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語文下冊動物兒歌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這節課我用視頻導入,接著我出示了卡片,我用彩紙打印出了和這節課相關的詞語“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蜘蛛、蝌蚪”彩紙上打印出漢字和拼音。這個環節很吸引學生。六張卡片,送出了兩張。在設計課的時候沒有這個環節,要送都送,此時我應該把六張都送出。
①學生朗讀生字語速過快,一口氣讀下來。以后可適當放慢。
②筆畫“橫”:從左向右向上傾斜。
筆畫“提”:向上揚。
③示范寫的'時候,注意握筆姿勢。
④“蟲字旁”形聲字,形旁和聲旁可用不同顏色區分。
⑤“誰哪里干什么”可用不同顏色區分。
⑥“青”的家族和“白”的家族,出示很多字,可以把字減少一些,先復習“青”的家族“請、清、情、晴”等。
①“蝴蝶花間捉迷藏”,蝴蝶在花間飛舞,植物是我們的好朋友,蜜蜂采蜜、傳播花粉。
②“蝌蚪池中游得歡”,蝌蚪長大后變成青蛙,青蛙是益蟲、兩棲動物。
把詞語放在句子中,讓學生去體會、感悟。
“蚯蚓土里造宮殿”“造宮殿”當學生說“造宮殿”,應引導學生,什么是造宮殿?適時引導。課堂上會生成很多東西,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一年級語文下冊動物兒歌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音樂教師,首先就應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潛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并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
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范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潛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潛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一年級語文下冊動物兒歌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在這次五指山市送教下鄉活動中,我開展了小班兒歌活動《小魚》,這首兒歌,結構簡單,朗朗上口,比較能激發小班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本次活動前,我充分地考慮到:
一、異地借班上課,對幼兒的實際水平還不是很了解,教師語言的調動性要適宜,做好隨機調控;
二、內容是關于小動物的,小班幼兒最喜歡模擬、扮演各種小動物,如何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兒歌和表現兒歌是重點;
三、手偶表演富有挑戰性,幼兒又是首次嘗試,能深入其中體驗到樂趣最為關鍵。
通過教學實踐,我獲得以下幾點體會:
1、手偶教具的靈活變化
小班幼兒喜歡動態的、真實的教具,最好是可以直接觸摸的。在本次活動中,我選擇了杖偶作為引入的教具――三條會擺動的小魚,幼兒很快地就被三條小魚深深地吸引了。在杖偶表演和老師的示范兒歌環節中,我利用小魚的身份、以游戲化語言和夸張的表情,肢體語言的演示,并注意到音量的`大小和語速的快慢,時時吸引著幼兒,加深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腕偶小魚的出現再次讓幼兒體驗到參與游戲表演的欲望,同時也加強了幼兒手指擺動的動作練習,充分貼切兒歌中“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寓意,激發了幼兒表演興趣。
2、課堂語言,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很重要,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也是教學活動最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是異地授課,在和五指山市機關幼兒園的小朋友活動中,語言上我做了反復的推敲。例如,在幫助幼兒理解學習兒歌的環節中,我原本是這樣設計的:師:一條小魚在哪里游?(幼兒:在水里游。)師:我們一起說:一條小魚水里游。在海口試教時幼兒會主動地跟讀,但在當時大部分幼兒并沒有主動回應,我隨機把小魚取下,游到小朋友周圍,進一步啟發幼兒:師:小魚想請小朋友用好聽的聲音一起來說:一條小魚水里游。老師進一步的動作及語言的提示讓幼兒思維開始活躍,幼兒開始有了回應。
3、根據實際,適時調整教育方案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該根據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的運用。就像我在教這首兒歌時,一心想完成預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學流程,可是其中個別幼兒并不感興趣。我不斷地變換提問和調動幼兒情緒,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在我們以往的教學觀念中,總是以孩子學到了多少內容來定義他的學習到底好還是壞。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幼兒園的學習,我們并不是要讓孩子學到多少,而是要積極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在各項活動中獲得滿足和享受到樂趣,進而使這種滿足和樂趣成為孩子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時候,我們教師也無須特別鐘情于我們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而是應該隨時隨地的觀察幼兒的興趣,以幼兒興趣的需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教育內容及方案。
4、動手多于動口,應善于利用,充分尋找結合點
在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我也發現給予幼兒表現肢體模仿多于語言表述,將重點放在幼兒肢體的表現上,忽略了對幼兒語言的要求,沒有給幼兒更多的說的機會。活動中,我采取了以動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動環境和游戲形式結合,在活動中創設了許多讓幼兒“動”起來的機會,以延長了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讓幼兒對模仿小魚搖搖尾巴點點頭的動作產生了濃厚興趣,力求讓幼兒“動”起來。但是,有些幼兒都“乖乖”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甚至還沒有真正進入積極的“動”的狀態,可見,我雖然采用了一些能夠讓幼兒“動”的形式,但并沒有賦予這些形式以真實的意義,也就談不上積極與環境互動、主動建構。最后在兒歌跟音樂的結合中。我為了更好地配合音樂韻律節奏,讓幼兒真正能感受欣賞兒歌的韻味,能真正去體會兒歌的優美。但對幼兒能力有所忽視,速度上幼兒有些跟不上。因此我應該適時的調整,為幼兒創設更多地語言表達的機會。同時有效地利用手偶游戲將其融合在兒歌節奏朗誦中,讓兒歌和手偶表演成為一個結合點,給幼兒一個新的刺激,從而使幼兒真正能夠動起來,能夠在愉快地說說、看看、玩玩、演演的“活動”中體驗、探索、思考、發展。
一年級語文下冊動物兒歌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動物兒歌》位于本冊第二個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介紹了6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教材還配有生動有趣的彩圖,展現了動物活動美好快樂的畫面。兒歌中的小動物一半是昆蟲,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中也有六個是蟲字旁的字,而且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形聲字的特點,有效識記生字。兒歌的特點是有節奏,有韻律,本課兒歌每一句都是以“誰在哪里干什么”的'結構組成的,因此應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兒歌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
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有機結合。本課的識字任務是12個,根據文本特點將其分為蟲字旁的形聲字和其他生字兩部分進行分類教學。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生動有趣的圖片認識動物,發現蟲字旁的形聲字的造字特點,并以此為出發點習得了識字方法;再結合多種形式朗讀兒歌,落實其他的識字教學任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歸類識字的意識。隨文識字時,漢字在文本中時而跳脫,時而融進有趣的語句,深深吸引著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字課的效率。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低年級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符合年齡特點的識字游戲與朗讀活動。因此,在上課伊始,我利用蝌蚪、蚯蚓的謎語導入,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字謎的謎底是即將學習的動物名稱,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對生字預習的一個拓展,一方面預習了即將學習的生字,另一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將游戲導入一年級語文課堂中,它不但能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讓學生感受語文并喜歡上語文,從而達到“玩與學”相結合的目的,激發孩子興趣和表達欲望;在學習生字過程中,以多種朗讀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指導寫字環節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編歌訣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寫字要領,進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1.這堂課時間掌握不充分。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之前的教學環節過于順利,導致時間富余,在寫字環節時間還有多,因此在整節課的過程中,寫字教學占的比例過于大。
2.教學語言過于平淡。這節課中,雖然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但是仍舊缺少聲情并茂、津津有味地朗讀。教學語言比較平淡,起伏不大。
注重說話練習,讓孩子們進行課堂小練筆,模仿課文說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對于我們的教學,平常還應多聽課,多學習,把別人優秀的地方借鑒過來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