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作物遺傳學家盧永根是一名有著近70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生節儉樸素,被譽為“布衣院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心得精選5篇,方便大家學習。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心得 1
電子與通信學院學生黨支部組織學生黨員、發展對象和部分入黨積極分子在電子樓創客中心集中收看“時代楷模”盧永根先生事跡發布儀式節目。
專題片由2017年3月盧永根院士夫婦捐贈880多萬元的感人故事講起,追憶了盧永根愛黨愛國、追求科學真理、作為徹底的無產階級戰士的一生。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優秀的作物遺傳學家,2019年8月12日因病逝世。對待科研,一絲不茍,認認真真,將自己的畢生積蓄以夫妻名義捐出,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近日,中宣部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是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
在場學生認真觀看了節目,有些周末回家的黨員學生在家收看并分享觀看時的照片與感想。節目結束后,不少學生在群上分享觀后感,有的學生說:“盧永根同志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義,他走了,不帶走一片云朵,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有的說:“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表達崇高的敬意。我們要向盧老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做一位有愛國情懷的中國人。”
時代楷模盧永根事跡學習
他,是中科院原資深院士,曾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他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帶領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他,因為畢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被稱為“布衣院士”。2017年,他在患重病期間,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教育事業,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他在生前還決定,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就是“時代楷模”盧永根,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
“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這些……還記得。”這是“布衣院士”盧永根在當選為“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時,回憶他于1949年8月9日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共地下黨時的話語。
1949年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華南農學院學習,開始了他畢生傾注心血的農學研究事業。
盧永根深知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在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期間,他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打破了當時論資排輩的風氣,轟動全國。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斗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第一線。在紀錄片《南粵楷?!分校袊茖W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回憶說:“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盧永根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床、舊電視。他說:“不舍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節儉的他,對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晚年罹患重病后,他將畢業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而后又親手簽訂了遺體捐贈志愿書,他將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是他作為一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最后堅守。
他逝世后,華南農業大學校方表示已經按照他本人生前遺愿和家屬意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盧永根院士的卓越品質充分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教育工作者和農業科學家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體會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17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組委會于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為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17年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于普通家庭,畢業后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干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群眾,惦記著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扎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里。又是一位為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著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2015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從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間,桑杰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黨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銳,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筑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并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
二、堅持先進性和群眾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范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系。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為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鶎咏M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為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斗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平等合作相互學習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青年組織的交往和支好關系,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對于此次團課內容對我記憂猶新吧!對這些為中國科研事業,教有事業,等等都做公巨大貢獻的前率們,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銘記于心,并且以他們為榜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記當初加入中國共青團時許下的諾言,要努力實現對黨,對團的承諾,這才是一名共青團員應有的態度。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感想
感動中國中,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說的便是盧永根教授。
2017年3月,盧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在1949年,他從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并從此扎根廣州,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為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眾,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范。
學習時代楷模盧永根有感
盧永根同志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從教60多年來,始終將愛國奮斗精神貫穿教學科研和立德樹人全過程,用一生至誠至真的執著行動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忠實履行了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盧永根同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是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師表楷模,是新時代崇高師德的杰出典范。為大力弘揚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教育部決定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
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學習盧永根同志愛黨愛教,為國家事業矢志奮斗的堅定信念,把畢生追求融入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中,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學習他潛心鉆研、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的赤誠情懷,立足本職,奮發進取,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一流業績。學習他立德樹人、為培育英才鞠躬盡瘁的使命擔當,愛崗敬業、堅守崗位,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習他艱苦樸素、為助教勵學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用模范行動和人格力量彰顯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價值本色和精神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