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幸福的方法》個人讀后感500字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500字篇一
一:前言:幸福是一門科學
二:至中國讀者
三:探討幸福的疑問---識破“幸福的假象”
四:協調此刻與未來
五:解析幸福―幸福的人不必當總統或億萬富翁
六:至高財富―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
七:設定幸福目標―傾聽心靈深處的聲音
書中作者從用心心理學的角度,結合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論述了何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資料。
細細的品讀本書,無論在讀的過程還是讀完之后都讓我感悟良多。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擁有。關于幸福的定義,自然猶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里或許都有各自的看法,書中作者的認為幸福就應是快樂與好處的結合。除了贊同作者的觀點外,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承認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心靈的一種愉悅,是一種愜意的感受與狀態。即幸福主要是精神的范疇,影響的因素包羅萬千,但有時卻可能就因為一兩個因素而讓人感到幸福。物質的的多寡并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錦華衣服,鐘鳴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談飯的人,也未必就是很幸福。但是也不可否認物質對幸福的影響,至于其影響程度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幸福有時也很難憑借我們的主觀意識能夠決定出來,那些我們以為活得很開心的人,不必須就幸福;那些我們看上去覺得活得很憂愁的人,也不必須就不幸福。幸福沒有貴賤,不分等級,不同階層的人們都能夠平等地沐浴著幸福的光華,成功人士和失敗者,富有之人和乞討的盲丐感覺幸福的權利都是平等的,那些我們認為活得很卑微的人,其實也會很幸福。幸福從來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務必在我們個人及社會的問題都解決之后才能追求的東西。
現實中主要受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許多人覺得幸福就是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幸福就是不斷的努力奮斗,實現自己的許多人生目標;很多堅信只有獲得成功的那一刻才是最幸福的,只有在取得各種各樣的榮譽和成就時才會得到幸福。書中將這類人稱之為忙碌奔波者。繼而作者從用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很多有過以上經歷的人的心理感受得出結論:其實上述的人到最后并不是都能感到幸福,更多的是“幸福的假象”之中。他們錯誤地認為成功即是幸福,堅信一旦目標實現后的放松和解脫即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相反,當他們獲得成功,取得最終成就的那一刻反而感到失落,并沒有感到預料之中的那種幸福。因此,作者推薦我們就應學會在努力過程中追求和體驗幸福,不要只看終點而忽略過程的幸福,要避免陷入忙碌奔波型的人生,一生苦苦地忙碌只相信成功會幸福,很多時候痛苦的消除不是幸福的來臨,而且從來
沒有規定,成功必須要以犧牲快樂為代價,記住幸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切記為了追求所謂的終點幸福而感受不到過程的幸福。這使我聯想到最深刻的是我們學生學習,據我觀察,很多同學深受社會輿論,家長,老師的影響,從小學一向到大學都苦苦地努力學習,苦苦地追求考試成績排行和獎勵,相信只有考得好成績,得到獎勵就會快樂,就會幸福,忽略了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和幸福。其實我的經歷告訴我學習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個性是在校學習的過程,能夠享受到同學之情,老師之情,戀人之愛,能夠體會到知識給人帶來的欣喜和充實,感受到校園和學生時代的相對純潔,而成績的好壞并不代表著人生的失敗,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每一個排行也只有一個位置,人生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有好處的事并能為之付出實踐就好。也就是只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去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期間雖然也會有困難和挫折,但一樣式心甘情愿地付出。
現實中也有一些人由于錯誤地將努力與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總是尋找快樂而逃避痛苦,盲目地滿足欲望,從不認真思考后果。書中作者稱之為享樂主義者,認為他們的生活完全沒有挑戰,不可能獲得幸福。還有一些人作者稱之為虛無主義者,他們放下了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好處的,沉迷于過去,被過去的陰影所纏繞。對于這兩類極端主義者,在我身邊所認識的人中還是比較少的,因此我也無法感受到太深入,在此也不作過多的評論。在作者看來幸福者能夠平衡眼前和未來的幸福,同時告誡我們:如果企圖永遠幸福,可能只會導致失敗與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夠同時為我們帶來此刻與未來的幸福。有些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犧牲一點快樂,去換取目標的實現,有些瑣事是無法避免的。就像學習,攢錢,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確實能夠帶來某種程度的長期成果。重點是,就算當我們務必犧牲一些眼前的快樂時,也不要忘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不斷地去發掘那些能為我們帶來即時的和未來的幸福感的行動。
在談及為何追求幸福時,作者認為是因為幸福是生命的一種基本需要,幸福在所有的目標中是至高無上的,其它所有目標的終點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點。而我個人覺得追求幸福是人生好處所在,幸福能夠帶給我們許多美妙的東西,幸福的感覺更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幸福有時卻很簡單,簡單到只因一件小事,一句簡單的話語。我們追求幸福更多是因為追求一種生活的方式和態度,為了享受幸福所帶給我們的完美感覺和滿足感以及愉悅感,或實或虛,讓我們體驗到人活著的好處。
書中作者不僅僅論述了何為幸福,如何追求幸福,還提出了一些追求幸福的方法。比如,追求幸福從建立好的習慣開始,為此作者還在書中設計了表達感激的練習,首先讓自己能夠有用心的人生態度。第一個練習,就是從表達感激開始,經常想想那些讓我們值得感激的事情,讓我們感激的人。那些讓我們幸福的事情和體驗,以及這些事情帶給我們什么啟示,讓我們去改變?去感受愛和被愛,給你愛和愛你的人寫感恩的信等。更多的練習是,尋找自己真正最想做的事情,建立學習計劃,讓自己成長,簡化自己的人生路線圖,讓自己去做想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又如,作者在許多章節的后面設計了反思和練習的資料,推薦讀者按照其所提出的反思和練習的資料去做,就會越來越品嘗到幸福的甘露。對于書中作者推薦的獲取幸福的方法,我頗有同感,其實只要我們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包括期間的所聽所聞,都能夠體會到作者的許多思想,況且作者在“至中國讀者”中也說明用心心理學的核心元素很多都是來自于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因此,作為中國的大學生我們就應更加容易理解,感悟更加深刻的。我自信的認為自己從出生到此刻活得都是比較幸福的,即使我的家境不富裕,比起許多同齡人也沒有個性優越的成長條件和環境。讀完《幸福的方法
》后,我就在思考,思考我一向以來幸福的原因。最后我總結出是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與許多因素有關的,包括家庭,人際,物質,學習,信仰,理想等等,但最主要是因為我基本上能夠按自己的內心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且注重享受過程,對于而結果無論成敗與否,我都懂得知足,懂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因而能夠常樂,能夠時常體驗到幸福的滋味。這個結論完全貼合書中作者的觀點,從而也使我更加堅定地去深入學習用心心理學的知識,在延續自己的幸福人生的同時為身邊的人享受到幸福帶給行之有效的推薦,與他們分享的幸福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越單純越幸福,越簡單越幸福。很多時候,幸福真的并不是想象中那樣遙不可及,不可觸摸,復雜難懂。細細地留心生活,你會發現一個美美的懶覺,一頓溫馨的晚餐,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良好的心態,一杯清香的早茶;母親撫摸著懷中熟睡的嬰兒,輕聲地哼著兒歌;朋友之間一條問候或祝福的信息;推掉無謂的活動或工作,蜷在圖書館里讀一本喜愛的書或者躺在床上徹底放松地聆聽著喜愛的音樂,甚至日夜勞累為自己熱衷的事業奮斗,勤奮地為自己理想的學業努力付出這些都能夠成為我們幸福的源頭。
幸福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我們隨時都能夠啟程,去赴這份完美的邀約,給自己一份幸福感覺。
《幸福的方法》個人讀后感500字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500字篇二
一開始聽,有種云里霧里,好像講得很玄乎。后面再聽,慢慢地知道,享樂主義是不顧以后的幸福;忍辱負重是不幸的全程,苦盡甘來可能只是當下忍辱負重的催眠,卻終究是不幸的始終。但今天再細細回味,才知道,整本書總結下來只有四個字:知足常樂。
我以前一直混淆了“享樂主義”和“知足常樂”這兩個概念,總覺得都是要追求“我現在是快樂的”這種狀態。直到有一次,家里需要錢,我卻沒有一分積蓄可以幫得上忙,媽媽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了一句:你有沒有想過以后怎么辦?
以后的事以后再說,誰知道我能不能活到你說的那個時候。
這個是我給她的答復。有些中二,但也是我的真實想法。在我看來,媽媽就是那種覺得“要是能怎樣怎樣,就會幸?!钡娜?,所以她一直對現狀都能找到一些她不滿意的地方。
而我恰好相反。
有句話不是這么說的嗎?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把時間軸拉長,我們倆就是不同類型的不幸。
對于我以前對于“當下幸?!崩斫獾钠?,因為這本書的剖析,讓我開始意識到了。雖然醒悟得太晚,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享樂主義”,跟“及時行樂”的抓住每一個機會來尋歡作樂,讓自己快樂有些類似,但是卻有些過了,過了就會透支。因為這種狀態,容易會把“快樂”當作目標,那么就要找一切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很容易就會變成找刺激了。
“知足常樂”,知道無論是哪種“欲”都是無法完全被滿足的,所以,不要奢求去填滿自己的“欲”,而是滿足于自己現在的狀態——工作有工作的成就感,失業有失業的沉淀期,婚姻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有各種嘮叨和摩擦,單身也有被催婚的煩惱。但是,如果在工作時想著詩和遠方,那么休息時也必定會焦慮;如果婚姻和生活只想到家務和摩擦,那么多熱烈的熱情都會被澆滅;如果單身只煩惱著脫單,那么就少了一人吃飽全家不用愁的自由。
不管如何,生活像是行舟,漂流時享受風浪,靠岸時享受安定,但是隨時為下一次出發做好準備。共勉!
《幸福的方法》個人讀后感500字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500字篇三
說起來,和這本《幸福的方法》也夠有緣分的,我一直對翻譯過來的著作提不起太大興趣,總感覺加了譯者的思想就沒有原來的味道。但這本書實在噱頭太大——“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以及紐約時報、王石、馮侖、曹景行的鼎力推薦,再加上漫漫長夜也不急需睡眠,自然這本書就成為我的榻上讀物。
作者泰勒博士本人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入手,展示了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并無二致的心理歷程:每一個人都曾在學生時代就努力想要成為比賽中的冠軍,想要躋身考試排名的前列,我們相信堅強才能勝利,相信勝利能帶來幸福感。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這樣的幸福感,卻來得越來越不容易。
作為80后,同時也是在中國填鴨式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我們,肯定都會有如此的心境,將成就感當作幸福感,將父母的期待視為努力的方向,以為作為人上人,幸福就會環繞你左右。
其實,關于幸福的追問并不止于此。泰勒博士最引人入勝的一點,就是他所講述的生活,都和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感同身受且如此接近:忙碌奔波型的蒂姆、享樂主義型中的歹徒心理、幸福型中的哈佛大學學生……他們的心境都曾經存在于我們的成長軌跡,有過的困惑都曾縈繞我們的心頭。泰勒博士所述的一切如師如友,娓娓道來,故事似曾相識,發問直擊心底,而解答卻在直觀的圖表、有趣的解釋和溫馨的建議中令人茅塞頓開。
在對“幸福是什么”和“如何實現幸?!钡膬纱竺}進行深入解析后,泰勒博士給我們帶來了有關幸福的七大冥想:愛自己和關愛他人、幸福強心劑、超越短暫的快樂、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從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來依然和充滿口號和標語的成功學講壇沒有太大區別,但泰勒博士的與眾不同在于他春風化雨一般的親切講述里,讓我們自然而然跟隨他的腳步,反思我的“幸福強心劑”是什么?什么領域會因為時間壓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么改變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僅在講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體化的問題和練習,發動我們一起參與反思,做出行動,在每一個問題都找到專屬于自己的答案,在每一個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處理方案,不同的人會在這同一本書里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碼。
《幸福的.方法》給讀者帶來的心靈洗禮,并不是我們讀完就能馬上體悟到的,這需要我們在物質橫流的世界中靜下心來慢慢思考。網上有評價說泰勒博士所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課堂上,“其奇妙之處在于,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我想,合上書本的我們,臉上也會掛起從容的微笑。
《幸福的方法》個人讀后感500字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500字篇四
這本書里提到四個漢堡模式,對應四類人: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
里面講了好多試驗,方法,提供練習,提到了養成好習慣,冥想,親密關系,記錄時間,意義優勢等等,非常值得仔細閱讀
本書作者泰勒·本·沙哈爾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講師,其幸福課視頻在各大公開課的網站上點擊率長踞首位(20__年已超過1億)。
當本課程引入中國時,它在網易公開課也獲得了最高點擊率。 作為最受歡迎的哈佛幸福課程圖書版,這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幸福的方法》能夠幫助每一個人開啟智慧,通過運用簡單易行的方法,達到幸福的彼岸。
在本書中,作者不僅把人生分為四種類型: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更深刻地解讀了大多數人不幸福的深層原因。
作者提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激發出自己的潛力,從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體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幸福即在眼前。
本書以充滿智慧的語言風格,將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風般地帶入到讀者心靈深處,引領讀者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實現個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國民幸福。 這不僅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將在宏觀層面上解決“全民焦慮”的大問題,安定民心,共創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