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一
其實,這本書籍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
一是買書籍不如借書籍,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籍,這種富有是自家書籍不能給予的;
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籍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舍去的;
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籍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借口。對于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里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籍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籍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于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二
《哲學與人生》是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所著。本書是集傅教授數十年授課之精華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存在主義”、“荒謬之超越”等知識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后半段則以“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能”為主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與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書的結論放在“文化的視野”,有助于拓展人們的眼界與心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讀這本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定義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尋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成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于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
關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內部的自我實現。我們都在下意識地追求自我的實現,卻忘記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當有一天我們累了,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來去思索。我們困惑了,當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讓我們開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卻沒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往往實現了外在的自我,卻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和坦然。因此我們應永遠記住:內外兼修是最重要的。這個世界會促使你外部自我實現的發生,而內部的自我實現卻必須依靠你自己,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幫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實現,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哲學與人生有什么關系?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猶如航海,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方向。羅盤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一個羅盤或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后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里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離開了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了哲學,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里走。
讀《哲學與人生》,由此喜歡上了哲學,感悟著人生;喜歡上了哲學,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三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為了其他,如名利、財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財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帶來快樂,并不能驅除內心的空虛、無聊,只有內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樂。內心的平靜,健康的身心,對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內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燈,不斷滋潤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為動物,一半時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們大都是通過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發生,影響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樣環境下生活的人,同樣的事情卻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究竟是怎樣的,為前途擔憂,為生活擔憂,為得失擔憂,憂慮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在憂慮中日子過了,匆匆,像輕煙,如薄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暫的生命里,人們卻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來,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轉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復一日,有天開始老去,白發蒼蒼,手無縛雞之力,人老體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們即將就死時,問問內心,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這樣,那么人生中轉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暫,可是有些事對我們確實影響至深,以至于我們很多時候,憂心忡忡,有時候想,為什么會這樣憂慮,是事情本身的影響,還是在內心深處有著太多牽牽絆絆,為錢、為名、為利、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內心的雙眼,我們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麗的夜空,去保護給予我們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我們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內心罷。心靈,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體魄,是快樂的載體。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是這樣的,用道理為自己在犯錯后悔時,尋找借口,尋找安慰,推卸責任。而生活中卻是明知故犯,為欲望,經不起誘惑,是我們的本性貪婪自私嗎?我們,人究竟是怎樣的?為了我們生存的大自然,我們能否負起責任!為了和我們一樣有權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種,我們能否負起責任!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四
一、人性是什么歷來就是哲學家和思想家考慮的命題。哲學史上都人性的拷問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古希臘時期。荷馬史詩中對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夠=應該=必然"。我覺得這是和那個特定時期的歷史環境有關系的。古希臘人崇尚征服,到處擴充領地。理所應當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夠做到的就應該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應該去攻占它,否則的話我的能力就是無謂的。這個思想傅佩榮教授也認為比較原始,所以這樣理解人性也是不夠正確的。
第二階段:戴爾菲神殿階段。戴爾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臘神殿,神殿上刻錄了兩行字: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這樣的認識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認識自己。經典吧,這句話遠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時至今日,這樣的話還是我們生活的方向標。我們年經人常常因為氣盛而武斷,冷靜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無論做任何事,到了某個程度就該停下了省思,要給自己也給別人留點余地。孟子也說個這樣的話:不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過分。
第三階段: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人是理性的動物。人有理性可以學習。但是人也不能徹底的擺脫動物的特性,因而有時候也會沖動,所以就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更理性的戰勝自己不理性的動物性。
二、人的兩個特點:神的形象和原罪
這是基__教的觀點。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義,原罪代表負面。每個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總會出現一種難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個人心中所想的來判定他,應該看他實際做的。否則世界上恐怕不會有真正的好人啦。換個i角度說:一個人想過壞事不可怕,因為只有知道好事和壞事的區別,才會知道犯錯可能產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還能夠選擇自己該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擇。
這個原理我國古代也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個道理。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五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視頻,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么。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100字篇六
在業余時間,我讀了一本對我非常有用和重要的書。這就是學會生活;年輕人必須理解的人生哲學。
俗話說:“做事三分,做人七分。”我認為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已經在這本書里表現出來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對兄弟、兄弟、父親、兒子的禮遇和孝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我們驕傲。最基本的是要文明、禮貌,不要罵人。
”沒有必要忍心傷害別人,也沒有必要阻止別人。一個人不應該聰明而直白,在處理事務時應該學會聰明而愚蠢。還有,一個人應該敢于承受損失,不要斤斤計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是做人的原則,也是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本質。
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我們年輕人來說。只有當我們掌握了與人相處的優秀技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才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享受和工作。同樣,快樂、積極和健康的心態在生活中尤為重要。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起有落。只有當你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它們,你才能在風云突變后綻放成功的花朵,而勝利的彩虹將在晴朗的日子里綻放。
當然,這一切的必要基礎當然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永遠不要為了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奮斗。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是革命的資本。好好照顧你的身體,擁有強壯的身體素質。只有這樣,你才能乘風破浪,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頂峰!
我希望每個人都過上舒適的生活。在競爭激烈、專家眾多的環境中,我們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