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同志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在李大釗同志等革命先烈為之獻身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勇往直前,歷經八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亙古未有的歷史偉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
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的作文【1】: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節,李大釗先生已經離開我們94個年頭了。他的名字,出現在書本、課堂上,也出現在典籍、博物館里;出現在“青春詩會”的舞臺上,也出現在深沉的黨史教育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他一生的寫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先鋒斗士,他正是一位書生意氣,風華正茂的有志青年。在他悉心建立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時,我懷念他。
李大釗,字守常,出生在燕趙舊地河北樂亭的一個小山村里,父母早亡,由祖父撫養長大。7歲上私塾學堂,熟讀四書五經,在祖父的安排下與鄰居家的姐姐李趙氏早早成婚。循著時代的車轍,16歲時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但巧遇清王朝正在進行最后的維新自救,沿襲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一朝廢除。同當時許多有志之士一樣,他敏銳的察覺到時代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身投考北洋法政專門學校。他是刻苦的,在天津這個當時中國各家思潮的匯集之地,他學習天文地理、法律政治,接受維新變法、君主立憲等先進思想,是天津學生群體中最勤奮的報刊撰稿人。他是幸運的,在慈善鄉黨的資助下,24歲的他,心懷救亡圖存的志向,遠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旅日期間,李大釗先生筆耕不輟,廣泛接觸各類西方先進思潮,積極參加社會運動,結識了許多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不過此時的他對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的評價仍是“其良其否,難以確知,其存其棄,亦未可測”,但究竟什么道路能救中國,此時的他也不知道,真理要待實踐來檢驗。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密謀“二十一條”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李大釗在《警告全國父老書》中深情呼喊道“天發殺機,戰云四飛;回望神州,仰天悲憤”。隨后不久,26歲的李大釗回國,踏上了鮮血滿地的革命道路。
回國后,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他和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等人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但與他的戰友們所不同的是,李大釗先生是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的先進分子之一。當他人還在紙上論戰無政府主義、團體主義、實驗主義哪個更好更適合中國時,他已逐漸意識到了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占人口總數95%的工人和農民;當別人還在思考是否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他已經對俄國工農革命深有研究并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付諸實踐了。
李大釗先生有著超出同時代文人革命家的敏銳遠見。舊時代的中國,文化人以士大夫自居,對“庶民”們一向是非常輕視的,在新文化運動中,按照“胡適們”的設想,鼓弄唇舌,讓廣大讀書人們反了封建,投向西方文明,接下來的一切就順水推舟了。只有李大釗先生選擇了一條最“不體面”的道路,深入工農群眾,親近他們,幫助他們。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后,派出十四萬勞工參戰的中國第一次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舉國歡騰,各行各界都彌漫著一種飄飄然不知所以的狂熱感,甚至有群眾聚集到段祺瑞的府邸前高呼萬歲。此時,李大釗發表了著名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圍繞著“怎樣看待我們是一戰戰勝國的身份”展開論述,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這回勝利究竟是誰的勝利呢?”,一針見血的指出,一戰的勝利不是段祺瑞和北洋政府的勝利,而是平民和社會主義的勝利;一戰的失敗不是德意志民族的失敗,而是霸權和軍國主義的失敗;他敏銳地察覺到俄國工農革命的先進性,開創性地將這次勝利歸功于世界勞工階級。
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北洋政府當局出于私利密令巴黎使團簽字同意,社會各界群情激憤,由此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各界群眾游行示威,發出人民的呼聲,要求政府強硬拒簽。五四運動中的許多先進分子都是深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進步青年,新文化運動由此達到高潮。在這次運動中,李大釗先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先進性,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念。
盡管當時有一些右派人士認為俄國“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馬克思主義”是暴力主義,但歷史證明,封建官僚主義、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都救不了中國,以團結廣大工農群眾為法寶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最終指導一代代共產黨員建設起了新中國。
31歲時,他發愿“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馬克思主義團體從北京的一個小小“馬爾克斯研究會”成長為無數有志青年共同為革命事業奮斗的中國共產黨,此后幾年,他冒著生命危險領導工農運動,力促國共合作,在所有被歷史銘記的時刻里,他總是那么青春。在慷慨赴死,英勇就義時,他還不滿38歲,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來不及實現“青春中華”的夢想。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越學黨史,越發覺革命道路的曲折。時代的求索者們像是進入一道迷宮,大家知道光明的出口就在不遠的前方,但前方曲曲折折,岔路無數,哪怕成功走對前幾個岔路口,但只要在隨后的選擇中出現偏差,也很難走到終點,畢竟人都無法擺脫自身的時代局限性。李鴻章等人引領“洋務運動”,但仍是為了富強清廷;梁啟超等人為“戊戌維新”拋頭顱灑熱血,但對帝制毫不排斥;胡適等人雖倡導新文化,但沒意識到啟發民智后下一步便是流血革命;陳獨秀等人雖堅信馬克思主義能救中國,但其右傾思想沒有讓其意識到“農民運動”的重要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單獨一個求索者無法走對所有的岔路口,但只要以正確的思想為綱領,一代代有著共同追求的同志們持續努力,我們終能迎來光明。一百年了,今天的我們依舊在接力前行著,身處深圳這片“先行示范區”,吾輩青年更要有接過歷史長跑接力棒的勇氣與智慧。
大釗先生,94個春天過去,我們有了9191.4萬名同志。我們把新中國的光彩寫在樂亭的大釗路旁,您看到了嗎?看見我們的國家,一步步改天換地,頂天立地,再也不會任人欺辱了嗎?看見我們從顧維鈞先生悲痛地說“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到楊潔篪主任不卑不亢地說“你們(美國)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了嗎?看見共和國的青年,用青春之我,建設出的青春之中華了嗎?您看見了嗎?
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的作文【2】:
李大釗同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是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正是因為如此,今天,我們更加感受到李大釗同志歷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價值的珍貴,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偉大。李大釗同志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同志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李大釗同志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青年時代,面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李大釗同志表現出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辛亥革命后,面對封建軍閥篡奪政權、新生的共和國有名無實的現狀,他不得不發出自己的“隱憂”和“大哀”。他憂國之所憂,哀民之所哀,下定決心為挽救“神州陸沉”、“再造中華”而努力奮斗。當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他大聲疾呼中國人民用臥薪嘗膽的精神進行抗爭。他因參加反日斗爭而被當時就讀的學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認為,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學業微不足道。他始終把自己的學識與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正是強烈的愛國之心和對社會、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促使李大釗同志奮不顧身、英勇戰斗。他身上體現出的時刻牽掛國家興亡、時刻不忘人民疾苦并為之奮斗的精神和風范,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提倡。
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李大釗同志率先在中國介紹、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是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播火者。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他接受了他認為是真正能夠拯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始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何其艱難,但他以開拓者的無畏姿態,旗幟鮮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并積極付諸行動。正是李大釗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艱辛努力,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使大批先進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密切結合,使中國工人階級發展成為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自為階級。這一切,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大釗同志對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為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而英勇獻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說的“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
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同志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李大釗同志比較早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抽象的學理和不變的教條,研究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它“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并在這個過程中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他強調正確認識國情非常重要,考慮中國的問題,是不能置國情于不顧的。他認為,這個國情問題,不可求于外人。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情況下的實際運用。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不要忘了他的時代環境和我們的時代環境”。他強調,社會主義“用以為實際的運動”時,它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發生“適應環境的變化”,是要在運用中加以發展的。同時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因此,在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他重視工人階級在革命中的先鋒作用,直接從事工人運動;他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發動和組織農民斗爭。李大釗同志有著在實踐中探索前進的強烈進取精神,所以當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他毅然提出了應該組織一個“強固精密”的統一的“勞動家政黨 ”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緊跟時代潮流,使李大釗同志當之無愧地成為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實際的先驅。
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同志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李大釗同志書寫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對聯。這幅對聯,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釗同志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說過:“犧牲永是成功的代價”,“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正因為有這樣的境界,當面對生與死考驗的時候,他從容地選擇了為他認定的主義和事業獻出生命。李大釗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現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他作風質樸,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他堅持真理,待人寬厚,團結同志,正如后人所贊譽的,“沒有宗派氣,內外從如云”。他一生儉樸清廉,淡泊名利。在北京大學任職期間,他經常傾家紓難,接濟貧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動,以至學校發薪水時不得不預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無以為繼。他犧牲后遺體下葬,棺槨衣裳都是朋友幫助提供的。李大釗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偉大人格和崇高風范,將永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史冊。
李大釗同志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在李大釗同志等革命先烈為之獻身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勇往直前,歷經八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亙古未有的歷史偉業。如今,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面對黨和人民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展望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我們永遠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出不朽貢獻的革命先烈奮斗!
【2021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的作文800字【優秀2篇】】相關推薦文章:
致敬李大釗同志的作文 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的作文800字【三篇】
致敬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作文800字 致敬李大釗作文四篇
長征精神的內涵2021 長征精神心得體會【致敬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