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揚他們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范”,號召全社會向他們學習,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有需要的同學們,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一】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常常受到同齡人羨慕,除了他們有一位“云朵媽媽”,還因為他們有一套自主研發的“云課堂”。
比如,手持一支智能云筆,一個學生在課業練習時停頓時間的數據會被反饋給授課老師,老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態,從而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調整,設計更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為了把老師從煩瑣的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精力去因材施教,吳蓉瑾提出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帶著她的“云團隊”,一步步構建夢想中的“云課堂”:
可自動調節明暗的教室燈光系統,可自動監測、觸發凈化設備的空氣凈化系統等“云系列”,讓學習變得更“智慧”,老師變得更“全能”。
“小學是一個孩子需要全面教育和定型的階段。我們的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掌握孩子們生活的狀態,找準、找全他們成長的‘穴位’。”為了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吳蓉瑾想盡辦法引入更豐富的課外教育,盡可能開拓孩子們的眼界和興趣。
可是,這些課程從哪里來?社會機構和企業開出的費用又怎么支付?吳蓉瑾冥思苦想,直到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
“您好,我是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吳蓉瑾,您能給我們的孩子送一些課程嗎?”當年,吳蓉瑾登門“求”課的場景,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原校長李小華依然歷歷在目。
花了點時間確認吳蓉瑾的真實身份后,李小華耐心聽完了她長達半個小時的懇請,由衷說了一句:“你是真的愛學生。”
文物鑒賞、西點制作……兩周后,由職校老師送教上門的13門職業體驗課陸續在盧灣一中心小學開起來了,兩校的合作也延續至今,成為上海市教育改革創新的一道亮麗風景。
孩子們的課表豐富了,校長的日程更滿了。
每天早上7點半前到校,晚上10點半后離開,周末兩天概不例外。學校教師們都知道,吳蓉瑾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是家常便飯,忙起來有時一天只睡兩個小時。
“別人看我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給自己‘找工作’,看到其他地方有好的課程,我就想能不能引進來,讓我們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體驗,慢慢找到相伴一生的興趣。”吳蓉瑾說。
她是如此不惜時間——不論畢業了多少年,更不論是不是她的學生;不論是上海的老師,還是偏遠山區結對幫扶學校的老師,只要找到她,她就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
她又是如此珍惜時間——去外地授課,她總是請求對方把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這樣她就能在講完課后直奔機場,連夜返回,第二天一早又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微笑、俯身、摸一摸頭,師生互道一聲“早上好”。
今年47歲的吳蓉瑾,選了一幅很萌的圖畫作微信頭像——一個女孩駕著一片云,寓意放飛青春的夢想。
27年過去,夢想指引,初心未改。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二】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伴著快板節奏,脆生生的童音正將100年前一大會議召開的歷史故事講得既通俗易懂,又活潑生動。
16年前,第一批小小講解員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講時,有一位老師一直用贊許、堅定的眼神默默鼓勵他們。她,就是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一走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一樓大廳,人們就能看到的這句教育理念,用來概括吳蓉瑾的27年教育生涯,很是恰切。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多年前,兼任少先隊輔導員的語文老師吳蓉瑾在參觀一大會址時發現孩子們聽講解不太認真,便在學校支持下展開調查研究。“建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專門為小學生觀眾服務的講解員隊伍,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給同齡人講黨的歷史!”吳蓉瑾說,想出這個新點子以后,她帶領學生一同學一同討論撰寫講解稿、一同磨煉演講技巧。“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由此成立。
這支“紅喇叭”,至今已培養了千余名小講解員,志愿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每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只要沒有出差和工作,吳蓉瑾都會站在一旁,用贊許的目光和溫暖的笑容,默默守護著小講解員們。
如今,在盧灣一中心小學,“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已成為一門特色課程。“這么多年來,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吳老師的教導在我心中種下了一粒紅色種子,讓我牢記紅色歷史、永遠愛黨愛國。”一位已是大學生的小講解員這樣說。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三】
2005年,上海市教委推動“館校合作項目”,吳蓉瑾作為帶隊老師,帶著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們來到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學習。本以為沉浸在這樣的環境里,能讓學生有所收獲,吳蓉瑾卻發現認真聽講的孩子很少。“如果一個中國孩子不能了解中國的歷史,甚至對中國共產黨不熟識,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吳蓉瑾決心創辦一個學生能聽得懂的紅色小講解員社團,讓孩子們能通俗易懂地了解紅色歷史。她從全校挑選出15名學生,組成了第一批小講解員隊伍。2006年暑假,小講解員們獨當一面,為中共一大會址的參觀者作講解。吳蓉瑾對那天的畫面記憶猶新:“因為要保護文物,室內沒有空調。孩子們站在桌子靠里邊的位置,我看到,他們的汗水從額頭上冒出來,襯衫也濕透了。有老人聽完講解后夸贊孩子講得好。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寶貴的體驗。”
如今,盧灣一中心小學的“紅喇叭”小小講解員社團已有16年的歷史,那些平均年齡10歲的小講解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傳承路上的小不點”。孩子們的講解稿從普通話版增加到滬語版、英語版,形式上增加了快板、連環畫等,服務了幾萬名觀眾,紅色種子也在孩子們的內心生根發芽。16年里,無論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吳蓉瑾始終陪著孩子們打磨稿件、練習講演,她見證了這個社團創下的多個“第一”:第一個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合作簽約的小學;全國第一個由小學生組建的講解員社團;完成第一本屬于小學段的兒童版講解稿……
吳蓉瑾說:“情感教育應該從關注身邊人、家事、社會事上升到家國情懷,讓學生知道人最重要、最崇高的情感便是愛黨愛國。”在她的帶領下,還將有更多的小講解員,將紅色故事代代講述下去。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四】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每天到校時都會給清晨的校園拍照,入夜時再拍一張學校的走廊。她將這些照片配上“愛的學校”“愛的走廊長又長”等文字,發在微信朋友圈,表達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
在27年的教學生涯里,她以春風化雨般的關愛,滋潤學生的心靈之花,當好青少年“拔節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護他們的身心健康;她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是主動適應數字時代教育改革實踐的先鋒人物;她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宗旨,在全國率先組建小學生紅色講解員社團,16年來培養千余名小講解員,讓“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讓愛黨愛國的校園文化蔚然成風。她一路走來的足跡,映照出新時代人民教師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在同事、學生、家長的口中,吳蓉瑾有著不同的稱號。在同事心中,她是大愛無疆的“種子教師”;在學生心中,她是能認出全校上千名學生并準確叫出每個人名字的“云朵媽媽”;在家長心中,她是手機24小時在線的“秒回校長”。
當初作為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一名年輕班主任,吳蓉瑾率先在學校里開設情感教育課,“以情育情”,目標是擺脫片面追求智能發展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豐富情感。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該往哪走?吳蓉瑾想到曾給孩子們布置作文寫“一件難忘的事”,當時班里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撿手表”“陪盲人過馬路”等,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我手寫我心”?她嘗試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陰晴雨雪”,在被稱作“晴雨表”的隨筆簿上,學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老師不給評分,只寫批復。批復不是簡單的一個“閱”字,細細密密的紅字傳遞著吳蓉瑾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今天為什么折手工紙呀?老師十分支持!”“寶寶今天做了一件錯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訴了我,老師很欣慰。”……孩子們一天天寫,吳蓉瑾一篇篇回,在有來有往的交互中,學生們漸漸打開了心扉。
從幫助學生宣泄情緒,到積極情感引導,再到培養人格,吳蓉瑾的情感教育課已開設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鐘時間,堅持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并寫下了幾千篇案例以及兩本研究專著。
“我覺得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平常種種細節中呈現的。”吳蓉瑾經常跟周圍老師說,不愛孩子就不要做老師。課堂之外,吳蓉瑾經常會把班上一些學生帶回家。這些學生不用發愁家長出差或是家里的老人身體不好,她會給孩子們做飯、補習功課。2019年的一天,向來愛喝咖啡的吳蓉瑾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了戒咖啡“打卡”,連續發了400多天。原來她在踐行與一名學生的約定——這名學生因為生病吃不下飯,吳蓉瑾同其商定:“我戒掉喜愛的咖啡,你也要把吃不下的東西多吃幾口,我們一起調整。”每當學生畢業,吳蓉瑾都會給孩子們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號,“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吳蓉瑾說:“這27年里,我每天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因為這是我身為人師的一份責任。我想跟我的教育同行分享——愛孩子、尊重孩子,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我們的心頭至寶。我想跟家長溝通——把那雙小手交到我手里,給予我充分的信任支持。在我的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我會以愛和尊重守護他們這段歷程,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快樂。”
構建“云課堂”,以信息化為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
吳蓉瑾擔任了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領導后,要面對的學生從幾十名變成了上千名。為了做到大規模因材施教,2009年起,吳蓉瑾組織教師和技術團隊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學校通過記錄學生答題時間、正確率等信息為每一個孩子建立數據庫,老師們通過解讀研究這些數據,提煉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找準每名學生的問題癥結。
在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生們上課的狀態能通過動作捕捉加上數據分析反饋給老師。上課鈴響后,學生們登錄教學平臺,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虛擬頭像變色程度來判斷學生的準備情況;學生在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難度級別,老師會提供個別化指導;學生用“電子筆”在特定的本子上書寫,老師能清晰看到孩子的書寫習慣、思考路徑。不少學生從這一創新的“云課堂”中獲益匪淺。
一名四年級男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可考試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吳蓉瑾和其他老師分析了他的筆記,發現他做題目會出現“大段大段的停頓”,這是思想開小差所致。吳蓉瑾便鼓勵這名學生通過練習射擊提高注意力。經過一學期射擊訓練,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了極大改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進步。
“這就好比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把所有有關數據擱進去,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撐。”吳蓉瑾還帶領“云團隊”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篇五】
2004年起,吳蓉瑾和同事們開始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探索研發情感教育課程。
什么是情感教育?這是吳蓉瑾的徒弟、盧灣一中心小學教師賀春秋在2004年成為一名新教師時最好奇的問題。吳蓉瑾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離開健全人格和豐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動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2004年起,吳蓉瑾和同事們探索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探索研發的情感教育課程,惠及學生近10萬人次。她將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每周的學校課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與學生們搭建起心靈交流的橋梁。
如今,情感教育已開辟出三條育人途徑:課程、活動、交際。用民俗文化滋養孩子心田,是情感教育品牌活動之一,主題每五年輪轉一次,包括中國年俗老上海風情主題、中國戲曲主題、中國發明創造主題、中國四大名著/中國動畫主題、中華美食主題。
十幾年來,亦師亦友,耳濡目染,賀春秋眼里的吳蓉瑾,既是師傅,更是一位有愛的智慧姐姐。
讓賀春秋印象深刻的是,有段時間,吳蓉瑾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當時我挺好奇的,因為身邊人都知道她酷愛喝咖啡,而且她有偏頭疼,每天必須拿一杯濃咖啡鎮定。后來得知,畢業生里有一個孩子病了,不吃飯,師傅便跟孩子做了一個約定:我戒掉咖啡,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從那之后,校長就每天都在朋友圈里發戒咖啡打卡。大約是第400天的時候,我看到了她最后一次打卡:為了一個美好的承諾,我戒了400天咖啡,盡管這段時間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這個孩子也說:“‘云朵媽媽’(指吳蓉瑾)把戒咖啡挑戰當作一個儀式,和我一起調整狀態,一段新生活即將開始,‘云朵媽媽’會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在教師和學生的眼中,吳蓉瑾就是這樣深愛著學校,愛著每一個孩子,拼盡全力,而且樂在其中。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全部內容,可圈可點一直關注學習資料,為大家提供優質文章,更多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2021】相關推薦文章:
2021時代楷模吳蓉瑾先進事跡心得體會范文
人民教師“時代楷模”吳蓉瑾、王紅旭先進事跡素材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