。六月份新置了校門各花圃。
三、結合各項主題開展專題活動。(學校存有實踐記錄、活動圖片)
1、我校團委認真支部,及時開展三月主題活動。在三月初召開各支部動員大會,布置開展參與志愿服務、“學雷鋒”活動月主題活動。
我校團委三月初在黃校長的領導下召開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動員大會,號召全校師生每人做一件好事,每生寫一篇活動感想(或征文),每班開展一次以上團體的主題活動,并參與一次植樹活動。
在三月主題活動中,同學們熱情高漲,思想情操得以陶冶,扶孤敬老、環境保護等主題得以實施,教師也收集了很多開展思想教育的素材。有些團支部的活動做得很出色:有些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活動;有些撰寫了新時代雷鋒精神的不一樣含義;有些支部提出了愛清潔、保護環境的有力倡議;有些小結了在活動中的勞動感想;有些提倡繼續開展學雷鋒助人為樂,為國家造福,為人類造福。另外,我校團委還組建了志愿者服務隊,長期發揚雷鋒精神。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篇二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3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3周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澳門各界青年組織活動籌備委員會聯合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共同協辦,組織開展了澳門青少年"雙慶"系列活動。
此前,澳門特區崔世安特首和四位司長分別率領500名青少年組成的5個“新時代同心行”學習參訪團,赴河北、貴州、江蘇、廣東、湖南等5省,了解共建“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戰略,參觀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與當地青少年交流互動,其中100名青少年到訪湖南韶山、長沙、株洲。為更好地總結學習參訪成果,展示澳門青年工作的成效,澳門特區舉辦了此次“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會。
此次主題會在澳門綜藝館舉辦。當我們于8月3日下午2:30到達時,可容納4000余人的內場和看臺已是座無虛席。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香港特區的教育廳、青聯代表,5個省的學生代表和澳門特區的民眾一起見證盛會。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致辭中表示,通過這次帶團參訪,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澳門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與感情,以及澳門青少年與祖國內地青少年的合作與友愛。崔世安表示:“我相信通過主題會的分享,青少年朋友們一定能夠更加堅定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更加堅定地與祖國同心、與祖國同行。祝愿年輕的一代在‘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過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能夠奮斗青春、實現夢想!”
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表示,澳門回歸以來,在中央的重視關心下,在內地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各界深入開展青少年教育培養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的薪火相傳、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小時的主題會上,以視頻短片、合唱表演、嘉賓演講、青年分享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集中展示澳門青少年在內地學習參訪過程中,對國家發展和愛國精神的所見所想,展現了中央對澳門青少年的關懷幫助,以及澳門特區政府與澳門社會各界攜手同心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工作的進展情況。
來自澳門培正中學的陶昶是青少年乒乓球比賽“全冠王”,當在亞洲中學生乒乓球賽中外國選手誤將她作為某一單獨的國家隊選手表示祝賀時,她馬上糾正對方說:“謝謝,但我們是中國澳門隊!”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湖南參訪團成員連鈺龍說:“澳門和內地的青少年應該更加團結、一起努力,將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中國天眼”總工藝師王啟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第一代塞罕壩人陳彥嫻,也應邀分享了國家當前的科技發展,以及為國家建設的奉獻精神。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當一群可愛的小學生用純美的童聲唱起《七子之歌》時,我們無不感受到澳門對祖國母親的眷戀和回家的喜悅。
主題會上還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行動框架協議》等多個協議簽署儀式,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和青年等領域創新創業合作,推動青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后,全場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將主題會推向了潮。
退場時,一位優雅美麗的中年女士興奮地跑過來拉住了湘鋼一中學生周祉璇的手,原來,她的女兒在韶山的“新時代同心行”活動中和周祉璇結成了小伙伴。當天,黃哲瀚、龐伊宸、鄭思睿也見到了自己的小伙伴。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篇三
8月3日上午,內地5省的青少年代表與濠江中學的同學們開展了為期半天的交流活動,大家一起參觀了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觀看了節目表演,共同繪制了巨幅彩色中國地圖。
濠江中學創建于1932年,有四個校部,4600名學生,是目前澳門的中學之一。位于氹仔島的附屬英才學校是20__年在原址改擴建的校區之一,實行幼稚園至中學15年學制一條龍管理,以“德育為先,培養和諧發展、具國際視野的精英人才”為辦學宗旨,以“雙語教育”“藝術教育”和“奧林匹克意識”為辦學特色,更因為今年“六一”學校學生與總書記的書信往來揚名全國。
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副校長陳虹女士在致辭中深情地說道:“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澳門中學畢業生能夠進入國內百所985、211高校讀書、深造,英才學校的全體師生感恩祖國給予的關愛,也相信未來會更好。”
此次我市的10名中小學生分別來自韶山學校、湘鋼一中、市二中、市十一中、岳塘區湘鋼一校、湘鋼二校等6所與澳門學校結成姊妹學校的中小學。20__年,應澳門特首辦的請求,國家教育部港澳司在全國遴選了一批特色學校與澳門中學結對,市二中、市十一中以藝術教育和科技體育特色入選。20__—20__年,湘鋼一中鄧興老師作為教育部公派指導老師在澳門新華學校工作一年,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扎實的工作作風得到新華學校師生的高度認可,也成功地在新華學校和湘鋼一中、岳塘區湘鋼一校、湘鋼二校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根據澳門特首辦的邀請函,經本人申請、學校推薦、面試遴選產生了10名人選代表全省中小學生參加此次活動,每個同學都是素質全面、多才多藝。來自岳塘區湘鋼一校的23歲的劉灝然別看個子小,卻因為活潑機靈、一派童真得到特別多的關愛。在英才學校的藝術室,他即興彈奏一曲鋼琴練習曲,又讓大家刮目相看。湘鋼一中的周祉璇是學校的金牌主持,作為學生代表接受澳門電視臺時采訪落落大方,應對自如,中英雙語主持是她的拿手好戲……
與我們10個孩子年齡、身高各異,其他4個省的學生代表基本都是高中高年級以上的學生,比較沉穩老練,澳門的學生則比較文雅、謙和。但當同學們共同繪制完成的地圖徐徐展開時,大家都興奮地歡呼起來。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篇四
4月14日,是科比退役23周年的日子,瓦妮莎發文緬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瓦妮莎的悲傷之情躍然紙上,他非常渴望時間能夠倒流,回到科比去世的那個早晨。
20__年的4月14日,科比迎來了職業生涯最后一戰,在湖人主場對陣爵士的那場比賽中,他50投22中狂砍60分,率領湖人15分逆轉爵士,上演完美告別戰。賽后,科比正式宣布退役,輝煌的職業生涯就此落幕。
時光荏苒,距離科比退役已經過去4年。不過,今年的4月14日,科比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在這個重要的時刻,瓦妮莎再一次緬懷科比:“我的丈夫辛辛苦苦打了20年籃球。他為籃球付出了他的全部。”令瓦妮莎痛心的是:“他只享受了3年9個月的退役生活。”
瓦妮莎還回顧了科比退役之后的點滴:又生了2個女兒、拿下奧斯卡小金人、開設了granity工作室、成為5次登頂最暢銷書榜單的作家、執教gigi所在的籃球隊。gigi則是一周7天都在訓練,打球非常努力。瓦妮莎接著說道:“我多希望能夠時光倒流,回到那個早晨。我希望他們能在1月26日只是打了一場普通的比賽。生活真的很不公平。”
今年1月26日,科比乘坐的直升飛機墜毀,他與女兒gigi不幸去世,轉眼已經過去2個多月了,但是瓦妮莎并沒有完全從悲痛中走出來。與最初一段時間相比,瓦妮莎有了一定好轉,她也會經常在社交平臺上更新內容,與網友分享最新的動態,但是她本人的心情并不好受,而且與之前有很了很大變化。
在緬懷科比的這條內容之前,瓦妮莎還發布了自己與3個女兒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非常愛美的瓦妮莎已經不愛打扮,穿上了平底鞋、不涂指甲油、不穿漂亮服裝,而且消瘦和憔悴了很多,與之前那個愛笑的瓦嫂完全是天差地別。而且帶著女兒們出門的瓦妮莎,還自己背著相機。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體會 澳門回歸21周年紀念日心得篇五
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了發展中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的關系這一難題,以積極的而不是悲觀的態度詮釋了這一難題背后所蘊含的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形成了新穎的發展理念,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觸及到了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難題,即:金山銀山是人的物質追求,綠水青山是人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這兩者都是人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而這兩者對于人來說又很難兼得。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犧牲綠水青山來實現自己的物質追求,曾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跡。但是,這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許多災難性的后果,促使人們在對傳統的增長方式和發展理論進行反思的同時,開始重新研究發展理論,重新研究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增長的極限》一發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因為這一報告指出,影響經濟增長的五個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長、糧食供應、資本投資、環境污染、資源消耗呈指數增長,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和污染吸納能力是有極限的,人類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方式謀求經濟增長,最終將威脅自己的生存。這種增長極限論雖然被人們稱為悲觀主義的觀點,但他們提出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就是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專題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文件,強調增長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需求,還要考慮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類謀求增長的同時,必須優化環境、保護生態。這些問題由此被稱為全球性問題。
但是,發展中人與自然究竟應該怎么樣共處?增長與環境、生產與生態究竟是什么關系?人們并沒有統一的認識。以我國為例,我們在過去實行的是“先增長后治污”模式,在“兩座山”問題上實際上是采取了“為了金山銀山可以暫時犧牲綠水青山”的做法;后來認識到這樣做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治污的代價要大于增長獲得的收益,于是許多地方提出了“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口號,即下決心改變“先增長后治污”的模式,優化環境,保護生態。這樣的口號,這樣的做法,雖然也講“可持續發展”,但實際上是把“可持續”與“發展”割裂開來,表明我們在悲觀主義的增長極限論影響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把增長與環境、生產與生態的關系完全對立了起來,這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和困惑中,在主政浙江期間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口號、全新的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在我們面前就有了三個口號、三個公式:一是“為了金山銀山可以暫時犧牲綠水青山”;二是“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前兩個口號、兩個公式,在“兩座山”問題上都割裂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實際上都對“綠水青山”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持有悲觀主義的態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和公式,則以“就是”一詞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辯證地連接起來,以積極的而不是悲觀的態度闡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講清楚了發展中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這種態度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這種認識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因為,我們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明確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個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他還列舉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結果這些地方成為不毛之地。為此,他告誡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觀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這一問題后以馬克思主義的積極的樂觀主義態度指出:“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因此,我們說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種新穎的發展理念,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認識和處理發展中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