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篇一
依據馬志偉《十三轍新韻書》(商務印書館2007年·北京)中的說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中的“雨”和“語”,用的是“衣期轍”中的字。根據發音的響亮程度,“衣期轍”屬第三級(細微級),可見此時琵琶樂聲較為低沉柔和,這就為后面樂聲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鋪墊。“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彈”和“盤”,用的是“言前轍”中的字。根據發音的響亮程度,“言前轍”屬一級(洪亮級),此時琵琶樂聲驟然高亢起來。“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轍”中的字。“麻沙轍”的韻腳字聲音響亮,此時琵琶曲延續了前面高亢的樂聲;而“難”依然是“言前轍”中的字,聲音仍舊洪亮。“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中的“絕”和“歇”,用的是“乜斜轍”中的字。“乜斜轍”聲音不太響亮,此時琵琶樂聲轉入沉郁。“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兩句是解釋。“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中的“迸”和“鳴”,用的是“中東轍”中的字。從音色上看,“中東轍”帶有鼻音,聲音響亮。“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的“畫”,用的是“麻沙轍”中的字,延承了前面響亮的聲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轍”中的字。“梭波轍”的韻腳字聲音不甚高昂,此時的琵琶樂聲在最強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寫琵琶樂聲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韻表現樂聲的高低強弱,還利用四聲展示樂聲的長短緩急。關于“四聲”(平上去入),清代語言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中說:“平音最長,上去次之,入則詘然而止,無余音矣。”清代音韻學家江永則在《音學辨微》中道:“平聲長空,如擊鐘鼓,上去入短實,如擊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學家張成孫在《說文韻補》中言:“平聲長言,上聲短言,去聲重言,入聲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中的“雨”和“語”是仄聲中的上聲,是為“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彈”和“盤”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中的“滑”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難”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中的“絕”和“歇”,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之后陷入“無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中的“迸”是仄聲中的去聲,是為“短重”;“鳴”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的“畫”是仄聲中的去聲,是為“短重”;“帛”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琵琶曲的聲調從短到長,經過短急長緩的交錯進行,漸至短促無聲,忽又從無聲、短重到長聲,再到短重,終落至短急然后終止無余音。利用音韻和四聲顯現音樂的節奏,同時也傳遞出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對此當代音樂家傅雷有一個很精彩的評論:“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系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斷續),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中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聲勢雄壯。”
詩人描摹琵琶樂聲的這段文字,既用音韻和四聲模擬出琵琶彈奏的曲調,又用博喻將只能意會的樂聲言傳出來,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如融其情。“‘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余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干脆,戛然而止。”(見陳才智編著《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白居易》)從傾訴(“如急雨”“如私語”),到歡愉(“間關鶯語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難”),又到憂傷(“冰泉冷澀”“聲暫歇”),忽又豪邁(“水漿迸”“刀槍鳴”),最終決絕(“如裂帛”)。如此聲情并茂的音樂情景描繪,怎不令人神傷嗟嘆。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選用琵琶這樣的樂器以及《霓裳》這樣的曲子,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哀傷,顯示出詩人具有極高的音樂造詣與專業素養,因為《霓裳》的主音是“商”聲:“商聲主西方之音,……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歐陽修《秋聲賦》),而琵琶這一彈撥樂器,從它問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傷的事件相聯系。
人們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以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并列,因為這三首詩的寫作時期相差不遠,三者描寫音樂的聲音又都很形象。
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其中描繪琴音的幾句:“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中的“語”和“汝”,用的是“衣期轍”中的字。起音柔和低沉。“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中的“昂”“場”“揚”“凰”“強”,用的都是“江陽轍”中的字。根據發音的響亮程度,“江陽轍”屬一級(洪亮級)甲等,整個琴調都是激昂高亢的。盡管在具體的描述中,韓愈也刻畫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韻始終是以“江陽轍”為主。另外《聽穎師彈琴》中的聲調大多是平聲,以顯鏗鏘的聲勢。之所以這樣寫,當然和琴曲本身有關,不過就樂聲的豐富和變化而言,《琵琶行》中的樂聲描繪顯然要勝過《聽穎師彈琴》。
兩首詩描摹樂聲時,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異曲同工。比如起音時,《琵琶行》中的“如私語”和《聽穎師彈琴》中“兒女語”如出一轍:輕柔幽細,纏綿悱惻。《琵琶行》中的“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和《聽穎師彈琴》中“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同寫聲音的強烈,一個用兵器的猛烈碰撞顯示樂聲的突然拔高,一個用勇士上戰場的義無反顧表現樂聲的倏地增強。描寫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總的說來,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在音樂描寫上,都善于用形象說話,而白居易在摹寫樂聲的復雜多變時,則顯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前四句,先寫箜篌,次寫箜篌之聲,再寫彈奏的人。五、六兩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正面摹寫樂聲,前一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后一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叫”和“笑”,用的是“遙迢轍”。從發音的響亮程度講,“遙迢轍”屬二級(柔和級),由此可見樂聲的委婉動人。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
這首詩借助想象和聯想,把自己對于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這和《琵琶行》以及《聽穎師彈琴》中的寫作手段類似,但直接用于寫樂聲的文字不多,不能和《琵琶行》與《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在三首詩歌中當屬最佳。
高中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篇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消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濕。
高中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篇三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綠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歇 一作: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銀篦 一作:云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高中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譯篇四
1、左遷:貶官。
2、凡:共。
3、間關:鳥鳴聲。
4、蝦蟆陵:下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們的通稱。
6、爭纏頭:競相贈送財物。
7、鈿頭銀篦:婦女頭上飾物。
8、浮梁:江西景德鎮。
9、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嘶啞雜亂刺耳。
10、向前:剛才。
11、青衫:唐官員以等級穿著不同顏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級的服色。