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一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本性并不壞的冉阿讓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的貧困,偷了一塊面包,被抓進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了刑期。出獄后,受到米里艾主教的教誨,棄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成為了大富翁,當上了市長。他樂善好施,救助孤寡,然而執法者卻不放過他,為了不牽連無辜,他毅然在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救助孤女。然而當局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養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這是當時黑暗世界的悲慘典型,冉阿讓的善良在黑暗的社會面前那么的蒼白無力,他自身的改變最終并沒能改變他的命運。他在誤解中死去,卻沒有一句怨言。他遵守了自己對米里艾主教的諾言,成為了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改變所處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始終保持一片光明,努力完成工作、力所能及施以援手,將這種正能量延續下去。而這正是冉阿讓所要告訴我們的。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二
星期五晚上,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老爸說:“老爸,我想看雨果寫的《悲慘世界》,聽創新的語文老師說《悲慘世界》是世界經典名著,值得我們看一看啊!”老爸聽后問道:“是嗎,是這樣說的嗎?”“當然!難道我會騙你嗎?”我一本正經的說。“好,我們去買吧!let“sgo!”我們騎著自行車去書店了。
我們一共花了三十分鐘的時間完成了“任務”。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開心儀已久的《悲慘世界》。光是封面就已經讓我愛不釋手了。
我花了一個晚上將它讀完了。小說的主人公有很多:冉阿讓、芳玎、柯賽特、德納第媽媽、德納第······故事是這樣的:冉阿讓在監獄里蹲了十九年,刑滿釋放,但仍舊遭到別人的嫌棄,沒有人愿意收留他,但是他遇到了好心的主教,他收留了他。與此同時,芳玎將自己的女兒柯賽特寄養在狠毒的德納第家,柯賽特在他家里遭受了很差很差的待遇,而且他們還時不時的找借口向芳玎要錢,而芳玎卻全然不知。后來,冉阿讓當上了市長,化名馬德蘭。過了一段時間,冉阿讓暴露了,他只好去自首。他哀求沙威讓他見芳玎一面,沙威同意了。但是,芳玎在沙威來臨時嚇死了。冉阿讓被逮捕了,但他又逃獄了,他到了德納第家,救走了柯賽特。他們曾在破舊的小屋內住過,后來又定居巴黎。他們經常到公園散步,從此認識了馬呂斯。馬呂斯愛上了柯賽特,他們在一次大戰之后結婚,然而冉阿讓去世了。
看完《悲慘世界》,我時不時會想起就令我氣憤悲傷的片段:“這就是我的通行證,這東西害我處處受人攆。我知道上面寫了什么,我在牢里念過書。你聽聽吧,‘冉阿讓,苦役犯,刑滿釋放,因破壞房屋入內行竊判刑五年。四次企圖越獄,外加十四年,一共十九年,是一個危險分子。’現在你們都知道了,還肯收留我嗎?肯給我吃,留我睡嗎?你有一間馬房沒有?”讀到這一段,我想起冉阿讓入獄的原因,那就是他偷了一塊面包。他只是偷了一塊面包,就判刑五年!如果是一個政府官員,他根本就不計較!那時的冉阿讓沒有錢,就像一個乞丐,人們不能“施舍”一點東西給他嗎?警方在釋放冉阿讓的時候,為什么就不能不計前嫌,不要在他的通行證上烙下他的“罪行”!
讀完《悲慘世界》,我真的感到雨果描述的世界很悲慘!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三
我腦海里依然浮動著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英國的史美爾斯曾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反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第二種是無私的人。他們善良、奉獻、偶爾有個善意的謊言,但總被人誤會。
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著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著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背影,它不論何時都會夾雜在文字里面,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著,寂寞著,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并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四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不朽名著《悲慘世界》中這樣寫到:比陸地更大的海洋,比海洋更大的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不是嗎?當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孩子的愛,我們便會覺得,我們的工作也會發出動人的光彩。
清晨,當花兒一樣的孩子甜甜地叫一聲:“老師早”時,我們便會感到無比的滿足,在孩子們中間,我們得到了別人無法感受到的樂趣,我們的每一天充實而富有朝氣。
孩子們從熟悉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兒園,他們離開自己的親人,和陌生的老師同伴在一起,這是生活的巨大變化,這時的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只有用我們的愛改變他們的不安心理狀態,才能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才能留住孩子的心。
那么應該怎么做才能留主孩子的心呢?我認為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時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孩子抱在懷里、掛在嘴上是每個老師都會做的事,但是要真正把孩子完完全全地放在心中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需要老師有所奉獻和有所犧牲。奉獻的是自己全身心的愛,犧牲的是自己的時間、精力,有時甚至是財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要留住孩子的心,就要像媽媽對自己孩子一樣關心他們,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用他們愿意接受的方式歡迎他們的到來,并不斷用親切的語言與之交談、溝通,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我細心照顧每一位幼兒,對每一個學生撒種愛心,用愛讓他們重新點燃希望之火。不讓任何一人有冷落、孤獨感,對那些身患殘疾的孩子,我則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愛。
小班幼兒剛剛入園,哭鬧是常有的事情,看著他們哭著找媽媽的時候,我的心也被觸動了,每每這時我便走過去把他們抱起來,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讓他們感受到媽媽一樣的溫暖……午睡對于有的幼兒來說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們班的張妍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時,孩子們都躺下了,只有張妍眼里含著淚的默默坐在床邊,我走過去問道:"寶貝,你怎么了,不舒服嗎?",她沒有說話,淚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頭,沒事啊。
于是我有耐心的對她說道:"寶貝,是不是想媽媽了,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媽媽,讓我當你的媽媽,看著你睡覺,好嗎?"張妍抬頭看看我,用小小的聲音說道:"我想媽媽,睡覺的時候我都摟著媽媽的胳膊,我要媽媽……。"為張妍擦干眼淚,哄她躺下后,我從她耳邊說:"老師就是張妍的媽媽,你摟著我的胳膊睡好嗎?"--看著張妍摟著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時,我感到了做老師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時,張妍總是摟著我的胳膊緩緩睡去。
一天,張妍高興的跑到我跟前大聲說:"老師象媽媽,周老師就是周媽媽。"這是全班小朋友也都興奮了,周媽媽,周媽媽的叫個不停,聽到孩子們甜甜的叫聲,我的眼角泛出了淚花,心里感到無比的欣慰。
還記得我曾帶過一個孩子叫王詩怡,小詩怡在媽媽肚子里時,手指被臍帶纏繞,出生后,左手沒有一個手指,吃飯、穿衣都很困難,我給予了她無微不至地關懷。小便后,幫她整理衣服;吃飯時,一口一口地喂她,不僅如此,我覺得,教會她吃飯穿衣比什么都重要,我要讓她成為一個自立的孩子,在我的關心和她自己的努力下,小詩怡進步了,她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還代表我們班參加了年級組的自我服務能力的比賽,獲得了優勝獎,我真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
顧立恩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孩子。從開學初的家訪中,我們了解到,他的母親是一個聾啞人,父親的工作又很忙,平時與孩子的交流較少,剛入園時,顧立恩各方面的能力都較差,性格內向、孤僻,整天只知道哭,還經常尿床。怎樣才能使顧立恩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進行家訪,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我把顧立恩看成是自己的孩子,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尿床了,我就幫他換上干凈的衣褲;每次午睡前,都要提醒他小便
在午睡過程中,再提醒他一次,慢慢的幫他改掉尿床的壞習慣;我還鼓勵能力強的孩子去關心他,多與他交往,漸漸的,顧立恩變的開朗了,小臉上整天掛著笑容,尿床的壞習慣也改掉了,我們再去他家家訪時,他會主動給我們開門,主動和我們打招呼;在學期結束的文藝匯演時,顧立恩一家來了四口人,看到顧立恩在演出中的出色表現時,他們一連聲地對我說:“周老師,謝謝你,真是太謝謝你了!”教師節這天,顧立恩的外公還特地給我寄來了一封表揚信。能得到家長的肯定,即使付出再多,我也無怨無悔!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五
現在的世界有一種人,一種名為善良的人。這種人是存在的,只不過很少,更不用說那種在自己處于困境還想著幫助別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在《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身為一個囚犯,從某一種角度來說他不算是一個好人,更不用說是一個善良的人了。他剛從牢里出來那會兒,還想從好心收留他的主教那里偷走東西。但幸運的是,他的良知還沒有完全消失,憑著主教的真心付出以及對他所說的話。他變成了一個好人,他在有了錢之后積極救助窮人,就算是這樣,還是有人看不慣他,執意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舊記得自己對別人的承諾,盡自己權利救出了芳汀的女兒,甚至于在自己逃難過程中一直竭盡全力的照顧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樣照顧。
就是這樣一個被命運不斷折磨,可以說是被上天拋棄的一個人。但就算是這樣的一個人也在盡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命運,抱怨上天對自己的不公平。他在努力改變自己,但上帝總是喜歡不停的開玩笑,一次又一次的將他陷入險境。可這樣的險境被他一次又一次的,他依舊在努力。
說到這里,就可以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認真的看看自己。現在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停地抱怨生活,現在想想自己也是太愚蠢了,做不到一個善良的'人,反而做了一個怨天尤人的人,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不止要停止自己的這種不應該有的行為,更應該學著冉阿讓一樣,就算自己處在怎么悲慘的世界里,隨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學著用自己的行為去拯救自己,用幫助別人的這種方法去救贖自己,讓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們可能做不到像冉阿讓那樣幫助別人,也不用像冉阿讓那樣用盡一切方法去救贖自己。
但有一點,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表達善良可以有很多方法,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是在幫助別人。我認為內心上的善良,也是一種善良。不要總是想著別人虧欠了自己多少,首先從態度上改正自己,試著去想想自己在哪些地方做的還不夠,讓別人認為自己不夠善良。盡量讓自己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讓自己變得善良的最好方法,也是保持善良的最好辦法。
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是一個善良的人,這樣的冉阿讓所處的那個悲慘世界將不復存在。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六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他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
故事講述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為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面包,被判4年徒刑,但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等了19年之后,他終于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后,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
后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七讀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后,他過得并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板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準備逃跑時原諒他,并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于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發和牙齒,最后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后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溫暖!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并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于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八
“他安息了。盡管命運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冉阿讓結束了他悲苦的人生。一個窮人悲慘的一生。一個終身苦役犯默默無聞的、偷偷地、堅持活著的故事。
悲慘世界,大革命猶如一陣風,席卷而過,留下的依舊是封建王朝的黑暗統治。在這陰霾的時代環境下,制造的是悲慘的世界,鑄就的是悲慘的人。
悲慘世界,大革命失敗復辟王朝統治下群苦大眾頭上的悲慘世界,滑鐵盧戰場的慘烈,黑暗的法律不放過任何一個改邪歸正的犯人對他窮追莫舍的悲慘,修道院失去人道的規矩的折磨規規矩矩的女性的悲慘,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至六月六日起義軍被鎮壓殺害的慘烈。所有這一切,都直指復辟王朝的黑暗統治下,到處彌漫著黑暗。
悲慘的人,冉阿讓的悲慘,是窮苦人一生的悲慘,饑餓受苦的一般窮人的悲慘,被迫偷面包救姐姐孩子生命而遭受十九年牢獄之災的悲慘,出獄后被法律的走狗一直盯著不敢喘一絲氣的悲慘,被德納第這樣的社會垃圾一直盯著錢包的悲慘,被女兒女婿拋棄、一年老到八十歲不得不死去的悲慘。悲慘的一生,悲苦的人。
然,悲慘世界,不僅僅是冉阿讓一個人的世界悲慘,而是所有窮苦人的世界都是悲慘的。芳汀,一個被封建制度戕害的社會的弱女子,為了保護自己年幼的女兒,葬送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芳汀,一個窮苦人家的姑娘,被一個紈绔子弟占有了,生下了一個孩子珂賽特。為了生存,為了工作,將孩子托付給德納第夫婦,從此引來了他們對她無窮無盡的勒索,導致自己的人生越來越悲慘。他們由每月的七法郎生活會逐步漲到十五法郎,而芳汀此時沒有了工作,為了給女兒生活費,她做起了縫紉工作。而他們還是不肯放過她,以女兒沒有衣服穿,要十法郎,芳汀賣掉了顧影自憐的一頭金發。他們以女兒得了猩紅熱,使得芳汀徘徊之后賣掉了自己的兩顆門牙,一夜之間,她老了十歲,她從樓上的房間搬到了樓下,一個狹小的房間,沒有床,只有一堆破布,用來盛水的奶油缽結了冰,她帶著骯臟的小帽、補丁滿滿的衣服上街。無情的包公壓低了她們的工資,每日十七個小時的勞作只能掙得九個蘇。他們又以珂賽特病后恢復為由,否則就攆走珂賽特,勒索一百發廊,無奈,芳汀做了公娼。
然而,這還沒有結束,無賴巴馬達波先生的戲弄,讓劊子手沙威盯上了芳汀。幸得馬德蘭的出手,將她總劊子手中救了出來。但是,長期的勞累,悲慘世界的困苦,讓她的身體早已虧空。她身體日益虛弱,直至死亡,也沒有和自己的女兒團聚。
在芳汀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偉大的母親身上的光環,同時,我們也看打了這個吃人的社會的黑暗,它讓人無法存活。芳汀是個自愛的姑娘,為了女兒能活在這個世界上,由工廠工人變為縫紉工,變為公娼。芳汀的事說明社會向饑寒、孤獨、遺棄、貧苦收買了一個奴隸。令人痛心的買賣。一個人的靈魂交換一塊面包。貧苦賣出,社會買進。
在馬德蘭成為巨富,以菩薩心腸成為濱海蒙特勒伊的市長之后,有一條王朝復辟的走狗就一直盯著他不放。終于有一天,他告訴他他揭發了他的消息,并且坦誠自己對市長的失敬行為,因為“冉阿讓”已經被捕入獄。那個被捕的人是商馬第。馬德蘭聽到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雖然八年來,他一直例行做善事,救助貧困,但是并不能掩埋他就是冉阿讓的事實。他沒有僥幸,他要向法院承認這個事實。然而,他的內心是掙扎的,是痛苦的,他猶豫,他徘徊,他夜不能寐,他在屋子里沉思。他應當去自首,但是他留戀什么呢?牢獄生活,誰都害怕,誰都不想過,這是一個正常人再正常不過的心理。況且,冉阿讓已經過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牢獄生活,麻痹了他的心靈,麻痹了他的神經,麻痹了他的思想,麻痹了他的身體,麻痹了……造就的只會是一個“癡呆”的人。從人的真實的內心來講,他肯定不想再度過一次。可是,他畢竟透過卞福如主教的銀器,畢竟搶過小瑞爾威的四十蘇錢,他應當是服刑。然,然為什么贖罪一定要靠牢獄之災。想想他這八年來為濱海蒙特勒伊百姓做的事情,他聘用窮人(前提是他們必須誠實),他時常救濟窮人,他讓這個城市不再有貧困,他讓這里的人有了經濟保障,他提高了他們的品德,他讓這里變成富庶之地,納稅不再成為問題……難道這么多的事,還不足以抵消他的罪嗎?牢獄不就是讓人改邪歸正嗎?既然這個人現在變得如此善良,為什么還要讓他服他牢獄之刑呢?為什么法律制度就是這樣墨守成規、不近人情?
冉阿讓的糾結讓我們難過。我們多么希望他就是正常的人,自私那么一點,不承認自己的身份,繼續自己的慈善事業,繼續他的市長生涯,光鮮靚麗。可是,我們的想法,讓我們變得太渺小了。冉阿讓一開始就是決定要承認自己的身份的。在他矛盾的心理中,他想到了芳汀,想到了她可憐的女兒珂賽特,他猶豫了,他不準備承認自己的身份了,寧愿那個“無賴”——商馬第就是冉阿讓。而開庭的那一天,他依然義無反顧地去了阿拉斯法院,在眾人都眾口一詞時,他站了出來,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眾人驚呆了。以他的威望,庭長準備宣他無罪。可是,復辟王朝下,總有那么一部分人,要遵守他們所謂的法律制度,要有一個冉阿讓。他被宣判終身苦役。沙威馬不停蹄地逮捕了馬德蘭(冉阿讓)。
善良的人總有善良的匯報。舍己救人的匯報就是救了自己一命,冉阿讓僥幸沒被海水吞沒,活了下來。
小珂賽特夾在賊學家德納第漢子和“大象”德納第大娘中間,成為一個無依無靠、孤苦伶仃,又要忍受繁重勞動的免費仆人。漆黑的夜里取水,給只有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的心理留下了陰影。讓她害怕的不僅是黑夜的恐懼,還有寒冷的刺骨。幸而,上天眷顧,她的母親將她托付給了冉阿讓。從此,他有了這個庇護人,到達了幸福的港灣。
冉阿讓一生沒有娶妻,至于他的父母,也沒有什么記憶,唯一的姐姐,也在十九年的牢獄之災后失去了音信。他從來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珂賽特的到來,讓他的生活得以圓滿。他在珂賽特的身上傾注了親情、愛情、友情等各種情感,他將所有的愛傾注到了珂賽特的身上,對于珂賽特,他既是父親,也是母親,他沒有想到有一天珂賽特會離開自己。當馬呂斯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忒阿杜勒中尉引起珂賽特的注意,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威脅來了。他為自己置辦軍裝,將自己打扮成一個帥軍官,以引起珂賽特的注意,分散她的注意力;他設法躲避,甚至想法解決馬呂斯的糾纏,不惜搬家,但最終戰勝不了珂賽特與馬呂斯之間的愛情。馬呂斯身陷麻廠街的起義,他心里慶幸馬呂斯從此可以一命嗚呼,不再來打擾他和珂賽特的生活。但是卞福如主教在他心中的形象又復活了,就像在商馬第案件中,他似乎是盲目地出發了,至少對他自己是這樣的,但是本質上他又沒有去做他想象中的事情,他的善良的本質致使他變成了天使,成為救人的天使。他恨馬呂斯“搶走”他的珂賽特,但是想到珂賽特需要他,他就義不容辭地尋找生環之地,將馬呂斯帶進了下水道。他邁過深不見底的污泥,忍受臭氣熏天的惡臭,冒著隨時被警察抓走的風險,硬生生地、一步一步地,屈著膝,躬著腰,背著受傷的馬呂斯,不畏被沙威重新逮捕的結果,將馬呂斯送到了他的外祖父吉諾曼先生家里。
馬呂斯康復后,和珂賽特修成正果。正當大家都皆大歡喜,舉杯慶祝時,冉阿讓卻借病推脫了。他獨自一個人回到武人街,那時平時他月珂賽特一起走過的,而此時只有他一個人。回到家,房子里空無一人,珂賽特的房間空落落的,他拿出那個他視為最珍貴的小箱子,取出珂賽特一件又一件的衣服,他趴在上面哭了。這個可憐的老人,是多么地難過。從此,他就要一個人生活,他失去了他的珂賽特,永遠地失去了。馬呂斯是在設法尋找自己的救命恩人,他沒找到,他沒想到自己要找的一個重要的恩人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珂賽特是愛這個父親的,讓冉阿讓和她住在一起。而冉阿讓良心告訴他,他不能再向馬呂斯、珂賽特隱瞞自己的身份,而大搖大擺、無所愧疚地與他們共進晚餐,他是一個苦役犯,他怎么可以讓自己的污跡沾染到他們潔凈的房間,沾染到他們潔凈的生活。他不能。又一夜,他在冥思苦想,就像在商馬第案件開審的前一天晚上,那時的他面臨的是繼續牢獄之刑,現在的他面臨的是永遠地失去珂賽特,失去長期以來他心中的最愛,失去這個長期以來和他相依為命的人,他不能忍受,這比牢獄之刑還可怕。然而,第二天,他還是依然決然地去向馬呂斯坦白了一切。馬呂斯對他厭惡、同情、驚奇,驚奇冉阿讓為什么在此時坦白自己的身份,為什么不繼續隱瞞,他又沒有被追蹤,同情讓他同意冉阿讓繼續見珂賽特,厭惡讓他間接地制造阻礙不許冉阿讓繼續見珂賽特。冉阿讓明白了,他不再來了。珂賽特沉浸在自己的幸福美滿生活之中,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其中有什么嚴重性與不同。然而,這個可憐的老人毅然想念自己的女兒,他每天走到受苦修女街的拐角,久久地望著珂賽特所住的房子,在那里偷偷地流淚,他每天不變地出門,只是漸漸地走不到那里了,逢下雨天氣,他也不打傘,人們說他是傻子,恕不知,對于一個一輩子受受苦的人來說,淋這點雨算什么?怎么也抵不上他內心失去女兒的痛苦。這個不幸的人,這個悲慘一生的人,這個……讓我們不僅哀嘆,為什么上天這樣地不公平,要讓這么善良的人一直受苦難的奴役?身體上的苦,精神上的苦,沒有一個放過他。風燭殘年,還不能安享?還要骨肉分離?
日思成疾,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像冉阿讓在商馬第案件的前一天晚上的矛盾心理,那時,他只是白了頭發,而在珂賽特離開他的這一年里,只有五十幾歲的他卻老到了八十歲。他有翻開那個小箱子,看著遇到珂賽特為她準備的那身衣服以及她換下的那套衣服,他多想他的女兒,此時,他不想什么,就想想再見珂賽特一面。而他又認為見不到了。一個可憐的老人,一個多么可憐的老人,就連死前見女兒一面的這個小小的愿望也實現不了了。他悲痛,他絕望。人生是多么地滑稽,人生是多么地諷刺。
當一切的誤會得以解除,馬呂斯從惡人德納第那里得知冉阿讓就是那個救了自己的人時,他與珂賽特來到冉阿讓的住處,冉阿讓喜不自勝,當兩個孩子正要好好孝敬這個老人時,這個老人的人生卻走到了盡頭。臨終前,他也不忘記祝福他最愛的珂賽特要永遠地幸福,過富裕開心的生活。他回憶他初次見珂賽特的那個寒冷的夜晚珂賽特冰冷的小手拎著一大桶水,回憶他們在一起每一刻的開心、幸福的時光,回憶……并告訴她母親的名字……讓他們的頭湊近他,讓他在幸福中死去。可憐的老人,一輩子都沒能得到別人的愛,一輩子都在為別人付出,他是多么地孤獨,珂賽特讓他悲喜交加,同時也是他生活中的調味品。他因有珂賽特而生命得以完美。
冉阿讓省吃儉用,他所用的大筆費用都是花在珂賽特的身上,如果說珂賽特在德納第家的日子是悲苦的,那么,他遇到了冉阿讓,這個不是親生父親卻勝似親生父親的人,她是跌進了福窩里。冉阿讓視為為星星、為月亮、為明珠、為天上的太陽,為一切,他將畢生的愛給了珂賽特,他將畢生的儲蓄給了珂賽特,作為她的陪嫁。然而,就是這樣他視為明珠的明珠,才能傷害堅不可摧的冉阿讓。
卞福如主教大公無私,把自己的府邸讓出來供醫院收容窮苦的病人,他清廉而又慷慨,把自己的生活壓低到最低的水平,以便將薪俸的絕大部分津貼各種福利事業,他品德高潔,從不追逐名位,更不結幫營私,與貴族權勢格格不入,他可以長途跋涉,不畏險阻,深入山林僻壤,而對富人、政府和法律,他卻不乏針扎與譏諷,在他宣道中,從不宣傳宗教謬說與教會的偏見,不把上帝視為神,而當做一種抽象的信仰,他不談地獄的恐怖和今世的贖罪,而只提倡有德行的人生,鼓吹對人的善意、關切、尊重與互助。很明顯,作者讓這個人穿著主教的道袍,但卻竭力避免在他這些崇高的品德上涂抹宗教的靈光,把它們描寫成宗教圣徒和教會長老的圣德,而賦予它們一種人道主義的色彩,把他們完全歸于一種人的道德的范疇。因此,卞福如主教是作者心目中一個理想的人道主義者的形象。
卞福如主教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感化了那個時代政府的機器,法律制度的忠實執行者,走狗,沙威,而卻沒有感化十足的惡人德納第。冉阿讓的苦役犯身份,被沙威盯著,冉阿讓的巨額財富,被德納第盯著。他受著各種監視,他在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這就是這個悲慘的人一生的生存之道。
生,對于來到這個世上的人來說,是重要的。但是,生的艱難,卻需要一個人超凡的毅力,超強的意志與智慧。冉阿讓就具有這樣的毅力、意志。生的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冉阿讓要對付的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社會機器和編織的密密麻麻的法律之網,生活要繼續進行,他就必須有驚人的剛毅、非凡的體力和罕見的勇敢機智。所以他能潛入海底不見蹤跡,帶著幼小的珂賽特爬上高墻,長時間悶在棺材里而不至于窒息而死。除這超自然的體力之外,他還具有現代文明社會的活動能力,他從事工業,發明創造,成為治理有方、改變濱海蒙特勒伊整個面貌的行政長官。更重要的是他崇高、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為姐姐的孩子免受饑餓,偷一塊面包被判十九年牢獄徒刑;救出無辜的商馬第;不顧個人安危救出珂賽特,長期含辛茹苦把她撫養成人;在巴黎進行救濟窮人的活動;冒著生命危險在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從可怕的下水道里救出馬呂斯等。
《悲慘世界》人物塑造讀后感500字 《悲慘世界》人物形象篇九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杰作,捧讀后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范,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后,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后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并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贊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凄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說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后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于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說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向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恒的矛盾,也訴說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么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說,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恒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嘆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舍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圣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著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