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悲慘世界》主要情節讀后感200字篇一
本文把冉阿讓作為一面鏡子,反映出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的腐敗和善有善報的道理。
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由惡改善的人。在西晉滅吳國的時期有一個叫周處的人,父親早逝,缺乏教養,在村子里無惡不作,為所欲為,村里人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龍并稱“三害”。之后他用弓箭射山虎,用鋼刀擒蛟龍,成為了一名清官。最終轉仕西晉戰死沙場,傳為美談。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小時候十分頑皮,曾用父親送他的小斧頭砍倒了兩顆櫻桃樹,被批評后重塑自我。長大后,領導美軍擊敗英國侵略者,解放了美國,成為了美國首任總統。
當然內心始終充滿邪惡的人也會得到報應。原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位狂熱的“戰士”一把火點燃了歐洲。他指揮軍隊發動了對歐洲各國的侵略戰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當盟軍兵臨“總理府”門下,他仍負隅頑抗,最終飲彈自盡,葬身火海。
僅有心中充滿善念,樂于助人,為他人著想,才能最終實現自我的夢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悲慘世界》主要情節讀后感200字篇二
現在的世界有一種人,一種名為善良的人。這種人是存在的,只不過很少,更不用說那種在自己處于困境還想著幫助別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在《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身為一個囚犯,從某一種角度來說他不算是一個好人,更不用說是一個善良的人了。他剛從牢里出來那會兒,還想從好心收留他的主教那里偷走東西。但幸運的是,他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消失,憑著主教的真心付出以及對他所說的話。他變成了一個好人,他在有了錢之后積極救助窮人,就算是這樣,還是有人看不慣他,執意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舊記得自己對別人的承諾,盡自己權利救出了芳汀的女兒,甚至于在自己逃難過程中一直竭盡全力的照顧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照顧。
就是這樣一個被命運不斷折磨,可以說是被上天拋棄的一個人。但就算是這樣的一個人也在盡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命運,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他在努力改變自己,但上帝總是喜歡不停的開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將他陷入險境。可這樣的險境被他一次又一次的破解,他依舊在努力。
說到這里,就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認真的看看自己。現在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停地抱怨生活,現在想想自己也是太愚蠢了,做不到一個善良的人,反而做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不止要停止自己的這種不應該有的行為,更應該學著冉阿讓一樣,就算自己處在怎么悲慘的世界里,隨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學著用自己的行為去拯救自己,用幫助別人的這種方法去救贖自己,讓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們可能做不到像冉阿讓那樣幫助別人,也不用像冉阿讓那樣用盡一切方法去救贖自己。
但有一點,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表達善良可以有很多方法,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是在幫助別人。我認為內心上的善良,也是一種善良。不要總是想著別人虧欠了自己多少,首先從態度上改正自己,試著去想想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還不夠,讓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善良。盡量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讓自己變得善良的最好方法,也是保持善良的最好辦法。
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的冉阿讓所處的那個悲慘世界將不復存在。
《悲慘世界》主要情節讀后感200字篇三
小時候,初讀青少版的《悲慘世界》,我對它的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只有膚淺的理解。利用這個暑假,我再次翻開這個厚實的篇章,一睹這本震撼一代又一代人們的經典之作。
《悲慘世界》一書,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這部傳世之作,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用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于水生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是如此悲慘,但,愛,升華了他們的信念......
全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冉阿讓的囚犯。當他剛接受完十九年苦役,來到了狄涅城。他走到這個小城時,天色已入幕。大家從市政做了了解,知道了冉阿讓的身份,都盡量回避他:旅店不為他提供吃住;食品店不為他提供水;老百姓也緊閉大門。冉阿讓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莫大的恥辱,便加快腳步,想快速離去。可是周圍到處都是寒冷,他又渴又餓……在一個偶然的巧合下,他敲開了里哀主教的門。米里哀先生聽過他的遭遇后,二話沒說,熱情的用一桌子菜接待了他,還給他安排了一個住處。可能是由于多年的仇恨的不到化解,他的本性趨使他去偷主教無力唯一值錢的銀器,之后便逃之夭夭。可是警—察發現了冉阿讓口袋中的銀器,認出是主教大人的,便把他抓了起來,押向主教大人的家。當主教大人了解這一切后,卻說:“窮苦的人,那些東西你拿去吧,可換兩百法郎……噢,你把我的燭臺也拿去吧,換些錢好趕路。”
就在這個時候,冉阿讓受到了莫大感動;也就是在這時,他藏在心底多年的“善”被激活了,流下了渾濁的淚水……
讀了這章,我感受到了“善”的強大威力:主教先生的“善”壓倒了多么強大的“惡”,這說明“善”是正義的。
讀完文章,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原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充滿愛的使者,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化的善良的純真。
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它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度過了漫長的牢獄之苦,當他被釋放時,到哪兒都不受歡迎,人們把它當作一條狗。當他走進卞福汝主教的家時,他終于感受到了像人一樣的生活。由于冉阿讓犯有前科,盡管他有著強壯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會遭到別人的誤解,冉阿讓為了幫助一個母親芳汀,被政府發現后,他又被捕了……
他被戴上了終生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船員在修理桅桿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讓不顧安危就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了大海里!他在孟費镅遇到了與芳汀失散多年的女兒珂賽特。她在德納第家住下了,受盡了苦頭。冉阿讓出了很多的錢才買下了她。從此,珂賽特把冉阿讓當作父親一樣看待。他們找到了一座修女院,住下了。
珂賽特慢慢的長大了,她結婚了,但是冉阿讓經過歲月的磨難,也就要去世了。當他去世的時候,他告訴了全部人他以前是一個苦役犯,后來被判處無期徒刑,目前,我還是一個逃犯…他倒向后面,兩只蠟燭的燭光照著他,他那白色的臉望著上天,他死了。
冉阿讓他雖然以前是一個很好的人,但經過坐牢使他的心靈蒙上了一層灰。但冉阿讓會改,他最后已經不是那個被人們唾罵的苦役犯了,而是一個圣人。
看完了《悲慘世界》這部書,我懂得了怎樣像困難挑戰,像這部書中的冉阿讓一樣,生活潦倒,卻能干出許多好事來。我們應該學習他那不怕吃苦,有錯就改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