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數學老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一、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觀念,提倡教師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什么,是教學的材料,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教學實際不同,教學的目標有別,教學中使用的材料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師應根據大綱要求,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自主地選擇、組織適合自己需要的教學材料,而不能過分依賴手中現成的課本。
教師應當潛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分析教材的優勢和弱點,認認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積極作用。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從實際出發,取教材之長、補教材之短,“自編”適合自己教學需要的教材。
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教師自己必須首先學會客觀求實地看待教材,自主創新地選擇、組織和使用教材。
在這一期學科核心素養的同課異構中,十六位教師均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自編情景引入、例題和練習題,跟好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同課異構教研模式更能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為了準備莆田市的這一節同課異構課,我校數學組進行了專題磨課,在教研活動中,各位組員各抒己見,深入研討,立足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聽課結束后的交流會上,所有與會老師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與想法。通過交流、評議、對比分析、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推動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反思。通過同課異構,讓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課風格,在鑒賞中尋找差異,在比較中學習特性,讓老師們從“異構”中領悟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
此次“同課異構”聯合教研活動的開展,促進課堂優勢互補,拓寬了老師們的視野,使老師在比較、反思和研討的過程中,思維得以碰撞,靈感得以激發。通過觀摩學習,有利于老師們借鑒別人的長處,不斷在實踐中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課堂教學。
三、一線教師應隨時關注中考改革新動向,做到與時俱進
有幾份文件和我們是息息相關,第一份新文件是2018年8月29日福建省教育廳發布的《福建省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膶嵤┮庖姟?,第二份文件是2018年8月29日福建省教育廳發布的《福建省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首先,從考試科目到考試形式都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考試學科從九個學科到十個學科的轉變,體育作為中考考試學科進入了總分的計算,考試形式也將從10科舉行學業考試,變成語數英學科450分,政治、歷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學折算成310分,再加體育40分,總分為800分;其次,中考考試評價也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一是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是本次中考改革的一大重任,從2018年秋季新生開始,2021屆將建立一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招生錄取模式;二是克服高中招生唯分數論的弊端,改革后將考試科目分為必考學科、選考學科和體育考試,真正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作用。
四、作為一名教師,應立足校情開展課題研究提升教學質量
錢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你不教書,就不是老師;如果你不研究,就不是好老師。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年教師節參加會議時說的,教師要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1、教師要轉變觀念,認清開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曾經,我和大多數一線教師一樣,也非常害怕做課題。覺得教育科研與我無關,覺得這是專業的教育科研人員的事。雖然也嘗試著在做一些課題,但更多時候是為了完成一些“任務”、為了評職稱,有些“被逼無奈”。其實,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是新的社會歷史時期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保障。因此,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師要明確定位,立足校情開展教育科研的課題。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教師怕做課題,是因為感到教育科研無從下手,不明白教育科研工作到底該干些什么,找不到課題的切入點在哪里。我們進行教育科研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開展教育研究的問題或者方向應該來源于自己或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比較具體的應用性問題。我們可以梳理一下目前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班級的管理,課程開發等是否有值得關注的點。
3、教師要進一步梳理開展教育科研的過程、內容與方法,找到課題研究的門路。完成了選題,明確了研究的方向,那么接下來該怎樣制訂課題實施計劃、撰寫開題報告?怎樣實施課題,進行過程管理哪?我們要進一步去認真學習,從而讓我清晰了開展課題我該做些什么、怎么做,找到了做課題的門路,為我今后開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
4、教師要理清思路,明確教育科研論文的寫作要求。一直以來,研究論文的寫作是教師的薄弱環節,有很多想法,但是寫起來總是感覺不到位、不清晰。而陳清華院長從選題,如何進行課題立項申報,說課題,怎樣“做”課題,寫課題,評課題等方面進行講解,讓我收獲頗多。通過這次的學習和培訓使我清晰地認識到,要使自己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教科能力,從實踐中汲取營養,以更新教育理念,活化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科研的不斷深入與自己專業的持續成長。而我也會將這次學習當作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的契機,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在成為研究型教師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五、立足課堂,以生為本,逐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就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任何“學科素養”的形成都以“核心素養”為背景、底色。任何學科的學習,學習者只要有積極的態度、濃厚的興趣以及不屑的鉆研精神,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不僅沒有太大問題,還會有獨特的發現。換句話說,對于基礎教育而言,積極的學習態度、進取心、抗挫力,應該比知識教學、能力訓練更重要。我覺得:一、教學過程要從激發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讓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只是配合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發揮作用。這一教學思想雖然在上學時已經了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常常因為找不到出口而難于落實,學習了核心素養之后不僅從思想上,更從“從學出發”為抓手,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二、課堂教學要從“片面教授”提升為“全面發展”,應以傳播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素養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良好習慣,這些對學生是終身受益的,因為以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最終落腳點。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的認同感。數學學科本身就是一個基礎學科,其根本的目的不是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計算技巧,而是培養學生的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三、教學成長要從經驗積累上升為科學研究。事物的發展過程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斷完善進步的過程,數學學習尤其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這使我認識到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要多問多學多積累,并要勤于筆耕,善于思考,將教學研究的作用充分發揮,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科素養的形成始終滲透人的“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科教學必須要讓教學環境充滿人性與道德的關懷,學科能力才會成為積極情感、態度、價值的能力,即人的素養。
總之,通過本次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訓,在思想方面讓我更加明白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教師工作的特殊意義,實踐方面我會通過研讀課堂教學紀實和點評找到差距,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感到受益匪淺。
數學老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為了能更好的教導我的學生,我必須不斷的的提高自己,必須比學生更快的提升自己!現在,參加了一段時間的教師培訓,我對教學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思路,特地再此記錄下現在所收獲的心得體會。我的培訓心得體會如下:
一、路途遙遠,但我不能走彎
作為教師,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在學識上有什么偉大的成就,而是要教會學生,教好學生。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無論知道的再多,能在這段時間教給他們的,也不過僅僅是入門的知識罷了,我們真正該教給他們的,是如何去走筆直的路,和一顆愛上學習的心。
作為教師,要教的東西怎么能自己不會?要給的東西怎么能自己沒有?在經歷了培訓之后,我重新對自己進行了審視。并讓自己重新的去將自己的路走正,去將心態重新整好。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二、求學路難走,但老馬識途
在教學中最難的,不是去將一個題目講的透徹,講的細微,而是為了能在教學的時候帶動學生們一起來學習。但是枯燥的學習路上難以前進,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根據自己的學生類型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
當然,的方式并不是由我們這些“老馬”去將學生們駝過去,我們永遠也只能“識途”而已,真正該做的,是教會學生們去認識,去學習著條路該怎么走,該怎么去走。只有讓學生都在這條路上成為了新的“老馬”,我們的工作才算成功。
三、帶路,不一定要走在前面
作為老師,我們過去總是習慣在同學的們前面去開路,讓他們在我們的帶領下前進。但是我們卻常常忽視了,學生們自己如果團結起來,會遠比我們走的更快。
在教學中,我們因該只是起到指路的作用,永遠都不因該搶走了學生們自我表現的機會。我們在后面給予指導和鼓勵即是的努力。
數學老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我有幸在4月6日至8日參加了國培送課下鄉的活動——初中數學培訓,三天中每一天的模式都一樣,上午由縣里的老師和請來的專家進行同課異構,然后評課,下午專家名師講座。
由于特殊原因第一天下午才到培訓教室,聆聽了安陽市五中的趙老師的關于復習備考的幾點建議的講座。將數學幾何折疊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按照不同的折疊方式會產生豐富多彩的幾何問題,這些問題中往往融入豐富的對稱思想、綜合了三角形、四邊形、相似性、圓、勾股定理等諸多知識,千變萬化,具有趣味性。趙老師善于總結數學問題,把數學知識簡單化,不僅加快了做題的速度,也更加深刻地記憶數學知識。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老師的追求就是設計一個驚喜,讓學生情不自禁,難以想象在數學老師的課堂上能有這樣的風景。設計創新,永無止境,是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應該做的。
第二天進行同課異構的是實驗中學的張光艷老師和白壁一中的張老師,做的課題為七年級下冊用地理坐標表示地理位置,兩位老師都很好的展現了一節精彩的課堂,設計的情景比較吸引學生,分組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探究延伸問題,做的都比較好。
下午是安陽第六十五中學的劉老師做的講座,課題為新課標下的幾何教學理論與實踐之談幾何畫板的應用。在微機室里下載了最新的幾何畫板中文版,劉老師講的激情飛揚,我們懂得了任何數學幾何圖形都可以用幾何畫板做出來,并且做動圖效果很好,我們以后的數學課堂要適應幾何畫板,并讓學生學會使用。
第三天同課異構是八年級數學矩形的判定方法,例題的設置難度要適中,要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弄明白,也可以設置一道難度系數高的題目,可以培養優秀學生。下午安陽師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李老師做的講座,關于高效課堂的一些認識,講了一些實際教學問題還有人生的一些經歷,老師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也可以多讀書,嘗試寫書,這也是老師第二職業吧。
三天的培訓,緊張而充實,專家老師講課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歸結規律,這是我們以后課堂要學習的地方,不能一味地知識灌輸,應該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經驗,轉化為能力。
數學老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篇四
一、新教材的釋疑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我自己有著太多的疑惑,而南京市教研室員朱宇輝老師案例的形式向我們全面詮釋了新教材的特點,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而要想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沒有一定的觀念更新是很難實現的。
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個人成長的引領
美女特級魏潔老師的個人成長經歷,特級教師王凌給我們看他的備課筆記,張勇成老師結合自身的成長給我們做的講座等等,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了方向。還記得宋濤老師的那幾句“不推諉責任、不獨享成果”“學會拒絕、學會放棄”“提高工作品質”猶如醍醐灌頂,教會了我如何在工作中懂得舍取。只要你愿意,你總歸能看到前面的希望!
三、教育觀念的更新
此次培訓班的學員來自教學各條線。通過集中理論學習,使我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了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在教學活動中遵循客觀規律、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我第一次聽到案例教學,開始感到茫然無緒,現在慢慢從一團亂麻中理出了一個分析課堂教學的頭緒。我們以前評課總是在關注教師的設計和講授,而很少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參與度,更很少體察學生的情感和需求,賁友林老師“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使我知道要學會聆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需求。改變了對學生一貫的只有終結性評價的模式;突出了發展性評價和即時性評價;從而使自己變原來只關心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究為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探究,真正體現教學評價的過程性。
數學老師參加培訓心得體會篇五
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是素質教育的最終實踐者。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對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體制,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本文是小編整理的數學骨干教師培訓個人總結,歡迎大家閱讀。
在這個夏天的五月,我有幸跟眾多優秀老師一起踏上了在北京為期20天左右的教育探索。工作在神農架,能夠來北京培訓很不容易,不僅機會難得,而我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能夠來培訓數學更不容易,所以非常感謝校領導給我這次機會。
我知道,成長的智慧不在于分門別類,而教育的高度更不在于形式與姿態。所以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不應該局限于眼前教授何種學科,而要注重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培養。我雖然是一名沒有任何數學經驗的小學語文老師,但這并不影響我將來課堂能力的發揮,我仍然能夠把學到的教育理念和創新帶回我們的家鄉,將學到的東西加以整合,與現實融會貫通,運用到任何未來可能會教授的學科中去。
教育總是會受到當今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在談北京教育現象之前,我想先說說在這為期二十天的培訓體驗中,我所理解的北京印象。
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世界國際化都市,經濟文化享譽全球。正因為它有著這樣特殊的地位,在這里成長的學子自然視野要開闊一些,綜合素質要高一些。而這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卻造成了北京人反而低調的特點。我們一眾學員,走在廣闊大馬路上,幾乎聽不見尖銳刺耳的鳴笛聲;在任何公眾場合里,也聽不見扯著大嗓門叫囂的說話聲。人們的言談舉止都很照顧周圍人們的感受,北京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靜”。北京的天氣很干燥,沒有武漢夏天的那般燥熱,陽光暖而不烈,時常有北風吹來,讓人在感受炎熱的同時又倍感涼爽。我喜歡晚飯后在北京的街道散散步,感受這不冷不熱的氣候。北京處處體現著歷史人文古跡,這里的名勝、奇觀多不勝數,也眾所周知,建筑、園林設計體現出愛自然、愛歷史、愛本色的人文素養。
在二十天左右時間的北方學習生涯里,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一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校園文化建設處滲透,教育理念暗熏陶。
我們觀摩了北大附小和育新這兩所北京重點小學,了解到這里的校園環境,吸取到他們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學校很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但并非是盲目地改造翻新,都是在保留歷史和固有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粉飾、升華。北大附小歷史悠久,中國味濃厚;育新小學中西合璧,體現多元文化。
而我們所處地區的學校因為受當地政治、文化的影響,基本很難豎立起比較立體的、自我風格濃烈的校園文化建設。這就導致我們的學生從小所受的熏陶洗禮很自然比別人慢了節拍,北京學子從小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事物,我們的孩子還要通過書本知識來獲得。所以教育要與當地的環境相適應,但這樣學到的本領又只能回到當地來做貢獻,而在目前的社會形勢下,這必然與人性相悖,會引起廣大奮進的優秀學子的不滿,自然不太現實。如果全國各地貧富、階級地位都均等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種理想的境地則有可能成為現實,大家可以輕松地學習只與當地經濟、文化相匹配的事物,隨之教育也可能體現出真正的教育公平,然后學子們畢業后甘心為當地做貢獻,獲得幸福感。各個地區的教育就再也不存在落差,而只存在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多元形態了。
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
我們在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總共聽了6個課題的講座,分別是《生命教育》、《微課》、《關注學生的原始困惑》、《理解學生行為,促進學生發展》、《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小學數學中統計與概率數學的重點和難點》。這些講課的老師們各個身懷絕技,是行業里的專家,有著較高的學術修養和造詣。他們用自己生動的教學模式和完美的言行將教育思想和理念傳遞給我們,使我們從中受益,從而再去為世界造福更多的優秀學子。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身兼多職的副院長、教授、博導,以及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慧老師的《生命教育》講座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她真誠地給我們講述了自己的生命教育歷程,告訴我們她曾研究生的那段時間的彷徨、掙扎、焦慮的辛酸過往,最后又是怎樣碰到一個好老師帶出她幸運地走出困境,激勵我們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逆境,并引出教育的實質,教育者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幾乎所有走在世界尖端的教育者們,都不會告訴你們:教育是交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教育是教會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教育是教會學生成為秀的他人等等。
而教育究竟是教什么?除了吸取專家們發現的真理,我們也要學會自己深度探究,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意識、了解和關注自己的生命教育,用生命敘事的方法,繼而影響他人的思維及行為。這些走在前線的老師們所理解及共同支持的教育實質,我統籌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我們不能抹殺學生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天真和固有特性,反其道而行,這將是對生命創造力的殘酷扼殺。
二是教育的內容不是教授學生更多的知識。知識是死的,知識是已經被創造的,學習它們只是對知識進行再復制,授之以漁比授之于魚更重要,我們應該關注教授知識的方法,并教會學生如何開創思維,自己創造方法。另外,教育應該是教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學會解決面對人生的困境,學會怎么樣健康快樂的活下去。
三是教育不是教他人,而是教自己。只有自己成為一個好老師,才有可能收獲一個好學生。而我們的老師很多自己都沒有端正自己的言行,卻期望去教導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來孩子真的成材,也可能是在人生的際遇里遇到了其它的好老師或自己開了悟,與你其實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三、聽名師講座的實質意義
來培訓之前,很多老師都抱怨說類似這樣的講座沒有太多實際意義,我不置可否,也特別理解大家所需求或追尋的意義。大家希望學會的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在工作或生活里能夠顯而易見展現的本領,所以老師們都喜歡操作和實踐,特別不喜歡聽講座,覺得是虛耗時間。
我承認這些講座對我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幾乎沒有一點兒實際幫助,因為現實生活有太多規則和限制將我們打敗。
但是講座一定是要帶來實質意義嗎?它可能鼓舞了我們的心智,給了我們生活的勇氣,提升了我們想事情的思維境界。而我們的老師太缺乏情懷,完全活在了實際的社會生活里,所以感受不到這些美好的熏陶。
講課的老師們也明白,這些空談也許我們立刻就會忘得九霄云外。但仔細想想,社會和教育者們卻一直繼續在做著這件明明知道可能沒有任何效益的事,卻還在一日日堅持著。講座的意義就是做可能性投資,哪怕偌大的講座廳內只有一兩人聽了之后從中獲益,從此改變了自己的身心靈境界,從而感染到自己教育的孩子們,就提升了整個社會環境品質,我們社會就離變得更美好更進一步。
所以我認為,講座的實際意義本來就不是讓我們學到什么具體可行的技藝,而是驅殼背后抽象的靈魂升華。
這次培訓給我帶來了很多歡樂,也引起我一些反省和深思。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年后的工作中,我會把這些寶貴的經驗運用到現實課堂中去,爭取讓它發揮極大作用,并把這些教育理念分享給他人,一起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