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一
這節課教材要求運用百以內數的組成去學習,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感覺不到它和今后要學習的百以內數的加減法有什么差異,因此也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是在教學時才領悟到的'。
在《百以內數的認識》中的〈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和《百以內數的加減法》中〈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我認為它們的差異是,前者與實際聯系更密切,后者更抽象些。
所以在教學上,前者要更多地聯系實際,即數與形要緊密結合,要將抽象的數還原于形。
如32-2=,要求學生用小棒解釋,3捆零2根減去2根,剩下3捆,即3個十2個一減去2個一,等于3個十。并能脫離小棒解釋,讓學生對百以內數的認識慢慢清晰起來。這樣教學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十分有必要,也很有效。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二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屬于計算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計算的興趣,我們采用了說一說、算一算、填一填、畫一畫、找一找多種形式進行練習。
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為了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培養學習興趣和計算意識。“計算”常與“枯燥”、“機械重復”相連,這是由傳統數學教學上的缺陷造成的。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具體的情境,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與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識。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課程標準認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這一過程中,我創設了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動腦觀察中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與同伴進行交流。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組織好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還需要組織好練習。而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練習更適合低年級孩子。問題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開始情境的觀察提問、口算后的分類、再到生活情境的提問交流。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三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本節課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不退位減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捕捉圖中的信息,能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擺小棒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同時還能區別兩種算式在算法上的區別。
在觀察主題圖時,學生對于第一個小朋友提出的“還剩多少元?”的問題感到很容易理解,很快列出算式35—2=,但對于第二個小朋友提出的“我有20元錢買一個娃娃還差多少錢?”的`問題,一小部分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還差多少元”說明什么錢比什么錢多?學生很快領悟:買東西需要的錢比身上帶的錢多,
(2)要求還差多少錢就是求什么?就是求35比20多多少。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35—20=。由于前面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在計算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我直接把兩道算式呈現在現實面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擺完后自己說說怎樣算,再把自己的算法與同桌交流。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結合剛才擺小棒的過程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學生積極性很高,說得也很到位:算35減2等于幾,先從5根里面去掉2根,再把剩下的3根和3捆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5減2等于3,再算30加3等于33;算35減20等于幾,先從3捆里去掉2捆,在把剩下的一捆和5根合并起來,也就是先算30減20等于10,再算10加5等于15。你瞧,說的多好!會這樣說的學生很多,這得益于我們在前面做計算練習時要求學生除了會算,還要把自己的算法與家長交流。
學生對兩種算式的計算方法了解如此透徹,接下來將兩種算式的算法進行比較就水到渠成了,老師稍加引導,學生就能歸納出兩位數減一位數是從個位上減,兩位數減整十數是從十位上減。除此之外,我還將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在老師的的引導下,學生的語言逐步規范,概括出兩位是加減一位數都是從個位上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都是從十位上算。
本節課不僅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理解算理、歸納算法以及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松。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四
我們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這部分的口算一般要從高位算起,而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容易出現把不同數位的數相加的錯誤。教學時,我重點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相同數位相加的`道理。
計算是枯燥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大家在生活時常遇到的問題—乘車。大巴車有45座,中巴有30座,小轎車有3座,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很自然的想到“大巴車和中巴車一共有多少個座位?”“大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個座位?”“中巴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個座位?”這樣的數學問題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出來,學生樂于接受,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標》中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上,在學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讓同桌之間互相擺小棒或者用計數器。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算理,注要討論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整十數這兩道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討出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45+3要先把單根的小棒合起來,即算5+3;4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40+30。
在學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讓學生用奪小紅旗的形式進行練習題訓練,奪到小紅旗的一組就說明技術高超。學生的興致被調動起來,
小組合作的意識也強了,學生們興高采烈的算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整節課,我感覺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由具體到抽象,但是感覺還有個別學生計算的時候,依舊是不能相同數位相加減,看來人的接受能力不同,這樣的個體需要個別指導。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五
在計算教學中如何把計算和生活結合起來,讓計算有應用味;把計算和探究結合起來,讓計算有探究味;把計算和學生自己的選擇結合起來,讓課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設計之初的最大難題。這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計算教學的樂趣,學生從中體會到計算課也可以這樣輕松這樣有意思。
問題的提出應構建于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上,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發展,如在出示主題圖之后我要學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學生的回答更有針對性了,更能直奔主題。直接把學生引到我們的計算教學中來。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維是在活動中發生的,并隨著學生活動的深入而得到發展。孩子們只有親自參加活動,在操作活動中不斷地積累感性材料,才能促進孩子蜜察、試驗、猜想、驗證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在教學兩位數加法(不進位)的教學中我也始終沒有把動手擺丟棄。
這節課我就充分發揮了孩子自己的主動性,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但是也不任由學生沒有新的發展,老師也重點推出較好的計算方法。給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個比較明確的好的方法。這樣即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算法多樣性又不是籠統的給予學生很多很雜的計算方法。對于較差一點的學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1、注意提高問題的質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提高問題的質量不要給學生一個太大太泛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混亂。不利于教學進度和學生思維的啟發。
2、計算教學的練習要多樣性,符合由簡單到復雜,練習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類型的題目。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六
在這節課中,我始終圍繞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從一開始的主體圖入手,創設新學期發新書,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發現這里面的數學信息。
為接下來的順利解決問題埋下伏筆。接著我又問:“要解決數學書有多少本?需要知道哪兩個數學信息?”學生說:“需要知道沒打開的和小朋友發下去的。”這節教材著重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在這一點上真正有所體驗,我覺得動手操作這一環節不能省。在學生用小棒幫助計算“35+30=”,學生擺出35根小棒時我問:“再加上的30根小棒,應該放在哪合適呢?”生說:“應該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問:“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讓同桌討論這一問題,接著找同學回答。生說:“拿來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個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個十放在一起”。這個問題的設計,我覺得在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問:“看著這兩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生1說:“這兩個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說:“第一個算式加的是3,第二個算式加的是30”。我問:“35是幾位數?,3是幾位數?”,生說:“35是兩位數,3是一位數”我說:“那也就是說我們學的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和……”學生馬上說:“兩位數”。我一聽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學生說的也沒錯呀,30就是兩位數”。
靈機一動我說:“30是兩位數,也是我們認識的兩位數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數呢?”學生馬上想到是整十數。這樣在我的引導下,我貌同完成了本節課的課題。我想這樣做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概括,也是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一個培養”。針對教材上提出的問題:“上面兩道題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我把它換成:“如果讓你做這種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題,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學生有的說:“做題一定要認真、細心。”有的說:“一定要注意把一位數加在個位,整十數加在十位”。我想這樣問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也是新課改下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課堂上,同學們精彩的表現,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我想孩子們有好的發言和習慣,應該是離不開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一點點對他們的一些在習慣上、思維上和知識上的點滴滲透,也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鋪墊。沒想到的是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強,思維那么活躍。看來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繼續大膽地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孩子們施展他們才能的機會。同時,我們老師才會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真實的課堂表現。從而提高我們為學生服務的質量。
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減法教學反思 整十數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篇七
本節課是一節平常的計算課。如何在平常的計算課中讓學生快樂而有效地學習?如何在平常的計算課中讓學生的思維獲得發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如下體會:
傳統教學中的復習鋪墊在計算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復習鋪墊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另一方面是為新知學習分散難點。本課的新知是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不進位),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存在著相關舊知,通過適當的復習和鋪墊,能夠發揮這些已有舊知的支撐作用,促進新知的生長,這也體現了教學要符合學生的數學現實的基本原則。
數學是一門講求邏輯和層次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理的層次,能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在不同層次的學習中發展思維能力。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主要結合:小棒操作→計數器撥珠→抽象計算這三個環節,從而讓學生經歷由具體操作、自主探索到比較歸納掌握算法這樣的層次。在課堂學習時學生都能循著感知→理解→掌握→應用的心理規律開展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有效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向經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直觀教學方法是容易得到理解和認可的;在由具體形象向經驗抽象邏輯過渡的.階段,學生仍然要借助具體實物,從直觀思維引發經驗抽象思維。教學的前測表明學生對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都會做,但問學生是怎么算出來的,有一大半的學生說不出來,即使說也說不明白。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通過學具使學生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渡。當然計算課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學具上,而是深層次算理的理解。教學中安排了小棒驗證和計數器驗證,從低層次(小棒的操作)過渡到高層次(計數器的操作)過渡到深層次(算理),這三個層次是密切聯系的,逐步過渡深化的。
一堂課下來后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學情境的設計要做到位,不能僅僅就是“拿來”。這節課我選用了教材中發新書的情境,雖然學生對這個情境不陌生,但它卻存在著清晰度不夠,離學生現在的學習時間也很長這樣的局限。因此教學時費時較多。對此我感受到:教材上的情境是專家老師們精心選取的,他們在選材上能關注學生的認知。同樣教材是教學的“范本”,但不是“孤本”。可能同樣的情境,一些地方的學生很感興趣,而另一些地方的學生則不然。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地對教材上的情境做適當地改動,或者是如于科長所說的深加工,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只有重視學生已有的認知,高效才能落到實處。雖然我對學生前測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教學中考慮到了,但放手的力度不夠,如果讓學生先來通過說算法,在此基礎上通過操作理解算理會更好。像35+3=38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先算5和3相加,再算30和8相加。在引導學生知授化時,我可以讓學生匯報并提出:如何讓自己說的更清楚些呢?這時產生對學具的需求,從而擺小棒、撥計數器順勢產生。學生有了一種內在需要,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的時候,才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