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棉花姑娘》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一
《棉花姑娘》是小學語文一年級冊的一篇童話。課文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等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的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七星瓢蟲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著,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生動,有情趣,非常符合兒童的特點,并且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一定的啟發和滲透。教者在課堂上做到了: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高質量學習生活的基礎。教者十分注重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手段,以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采用情景表演等方法,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文本語言所描述的情境中去,并巧妙借助文本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中我們看到,學生們時而為棉花姑娘病重而擔心,時而為棉花姑娘的請求得不到幫助而著急,時而又為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而感到高興。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他們的智力潛能得以開發,主觀能動性得以調動,語文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間總是滲透著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和態度,要使學生真正能理解和體會這些內容,教者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段進行朗讀,通過個別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并且將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讀自悟結合起來。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啟迪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他們入情入境進行情感體驗。例如:老師引導學生去想象病中的棉花姑娘盼望有醫生來為她解除病痛的急切心情,以及燕子,啄木鳥,青蛙這三位動物朋友雖然很想為棉花姑娘治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份無奈與遺憾的心情,讓學生帶著這份內心的體驗轉換角色配上動作進行朗讀。這樣一來,學生很快就地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讀起來感情十分投入。通過朗讀,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者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收集,如在出示燕子的圖片時就詢問有關燕子的一些知識,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課外自己收集到的知識積極匯報;再則教師能創設情境,以七星瓢蟲的自我介紹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以七星瓢蟲的身份向棉花姑娘作自我介紹。為了幫助學生進入角色,老師扮成棉花姑娘,與學生扮演的七星瓢蟲進行對話,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說話練習。此時,學生仿佛真的變成了一只只可愛的七星瓢蟲,爭著地向棉花姑娘介紹自己。這樣的訓練一方面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即興組織語言的能力。
在課文學完之后,葉老師讓學生充分利用板書說說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各有哪些本領。目的是借助說話練習使學生獲得一個知識:燕子,啄木鳥,青蛙和七星瓢蟲是益鳥和益蟲,他們各有各的`捕蟲本領,并出示蜻蜓、壁虎、蜜蜂、啄木鳥圖,讓它們與棉花姑娘對話,從而了解到各有各的本領的道理,引發學生對自然界的興趣和保護動物的意識,使本課的情感目標水到渠成。這既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也是學生對思維和概括能力的訓練,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在訓練中,老師還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進行評價和指導,使這項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教師到位的評價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是把課堂教學提升到一個深層次的境界。葉老師在這節課我們也感受到她語言的魅力,特別是在引導學生朗讀時她的評價語言又是那樣的貼切,自然,絲毫沒有脫離課文的語言環境,不僅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和體會棉花姑娘急切盼望有人來為她治病的心情。“瞧,這位棉花姑娘多焦急啊!”“這個姑娘非常有禮貌‘請’字說的非常好。”“你看她把棉花姑娘難受的表情都讀出來了,這時她就是棉花姑娘了。”“林老師看到了一顆感到驚奇的棉花姑娘。”……。。
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可愛,林老師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肢體語言讓孩子在課堂中釋放出天真可愛的本性來,教者就是這導演者,肢體語言做到傳神表意的效果。學生達到了愛學、樂學、主動學的境界,這都依賴與葉老師的引導。
聽完林新香老師的這節課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我得到了許多感悟,也看到了自己進步的方向,我將從這些優秀的展示課上,取長補短。
《棉花姑娘》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二
師:通過剛才的發言,老師知道對這篇課文,同學們已經讀懂了不少內容,如燕子不給棉花姑娘治病是因為它只會捉空中飛的害蟲,還知道了蚜蟲喜歡吃棉花的葉子等等。這說明同學們真會讀書。那么你們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呢?
(不少同學都舉起了手,教師點名發言。)
生:我不懂啄木鳥為什么不給棉花姑娘治病?
生:我不懂青蛙為什么不給棉花姑娘治病?
生:我不懂青蛙說的這句話:我只會捉田里的害蟲,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難道棉花不是長在田里嗎?
生:我不明白七星瓢蟲為什么要告訴棉花姑娘自己叫什么名字?
師:嗬!問題還真不少哇!其實呀,有些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里,有些問題需要我們討論后才能解決。你們能不能通過讀書,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生:(齊答)能!
師:有沒有這個信心?
生:(充滿信心)有!
師:下面你們讀書吧!如果把這些問題讀懂了,你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仍然讀不懂,也可以找前后桌同學討論一下。
(生自由讀書,也有相互交流討論的,老師巡視相機點撥。)
師:現在已有不少同學在舉手了,看來有許多同學都讀懂了,下面請你們介紹一下,你讀懂了哪些問題?
生:我讀懂了啄木鳥只會捉樹干里的害蟲,蚜蟲不是長在樹干上,所以它不會捉。
生:因為啄木鳥的嘴又長又尖,蚜蟲太小了,它吃不到蚜蟲,所以啄木鳥就不給棉花姑娘治病。
師:(豎起大拇指)你們真行,這個問題解決得很好!誰再說?
生:我也明白了青蛙為什么不給棉花姑娘治病,因為它只會捉田里的害蟲。
《棉花姑娘》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三
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家長開放日”教學觀摩活動。因我們學校每學年的第二學期,一年級和六年級的老師都要向家長展示自己精彩的課堂,也是學校、家長共同參與的教學觀摩活動之一。為了更有利于展示師生的課堂互動效果,我因此選擇了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這一課作為展示課。
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最后一個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而《棉花姑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充滿童趣童真的童話故事,它主要講了棉花姑娘生病了,它請求燕子、啄木鳥、青蛙給自己治病,可它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正當蚜蟲們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時,一群七星瓢蟲飛來了把它們一掃而光。棉花姑娘又快樂地生長著,吐出了雪白的棉花。這篇課文寓生物常識于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語言符合兒童特點,對學生了解科學知識有較強的啟發作用。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于學生觀察,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本文,能讓學生對科學常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留心觀察、探索和發現身邊的科學常識的欲望。樹立起保護益蟲和益鳥的意識。
由于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讓學生讀好課文,還要完成識字的任務,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分為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的課堂,我抓住重點詞進行指導,比如第一段中的“可惡、盼望”。抓住重點詞,以讀帶講,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課文。在處理教材時,我將結構和內容都比較相似的2-4段組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和指導,采取老師扶助學習第2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3、4、5自然段的方式,這樣做既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同時解決幾個難點,又突出了朗讀的重點。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比如:齊讀,個別讀,分組讀,師生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等。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指向,既達到了讓學生多讀多練的目的,又體現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與配合。整堂課,課堂氣氛比較融洽,基本能夠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由于本課要求認讀的生字不多,我采取了集中識字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課題導入時,就出示“姑娘”兩個生字,先讓學生知道這兩個字分開與合在一起不同讀法,單讀娘是二聲,和姑娘合在一起就讀輕聲了。再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字,明白姑娘是對女孩子的稱呼,所以都是女字旁。“棉花姑娘”是本文的主人公,輕聲“花、娘”是本課朗讀中的一個難點,一開始學生就能注意到拼音中有兩個是要念輕聲的。后來,在學生進行學習了其他生字詞時,我抓住了“蚜”和“啄”兩個字,引導學生明白偏旁和字義的關系。另外,我還利用換一換的方法識記“班”來識記“斑”,組織學生有重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意。或提示學生用猜謎語的方法識記生字,如: “蚜”——蚜里長蟲子了, “斑”——王氏兩兄弟學文化。這樣學生一遍就能記住他們。
我還運用戴上頭飾朗讀表演,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表演的手段正好適應了他們的心理特點。在朗讀時,讓學生恰當、合理地進行小組內表演,能更好地輔助學生理解課文,讀出感情。
但是這堂課有一些問題值得我深思改正。由于安排的課堂容量太大,又加上學習詞語時臨場做了一些發揮,時間顯得不夠用,最后的上臺表現環節沒有落實好。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也沒能按計劃完成,有些遺憾。
今后我一定在備課時做足功課,爭取把完美的課堂呈現給聽課的老師和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