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黃文秀先進事跡紀念館篇一
在報告會上,黃文秀生前的同事、同學、親友等代表分別從不同角度回憶黃文秀的先進事跡。作為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文秀師姐有很多就業選擇,但師姐認為“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為他、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于是,她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主動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奔赴偏遠貧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動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
這場報告會讓我了解到了“時代楷模”黃文秀師姐的優秀品質,同時也讓我對選調生這一身份產生了好奇與向往。會后,我通過網絡進一步了解國家及各省份招錄選調生的政策、選調生招錄考試的特點。各地優秀選調生的風采深深感染了我:他們充滿活力、工作積極、甘于奉獻,愿意在基層崗位上奉獻自己。他們在基層這個大課堂上了解國情、增長本領、磨練意志、汲取力量;在基層這篇廣闊天地中施展才華、開拓創業。于是,我在找工作之余,抽出了更多時間來準備選調生考試。北京市定向選調招考簡章出來后,我隨即報了名,并幸運的通過筆試、面試層層選拔被錄取為一名選調生,入職后我將下基層鍛煉兩年時間。
被錄取為一名選調生后,我在興奮、激動的同時,也感到了今后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今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一是加快角色轉變,進入工作節奏。多年的校園生涯已經結束,我將努力轉變角色,適應新環境,勤向領導、同事請教學習,明確崗位職責,盡快融入集體,完成從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
二是加強知識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我將持之以恒地學好理論知識,鍛煉專業技能,學思踐悟、學以致用,不斷豐富和提高自身素質。
三是堅定理想信念,磨礪堅韌心性。基層是成長鍛煉的大舞臺,基層工作紛繁復雜,如果缺乏遠大的理想,很容易意志消沉,缺失工作積極性,因此,我會堅定理想信念,為祖國發展和民族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是發揚奉獻精神,服務人民群眾。我將時刻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優良作風,樹立敢吃苦、能吃苦、吃大苦的意識,在實踐中克服困難、成長成才、增加閱歷。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作為一名選調生,我將胸懷理想、錘煉品格,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青春之花,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黃文秀先進事跡紀念館篇二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黃文秀的《駐村日記》中如此寫道。這句短短的話,折射出的是一名年輕黨員的使命擔當,飽含著的是對基層群眾的熱愛和深情,凝聚著的是一名年輕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扎進泥土,才能舉起理想;心有遠方,才能風雨兼程。黃文秀懷著“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的念想,一頭鉆進貧困人民中去,在近距離中感受群眾疾苦,在走村入戶中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在埋頭苦干、無私奉獻中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真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
“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年輕黨員干部吃不了苦,害怕受難,時刻準備逃離基層;有的年輕人不懂奉獻,愛占小便宜,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的甚至浮躁焦慮,對待群眾態度粗暴,不把群眾的問題記心上。種種問題,不但影響了黨員干部的形象,也傷害了群眾的心,說到底還是價值觀、群眾觀出了問題,缺少黃文秀那樣擔當奉獻的品質和情懷。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黃文秀將扶貧事業作為“心中的長征”,在駐村滿一年后,汽車儀表盤里程數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用腳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口碑。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看到了堅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貧事業、忠誠擔當作為的感人事跡。道路泥濘才會留下腳印,山峰陡峭才有無限風景。黃文秀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在群眾心中留下的深深“腳印”,卻不會抹去。
“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感召人”。
黃文秀的事跡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榜樣,是一股催人奮斗奮進的精神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多幾回“熱鍋上螞蟻”的經歷,打造一個堅韌不拔的品性。要向黃秀英同志學習,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基層中傾聽群眾心聲,在群眾中感知冷暖疾苦,到現場去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的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每一件小事實事和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繪就出青春最美的模樣。
黃文秀先進事跡紀念館篇三
黃文秀是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畢業后毅然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環境回到家鄉工作,并主動申請到偏遠地區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立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人們不禁好奇,是什么促成她做出這樣的選擇?
黃文秀說,農村走出去的人很多,自己就是那個要回來的人,基層工作很難做,但總得有人來做。樸實無華的話語,包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追求——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
駐村一年多時間,黃文秀從新手變為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能手,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她舍小家顧大家,始終心系群眾,獲得了群眾高度贊譽。她是我們新時代的楷模,榜樣的力量激勵我們前行。
在扶貧心得中,黃文秀這樣寫道:“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將“長征精神”融入血液,化為初心,黃文秀以忠于人民的情懷、只爭朝夕的敬業精神,詮釋了擔當的真實含義。
生命的價值在哪里?工作的意義在何方?民族、社會、理想、擔當,看似是很大的詞,但從黃文秀身上,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這些詞的厚重分量,感受到它們的溫度。不管身在何處、身居何位,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們大展身手的地方,群眾的所思所盼就是我們努力前行的方向。在他人躊躇時腳踏實地,在他人懷疑時執著堅定,在他人埋怨時充滿樂觀,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就能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