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一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那么導游要按什么順序介紹紅旗渠的景點呢?怎么說好紅旗渠
導游詞
呢?下面是本站帶來的紅旗渠的導游詞,僅供參考。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徐敏,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古都安陽,這里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數不勝數。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凹t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跡。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
紅旗渠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
自我介紹
一下,我叫李玉,大家可以叫我李導。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安陽,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岳飛故里,說到安陽就不能不提及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所以今天就我先帶大家游覽紅旗渠。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嶺。
大家從洛絲潭景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在張家嶺看到一條寬8米的水渠,那就是紅旗渠。繼續向前走,在“創業洞”和“團結洞”之間,紅旗渠像一條紅色巨龍——盤山越澗而來,又鉆山入洞而去。
大家繼續前行,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渠干渠上最長的一處隧道——“青年洞”。遠遠望去,“青年洞”三個大字高懸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長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呀!進入洞內,五彩燈光閃爍,涼氣襲人。洞隨山勢,左彎右轉。多像傳說中的龍宮呀!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扒嗄甓础憋L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旗渠的美麗景點說也說不完,大家可以細細游賞。不過一定要注意:1、不亂扔垃圾;2、請不要亂拍照;3、不在木橋、鐵橋上亂蹦亂跳。請大家配合,謝謝!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這次旅游由我來當你們的導游。我是楊紫涵,大家可以叫我楊導。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紅旗渠。
周曾自豪地宣稱:紅旗渠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跡。為了修筑紅旗渠,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神工鋪,它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贝蠹姨ь^看,那就是虎口崖?;⒖谘挛挥诹柙仆|,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崖的中間,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虎口”上邊垂下來的巖石,就像老虎的嘴巴?,F在我們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里面的景色。“虎口”里有許多垂下來的巖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著頭。
修建紅旗渠時,隊長任羊成和除險隊員們腰系繩索,身臨懸崖,撬石除險。身上被大繩勒的青腫,被荊棘刺得生痛,但他們還是頑強作業。一次,任羊成正要撲進倒檐除險,上面掉下一塊小活石,他躲閃不及,一排門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鮮血,繼續凌空排險。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于是,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蕩氣回腸的紅旗渠是新中國艱苦創業的典范,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好了,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我們三小時后在停車場集合。祝大家在本次旅游愉快。謝謝。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二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相聚即是緣分!首先我代表我們xx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或何導。下面呢,隆重的給大家介紹我們這位后腦勺最帥的司機—王師傅,王師傅擁有十幾年的駕齡,駕駛技術精湛,有他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就能夠放下心來簡單游玩了。這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我們上了同一輛車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們的旅途過程中,大家對我們的服務有什么意見或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都會盡心盡力去解決。在此,我預祝大家游得盡興,玩得開心。
下面我把咱們這天的行程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此刻由鄭州出發,走京珠高速,途徑新鄉、鶴壁,就到達咱們這天的目的地—紅旗渠了。
朋友們,此刻圍繞在我們四周的是鄭州市區,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鄭州:鄭州古屬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殷后封此地為管國,東漢時此地成為管城,此刻還有管城區的.稱號,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鄭州的稱號,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后,鄭州成為"二七名城"。此刻城中還保存有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標志性建筑。鄭州因良好的綠化和發達的商貿素有“綠城”和“商城”之稱。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駛入新鄉原陽,原陽大米自不必說。有一首兒歌唱的是“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這玲瓏塔就在原陽縣境內。大家可能明白外國有個比薩斜塔,但是大家肯定不明白中國也有個斜塔,那就是玲瓏塔。它與地面成七十七度夾角,登上塔身可南望黃河碧濤,北見太行山巒,東觀浩瀚云海,西攬萬頃碧波,可謂妙趣橫生!
車過鶴壁,我們就進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發祥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長期穩定的都城。華夏禮貌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發掘的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在那里出土問世。歷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故事都發生在那里。同時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長河—紅旗渠也在那里。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紅旗渠等水利工程,解決了大面積灌溉過程,其中以紅旗渠最為壯觀。如今,紅旗渠已經作為一種精神被廣為學習。
紅旗渠位于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p>
一路走來一路聊,說話間我們已經到了景區的停車場。下車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的旅游車是藍白相間的宇通車,車牌號是豫a12345,我們的導游旗是黃色的,我的手機號是xx。好了,朋友們,此刻就請您關好門窗,帶上您的隨身物品,隨我下車一齊去領略紅旗渠的神奇魅力吧!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三
尊敬的各位游客: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的人造天河――紅旗渠。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大家從洛絲潭景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在張家嶺看到一條寬8米的水渠,那就是紅旗渠。繼續向前走,在“創業洞”和“團結洞”之間,紅旗渠像一條紅色巨龍――盤山越澗而來,又鉆山入洞而去。
大家繼續前行,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渠干渠上最長的一處隧道――“青年洞”。遠遠望去,“青年洞”三個大字高懸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長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呀!()進入洞內,五彩燈光閃爍,涼氣襲人。洞隨山勢,左彎右轉。多像傳說中的龍宮呀!青年洞是紅旗渠的核心景點。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300句優秀青年,所以故名“青年洞”。
紅旗渠的美麗景點說也說不完,大家可以細細游賞。不過一定要注意:1、不亂扔垃圾;2、請不要亂拍照;3、不在木橋、鐵橋上亂蹦亂跳。請大家配合,謝謝!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四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艱苦奮斗歷程,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區主要景點。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總投工13萬個。
該工程動工于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眾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一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為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還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領導視察了紅旗渠。他沿渠觀看了雄偉的紅旗渠工程,詳細看了碑刻等文物,聽了講解員的實地狀況介紹后感慨地說:“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居然能持續那么樂觀的情緒,就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所以,我昨日在抗大紀念會上講不要忘記創業時期的艱難歲月。在那里,我期望大家不要忘記山中歲月、洞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修渠的人。”并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題詞鐫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勵全市人民將紅旗渠艱苦創業精神作為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期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大家!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五
游人小伙伴們,各位好!!歡聚就是緣份!最先我意味著大家河南省青年旅行社對大伙兒的來臨表明熱情的熱烈歡迎。我是大伙兒本次旅途的景區講解員,大伙兒可以要我小朱或何導。下邊呢,莊重的給大伙兒詳細介紹大家這名后腦殼最酷的駕駛員——李師傅,李師傅有著十幾年的車齡,開車技術高超,有他為大家服務保障,大家就可以學會放下心去簡易去玩了。這俗話說得好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即然大家到了同一輛車也算作一家人了。所以呢,在大家的旅程全過程中,大伙兒對大家的服務項目有哪些建議或規定請雖然明確提出來,大家都是會盡職盡責去處理。在這里,我恭祝大伙兒游得盡情,玩得開心。
下邊我將我們這一天的行程安排先向大伙兒簡易介紹一下:大家此時由鄭州市考慮,走京珠高速,方式新鄉市、新鄉市,就抵達我們這一天的到達站——紅旗渠了。
小伙伴們,此時緊緊圍繞在大家四周的是鄭州市區,大家來簡易認識一下鄭州市:鄭州市古屬豫州,公元1020xx年,周成王滅殷后封此處為管國,漢朝時此處變成管城,此時也有管城區的頭銜,直至隋文帝楊堅三年,才有鄭州市的頭銜,并沿用。20xx年,京漢鐵路罷工后,鄭州市變成"二七國際城"。此時城中心還儲存有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地標性建筑。鄭州市因優良的園林綠化和比較發達的經貿有著“綠城集團”和“商城系統”之稱。
不經意間間大家早已駛進新鄉原陽,原陽大米自不必說。有一首兒歌唱的是“玲瓏塔,塔玲瓏,七寶玲瓏塔十三層”,這玲瓏塔就在原陽縣地區。大伙兒很有可能搞清楚國外有一個比薩斜塔,可是大伙兒毫無疑問搞不懂我國也有一個斜塔,那便是玲瓏塔。它與路面成七十七度交角,走上架體可南望大河碧濤,北見沒有起色峰巒,東觀浩瀚無垠云景,西攬萬頃碧波,可以說趣味盎然!車過新鄉市,大家就進入了許昌地區。許昌是一個擁有3000很多年歷史時間的古都,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璀璨,具備濃厚的歷史時間文化內涵,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周易》的發源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本和珍貴文物能考的長期性平穩的國都。中華文明禮貌最開始應用的文本——甲骨文字、全世界已挖掘的較大青銅器——司母戊鼎在那里發掘出面世。在歷史上知名的'文王演易經、婦好請戰、張儀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小故事都產生在那里。另外被海外僑胞稱之為“全球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力江河——紅旗渠也在那里。
紅旗渠是20世紀六十年代安陽林縣老百姓在太行山上完工的大中型“引漳入林”灌溉渠。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資源急缺的貧困地區。新中國的成立后,在我黨的領導干部下,全鄉老百姓弘揚“自食其力、艱苦奮斗精神”的精神實質,以“重新考慮林縣錦繡河山”的信心,從1957年起,依次完工英雄人物渠、紅旗渠等水利水電工程,解決了大規模澆灌全過程,在其中以紅旗渠更為壯闊。現如今,紅旗渠早已作為一種精神實質被廣泛學習培訓。
紅旗渠位于許昌往西50多少公里的林州林濾山間,地形奇險,工程項目宏大。它不僅是惠及老百姓的水利水電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美景增加了一大盛景,被東西方游客稱為“人力廣州天河”、“當今中國萬里長城”、“全球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引以為豪地告知海外僑胞:“新中國成立有兩個驚喜,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p>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徐敏,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古都安陽,這里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數不勝數。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凹t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跡。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七
紅旗渠懸掛于太行山腰,氣勢雄渾,宛如一部交響曲縈回耳際;堪稱“太行一絕”的“一線天”,幽靜深邃;橫跨兩山之間的步云橋,舉步驚鴻;下山滑道,輕松刺激。
最好玩的要數“一線天”了。
我們過了凌云亭,登上旋梯,進入一條山縫,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線天”。長50余米,只能一人單身行,遇到身體胖的人還要吸著肚子才能通過。仰頭望,一條只有一尺寬的藍天映入你眼簾, 手扶著旁邊的崖壁,步步踩實,向上攀登。縫中非常潮,涼風吹過,又覺渾身打顫。真謂天下一絕。
紅旗渠的建成,舉世聞名,成為新中國水利建設上的`一面旗幟,不僅使林縣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被譽為“人工天河”、“中國水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八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夠過洪水。此刻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九
一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相聚是緣,大家有緣在這里相聚,我感到非常的高興,一路走來,大家都辛苦了!
我們都非常高興為大家服務,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滿足大家的要求,當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是意見的話也盡管提出來,我們都會虛心的接受。我們的宗旨是為你們提供優質的服務,我們的目標是讓你們享受在這里的每一刻??傊?,我們會共同努力,讓大家在這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我們今天的旅游目的地紅旗渠位于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慮山中,地勢險峻,工程雄偉?,F在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一下安陽及紅旗渠的概況。安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門,交通便利,氣候宜人。安陽是中華文明古老文化的的發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發現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紗。把一個燦爛的殷商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世人知道安陽。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既是國家歷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鄉,以及《周易》,岳飛故里,紅旗渠精神等的發源地。
在古都安陽,您可以找回對中國古代的深刻記憶:全國第一個甲骨文檔案庫,青銅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個女將軍婦好墓,最后一個皇帝袁世凱墓——袁林。當然,作為一個賣國賊的袁世凱的確沒有什么值得紀念的,但畢竟是一個文物景點。另外,安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字和文物考證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繹,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等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這里。
說到安陽就不得不說被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說道紅旗渠我想大家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紅旗渠的兒女們》,該劇表現的是林州紅旗渠的后代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的沖擊下,走出太行山,進入城市從事建筑,二次創業的故事。以全新的視角發掘和詮釋了新時代背景下的紅旗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說到安陽就不得不說被國際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說道紅旗渠我想大家都看過一部電視劇叫《紅旗渠的兒女們》,該劇表現的是林州紅旗渠的后代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的沖擊下,走出太行山,進入城市從事建筑,二次創業的故事。以全新的視角發掘和詮釋了新時代背景下的紅旗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安陽林縣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灌溉工程。林縣是一個水資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紅旗渠的決心先后建成的水利工程,解決了大面積灌溉問題。如今,紅旗渠已經作為一種精神廣為學習,我們都是艱苦奮斗的一員,祖國的發展也需要我們發揚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紅旗渠精神。
朋友們,云臺山已經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另外,請大家記好我們的車牌號碼是豫a1234,我的手機號的碼是我的手機號碼是。。。下午三點我們在停車場集合。最后提醒大家的是,從進入景區的那刻起,我們就是這里的觀光者和守護者,在注意好自身安全的同時也請大家保護好環境。你我的一點一滴,塑造美好的心情。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還記得嗎?“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把我們引到那艱苦創業的歲月。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堅持和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實干、無私奉獻”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堅持苦干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濾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嶺。
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扒嗄甓础憋L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原是亂石堆壩,其壩高雄踞亞洲第三位。設計總庫容7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530萬立方米。后經過瀝青處理大壩印水面和高壓混凝土巖縫灌漿,現大壩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現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東流,至合澗鎮西匯合,形成了一處優美的飛流直瀉奔騰圖。有詩贊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總干渠分水閘,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偢汕炙l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閘門內奔瀉出兩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東巒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流,澆灌著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干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馬店村,澆灌著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三干渠在分水嶺雙孔隧入口處,距分水閘500米,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澆灌著任村、東崗、河順等4.6萬畝土地。
1997年,分水閘實現了計算機遙控觀察調節水位,使紅旗渠灌區達到了國內自動化管理先進水平。
在分水閘的后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紀念亭匠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懸掛著黨和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反映林縣干旱歷史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圖片;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圖表;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饑吃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
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東,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被開渫炮震松散的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為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人腰系大繩,下塹除險。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伙伴們,像騰飛于蒼穹的雄鷹,在崖上蕩秋千,飛蕩數次,才能蕩進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但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們有時也會被虎咬上一口,除險隊長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針窩里,差點送掉性命。
神工鋪位于虎口崖下,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豪邁的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神工鋪就是當年修渠民工居住過的地方。
山碑是《山碑》攝制組于1990年請前李先念題寫的片名?!渡奖肥且徊糠从沉挚h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展三部曲的電視片。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艱苦奮斗歷程,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區主要景點。青年洞位于任村鎮盧家拐村西,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洞長616米,高5米,寬6,2米,設計流量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總投工13萬個。
該工程動工于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眾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為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還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江視察了紅旗渠。他沿渠觀看了雄偉的紅旗渠工程,詳細看了碑刻等文物,聽了講解員的實地情況介紹后感慨地說:“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居然能保持那么樂觀的情緒,就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所以,我昨天在抗大紀念會上講不要忘記創業時期的艱難歲月。在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山中歲月、洞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修渠的人?!辈⒂H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p>
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題詞鐫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勵全市人民將紅旗渠艱苦創業精神作為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十
紅旗渠導游詞(詳細)
紅旗渠,是一條位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林縣(現林州市)穿越太行山區的人工引水渠。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紅旗渠
導游詞
,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安陽旅游觀光,我是你們的導游員小王,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安全大使楊師傅,他具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技術嫻熟,由楊師傅開車大家盡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陽旅游期間,就由我和楊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有什么需要請您盡管提出來,我們將盡最大能力為您提供幫助。愿我們的用心服務,能為您的旅途,帶去一分溫馨,送上一份貼心,也祝愿我們的此次行程能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憶。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來安陽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陽和我們要游覽的紅旗渠景區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安陽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之處,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在歷史上,曾先后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被譽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
提起紅旗渠呀!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紅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開始了“引漳入林”大會戰,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苦苦干了2019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過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終于建成了盤繞太行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256名民工重傷致殘。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使林縣54萬畝貧瘠的土地得打灌溉,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工業、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發展,因此,紅旗渠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在紅旗渠工程剛剛上馬時,就收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贊賞,他還親切接見了當時的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勝利竣工以后,周恩來總理總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長大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
好的,景區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隨身物品,隨我下車,請記住我們的旅游車顏色為淺黃色,車號豫a15959,等我辦完購票手續,我們一起進入景區。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紅旗渠景區,首先我們來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原名墳頭嶺,因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所以改名為分水苑,大家請看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為原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所題寫。
走過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大浮雕,這組浮雕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為主題,以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毛主席
詩詞
中的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好,繼續向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的總干渠分水閘,大家請看正面樓頂上“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著名學者、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所書。
經過分水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紀念館,紀念館匾額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廳內懸掛著黨和國家領導為紅旗渠的題詞。中央的這個沙盤模型是7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長期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在看過這個沙盤模型后,您對紅旗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直觀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攝制組于1990年請前李先念題寫的片名?!渡奖肥且徊糠从沉挚h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展三部曲的電視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要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邊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該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在當年10月因為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了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干部群眾發出了“寧愿苦戰,不愿苦熬”的吼聲,精選了300名男女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天只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進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了紀念他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為此工程親筆寫了洞名。
1996年,江*民視察紅旗渠,并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現在為了更好地保護紅旗渠,發揮它的教育功能,紅旗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保護單位,并列入中國紅色旅游發展綱要。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系,今天的講解到這里就結束了,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后我們在景區門前集合,謝謝。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有一項水利工程曾震驚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種精神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斗轉星移,歲月滄桑,轉眼間,紅旗渠通水已經40多年了。逝去的是歲月,然而在您的記憶里,是否還依然還有關于紅旗渠的記憶?今天,請允許我用一首老歌來作為我推介的開始。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電影紀錄片《紅旗渠》的主題曲。
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千軍萬馬戰太行,開始了“引漳入林”大會戰。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苦干2019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慮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的建成,使林縣54萬畝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紅旗渠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慮山的一大勝景,被中外友人譽為“世界奇跡”、“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地球的藍色飄帶”。在紅旗渠工程剛剛上馬時,就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贊賞,并親切地接見了原中共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勝利竣工后,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是南京長江大橋,二是林縣的紅旗渠。90年代,當人們重新呼喚紅旗渠精神的時候,江*民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景區主要有兩個景點,紅旗渠分水苑、青年洞。
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
分水苑又名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苑。它不僅是紅旗渠三條干渠的分水樞紐,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嶺。嶺南的水匯入洹河,嶺北的水匯入漳河,分屬兩個不同的小水系。就是這個分水嶺,在當年修渠時,讓決策者和設計者操碎了心。因為如果出現設計錯誤,紅旗渠水流不過分水嶺,整個工程只能澆任村、東崗兩個鄉七八萬畝土地;如果流過去,就能夠灌溉全縣五十多萬畝土地。紅旗渠首進水閘底高程為464.75米,分水嶺分水閘閘底高程為454.44米,全長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沒有精確的設計,渠水流不過分水嶺,林縣人民勒緊腰帶,拼命修成的總干渠就成了廢渠,責任重大啊。當時楊貴老書記對水利局局長段毓波說:“如果紅旗渠水通不過分水嶺,我們倆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縣人民謝罪”。直到總干渠通水成功,楊貴老書記心里才踏實了。
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個大字,由原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題寫。
走進分水苑牌坊,我們迎面我們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的,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像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
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入林”的號召;
2、技術人員實地勘測;
3、凌空除險;
4、千軍萬馬戰太行。
左面墻上的這六幅壁畫介紹的都是紅旗渠上的重點工程,因時間關系,今天我們不能一一到實地看了,我在這里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第一個畫面是“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山腰。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入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個畫面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扒嗄甓础憋L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個畫面是“空心壩”。一壩兩用,上面過河水,壩心走渠水,渠水不犯河水,成功地解決了渠水與河水平面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個畫面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于1958年4月動工興建,1960年7月完成大壩主體工程,是亞洲第三高堆石壩,設計庫容量為7750萬立方米,年均供水3159萬立方米,它既可以調節汛期洪峰,又可以在枯水季節為紅旗渠補充水源,現在我們已把它開發為“太行平湖”景區。
第五個畫面是“桃園渡槽”。它位于一干渠上,過去是個三用橋,即橋上走汽車,橋下流河水,中間一個暗槽,自北向南流渠水?,F在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用水問題,在暗槽內架設了一條輸水管道,自南向北把弓上水庫的水引入林州市,所以現在它變成了一座四用橋。
第六個畫面是“紅英匯流”。英雄渠建于50年代,紅旗渠建成后,一干渠的水流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合,水勢翻騰,蔚為壯觀。有詩贊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現在,我們向右邊走。請看這個雕塑,中間矗立著一根鋼釬,一雙手緊握鋼釬,幾把錘子交叉在鋼釬上。它的造型非常簡單,然而其寓意非常深刻。當年修渠就是憑著一雙手、一根釬、幾把鐵錘干成的,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一錘一釬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鋼”。這就是這個雕塑的含義。
沿石階拾級而上,我們來到紀念碑前。紅旗渠的建成結束了林縣水貴如油的殘酷歷史,它運行30年,水蝕風化,滲漏嚴重。1994年2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紅旗渠源頭21公里處實施二期技改工程。這一工程很快得到各級部門和軍區的支持,在軍區兩個工兵團和林州民兵團的通力協作下,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圓滿竣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紀念碑,就是為這次技改工程所立的。正面由原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碑名“軍民共建紅旗渠技改工程紀念碑”;第二面是原河南省委書記題詞“軍民情溢紅旗渠”;第三面是中共林州市委、林州市政府為紀念碑撰寫的碑記;第四面是李鵬總理在1994年3月寫的題詞“軍民情誼深,紅旗渠流長”。
這是紅旗渠紀念碑。紅旗渠紀念碑是1990年4月5日紅旗渠通水25周年之際所建。通高2.2米,共6棱,每梭面寬0.74米,碑帽為仿古式屋檐護頂。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書寫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手題“紅旗渠紀念碑”六個鎦金大字;第二面為紅旗渠簡介,精辟地記述了紅旗渠修建的全過程;第三面為紅旗渠示意圖;第四面雕刻著毛澤東語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第五面為紅旗渠主要建筑物簡介;第六面刻有“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的碑文。
這是紅旗渠總干渠分水閘。紅旗渠分水閘是紅旗渠總干渠分水樞紐工程,高樓聳立,雄偉壯觀,正面樓頂上郭沫若手書“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在陽光下耀眼生輝。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全部開鑿在峰巒疊嶂的太行山腰,工程相當艱險。閘門內奔瀉出的兩股激流,靠左分出的為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慮山麓到合澗鎮和英雄渠匯流,縱坡為1/5000,過水14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5.2萬畝;二干渠向東,到橫水鎮馬店村,全長46.7公里,渠底寬3.5米,渠墻高2.5米,過水7.7立方米/秒,縱坡1/2019,灌溉面積11.6萬畝;三干渠從上游500米處分出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全長10.9公里,渠底寬2.5米,渠墻高2.2米,過水3.3立方米/秒,縱坡1/3000,灌溉面積7.2萬畝。
這里是紅旗渠紀念館,原為紅旗渠紀念亭,建于1973年,在2019年改造為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紀念館”這六個大字是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
序廳:廳內迎面墻壁上的題詞是原、江*民所題。廳中央這個沙盤模型是7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長期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在看過這個沙盤模型后,您對紅旗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請先來看一下這個沙盤,這條藍色的河流就是漳河,準確地說叫濁漳河。漳河分清漳、濁漳兩條,到涉縣的合漳鎮合二為一,向下流入衛河,衛河入海河。所以漳河屬海河水系。這兩條漳河均發源于山西省。紅旗渠的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的“侯壁斷”山腰,河中橫跨的這條溢水壩就是紅旗渠引水壩。渠水從這里流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一分為三。第一干渠、第二干渠剛才我們已經看到了。第三干渠分水處位于紀念亭的后面500米處。從總干渠源頭到我們現在所在的分水苑總長70.6公里,其中在山西省境內是23公里。這70.6公里的總干渠整整修了5年,最為艱巨。紅旗渠干、支、斗渠全長1500公里,如果加上田間的農渠、毛渠,總長度達4000公里,也就是8000華里!因此在七十年代,紅旗渠被贊譽為“中國的水長城”,“地球的藍色飄帶”。
干涸歷史:民以食為天,食從水土生,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市年降水量僅為800mm,且降水量極不均勻,7、8兩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境內的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均屬季節性河流,全市屬純雨養干旱山區。“光嶺禿山頭,缺水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解放前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這邊展現的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民國初,任村鎮桑耳莊村300多戶人家,常年到3.5公里遠的黃崖泉挑水吃,曾跌死、跌傷3人。民國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頭那么粗,遠近來這里取水的人越來越多。大年三十,老長工桑林茂起五更上黃崖泉,想趁早挑一擔水回家過年,一直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新過門的兒媳婦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過擔子沒走幾步被石頭絆倒,桑老漢花費一天時間擔回家過年的一擔水被傾了個凈光。兒媳婦又氣又愧,在除夕夜懸梁自盡。桑林茂懷著滿腔悲憤,在大年初一埋葬了新婚的兒媳婦,帶著全家逃水荒去了。
嚴重的干旱,加之舊的社會制度對人民的壓榨和剝削,林州人民飽受缺水之苦、受盡災荒之難。從明正統元年(134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514個春秋,林州曾發生自然災害100余次,大旱絕收達30余次,人相食5次。
據不完全統計,僅記載清光緒元年到4年(1875—1878年),林州遭大旱民不聊生的悲劇情景的石碑有三十余通。姚村鎮寨底村石碑云:“……三年間,無麥無禾。……眾所食者,樹葉野菜,更有非人所食之物,亦皆和榆皮為末食之?!宋锸?,畜類凋零,當困苦之時,而能自植其生者,蓋亦鮮矣。……”,“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掩埋猶有刨其尸割其肉而食之者。十分之中死六七?!焙禹樻偹玉劥逡皇瑯佑涊d了光緒三年的旱災慘景,“柿葉甘土,具當飯餐,幼女出賣,一兩串錢,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賑,人死萬千,荒年如此,刻石流傳。兇荒若此,則人安有不死之理?”石寫的歷史較墨寫的文字更摧人淚下!
1942—1943年,連年大旱,人受饑,外逃荒,賣兒賣女,餓殍遍地,十室九空。當時全縣外出逃荒達10800戶,占總戶數的14%;餓死1650人,占總人數的4.3%。
干渴龜裂的土地在盼水,饑寒交迫的人民在喊水,可是有誰給過林州人民一滴水呢?天亮了,解放了,中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命運一旦被人民掌握,就會產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就會重新改變自己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面對剛剛站起來的林縣父老鄉親,中共林縣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要改變林縣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必須重點解決好水的問題。于是,動員全縣人民群眾,大力開展以打旱井、修渠道、挖池塘、引山泉為中心的興修水利工作。從1950年到1959年底,全縣已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條,水庫36座,池塘2397個,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水泉650個,有效灌溉面積達20.1萬畝。林州人邁開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堅強步伐。
惡劣的生存環境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林縣人的意志。林縣人民剛剛取得了治山治水的初步勝利,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成果,新的挫折又擺在了林縣人面前。
嚴峻的現實使林縣縣委認識到,在林縣境內尋找可靠水源不可能,必須走出家門,向境外尋找可靠水源??h委、縣政府率領考察組經過實地勘察,發現源于山西省的濁漳河水源充足,決心從山西省引漳河水入林縣,跨省調水。
1960年11月6日,中共林縣縣委正式向中共新鄉地委、河南省委報送了《關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請示》。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對林縣引漳入林工程非常重視,向山西省委、省人委致函,省委領導還以個人名義向山西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寫信請求支持。
1960年2月6日(農歷正月初十),中共河南省委書記處辦公室寫信告訴楊貴,山西省已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從那一刻起,人類歷史上又一次與大自然進行決戰的戰役打響了,此時此刻,誰也沒想到,這一壯舉,會震驚全國,震動世界。
1960年,我們年輕的共和國正處于最困難時期,林縣又逢大旱,真可謂雪上加霜。但窮則思變!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寧愿流血,不愿流淚。林縣人民要與大自然展開生死決戰,徹底改變自身的命運。
2月10日,中共林縣縣委,林縣引漳入林指揮部召開全縣引漳入林廣播誓師大會,向全縣人民發布了《引漳入林動員會》?!秳訂T令》宣布:“引漳入林是我縣人民群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情,在黨中央、毛主席和省、地委的領導下,經過全縣各級黨委多方面的努力,偉大的劃時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明日正式開工!”
2月11日,也正是傳統元霄節。黎明,浩浩蕩蕩的修渠大軍,冒著寒風,踏著霜凍,迎著朝陽,高舉紅旗,雄糾糾氣昂昂的行進在引漳入林工地的道路上。
中國共產黨和她的各級組織永遠站在解決和發展生產力的最前列。你看,走在修渠大軍最前面的是老書記楊貴,緊跟其后的是縣長李貴及縣委一班人。
30萬大軍匯集太行山,沒有住房,修渠民工就夜宿山崖,鋪地蓋天,頂風雪,戰酷暑,毫無怨言,還留下了豪邁的詩篇?!把庐敺?,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子孫創大業,不建成大渠不還鄉。”
紅旗渠修建在“飛鳥不能駐足,猿猴難以攀援”的太行石壁上,修渠民工腰系繩索,凌空作業。頭上是不斷落下的碎石,腳下是萬丈深淵,奔騰的漳河水翻卷著波浪,更增添了恐怖的氣氛。民工們就這樣吊在懸崖上,揮錘打釬,裝藥放炮,炸出一個個小平臺,再在這個平臺上作業、鑿成渠線。
放炮過后,常有松動的石頭掉下來砸人,除險隊長任羊成率領一班除險隊員,像打秋千一樣,在懸崖上蕩來蕩去,凌空除險。若稍有閃失,身體與崖壁撞擊,后果不堪設想。一次一塊石頭掉下來砸在任羊成的嘴上,頓時,三顆牙齒橫在嘴里,鮮血直流,疼痛難忍。他忍著巨痛,吐出牙齒,不下火線。由于長期空中作業,他的腰上被繩索磨出了一圈老繭,當時有句話“除險隊長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一點也不夸張。
在修渠工地上,5000多名青年編成數支突擊隊,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哪里有硬任務,哪里就有他們的歌聲;不屈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化作滴滴汗水,化作了不斷延伸的渠道。
紅旗渠上鐵姑娘,一手握一根鋼釬,供四個人掄錘打釬。被人們形容為“鳳凰雙展翅”。
不論工程是多么的艱苦卓絕,不論攝取的熱量是多么少之又少,但修渠隊伍永遠保持著樂觀奮進的精神風貌。他們勞動,他們創造,同時他們又享受著創造的快樂。看,他們在欣賞來源于他們生活中的文藝節目時,是多么的高興啊。一張張樸實堅毅的臉上,沒有半點的疲憊,有的只是勞動后的欣喜,是在重新集聚能量,準備新的戰斗。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十一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于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故改名為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情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現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為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伙伴們,腰系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為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愿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面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斗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保持著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為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筑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通過今天的游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了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在這里,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游覽,拍照留念。景區游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不過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個小時后,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a86206,為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紅旗渠的導游詞篇十二
林州紅旗渠景區官方旅游網創建于20__年,是用于發布紅旗渠景區旅游信息的專門網站,版權所有為紅旗渠風景區。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開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的濁漳河侯壁斷下,干、支、斗渠全長1500公里。
歷史上這里是個山窮、水窮、地窮、人窮的貧瘠山區。全境地勢國西高東低,總面積為2046平方公里,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0%。1993年底有17個鄉鎮,53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97.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1.2萬人,實有耕地面積80.69萬畝。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發育,流水漏失,缺乏良好的隔水層。在山地丘陵地區,雖有裂隙山泉分布,但涌水量很小。
幾處盆地內大部分地下水埋藏較深,水量不太豐富。漳河(濁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五條河流皆為山地型,大多數發源于境內西部山地或鄰近縣山地,基流很小,河床縱坡大,水量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冬春干涸無水,汛期山洪暴發,泛濫成災,開發利用難度大、效益小。
唯獨流經林縣北部邊界的濁漳河,水量比較豐富,沿林縣境一段長15公里全是峽谷陡壁,河床低下,在天橋斷處修渠引水,不能通過海拔470米的分水嶺,素有“守著漳河種旱地”之說。
全縣不僅水源匱乏,而且自然災害經常發生。自明正統元年(1436)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縣發生各種自然災害100多次,僅大旱絕收就有30次,小旱小災連年不斷。因此,廣大勞動人民不僅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而且飽嘗缺水的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7個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難,人們經常翻山越嶺,往返幾公里、十幾公里遠道取水。
一遇干旱,廣大農民不僅逃糧荒,而且逃水荒。據舊志和碑文記載:“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因為缺水,難講衛生,地方病和傳染病時而流行。“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就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水,維系著林縣人的生命。人們惜水如命,如果誰任意把水糟蹋掉,不僅鑄成過錯,而且嚴重的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孫的罪孽。所以,只要誰能幫助老百姓興水造福,誰就會受到尊敬和愛戴。
明萬歷年間,滋陽縣(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謝思聰奉命來林縣擔任知縣,他在熟悉林縣縣情的基礎上,動員老百姓修筑一條9公里長、一尺寬的水渠,引洪峪泉水,解決了合澗一帶數個村莊的人畜吃水。人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起名為“謝公渠,”并為其修建“謝公祠”,他的事跡載入歷代篡修的《林縣志》。
抗日戰爭時期,林縣是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領導全縣人民一面抗日,一面開展大生產運動,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設施。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一帶曾率領群眾修筑了一段引露水河水的的小型渠道,被稱為“抗日渠”。
在縣南合澗河西村,八路軍及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鈞率領軍民,修了一條長2公里,寬、深各0.7米的渠道,引淅河水,澆地百余畝,被稱為“愛民渠”。盡管有一些水利用職權程,水,仍然是制約林縣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嚴重障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了新的變革,生產力有了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并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改變林縣的貧困面貌,關鍵是抓水,只要有了水,其他問題就都好辦了。
于是,在全縣開展了以打井、建池、挖山泉為中心的興修水利活動。1957年,中國共產黨林縣委員會響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戰斗口號,這一口號激勵了一代人。
廣大群眾更加堅定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決心,水利建設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由小型建設到中型建設,日趨發展,到1959年為止,全縣建成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橋渠和弓上水庫、要街水庫、南谷洞水庫、石門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由建國初的1.2萬畝增加到12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改善。
隨著水利事業的日益發展,中共林縣縣委對“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思想越來越解放,奮斗目標越來越高,膽子越來越大。認為原設想在全縣有了幾條中型渠道和水庫,就能解決水的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水利設施,仍經不起大旱的考驗,還不能徹底改變林縣水源匱乏狀況,必須到外界去引水,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才是長遠大計。
1959年6月,中共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成員分組到鄰近縣去考察新水源。縣委第一書記楊貴親自到縣境北部的濁漳河考察,從林縣到山西境內,步行百余里,深入沿河村莊,詢訪群眾,對濁漳河的流量和開發利用價值作了詳細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及時地組織水利技術人員進行了實地勘測。
縣委通過反復討論,并請示中共河南省委批準,征得中共山西省委同意,得到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縣內廣大干部群眾對解決缺水問題呼聲更高,抓住時機,毅然決定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在我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的時期——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上馬,參加建渠的共產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每人每天0.5公斤糧食(原糧)、1.5公斤蔬菜的艱難條件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和險灘峽谷中,擺開戰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經濟、物資自己籌,不會技術干中學,知難而進,堅持苦干10個春秋,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萬立方米,建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林縣人民艱苦創業歷程中的“第一部曲”。
紅旗渠來之不易。國家和人民群眾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各級黨政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那經濟暫時困難時期,人民群眾頂酷暑,戰嚴寒,吃糠咽菜,忍饑挨餓,揮汗灑血,團結戰斗,無私奉獻,才取得了紅旗渠建設的偉大勝利。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干渠墻高4.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延伸至林州腹地。第一干渠長39.7公里,第二干渠長47.6公里,第三干渠長10.9公里。
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2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合計總長1525.6公里。沿渠還興建有“長藤結瓜”式的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并利用渠水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紅旗渠總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占總投資的14.94%,其余85.06%都是林州自籌資金。
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眾光榮的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并涌現出諸如心里裝著人民群眾的縣委第一書記楊貴,一心撲在紅旗渠建設上的副縣長馬有金,為紅旗渠建設貢獻青春的工程技術人員、共產黨員吳祖太,舍己救人的女共產黨員李改云,以及農民工程技術人員路銀,除險能手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鉆洞能手王師存,鐵姑娘隊隊長韓用娣、郭秋英等一批先進人物。他們的模范事跡,將永遠激勵林縣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再奪取更大的勝利。
隨著紅旗渠配套工程的建成,形成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及其它引、蓄水工程作補充和調節,能引、能灌、能蓄、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有效灌溉面積54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2.2萬畝,提水灌溉1.8萬畝,全縣有14個鄉鎮410個行政村受益。
紅旗渠通水43年(1965-20__)的運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傄繛?5.6億立方米,年均引水2.8億立方米,解決了100萬口人和4萬頭大家畜吃水問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與些同時,還帶動了林牧業、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事業的發展。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現在以致將來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因此被廣大群眾稱為“生命渠”、“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