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一
為了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愛國,我抓住了詹天佑的所說,所做,所想開展教學。通過讓學生找相關句子,討論相關句子,朗讀相關句子,使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相關句子能夠透徹理解。應該說這一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但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會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學“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學生自學思考、學生繪圖和表演等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部分難點和重點內容。在進行到第五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那些困難?
2、分別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開鑿?
3、這突出贊頌了詹天佑的什么?
這三個問題不難,但一定要細細讀書才能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了。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把開鑿隧道和過青龍橋的方法記在頭腦中,于是我趁熱打鐵激勵學生:“詹天佑早就將隧道修筑成功了,你們能將這兩種隧道的'開鑿方法用簡圖表示出來嗎?看那位同學、哪個學習小組畫的簡圖美觀實用。只見學生先是認真仔細地讀書,然后結合文中的重點詞句、圖示,細細的揣摩、端詳,最后在紙上認真地畫著。我指名學生上黑板畫圖,但發現學生開鑿方法畫對了,但是沒有把居庸關和八達嶺的特點畫出來。這時候,我沒有采取靈活的應變措施,再請學生上來畫時,還是存在類似的問題,問學生有什么改進建議,學生反應也令我失望。其實這時候,應該讓學生再去讀讀課文,跟圖比照,這樣容易找出圖中存在的問題,可是時間已經不允許。這樣的情況下,我作了較多的提示和講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總結這一節課,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足:
1、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所說,所做,所想花時間太多,導致后面不能完全放開來讓學生自主去討論感悟,使學生在后面的課堂上失去了其主體性地位。
2、在學生畫開鑿隧道的方法出現問題時沒有能機智地采取相關辦法去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如果學生在出現問題后,再讓學生讀讀居庸關和八達嶺的特點,學生通過句子與圖的比照,應該很容易地發現錯誤,但當時沒有能放開讓學生去讀,去再次走進文本,這是課堂的失策,也是缺乏教育機智的表現,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待提高。
3、讓學生表演開火車,其實也是多余的,因為在課件中已有動畫體現,畫圖,開火車表演,再加上動畫演示,雖然多種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但重復的教學同一內容,顯然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
課堂是藝術,雖然沒有完美的藝術,但應該去追求這種完美,我想我以后會努力去追求的。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二
《詹天佑》這篇課文重點寫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三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1、《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三學段的閱讀有這樣一個要求“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痹谶@則教學案例中,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總是”“否則”“惹”等字的意思,學生在理解這些詞句的同時,體會到了詹天佑在接受任務時所面臨的壓力,進一步體會到了他的愛國精神。
2、把朗讀訓練貫穿于教學始終。以讀代講,以讀激情,讀中悟情,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帝國主義丑惡的嘴臉和言行以及詹天佑修好鐵路的決心都銘記于心,通過兩者的比較,更能激發學生對詹天佑的欽佩這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真正做到了與文本對話。
3、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這則案例中,我并沒有過多的講解,只是起了引導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幫助學生從字詞入手深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4、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動畫。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要激發學生提問題如: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好處?在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四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說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發奮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就應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边@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明白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明白、感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明白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資料。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刻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就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正因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資料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那部分資料”沒有以明白“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因此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簽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資料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明白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好處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資料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么?”針對性不是很強,并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能夠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資料及情感融為一體,也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透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取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五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并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币驗檫@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W生在寬松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并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著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六
有人把學習定義為“學習如何學習”。有人認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
“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現真理。”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
學習方法乃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才能順應“知識激增之時代”,以“有限的生涯無窮之學問”?!皩W習方法”為多層次、多角度、多種類,這里只簡介“程序引路,方法入門”的點滴做法和體會:
一、程序引路,循路入境
游覽名勝古跡,大都需一張詳盡的導游圖,這樣才能方向明、路線清、游覽效率高。學習一篇課文,也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圖,這樣方可循圖入境,以“識斯真”、“悟其神”提高學習效率。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根據文體特點設計一些基本的課堂教學程序,做為“學路”,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那種純粹的“接受”與“即興”的被動地位;利于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學習規律,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利于達到“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之目的。
引導學生學習記敘文的基本程序為五步:
1、審清題目,理解題意(命題、體裁、單元重點)。
2、自讀課文,捕捉中心(寫什么?為什么寫?)
3、默讀課文,理清層次(怎樣寫?)
4、細讀課文,品詞品句(體會中心,了解寫法)。
5、圈劃批注,總結交流(聚零為整、統一思路)
根據“讀寫例話”篇幅短小,通俗易懂、闡明有關讀寫知識的特點,學習程序也為五步:
1、自讀例話,圈點批注(題意,話“讀”話“寫”?字詞,段意等)。
2、匯報交流,讀懂內容(批注情況)。
3、弄清議題,尋找結論(明確讀寫知識)。
4、舉出實例、說明道理(“例”怎樣說明“話”)。
5、聯系實際,訓練能力(學用結合,檢查效果)。
以上教學程序不是刻板不變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袁微子指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應是常中有變,變中有常”。至于怎么運用,怎么變更,要因人制宜,因課制宜。“大體須有,定體則無”,一切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學習水平為準。
二、注重授法,促使入門
贊可夫把“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作為他的五大教學原則之一。他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要注意自我觀察,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怎樣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怎樣解題,步驟如何?還能做自我檢驗,自我校正,即作自我評價(認識過程),自我體驗 (情感過程),自我控制(意志過程)。因此有了閱讀的程序,還要讓學生明確每一程序的目的.,掌握完成每一程序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積極、有效。這里略舉所授幾法:
1、記敘文學習基本程序第一和第五步完成法:
第一步:審清題目,理解題意,要求學生分三步進行。首先要弄清命題方法,以此判斷文章的體裁;再根據體裁特點,把握學習此類課文的規律;然后明確單元訓練重點。如《詹天佑》一文,第一步讓學生知道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題的,體裁是寫人,根據寫人文章的特點,學習本課應弄清課文寫了詹天佑的什么事,作者是怎樣寫的,他要贊揚什么,表達什么,結合單元訓練重點弄清記敘中的說明。
第五步:圈劃批注,總結交流,其目的是為了統一思路,課有所得。要求學生從題目、詞句、段落、中心、內容、寫法、感受等方面圈圈、點點、批批、注注。如在課題前注命題方法,課題后注文章體裁、單元重點,課題下注對題中關鍵詞的理解,課文開頭處注分段依據……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處注明自己通過學習弄懂的問題,鑒于時間有限,學生只需擇己理解最好的兩三處批注,變部分無意識記為有意識記。爾后交流暢談收獲。因學習智力的差異,態度的優劣,理解、記憶、接受能力的不一,所獲知識的深淺,言語表達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況則有懸殊。好學生理解得深,記憶得多,表述得美;差學生也可憑自己的優勢談“淺薄”之所得。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學生所得的知識就會更準確、更有條理;就能促使學生入門棗達到“始與親”的境地,學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統一;就會做到課有所得,逐步提高學生的能力。
此外對教師來說是調整教學效果的大好時機。教學目的是否達到,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學生的總結交流就是最好的信息反饋。
2、自學段落法:
將“段的思路法”、“設問法”、“關鍵詞語推敲法”、“重點語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課后問題理解法”等自學段落的方法教給學生,更有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獨立求索能力;更有益于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有些段落,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按“自學段落法”,運用其才智去自學,爾后進行“報告”和“討論”,教師只需伺機點撥。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學段落,讓學生通過獨立思維概括出段的主要內容,分析段中之層,體會作者寫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結構。用“設問法”,讓學生經過自我分析、理解、體會、判斷、概括,提出與文章內容與中心有關的問題,采用“自問自答”、“自問旁答”的形式來解決。用“課后問題理解法”從課后揭示中找出與對應段相關的問題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內容。……不管采用哪種方法,一人講完他人可以補充、可以糾正、可以討論,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使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智力的土壤。”
運用“自學段落法”可使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腳下起步,擇己得心應手的方法學習,都能程度不同的獲取新知?!皥蟾妗⒂懻摗边@種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收益,從而獲得課堂教學的大面積豐收。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七
教學完了《詹天佑》,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持續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明白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構成了用心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學習課文時,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師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后透過美讀再次體味文章相結合??煞殖蛇@樣的三步:
第一步、自讀自悟
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的什么事,作者重點想我們說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直奔重點,讓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一個整體把握,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步、加強引導深入細致感悟
當我們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里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討論。
我仿佛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塵,一陣又一陣地刮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們不顧這些,堅持在野外工作。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到處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環境十分惡劣。是啊!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詹天佑堅定的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步伐。我仿佛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計算的身影。
剛開始時學生不能抓住重點把畫面說具體,著急時,我說讀了這些句子我仿佛看見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計算的身影。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的是詹天佑的堅定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腳步。
學生聽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仿佛看見了詹天佑背著經緯儀來到陡峭的懸崖旁進行定點、測繪;我仿佛看見了詹天佑不顧狂風怒號在山間勘測線路的身影……
第三步、美讀之中再體味,提升思想境界
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透過范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
片段1: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必須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樣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樣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樣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后果,該怎樣讀?
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主角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在讀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達的情感,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優秀品質的熏陶。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這部分資料讓學生在自讀討論明白課文的基礎上先自己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再點名在黑板上畫圖。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一樣,前者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后者采用中部鑿井法,以及為什么采用這種方法。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杰出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大多數學生畫出了“人字形”線路時,師生一齊用一支中間是白色,兩端粉紅色的鉛筆代表火車和火車頭。讓鉛筆也就是兩端都有火車頭的火車在人字形的鐵路上走了一遭。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以頒獎詞開頭,又以給詹天佑寫頒獎詞結尾,加深對課文的明白。
以上這兩點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挖掘多處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如指導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必須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不僅僅應引導學生從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樣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樣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樣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后果,該怎樣讀?還要讓學生交流明白這樣讀的感受和為什么這樣讀。
(2)在講開鑿隧道時,無論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還是中部鑿井法,既是根據實際狀況采用不一樣的方法又能夠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于放松,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正因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了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明白不到位,因此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刻。以后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資料,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4)教師的導的功能發揮不及時。在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的風采時,我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四、五、六節全面體會詹天佑的風采。教學時只有一個人談到人字形線路,我應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從人字形路線、開鑿隧道認識詹天佑這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大多數學生大談特談詹天佑勘測線路,易給人造成第四節重復學習的印象。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八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詹天佑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詞是“杰出”和“愛國”。我圍繞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教學反思《詹天佑教學反思》。教學課文后有這樣的反思:
教學中注重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在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認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一、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理念貫徹不到位。我在教學中,雖然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得還不夠。看看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堂,這點都做得很好,他們能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能做到“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二、在教學中,關于詹天佑所采用的“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學生理解不夠深刻。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在比較機械地跟著我的思路走,沒有什么自己的創意。所以,我感覺到,自己對學生的啟發還是不到位。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九
小學課文《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于“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边@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五、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采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與偉大。
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簽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系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么?”針對性不是很強,并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十
學完《詹天佑》一課。我讓同學們把喜歡的段落背下來。
第二天上課,我便檢查學生們的背誦情況。不錯, 多數同學都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了下來,還有一個同學沒檢查,他可是我們班的老大難,總是背不過書。為了激起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前我曾單獨找他說:“這一課,你挑選一段最簡單的背下來就行?!彼饝讼聛?。我想:他應該準備好了吧。于是點了名讓他背誦。
誰知,他站起來后,竟說了一句:“袁老師,請您給大家背一段喜歡的段落,好嗎?” 他一說出口,我就滿臉地不高興,心想:你這個袁野,膽子真夠大的,是老師檢查你背誦,怎么向老師叫起板來?
正要對他發火,質問他到底準備了沒有,可又一想:這個同學由于經常完不成作業,而受到過多的批評?,F在的他,對老師的批評,雖口上答應,但卻落實不到行動上,就象一個人身上的虱子多了,反而不覺得癢了。做老師的要不拿出個榜樣來,他還真誰都不服。
于是我不再板著面孔,而是微笑著對大家說:“同學們,袁野同學提的問題很好。到現在為止咱們班還有兩個人沒有背誦,一個是袁野,一個是老師。下面,由老師先背誦一段,再由袁野背誦?!?/p>
班里出奇地靜下來,看來,不單是袁野,其他同學也都希望欣賞一下老師的背誦。畢竟這樣的事在學生面前還是第一次。平時習慣了檢查同學們,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受同學們檢查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想著這些,連我這個當老師的都覺得不安起來。不過,很快我便定下神來,有聲有色地背了一段文章。
剛一背完,袁野便帶頭鼓起掌來。我聽到下邊有同學說道:“沒想到老師背得這么美。”接著有人說道:“袁野,輪到你背了?!痹奥卣酒饋?,不好意思地說道:“老師,我還沒背過呢?!?/p>
他一說完,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同學們更是七嘴八舌,都說:“你欺騙了老師,是個不誠實的孩子。”
看到大家群起而攻之,我的心倒軟了下來,我想:“我不能再批評他了,否則,他會消沉下去的,應該給他解圍?!毕氲竭@里,心里便有了主意。我對同學們說道:“同學們請靜下來,俗話說得好,人在有難時,應幫他一把,會讓他產生無窮的力量,渡過難關的。幫助別人,就等于快樂自己嗎!老師想和袁野約定一件事:明天上課時,老師背誦整篇課文,讓袁野自選一段最喜歡的背,好不好?”大家聽了一致贊同,袁野也趕緊答應了下來。
第二天一上課,袁野便主動提出先讓他背誦,我答應了他的請求。他便背了起來。哎!背完一段了,他怎么還再往下背,還真有股倔強脾氣,大概想和老師一比高低。正想著,他一下子停下來。原來他已經把課文背了一大部分了,還真神了。于是我帶頭給他鼓起掌來,表揚他背書很用功夫。表揚的同時,我看到袁野的臉上露出了很少見到的笑容。
接下來我把課文從頭到尾背了一遍。唉!這一次,竟沒有同學給我鼓掌。倒是看見除了袁野外,都舉起了手,我以為學生們要給我提毛病呢!便讓課代表發言。課代表站起來說道:“老師,你都要求自己背誦了整篇課文,我們也要求自己背誦了整篇課文。早自習在你未來之前,我們同桌之間就互相檢查了一下,讓我們也在課堂上亮亮相吧!”你瞧,一個個還真和老師較上了勁。
時間有限,不能一一背了。于是我提議由袁野起頭,讓全班一起來背誦。我也加入到了背書的行列中來。學生們看到老師跟他們一起背起書來,背書的.勁頭就更足了。
事后,我想:老師的模范作用可真大。在學生面前,老師應當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應俯下身子來和學生一道學習,而不是板著臉孔當圣人。學生和老師都是一樣的人,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應第一個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施于人,己要先欲。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樹起一個真實可學的榜樣,學生的學習勁頭才會更足。
真應該感謝袁野同學給我提出的問題,它讓我清醒地認識到: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為人之師,責任更加重大。
真心希望學生們能給我提出更多的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們共同解決,讓我們師生能夠共同快樂地成長!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十一
詹天佑是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頂著帝國主義的重重壓力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原本設想上這課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會比較好,沒想到臨時沒調整過來。于是就臨時隨機應變,改在教室上,沒想到效果挺好。上完《詹天佑》這一課,一種愉快的感覺油然而生。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將預習時收集的資料談自己對詹天佑的初步印象,再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是抓住什么寫詹天佑的(即中心句),進而抓出關鍵詞”愛國“、”杰出“,然后圍繞這兩個詞逐步分析課文。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條非常明晰的條理。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會詹天佑的杰出,在教學”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采用了提問法、繪圖法和演示法。在進行到第五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詹天佑在開鑿隧道時遇到了那些困難? 2、分別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方法開鑿?這兩個問題不難,但一定要細細讀書才能完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讀書了。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把開鑿隧道和過青龍橋的方法記在頭腦中,于是我趁熱打鐵激勵學生:”詹天佑早就將隧道修筑成功了,你們能將這兩種隧道的開鑿方法用簡圖表示出來嗎?看那位同學、哪個學習小組畫的簡圖美觀實用。只見學生先是認真仔細地讀書,然后結 合文中的重點詞句、圖示,細細的揣摩、端詳,最后在紙上認真地畫著。我巡視了各小組的成果,發現有個通?。?、表示開鑿方向的箭頭大都畫在山腰,還有些小組兩端的箭頭沒對齊。2、許多學生把箭頭畫到了山的中間。3、在八達嶺隧道的.開鑿圖示上許多同學忘記畫向下的箭頭,把從中間向兩邊的箭頭畫得非常地小,和其他兩組箭頭形成鮮明的對比。于是我把畫得好的和有問題的圖示分別張貼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在對比中找出錯誤,加深了記憶。并及時表揚了各小組合作成功,孩子們都喜笑顏開,這時我話鋒一轉:上一自然段中,詹天佑是怎么要求工作人員的?他們再次將“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讀了一遍,我相機說道:“是呀,如果工程人員畫圖有半點馬虎的話,就會給工程帶去不可估量的損失,你們說一個小小的箭頭的位置關系重大嗎?”孩子們都凝重地點了點頭,“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養成細心的好習慣!”
有了上一段的學習,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高,因此在解決過青龍橋的陡坡問題時我提出了既要畫圖又要實物演示的要求。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他們將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了,看到他們的認真勁,我心里真甜。但是我心里也沒底,什么工具都沒有,怎么演示???出乎意料,他們在實物演示時,利用了手邊的文具盒、橡皮等小東西,演示的時候再加上生動的講解,整個這段我就一點也不用講了。在玩中,他們充分領略了詹天佑非凡的才智,深深被他的愛國精神和杰出才能所服。
我為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學習獲得成功而高興!而喝彩!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十二
《詹天佑》一課我已上了三遍,但我總覺得只有第三遍才上得成功,原因是備課和講課中進行了再創造,注意了語文這門學科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前兩次上這課,雖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效果不見得好。我也聽過別的老師上這篇課文,發現不少學生并沒有弄懂課文中的難點。在這篇課文中,有關修筑居庸關、八達嶺隧道和“人”字線路的兩段課文最難理解,并非是“書讀百遍”,就能“其義自見”的。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少,閱歷淺,即使看掛圖,也因是平面圖而難以理解。
第三次上《詹天佑》時,我想,怎樣才能使學生既有興趣又容易理解呢應該讓學生對這幾個工程有立體感,還要讓他們進入角色,來當詹天佑,當小工程師。
于是,在上《詹天佑》第二課時前,我讓兩個學生抬來了一盆沙子倒在小黑板上,又讓他們把沙子壘成“山”,拍緊。學生圍上來好奇地問:“賈老師,下節上什么課呀”“下節不是語文課嗎”“語文課怎么要沙子”我笑笑:“大家猜吧。”為學生制造了一個懸念。
上課了,學生都望著講臺上的“沙山”。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指著“沙山”說:“這座‘山’就是居庸關,一會兒要變成八達嶺,最后要變成青龍橋附近的陡坡?,F在大家先讀詹天佑是怎樣開鑿居庸關隧道的,誰讀得認真誰就能當小工程師,上來開鑿居庸關隧道?!弊x完,大家爭著當小工程師?!靶」こ處煛弊呱现v臺,用兩支鉛筆同時從“山”的兩端向中間插,表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隧道。我問:“這樣開鑿隧道會遇到什么困難”學生答:“如果測量不準,計算不精確,兩頭的隧道就會錯開了。”學生從中體會了詹天佑的話:“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p>
開八達嶺隧道,工程更艱巨了?!鞍诉_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關隧道的三倍長。他……決定采用中部鑿井法。先從山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兩頭也同時施工,把工期縮短了一半。”“小工程師”上來開鑿八達嶺隧道,先用兩支鉛筆從“山”兩端向中間插,再用一支或兩支鉛筆從“山”的頂部向下插。我配合講解,學生很快就弄懂了:兩頭向中間開鑿就形成兩個工作面,一口直井分別向兩頭開鑿,也形成兩個工作面,兩口直井形成四個工作面,幾個工作面同時施工,工期就大大縮短了,這充分反映了詹天佑高超的才能和技術。
講到“人”字形線路,這座“沙山”又成了青龍橋附近的陡坡。我指著“陡坡”問:“詹天佑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不是走彎路了嗎”大家搶著答:“坡太陡,火車根本上不去,‘人’字形路減小了坡度?!蔽矣謫枺骸拔覀儗W過的哪篇課文也涉及這個減小坡度的道理”過了一會兒,有學生叫道:“《挑山工》!”“對了,挑山工上山走的是折尺形線路,就是為了減小坡度。又如環山公路的.設計也是為了減小汽車上山坡度,騎自行車上山走‘之’字形線路也是同樣道理?!蔽艺f。然后讓“小工程師”在“坡”上架設“人”字形線路,學生爭先恐后地上來用鉛筆或尺子“架鐵路”。
“人”字形鐵路修好了?!罢l來當火車司機,開火車”我問。“我來,我來!”學生興致勃勃?!盎疖囁緳C”用一支圓珠筆或一支粉筆當火車,先做了“車頭”“車尾”的標記,就開始“開火車”了?!氨鄙系牧熊嚨搅四峡诰陀脙蓚€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后面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火車司機”邊演示邊講解。
下課鈴響了,還有學生要上來“開火車”。這堂課,好動的、調皮的學生都得到了動手、動口的機會,他們聽起課來也很專心了。同樣一課,過去用三四課時學生還沒全弄懂,現在兩課時學生就明白了,而且學得生動、活潑、有趣。一盆沙子,幾支鉛筆——這不是什么復雜的教具,人人皆可找到,關鍵是老師備課、講解要努力進行再創造。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十三
一節試教和一節研討課下來,結束了《詹天佑》的教學,留下了不少的思考。慢慢地磨一節課出來,的確挺累人,但這是年青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一路走來,才能收獲漸豐!現對本課教學的成敗之處分析如下: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流暢。教學本課,我抓住“愛國”和“杰出”兩個中心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課我分為五大環節,分別是:⑴復習導入,溫故知新;⑵情感鋪墊、整理脈絡;⑶精讀感悟,感受“愛國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杰出之才”;⑸五、總結全文,升華主題。各教學環節基本能自然過渡,使整課的教學渾然一體。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鋪墊和擴展。詹天佑是寫人的文章,為了豐滿人物形象,我補充了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筑鐵路的宣誓詞、寫給諾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筑鐵路過程中的一些事跡,作為情感的鋪墊和文本的擴展,讓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愛國和杰出。
3、課堂要求明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路線”三大材料時,我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向導,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后在黑板畫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形狀,讓學生用簡單的箭頭劃出開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線路的時候使用簡圖和視頻動畫相結合的形式,力求讓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的視圖,讓學生更直觀地、更清晰地理解,從而充分地領悟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讀的遍數和時間還不夠充分。如還有剩余的時間可安排多讀重點語句或段落。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時,我雖然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由于忘記朗讀最后一自然段,所以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這時如果讓學生說說從這兩部分中感受到詹天佑是一個怎樣的人,可能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詹天佑教案及反思 詹天佑教案篇十四
1、學會本課生字,積累詞匯;聯系上下文理解阻撓、要挾等詞語意思。
2、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
3、認識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努力鍛煉自己的創造才能。
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動了我們。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社會背景和自然地理環境。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認識錄像老師,建構閱讀話題
1、現場老師:同學們,今天孫老師將配合光盤中的宋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學習《詹天佑》這一課,齊讀課題。
二、初讀:整體感知內容,回顧難忘歲月
1、錄像老師:詹天佑的銅像落成了,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一句話來題寫嗎?
現場老師:速讀課文,找到你認為最準確的句子。
2、錄像老師: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讀課文把相關語句劃下來。
現場老師:自由讀課文5、6自然段,劃一劃能表現詹天有杰出才華的語句,并想一想這兩段主要寫了什么?
3、現場老師:引導學生讀后交流。教師引導概括:(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
三、精讀:深入研讀內容,體會創新設計
1、現場老師:出示相關圖表,同桌討論后嘗試用筆畫出詹天佑開鑿隧道的兩種不同的方法。
2、學生討論完成圖表。
3、錄像老師:講讀相關語句,動畫演示兩種不同的開鑿方法。
4、現場老師:指名學生讀第六自然段,指名學生演示火車上坡的過程
5、錄像老師:動畫演示“人”字形線路上火車上坡的過程及講相關故事。
四、品讀:再現動人細節,感情朗讀課文
1、錄像老師:詹天佑的杰出佑來源于什么呢?請同學們再一次讀課文。
現場老師:輕聲讀課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寫寫批注。
2、錄像老師:在修筑鐵路的四年1400多個日子里,一定會有許許多多讓人難以忘懷的動人細節。詹天佑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關語句。
現場老師:組織交流,抓住文本關鍵語句,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推敲,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積累詞語,讓學生展開想象反復朗讀,體會詹天佑在修筑鐵路過程中的愛國精神、杰出智慧、頑強毅力、以身作則、與工人同甘共苦等優秀品質。
3、現場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當時遇到的種種困難。
(2)教師引讀:
師:因為資金短缺,鐵路修筑暫時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這是中國人……”
師:帝國主義者一直不放棄奪取鐵路修筑權的野心,暗中阻撓,這時,詹天佑想:
生:“這是中國人……”
師:面對皇親國戚橫加干涉,無理取鬧,詹天佑想:
生(齊):“這是中國人……”
師:親友離開,女婿遭綁架,女兒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齊):“這是中國人……”
師:同學們,詹天佑不但自己經常這樣想的,他也經常這樣勉勵他身旁的工作人員:(指名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勉勵工程人員:“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保?/p>
4、現場老師:孩子們,修筑鐵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讓人感動的細節,絕不只是課文里寫的這些!如果,我們對當時當地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們一定會對詹天佑更加肅然起敬。
五、研讀:回眸百年滄桑,體會課文深意
1、錄像老師:帝國主義當時是怎樣的表現呢?
現場老師:請大家用心地讀讀2、3自然段,邊讀相關句子,聯系詹天佑修筑鐵路過程中的一個個細節,邊想一想:這兩段話的哪些地方,讓你的心久久難以平靜?(默讀,畫出讓自己心里不平靜的句子)。
2、現場老師:孩子們,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回顧那一段歲月,我們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靜的,誰來讀讀讓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靜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讀體會——主要從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澗;技術條件落后;國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臨的重重壓力)。
3、學生交流體會
4、現場老師過渡:正是憑著這份堅定信念和對祖國的忠誠,也正是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和對祖國的忠誠,在詹天佑的帶領下,京張鐵路終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線竣工,不但比原計劃提前兩年,還為清政府節省了白銀28萬兩。這是危難中的奮進!艱辛中的輝煌?。﹣?,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最后一段,感受這艱辛的輝煌!(齊讀最后一段)
六、活讀:傾訴滿腔情懷,升華愛國熱情
1、現場老師:為了紀念那段難忘的歷史,在張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銅像。孩子們,假如這一天,你親眼目睹了銅像揭幕,我想,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話兒對詹天佑說。把要說的話寫下來吧。(寫的時候,可以適當用上課文里剛剛學過的詞語:)
阻撓要挾嘲笑毅然杰出愛國
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狂風怒號回擊竣工
(學生在音樂聲中寫話)
2、現場老師:同學們,讓我們面對著詹天佑的銅像,盡情地訴說心理話吧……
3、現場老師:聽著大家的發言,老師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腦子里,出現得最多的畫面,是電影《詹天佑》中的一個片斷。1919年,詹天佑拖著重病之軀,登上長城,深情地說(師朗誦):“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p>
4、錄像老師:學習一首有關詹天佑的詩,升華感情,總結課文。
附:板書
20、詹天佑
杰出愛國
京張鐵路
《詹天佑》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教材中新增設的一篇課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筑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我利用優質資源課配合錄像中的宋老師圍繞文章的中心詞“杰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并充分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我在場使這種新方法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后有這樣的幾點感受:
一、對于教學難點的處理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我在反復觀看優質資源課的基礎上決定先讓同桌研讀課文相關內容后嘗試畫示意圖,而后讓學生觀看宋老師錄像中制作的課件動畫,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二、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從搜集來的資料入手,去深入體會當時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并引導學生多遍朗讀詹天佑想法的句子,從而更好的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盡管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大概是受優質資源的牽制,我總想充分利用其優勢,所以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并不充裕。
2、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盡管采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于詹天佑的設計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贊嘆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并沒有提出,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么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